客家山歌的当代传播与影响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北京大学  作者:刘晓春//王维娜//揭英丽|主编:高小康  页数:252  
Tag标签:无  

前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保护”的概念给予了专门的定义:  “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这一定义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从过去时代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环境中仍然可能继续存在、发展,并且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发挥作用。从这种理念出发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就必须关注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在当代社会存在的形态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过去的乡土文化产物,但如今已成为当代人寻求认同和情感归属的象征而进入了当代人的文化生活,这是研究者需要认真研究的当代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型地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编制工作,主要的任务是调查和分析研究传统民俗文化进人当代社会环境重构文化空间的线索和过程,通过这些研究工作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文化中的演变形态和内在特征。

内容概要

客家山歌是居住在闽、粤、赣、桂、湘、川、台以及海外客家人的精神生活的载体,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艺术形态完整,是客家人文化认同的象征,2005年,广东“梅州客家山歌”、江西“兴国山歌”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书稿是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非物质遗产地图编制研究”项目成果之二,内容既有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形式的风格与特点概括,历史源流与现实发展的总体概述;也有对于作为个案的福建长汀和广东客家山歌在当代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样貌的田野调查,以点带面,呈现了一幅客家山歌从历史到今天的历史变迁的生动图景,有一定的文献和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高小康 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出版专著《人与故事》、《游戏与崇高》、《梦入江湖》等十余种,发表论文《论文艺活动的都市化》、《文化冲突与文学的“喧哗”》、《从意识形态到群落意象》等一百多篇;先后主持教育部重大项目和国家、省部级项目十余项。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客家山歌的历史源流与发展现状  第一章 客家山歌的历史源流  第二章 客家山歌的类型  第三章 客家山歌的主题  第四章 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  第五章 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  第六章 客家山歌的杰出继承人 第二部分 客家山歌的文化生态与演唱空间  长汀客家山歌的历史与现状 王维娜   第一章 长汀传统地方社会与文化   第二章 传统长汀山歌的演唱空间与文化生态   第三章 从传统到现代:1949-1990年代的长汀山歌   第四章 当代长汀山歌的演唱空间与现状  广东客家山歌的当代传承 揭英丽   第一章 梅州客家山歌的现当代演进   第二章 广州客家山歌的现当代发展   第三章 广东其他客家地区的山歌现状活动 结语——文化自觉时代的客家山歌

章节摘录

  客家山歌历来都是口耳相传,记载于文字也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几乎很难对客家山歌的起源做一个学术史的梳理。但是民间却有诸多关于歌仙“刘三妹”造歌、罗隐秀才抄歌本的传说。关于兴国山歌的起源,有首兴国山歌唱道:“唐时起来宋时兴,代代传唱元明清。”与刘三妹、罗隐秀才的传说相互印证,可以发现,在民间口传材料中,唐朝是山歌兴起的时代,并且已经相当繁盛。这些民间口传的历史,在其他的史料中却很难找到相关资料。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了两广地区歌仙“刘三妹”的传说。“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千里内闻歌名而来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三妹解音律,游戏得道。尝往来两粤溪峒间,诸蛮种类最繁,所过之处,咸解其言语。遇某种人,即依某种声音作歌。与之唱和,某种人奉之为式。尝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而歌,粤民及瑶、僮诸种人围而观之。男女数十百层,咸以为仙,七日夜歌声不绝,俱化为石。仕人因祀之于阳春锦石岩。岩高三十丈许,林木丛蔚,老樟千章蔽其半,岩石有石磴,苔花绣蚀若鸟迹书,一石状如曲几,可容卧一人。黑润有光,三妹之遗迹也。月夕辄闻笙鹤之音。岁丰熟,则仿佛有人登岩顶而歌。三妹今称歌仙。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偎、瑶、僮人、山子等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兵后,今荡然矣。”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客家山歌的当代传播与影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我喜爱客家山歌。这本书的风格好像是学院派的。上述一系列的客家山歌书籍,如果可能,还是参照阅读为好。不知道有没有客家山歌大全一类的书籍?
  •   看看咱客家人自己的文化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