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伊丽莎白·爱森斯坦  页数:720  译者:何道宽  
Tag标签:无  

前言

自20世纪中期传播学大发展以来,世界各地的传播学研究风起云涌,蔚为壮观。进入新世纪之后,在新媒介、新媒体、新传播形式迅猛发展、快速更新的推动之下,传播学大有发展成为显学的势头。长期以来,国内传播学界关注的重点是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所谓经验学派是以实证主义为信条、技术统计为手段、效果研究为焦点、服务体制为导向的美国主流学派。所谓批判学派则以德国法兰克福的新马克思主义、法国和英国的文化批评以及欧美的传播政治经济学为代表。新千年以来,各国传播学界拓宽视野,开始瞩目以马歇尔·麦克卢汉为代表的第三学派。20世纪末,北美的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整合为媒介环境学派,组建了媒介环境学会,开始问鼎北美传播学的主流圈子。近年来,中国传播学界思考传播学的危机、范式内容和学派分梳,检讨北美主流经验主义学派的不足,注意批判学派从欧洲向北美的扩散,认真研究正在崛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

内容概要

这是十七年磨一剑的巨著,伊丽莎白·爱森斯坦教授倾毕生之力精心打造的经典。这是跨学科的巨著,涉及印刷史、技术史、文艺复兴史、宗教改革史,欧洲史、传播学。 众多学科争相将其纳入自己的视野和领地。 这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奇葩和丰碑。    《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初为两个分册,如今合二为一。这部卷帙浩繁的历史巨著研究印刷术的来临及其作为变革动因的重要意义。爱森斯坦教授考察从手抄书文化向印刷文化转变的总体意义,然后研究近代早期的三大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爱森斯坦(Elizabeth Eisenstein),1953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59—1988年在密执安大学执教,主攻法国革命史和19世纪法国史,著述不多,但。《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这一巨著足以使她名垂青史。该书千锤百炼,耗时17年一用尽她学术生涯的一半时光,是欧洲印刷史和近代史经典著作,也是传播学的经典之作。 
爱森斯坦教授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马歇尔·麦克卢汉有过密切的互动。

书籍目录

译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初说难以准确界定的变革   第一章 尚未被公认的革命   第二章 对初始的转变进行界定;印刷文化的部分特征     2.1 细看印刷术的传播:产量的增加和付印书籍的变化     2.2 考虑标准化的一些效应     2.3 文本重组和文献索引产生的效应:资料的整理、编订和分类     2.4 采集资料的新程序:从错讹的抄本到改进的机印本     2.5 印刷术的保存威力:固化功能和累积性变化     2.6 放大与强化:刻板定型和社会语言分割现象的持久影响     2.7 从聆听型公众到阅读型公众:社会变化和心理变化的不平衡发展     2.8 文坛与机印书贸易 第二部分 古典传统与基督教传统的重新定向;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再评价   第三章 古典复兴的重新定向:文艺复兴的两个阶段     3.1 本章概说     3.2 短暂的复兴与恒久的复兴     3.3 向近代意识形式的转变     3.4 破解奥秘:远古崇拜和“复兴”理念的变化   第四章 《圣经》传统的重构:为宗教改革重新布置舞台     4.1 本章概说     4.2 中世纪教会的结束:正统基督教的转变     4.3 福音书真理的重构:拉丁文《圣经》的印行     4.4 为宗教改革重新布置舞台     4.5 新教伦理与新兴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     4.6 从南欧的天主教到北欧的新教:启蒙思想的温床     4.7 新型书本宗教面面观 第三部分 自然之书的转化   第五章 绪论;断代问题     5.1 概论:“伟大的自然之书”与“渺小的人为之书”     5.2 断代问题再思考:     (1) 布尔克哈特派对阵中世纪派     (2) 中世纪科学之不足:关于新方法论的建议     (3) 错讹文献的复制:文化滞后的幻觉   第六章 技术性文献的印刷出版:科学著述与研究的新趋势     6.1 缩小民众与学者的差距     6.2 宣传科学:新的职业生涯向各种才俊之士开放     6.3 盖仑医学的复活与超越:为“新解剖学”搭建舞台   第七章 为哥白尼革命重新搭台   第八章 科学著述的赞助与审查     8.1 本章概说     8.2 分道扬镳的新教出版政策与天主教出版政策     8.3 堵塞思想试验,提倡创造行为     8.4 为伽利略的审判重新搭台 结束语: 《圣经》与自然的转化 最后的话 注释 文献 索引 译后记 译者简介

章节摘录

行(如今叫做不时髦)的阅读拉丁文的专业精英们的“高雅”文化。我还发现有必要以不时髦的狭隘眼光停留在西欧的几个地区。因此,本书所谓的“印刷文化”始终局限于特别狭隘的西方意义:指的是西方的后谷登堡时期的发展变化,将其与亚洲的前谷登堡时期的发展变化可能具有的联系搁置一边。不仅此前亚洲的发展被排除在外,而且此后东欧、近东和新世界的发展也被排除在外。偶尔有一些匆匆一瞥,提出一些比较的视角,但那仅仅是为了阐明西方基督教世界某些特征的特殊意义。由于许多古老的讯息影响到新媒介的使用,由于考察手抄媒介与印刷媒介的差异时必须要在思想史里穿越数百年的历史,所以在时间上限方面,我们不得不比所论的地理范围更富有弹性。于是,我们偶尔要回溯到亚历山大港的图书馆和早期基督教的习俗;我们不止一次在中世纪的手抄书和文具店跟前驻足流连;我们展望积累和增加的变革产生的影响。然而,本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并没有超越印刷术发明后的前200年的时间范围,但我们的故事却超越了伽利略受审的情形,目的是要看到哥白尼革命的完成以及期刊的滥觞,以便为启蒙思想提供一个适当的序幕。

后记

《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的关键词之一是“历史”,所以本书毫无疑问是历史书,而且是讲印刷术的专著。但它又不是单纯的历史书,更不是单纯的只讲印刷技术的著作。作者把印刷术作为欧洲近代史的推动力之一去研究,尤其注意印刷术与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近代科学的关系。伊丽莎白。爱森斯坦是传播学三大学派之一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该学派把技术作为人造环境和传播媒介,研究媒介对社会文化和心理的长效影响,特别注重研究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传播革命: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本书是她学术生涯的丰碑,在欧洲通史、文化史、技术史、科学史、印刷术史、宗教改革史、文艺复兴史以及传播思想史、媒介环境学等学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成为《未名社科.媒介环境学译丛》的重要选题实在是实至名归。

媒体关注与评论

15年来,我们翘首盼望考察印刷术如何改变欧洲面貌的深刻而冷峻的力作。如今,伊丽莎白,爱森斯坦教授写了这样一部书……她非常熟悉15世纪以来近代史的宏大叙事。她对史学家们解释历史变革的种种方式了如指掌,熟悉其短长。她没有寻求普世规律或原理的狂热,没有受非理性的冲动驱使。她不惧深挖细察。她洞悉生动奇异的细节,至关重要的矛盾,她那敏锐的眼光令人羡慕。  ——《公益》这是一部至善至要之作……文笔清丽、力透纸背,读之令人心怡……在爱森斯坦的笔下,16世纪学者一印刷商兼于一身的伟人形象生动、各具特色;埃蒂安纳、奥珀利努斯、普朗坦等人物表现出宗教宽容的理想和思想上的兄弟情谊……她这部近代史的力作论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下限为]8世纪,其完美无与伦比,且渗透批判的精神。  ——《纽约书评》她这部两卷合一的书纵览新近的文献,涵盖1400年到1700年三百年间的三大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新教改革和科学革命。爱森斯坦女士对有关这三大运动的原因和进展的主要假说进行考察,她用印刷术及其产品的冲击来重新评价这三大运动。  ——《新共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很不错。委实是一部精品。作为媒介环境学派的经典之作,何道宽先生基本传达了其精华意旨。看了第一部分。作者就为何如此选题提出的诸多思路,以及与他人的诸多商榷,都在方法论上很有启发。
  •   看了译者序才买的,何先生的译者序真实、恳切,书本身也是鸿篇巨著,
    只是有一点遗憾,这么一本洋洋洒洒关于印刷、传播的巨著,居然没有一张图片,密密麻麻的小字看的有点晕,在读图时代的今天,这种阅读体验让人情何以堪~
  •   翻译在这类书籍里算是可以的了,唯一不满意的是纸张,从印刷的字迹上看应该是正版,但是纸张实在是太差了,非常薄,比这个系列的其他三本书要差多了。
  •   纸张质量很差,拿到手感觉不像是正版的。。。毕竟60多一本的书感觉不值。。。但是书的内容很好。物流业很快,可是没有发票。
  •   满300减150时入的。。算是相当划算。目前才看完何老师做的序。。。深吸一口气开始学习吧。
  •   说的详细 涉猎面很广 需要仔细阅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