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北京大学 作者:汤用彤 页数:14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汤用彤先生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授课讲义,1945年曾经排印过。中华书局于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本次排印又经汤一介先生重新刊定。全书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勾勒了印度哲学的概貌,一方面对各个学派的发展做出简要述介,另一方面又对各派的学说做出介绍。印度哲学宗派流布极其复杂,但作者从业报轮回、解脱之道和人我问题方面对其进行梳理,使读者不仅能“熟知一宗变迁之史迹”,更能“嘹然各宗相互之关系”。
作者简介
汤用彤,字锡予,湖北黄梅人。中国哲学史家、佛学家和教育家。1917年毕业于清华学堂,192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担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席、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毕生致力于中国哲学史、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印度哲学史的研究和教学。代表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魏晋玄学论稿》等。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黎俱吠陀及阿闼婆吠陀 一 黎俱吠陀之教 二 阿闼婆吠陀之教第二章 梵书及奥义书 一 梵书之婆罗门教 二 奥义书之教理 附录 《黎俱吠陀集》选译 奥义书选译第三章 释迦同时诸外道 附录 六师学说 顺世外道学说第四章 耆那教与邪命外道 一 耆那教 二 邪命外道第五章 佛教之发展第六章 婆罗门教之变迁第七章 数论 一 数论之变迁 二 数论之学说 附录 金七十论科判第八章 瑜伽论 一 瑜伽论之历史 二 瑜伽行法第九章 胜论 一 胜论之变迁 二 胜论之学说第十章 正理论 一 正理论之原委 二 正理论之学说第十一章 前弥曼差论 一 前弥曼差宗义 二 声常住说第十二章 商羯罗之吠檀多论 一 吠檀多论之历史 二 商羯罗之学说1988年版重印后记
章节摘录
如清净道论,及毗婆沙等是矣。因整理诠释,而生甚多问题,如蕴处假实之异义,心性净染之推求,三世法有无之争论,苦之假实,蕴之常断,亦均为诤论之事,皆见于宗轮论者也。因异执纷繁,逐时兴起,而佛教先后学说之不同,遂甚为显著。如初则有大众之言过未(过去和未来)无体,次则有一说部世、出世法(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皆无实体但有假名(《宗轮论述记》),次则有大乘之无相皆空。盖因诸法之详细研析,而学说因以衍进也。上述四端不过为总摄纷纭之变化而举其首要者四事,其实细分之自不止此。又此四者自互有关涉。如大乘之菩萨观念自受佛陀观念发展之影响,而分析诸法自与诸法所依问题有极密切之关系也。又除所述佛教自身因戒律理论分歧而生变化以外,当亦受外道之影响。第一佛教因与外道辩沦而发明若干问题与理论,第二佛教之宗派不免因时代学风之变化,而颇采外入之学说(如因明)。佛学变迁虽极繁赜,但实可分为二大系统,一则自小乘之大众部以至大乘之空宗,二则小乘之上座部演化以至经部(经量),再进为大乘法相唯识之有宗。大众部一系盖佛教中激进派,其宗旨疑在发挥佛说之精神而不拘拘于文字。大众部之领袖为大天,察关于彼之故事,疑为豪放不羁之人物。其解释旧说甚自由(见《宗轮论述记》及《毗婆沙》一九八),大不为教中长老所喜。因大天之立异,而分为根本二部。一为大天青年党徒之大众部,其精神较为激进;一为反大天之长老所领率之门徒,其性质重在保守,名为上座部。自此以后,大众一系因阐发佛说之精神而注重法性之体认,而渐偏于谈空;上座一系因研讨经教之文义而注重法相之分析,故趋于说有。
后记
一 一九二九年,我为了讲课的方便,编写成了一本印度思想史的讲稿,原稿绪论之外分十四章。其后到北京大学教书,又将原稿逐渐增补,改编成十二章,于一九四五年出版,排印很坏,错字极多。现将错字改正,交中华书局重印。二 必须指明,这本旧书主要是根据西方和东方资产阶级学者的著作(几乎全是英文的),加引了汉文佛经中关于印度哲学的材料,作了一些解释而写成的。至于书中所引的梵文、巴利文材料,只有一部分系从原文译出(如《黎俱吠陀》和奥义书的一些章节),有的则是由英文转译的。三 新中国的建立和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的伟大胜利。就研究印度哲学史说,我本应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指导下,特别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指导下,更充分地占有材料,重新进行研究。不过现在由于老、病,能力精力均不足以实现这种愿望了。但是,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照耀之下,我国文化革命已经到来,我们一定会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写成的印度哲学史出版。我这本书,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产物,只不过提供一些材料,同时也希望多多得到批判。
编辑推荐
《印度哲学史略》:博雅英华·汤用彤学术精选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