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丹·席勒 页数:320 字数:331000 译者:冯建三,罗世宏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丹·席勒编著的《传播理论史》将传播理论的发展,放置在世界史与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内容涉及美国的生产者共和论、传播行为研究、从杜威至米尔斯的学说贡献及缺陷,美国的大众文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文化帝国主义,以及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传播政治经济学名家席勒提纲挈领地勾勒了欧洲大陆的结构、后结构与后现代派别,以及哈贝马斯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作者不仅检视传播本身,更着墨于“传播”与“劳动”这个较少在传播学著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主张用“生产性的劳动”(productive
labor)克服劳心劳力之分,如此才能建构“文化的劳动理论”。
作者简介
丹·席勒(Dan
Schiller),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一香槟分校教授,美国传播政治经济学界的标杆人物之一。继《数字资本主义》与《信息拜物教:批判与解构》,本书是国内引进的席勒的第三部作品。
冯建三,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著有《广电资本运动的政治经济学》(1995)等六本书及学术论文数十篇。
罗世宏,台湾中正大学传播学系置电讯传播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兴趣包括传播政治经济学、传播与社会理论等。
书籍目录
序
第一章 19世纪末的美国传播与劳动
第二章 怪异的支配方式
第三章 开启文化之路
第四章 理论的收缩
第五章 迈向一个统一的概念架构
注释
跋传播、文化与劳动
附录 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会师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欧尔(H.W.Orr)是电报兄弟会七人执行委员会成员之一,他再次表明,“我入会的主要目标之一就在于促进各电报员工的合作”。欧尔承认,虽说大多数工会成员加入的理由仅止于“保障工作不受雇主侵犯”,但他自己有更大的雄心壮志:入会以求创建并营运独立的电报系统。同属兄弟会的麦克里兰对这个说法有共鸣,他渴望“由直接营运与操作电报工作的人创建这个线路系统,任何中间人或第三人群体均不得干预……受雇于电报公司的这些线路人员现在可以构建线路,受雇于电报公司的营运员及经理人现在可以操作这套系统”。 不过,许多人认为,邮政化只是通往正确方向的一块垫脚石。在那个时候,新型电话产业的雇佣关系、产权结构及整体公共服务责任与义务也相继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检视对象,因此电报邮政化的要求,很快就延伸到电话业务领域,或干脆就指向了“传播工具”的邮政化。我曾经在另一篇论文中指出,“电话公用事业”的邮政化日渐被人们当作特别重要的事情,诚如有位改革派所做的总结,他说,在这个移民人数戏剧般地快速增长的年代“电话就是每个人的传播工具,通过这个渠道,所有腔调、所有思想与表意内容都比书写方式来得直接,相关的人可以直接传递,无须诉诸书写,这真正是‘个人的’交谈了”。在这股气势的影响下,在1884至1924年间的各次总统大选中,电话事业国有化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至少三分之一政党的竞选党纲之中;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十年,许多重要都市在选战中,都有候选人大声疾呼将电报业务收归市政经营。相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美国参加大战后,重新结构化电话电报业务的这股倡议戛然而止,原因居然只是邮政总局实际操作一年的表现不佳。 当年美国的邮政化需求甚至与专利系统的改革规划相互契合。容我在这里扼要阐述这段历史,这对其后我们的讨论,可以发挥跳板作用:我们关注的是传播思想的发展,我们因此得讨论,激进批评者以及来日可能投入改革的人,他们在概念上,可能面对哪些阻力,亦即最明显而且影响也最为深远的阻力,究竟会是哪些。帕尔米耶里(Henry Palmieri)是位发明家,他在19世纪80年代提议政府应该“在华盛顿创设‘全国专利总署’(National Patent Agency);并在各州首府的邮政总局再设支署”。这个新设的机关将强制所有使用其专利的制造厂商,付给所有发明人5%的特权使用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