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澳】张钊贻  页数:50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学界之选择“文学史”而不是“文苑传”或“诗文评”,作为文学研究的主要体式,明显得益于西学东渐大潮。从文学观念的转变、文类位置的偏移,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文学史”逐渐成为中国入耳熟能详的知识体系。作为一种兼及教育与研究的著述形式,“文学史”在20世纪的中国,产量之高,传播之广,蔚为奇观。从晚清学制改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提倡新知与整理国故终于齐头并进,文学史研究也因而得到迅速发展。

作者简介

作者:(澳大利亚)张钊贻

书籍目录

“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序言
引文凡例
缩略语
大事年表
前言
导论一 “影响研究”及“影响”辨析
导论二 “鲁迅与尼采”研究述略
 第一节 “温和”与“强横”的消长
 第二节 “文革”后解禁的热潮
 第三节 美学方面的转移与学术深化
第一章 阅读尼采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强横”派的政治利用
 第二节 《权力意志》和遗稿及阅读尼采问题
 第三节 “反政治”的历史背景
 第四节 精神“贵族激进主义”
 第五节 脆弱精神贵族的“反政治”空想
第二章 “温和”尼采的东渐与鲁迅的接受
 第一节 尼采与中国思想传统
 第二节 勃兰兑斯的尼采与明治日本
 第三节 高山樗牛的尼采与“美的生活”论战
 第四节 “美的生活”的尼采与鲁迅的尼采
第三章 重估奴隶价值
 第一节 重估重估过的价值
 第二节 “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
 第三节 尼采评中国自我萎缩的“末人”
 第四节 中国人奴性的历史发展
 第五节 作为“奴隶道德”的阿Q精神
 第六节 寻找中国历史上的“促动力量”
第四章 “改造国民性”的“不断革命”
 第一节 “改造国民性”与现代化
 第二节 “精神界之战士”的文学运动
 第三节 青年反叛天才的文化批判
 第四节 尼采“同路人”的社会革命
 第五节 认真的“新人”与持鞭的“巧人”
 第六节 “永远重现”的理想挫折
第五章 尼采与鲁迅的创作
 第一节 现代主义的背景
 第二节 杂文:讽刺箴言与现代碎片
 第三节 小说:两对狂人的诞生
 第四节 《呐喊·自序》:“下山”的对话与寂寞的大蛇
 第五节 《野草》:“永远重现”的梦魇
 第六节 《伤逝》:“颓废‘超人”的恋爱挣扎
结束语 新文化不安定的方向
附录一 并未休止的尾声
 第一节 萧军与鲁迅杂文传统的投降
 第二节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搏斗
 第三节 尾声的尾声
附录二 沉迷鲁迅、尼采二十年
附录三“墓碑”还是“石板”
 ——《鲁迅全集》采用尼采一处误译
附录四 持鞭见妇,意欲何为?
 ——尼采与女性新探
征引书目举要
索 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向洛蚀文看齐的意图甚明。这种改变可能是应对1940年至1942年间出现的“战国策派”。此派以陈诠(1903-1969)和林同济(1906-1980)为首,一面鼓吹尼采,一面鼓吹“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明显带有法西斯主义色彩和“强横”尼采倾向。后来王士菁的《鲁迅传》强调尼采代表种族主义、法西斯思想,否定两人有任何相同之处,②则比洛蚀文更“强横”。除了“温和”与“强横”冲突这条主线,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有两篇探讨鲁迅与尼采的文章值得注意:一是张震欧的《鲁迅与尼采》(1938),这是第一篇谈鲁迅与尼采的专文,里面根据鲁迅、尼采的著作,指出了两者的几点相似,但发表在广州一份不是很著名的刊物《黄花岗》,长期没人知道。另一篇是孙伏园(1894-1966)的《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杂感二则》(1941),记述了刘半农(1891-1934)赠鲁迅的联语“托尼学说魏晋文章”以及鲁迅赞赏尼采的话。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中国鲁迅研究者如果不能回避“鲁迅与尼采”的问题,大抵就采用有所侧重的瞿秋白的定论,即表面上遵循瞿秋白的含糊论点,实际上沿袭洛蚀文“强横”批评派的解释。及至“文革”连瞿秋白也成批判对象,他对鲁迅尼采的分析,更成主要罪状之一。

编辑推荐

《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是文学史研究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张先生这本可以说是“鲁迅与尼采”研究的集大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才是真学问。这本书几可当之。
  •   似乎把尼采作为分析的主要对象,而不是鲁迅啊!
  •   厚重,用心
  •   书写的很好,但有些错别字,编辑未免太不负责!
  •   封面旧旧的,有很多紫色印记一片片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