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大卫·斯特里特 页数:176 译者:李新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艺术电影领域享有盛誉,又街知巷闻,这样的导演没几个,希区柯克就是其中之一。本书纵览了他漫长而多产的职业生涯,审视了影响他作品的因素、贯穿他多部影片的主题,还有过去重视不够的希区柯克的"在场"——包括众所周知的出镜和借用角色作为替身,还探讨了两个希区柯克之间的关系:一个是严肃的甚至拷问式的艺术家,一个是爱开电影玩笑的魔术家。进而深度分析了希区柯克的关键影片:《讹诈》——他的第一部有声片;《心声疑影》——他的宠儿;《伸冤记》——质问有罪与无辜的本质;《迷魂记》——他最深奥的作品(有争议);《精神病患者》——他最凶残的作品,探讨邪恶的本性;还有《群鸟》——他最后的杰作,也是他误读最多的影片之一。
作者简介
大卫·斯特里特(David Sterritt),(David Sterritt),美国著名的电影批评家,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席,哥伦比亚大学、长岛大学戏剧与电影教授,还曾任教于纽约大学,其电影评论不仅发表在《纽约时报》、《电影评论》、《电影爱好者》、《美国电影》等多家报刊上,而且出现在ABC、CBS、Discovery、CNN、Fox等最有影响力的电视媒体上,出版了多部关于戈达尔的力著,对希区柯克也颇有研究。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讹诈》第二章 《心声疑影》第三章 《伸冤记》第四章 《迷魂记》第五章 《精神病患者》第六章 《群鸟》后记参考书目电影年表
章节摘录
插图:可以肯定的是,和警察一伙不是希区柯克最青睐的操作手法,他更有可能把自己和坏人搁在一块,就像他在《绳索》和《精神病患者》中那样。在此值得回想一下他的电影中有哪些类型的警察。这当中包括完全不起作用的警察,比如出现在《伸冤记》开场几个镜头中的那些警察,与(《讹诈》、《心声疑影》和《绳索》中的警察一样,永远身穿制服但派不上用场。还有那些偶尔起作用的便衣,比如《心声疑影》中爱丽丝的男朋友,以及(《电话谋杀案》中的侦探。《伸冤记》中的警官处在这两极之间,他很有条理地做着他的工作,充分显示他是公平办事——讽刺的是,这一点都不顶用。希区柯克在影片的上半部给了鲍尔斯很多关注,并且在刚才提到的那个高角度俯拍镜头中部分与他认同,这不是因为他欣赏这个警官(他完全意识到鲍尔斯对无辜的曼尼干的每一件事都错得离谱,也知道他的权利仰仗于社会谎言和体制错误),但鲍尔斯是一个关键元素,用来完成叙事中最大的一个情节设计:他的功能是帮助完成这个当代的《约伯记》(由电影创作者左右)。为了这个目标,希区柯克有一对工具供他支配:实体上——现代犯罪审判程序无可招架的机制;心理上——20世纪50年代由罪过生发的道德感,由可怜的曼尼体现。《伸冤记》不是希区柯克唯一的一部《约伯记》。他的很多其他故事也能从《约伯记》的角度去解读,如果只从这个意义上说的话——主人公突然陷入混乱中,然后依靠程度不同的传统情节解决方案将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压力移走。但《伸冤记》是一个特别直接的例子。因为曼尼代表着一个体面人在经受遭遇的考验,他要么牺牲自己,要么牺牲家人的健康和财富。在其他的希区柯克作品里我们也能看到,妻子比丈夫更容易看清事实——大潮流不可抵抗,寻常的人类行动不能满意地解决这种境况中的所有问题。当你听到罗丝的观点——不管你做了什么,无论你在哪里,都没用,因为入侵的外力随时都可能掌控一切——时,你会想到乔·麦克吉娜(JoMc Kenna)富有哲理的歌曲《顺其自然》(Que、Sera,Sera,出现在1956年版本的《知情太多的人》中),罗丝的观点甚至比这支歌还要悲观。这些论调听起来使人疯狂,但最后证明它们像预言般正确,因为最后正是靠一种超自然力的干预,而不是人类的行动,解决了曼尼的危机。
编辑推荐
《希区柯克的电影》:同文馆·艺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