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一方 著 页数:355 字数:229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每年金秋十月的第一周,当年的诺奖悬念都会连续揭晓。首先发布的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随后是物理奖、化学奖……似乎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很少会去追究,为什么按照这样的顺序(在诺贝尔遗嘱中的排序是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来发布。也没有人去深究,为什么当年诺贝尔设立奖项时就不简洁地称为“医学奖”,而是将“生理学”特别提出来与“医学”并列起来,这一切,在诺贝尔的最后遗嘱中并没有预先的交代,只强调该奖要独立、公正地遴选获奖者,不局限于某一国家和地区,要惠及世界上一切有伟大成就的人。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只能从直觉方面来寻求解释: 或许因为医学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学科,一方面高耸入云,站在一个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尖端;一方面世俗草根,与生老病死、痛苦、德行息息相关,这份“Cross”(跨界、横断)特性天生具有传播学意义上的“广场效应”,最容易激起公众的惊骇,因此要让它打头炮。不过,就是这个“Cross”特征,曾经让诺贝尔当年踌躇不已,最后只好破例地使用了一个双拼词,暗自揣摩:“生理学”归属于生物科学。
内容概要
这是一个职业话题,这也是一个公共话题。 这是一个关于真理的话题,这也是一个关于真谛的话题。 对于这个命题,有人希望得到标准答案,有人渴望永远的提问,由此来廓清对自身生命的认识,对病患、死亡意义的理解。 现代医学不仅有众多的技术目标,还有关于疾病、痛苦、残障、健康的社会共识,以及人道主义的崇高愿景。
作者简介
医学硕士,编审。现为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总编辑、社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有医学人文专著《敬畏生命》(江苏人民,2001)出版及专论二十余篇刊于《医学与哲学》、《中国文化月刊》(台湾)、《读书》、《健康报》等。近年在《中国医学信息导报》开
书籍目录
导言 永恒的提问,永远的困惑第一章 医学的隐喻第二章 通过电影发现医学第三章 画布上的疾苦与医学第四章 文学中的医学领悟第五章 医学模式与研究纲领第六章 当代医学的精神困境第七章 现代医学的承诺跋 “诺亚方舟”是一条漏船?延伸阅读书目《未名·自然科学是什么》丛书出版后记
章节摘录
4.“技术与艺术”:包含“工艺一手艺”,“标准化一个性化”的兼容; 5.“普遍性与个别性”:包含“国际性一地方性”,“全球化与本土化”、“方案化一个体化”的互洽与兼容; 6.“真理与真谛”、“正确一正义”:它是当代“医学伦理学”中兴的哲学基础,旨在把握医学服务中“客观性一道德性”,“理性一良知”,“此岸一彼岸”(技术与宗教)的张力。 此外,生物哲学“天平”上的经典范畴,如“遗传与变异”、“宏观与微观”、“局部与整体”、“偶(或)然性与必然性”也都还是医学的母题,随着克隆技术的进步,干细胞技术进入临床诊疗环节,不久的未来,我们会面对新的生命类型和医学母题,就像“孪生”识别一样,克隆组织和器官的识别与干预将会产生新的医学科系甚至分支,倘若有一天解禁“克隆人”实验并取得成功,新的“智能族”横空出世,人类谱系将重新书写,想必医学的母题也会重新书写。到那一天,当我们怀着百般好奇去叩问新的医学母题时,人类的母题也要重新演绎。由此看来,历史进步的景象并非总是令人欣慰的。 在西方,“西西弗”的寓言几乎家喻户晓,它说的是人类宿命的故事,人类的使命就是把巨石推上山,然后将它滚下来,如此循环往复,永无歇止。以现代社会职业进取的视角看,这个寓言也是励志与奋斗的故事。无疑,寓言是一个智力魔方,可以有多方面的解读。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