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思斌 页数:402
Tag标签:无
前言
我进入社会学领域已近30年,进入社会工作领域也有20年,但至今没有出版过自己的专著,即以自己的名字“著”的书本。在大的学术背景下,我早些年也有过出专著的冲动甚至有几篇残稿,后来受论文重要性的影响及专著所需时间的约束,出专著的想法就不得不先放下了。本书是一个论文集,是我近20年来一部分有关社会工作发展论文的结集。北京大学出版社有意出版这方面的书籍,我也希望我的学生及读者能更方便地找到我的文章,希望我的观点和看法能对当今正处于发展之中的我国社会工作、社会建设发挥一点作用,所以就有了这本文集。1977年恢复高考,我进人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国家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我有机会转向社会学。1979年我国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10年后,作为社会学二级学科的社会工作专业正式走上恢复重建之路。由于我的导师雷洁琼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第一任系主任袁方教授对重建社会工作的大力推动,以及本人当时在社会学系兼任行政职务,所以我不自觉地走向社会工作,并一直伴随该学科恢复重建和发展20年。本书收集的文章反映了近20年来本人对我国社会工作学科恢复重建和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思考与心路历程。在我看来,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以及社会进步密切相连的,这既与现代化的大势有关,也与我国的社会转型,包括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有关。因此,中国社会工作及教育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现代化要求和体制转换两个方面的特征。用哲学概念来说,现代化对社会工作的要求是共性,中国体制和社会结构是个性。共性要求发展国际上通行的社会工作,即专业社会工作,个性则要注重我国国情和自身特点。
内容概要
本书由作者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结集而成,内容论及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政策的发展以及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等重要问题。作者认为,总结本土经验、促进本土经验与国际经验的良性互动和发展,是发展我国社会工作的必由之路。本书适合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也可供从事社会工作实践的政府工作人员、非营利组织负责人及专业人士参考。
作者简介
王思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敦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主编、《中国社会工作期刊》(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联合主编。
主要研究领域:组织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政策、农村社会学。主要著作:《社会学教程》(第二版,主编);《社会工作概论》(主编);《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执行主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执行主编);《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主编);《社会管理》(合译);《人的前景》(合译)等。
书籍目录
第一编 社会工作的发展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应具有的时代特征 社会工作教育的国际通则与我们的选择 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 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 社会转型中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我国社会工作在转型社会中的社会责任 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体制转变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取向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结构性张力与适应性发展 第二编 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 论民本主义的社区发展观 混合福利制度与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发展 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能力建设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之发展 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 第三编 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政策发展 略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 当前我国社会变迁中的社会政策 建立现实—理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断裂与弥合 社会政策时代与政府能力建设 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城乡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政策实施与社会工作的发展 我国社会政策的弱势性及其转变 第四编 社会工作本土化 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 转型期我国社会福利服务的参与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 底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分析 我国社会工作研究评述
章节摘录
1.社会工作教育有自己的规范近代社会工作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也有近百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及社会需要推进自己的社会工作,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效果发展自己的社会工作教育。各国在不同背景下的各自努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这同时,日益增加的交流又为各国社会工作实践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经验的比较和相互吸收提供了条件。这就使得各国在社会工作实践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面具有越来越多的共同点,并达成共识。正是在上述两个基础之上,社会工作教育形成了各国、各地区普遍认可的规范,形成了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界通行的标准和规则。这为各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社会工作教育国际通则的主要内容社会工作是一门学科和技巧,它以向有困难、有需要的人提供有效的服务为己任。承担这一任务,需要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承担了此项责任。为了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社会工作教育必须具备多种条件,包括合格的师资、必备的图书和教学设备、一定的教学经费和完备的教学计划。显而易见,图书、设备、经费难以形成国际性通则,师资队伍的规格也常表现出差异性,与此不同,教学计划的规则性要求则严格和规范得多。下面,本文将围绕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计划来分析其国际通则。几十年来,国际社会工作是沿着治疗——预防——发展这一脉络发展的,社会治疗和社会改革成为影响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的两大主流思潮。在这两种思潮影响下的社会工作教育有不同的着眼点和教学设计。社会治疗思潮影响下的社会工作将立足点置于帮助有困难的个人之上。这样,社会工作教育的任务就是:训练社会工作者以协助受助者的技术,基本上从微观人手。社会改革思潮则认为问题的出现系社会环境、社会体制所致,因此,要改变困难者的处境,应该从改革社会环境、社会政策人手。这样,受社会改革思潮影响的社会工作教育多从宏观上着眼,致力于增进社会工作者的社会知识,训练其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编辑推荐
《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未名社科菁华·社会工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