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贝多芬《庄严弥撒》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小龙  页数:245  
Tag标签:无  

前言

此书是刘小龙根据他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所作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作者仅用三年的学习时间,完成一个涉及如此广泛精深内容的课题,实在是有些急促。尽管如此,我还是要热忱地向读者推荐这本著作。因为,作者对贝多芬的晚期创作《庄严弥撒》进行了具有独创性的分析和解读,为我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考空间。该学术研究成果对于以汉语阅读为主的音乐学界和音乐爱好者来说,是十分新鲜和有意义的。对于贝多芬和他的作品,人们似乎耳熟能详,一些评价性语句也已经成为公认的定论。在我们的心目中,贝多芬是一位充满启蒙精神的伟大音乐家,一位和自己的疾病与坎坷顽强抗争、勇于“扼住命运喉咙”的斗士,也是一位始终没有放弃自己青年时期所确立的共和理想,并用音乐谱出了时代最强音的巨人。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贝多芬音乐的本体特征,以及他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转折点上的重要作用,但是,一些重要问题远没有被充分理解,尤其是遇到有关贝多芬的信仰和心灵问题,总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比如,被他自己明确称为“最伟大作品”的《庄严弥撒》,是一部出自作曲家内心的真诚之作,还是有其他创作缘由?这部神圣、壮丽、令人感动的音乐作品,是“上帝将激发我的灵感”,揭示出贝多芬虔诚的宗教信仰,还是与基督教信仰无关而另具“借题发挥”的内容?这究竟是一部孤立、偶然的作品,还是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及其他作品有着完整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等等。

内容概要

《论贝多芬》以贝多芬晚年创作的《庄严弥撒》作为论述核心,从独特的文化视角揭示这位音乐大师的信仰特征和心路历程。《礼记·乐记》有言:“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唯乐不可以为伪。”贝多芬历时四年完成的鸿篇巨制仿佛一面心灵之镜,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作曲家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使命。《论贝多芬》旨在从一部宗教音乐作品探索贝多芬的信仰世界。许多年来,人们早已熟悉“乐圣”的作品和生平,却对他的宗教信仰不甚明了。

作者简介

刘小龙,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讲师。1996年起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攻西方音乐史,对于J.S.巴赫、L.V.贝多芬,以及德国19世纪早期欧洲音乐文化有专门研究。写作的重要论文有《利都奈罗在

书籍目录

序绪论第一章 《庄严弥撒》的创作特征 第一节 赋格写作的强调 第二节 奏鸣曲式的应用 第三节 仿古与象征手法的应用 第四节 多元风格的结合第二章 《庄严弥撒》的信仰内容 第一节 慈悲经:请求怜悯 第二节 荣耀经:赞美天主 第三节 信经:效仿基督 第四节 圣哉经:探索圣灵 第五节 羔羊经:祈祷和平第三章 《庄严弥撒》的宗教文化背景 第一节 约瑟夫宗教改革与信仰危机 第二节 奥地利的宗教复兴运动 第三节 从理性主义到浪漫主义结论【附录】1.贝多芬《庄严弥撒》(Op.123)作品结构简表2.贝多芬《庄严弥撒》(Op.123)经文唱词翻译对照表3.贝多芬《C大调弥撒》评论4.旧的和新的教堂音乐5.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生平纪事年表中文参考文献外文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同的主题动机将信经的三段文词组织在一起,同时也将这种情感特征贯穿全章);圣哉经旨在对基督的降临加以赞颂,其音乐具有亲切、温和的情感特征;羔羊经是整部作品的终曲乐章,它的前一部分再现了慈悲经的音乐情绪,后一部分的“请赐”段落则带有光明、祥和的情感特色,即使有两处战争段落的插入,但全曲最后还是结束在和谐、安宁的气氛之中。贝多芬对弥撒作品中音乐情感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如果说他为《庄严弥撒》各个乐章确定感情基调的做法尚且和交响曲乐章的情感布局存在联系,那么,乐章内部不同风格段落表现出的情感变化在当时的弥撒曲创作中则是绝无仅有的。比如,荣耀经开头以急速的主调化上升旋律烘托出“上帝在天”的光辉和荣耀。贝多芬如此设计,旨在抒发个人对上帝执著的信念和崇拜。在乐章中部“感谢你”(Gratias,第145-173小节)的赋格段中,作曲家又以柔和、亲切的旋律向上帝表达谢意。这是来自世俗世界的信仰独白,它使凡人的心灵通过层进的旋律一步步接近神性,并在上帝的光辉中获得永世的恩泽。如果说荣耀经中的情感表现方式尚显隐晦,那么作曲家在信经中对“上帝之国”的期盼之情则表现得十分炽烈、鲜明。当合唱声部在第243小节以恢宏的气势唱出“他的神国万世无疆”(Curus regni non erit finis)时,作曲家在赋格段结尾处加入了“没有,没有,没有!”(non,non,non!)的呼号,强调了“上帝之国”在个人信仰中的重要意义(谱例24)。贝多芬通过这些段落向世人表明,他没有在弥撒曲创作中隐匿自己,而是通过具体的音响直接抒发心中的渴望。作品的多元风格为这些情感的表达奠定了基础,使贝多芬有机会冲破弥撒体裁的创作局限,实现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庄严弥撒》是一部综合了多种创作风格的大型弥撒作品。贝多芬在创作中做出如此选择主要出于对个人艺术使命和信仰表达两方面的思考。对于前者,已近天命之年的作曲家希望在弥撒曲创作领域取得更为辉煌的音乐成就。而要达到这一目标,贝多芬就必须像他所崇拜的音乐大师亨德尔和J.S.巴赫那样,动用全部心力创作一部宗教音乐巨作。作曲家认为,弥撒曲作为一种古老的仪式性音乐作品,只有在继承与革新并举的创作原则下才能在19世纪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实现真正意义的进步。

后记

本书是一本研究贝多芬创作的宗教音乐作品《庄严弥撒》的音乐学专著。早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我就对贝多芬这位德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音乐巨擘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研究热情。2001年,我以《论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风格转变》一文获得文学硕士学位。该文受到我国西方音乐史研究专家们的广泛认可。然而,我在完成了那篇论文后,深深感到自己对于贝多芬的研究只不过迈出了一小步。对他晚期的创作行为和思想,我需要思考、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例如,贝多芬晚期的音乐风格是如何形成的?贝多芬晚年的艺术追求和他的宗教信仰有什么联系?19世纪初的奥地利社会文化氛围究竟对贝多芬的创作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颇为有趣的是,当贝多芬的音乐在我的心中自由流淌时,这些问题的答案仿佛伴着乐音飘然而至,如梦似幻地呈现在我的面前。然而,当我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努力记录音乐传递的信息时,真理的曙光却又显得那么遥不可及。这也许正是贝多芬音乐的不朽魅力。它让我觉得,要想真正理解这位大师,必须深入到他的音乐中去。于是,从博士生学习伊始,我就在导师的协助下投入到对贝多芬《庄严弥撒》的研究中。之所以选择这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庄严弥撒》是贝多芬晚年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其文化艺术价值可与大众熟知的《第九交响曲》相媲美。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规模、严密的结构和纯熟的技法,集中反映着贝多芬晚年的创作特征,对于我们研究贝多芬的晚期音乐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推荐

《论贝多芬》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论贝多芬《庄严弥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喜欢贝多芬的建议读读!
  •   分析透彻,对《庄严弥撒》的理解很有帮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