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中的思想与行动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专  页数:315  
Tag标签:无  

前言

有读书经验的人清楚,以符号形式呈现出来的“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可是,正是那些用“语言”来告诫我们对“语言”本身要保持警惕的人,让很多知识分子对“语言”产生了怀疑。在语言哲学和其他后现代理论营造的空气里,我们多少有些无所适从,西方思想家总是要搞出一些悖论来训练人们的思维和思想能力,不过,要承认,的确也起到了作用。黄专肯定不是一个斩钉截铁的后现代主义者,虽然他经常表述一些风趣和幽默的言辞,他对“思想”保持着充分的信任,他相信“只有思想是重要的”,在做这个表述的时候,他完全不去顾及哲学家或者后现代主义者的提醒:思想本身不过是一些漫天飞舞的符号的连接。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黄专就是新艺术(前卫艺术、现代艺术、新潮美术、当代艺术等等表述的概括)的同情者、研究者、推动者与参与者。他很早就写出了关于中国现代主义艺术问题的文章,参与了推动现代艺术发展的《美术思潮》的编辑,直至从90年代开始策划与组织涉及当代艺术的展览,他都是在一种不喧闹的精神状态下进行的。时间如斯,蓦然回首,发现黄专有很多文字留下来,这些文字几乎都与他作为新艺术的同情者、研究者、推动者与参与者有关。

内容概要

本书为黄专第一部批评文集,收集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言论,共37篇。文集分上下两篇,上篇“批评之维”为论的部分,下篇“自由交谈”为言的部分。  文集希望提供一种观看艺术的双向视野,即以中国的方式看世界和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全书围绕中国当代艺术的具体个案提出了诸多开放性的理论观点,是了解中国当代艺术30年来发展轨迹的具有一定启示性的思想文本。

作者简介

黄专,艺术批评家,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

书籍目录

上编 批评之维  波普的启示  中国现代美术的两难  事件:作为摄影的存在方式  纪实摄影的人文主义传统  进入90年代的中国实验水墨画  通过批评争取解放  中国当代艺术的外部批判  我们艺术中的悲观主义  中国画的“他者”身份及问题  作为文化问题的“观念水墨”  90年代中国美术批评中的三大问题  差异性共存:亚太地区当代艺术的新现实  图像就是力量  什么人算是批评家? 中国前卫艺术还有别的选择吗  山水画走向“现代”的三步  创造历史: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现代艺术的精神祭奠  作为思想史运动的…85新潮美术”  我们艺术中的集体主义幽灵  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  艺术是一种工作  消费时代的“物”与“人”  张晓刚:一个现代叙事者的多重世界  什么是我们的“国家遗产”  当代何以成史  破执:汪建伟的历史和政治叙事 下编 自由交谈  谁来赞助历史  经验·身份与文化判断  从俄亥俄到耶路撒冷到深圳  走出集体主义的民主幻想  文化翻译与文化误读  要警惕自己,不要做一个职业策划人  被跨越的身体  自由主义与公共艺术  剧场、话语反控制与艺术人道主义  西方艺术体制的衰落及我们的问题  非专业的哲学和非专业的艺术

章节摘录

他的解释不大适合艺术整体主义和本质主义者的口味,不过,仅仅是符号的意义可以随遇而安这一点就足以让许多形而上学的高谈阔论丧失活力,事实上,艺术的精神性意义的问题就是传统的语汇约定和我们如何运用这种约定的问题。没有“人品即画品”的预备知识,没有对笔墨和空白的欣赏习惯,我们无法从八大山人的瞪眼鱼、鸟中看出“桀骜的气节”;同样,没有“弗洛伊德热”作为信息背景,我们也不大可能理解达利作品的“性意识”。在什么都能成为艺术的现代,艺术判断的价值问题就更为突出,人们越来越明显地发现艺术在很大的程度上倒更像是一种“君子协定”,“有点像商讨体育规则和指定联络人员一样。人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相信有经验者的话,或者接受起主导作用的大多数人的意见,就好像一个新的建议得到了重视,并通过大多数人逐渐接近某种审美标准而渐渐得到贯彻并成为习俗一样。一部作品之所以是艺术品,并不是因它在博物馆得到展览,而是相反,一部作品之所以进入博物馆,是因为它被视为艺术作品。”(博格斯特:《艺术判断》)可以说,所有的艺术史都是这种“广泛的默契”和“判断协议”的结果。当我们谈论艺术的进步或堕落时,我们不要忘记,我们肯定是在执行一项判断协议,例如当我们将文艺复兴的技术系统作为一个标准参照时,我们就必然将“风格主义”视为一种艺术的堕落。那些希望艺术保持一种恒常的价值尺度的人们常常抱怨现代艺术是艺术的一种堕落、退步,他们宁愿相信现代艺术不过是人类艺术史长河中的一段不愉快的插曲,而不愿改变他们那固执的一元化的进步观。另一方面,那些痛恨一切传统的冒险家们的固执比起老式的一元论者一点也不逊色,在这种“舆论两极化”的场景中起作用的也正是“情境逻辑”。艺术意义的价值判断的属性,决定了关于艺术发展的循环进化的理论只能是一种神智游戏,今天,当人们将达。芬奇、格列柯、安格尔、凡·高、塞尚、康定斯基、毕加索、劳生柏、安迪·沃霍尔同时安放在“艺术大师”的位置上时,艺术是进化的含义就只能是:艺术是变化的,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永远不会消失在哲学家的预言中。现代美术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它创造了各种日新月异、五花八门的风格样式,而在于它确立了人们在视觉感受能力和技术手段上的一种真正民主化的价值格局。

编辑推荐

《艺术世界中的思想与行动》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艺术世界中的思想与行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8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有三笔遗产:政治上的批判意识,文化上的启蒙主义和艺术上的独立探索精神。它们现在已被政治上的犬儒态度,文化上的消费主义和艺术上的‘国际风格’所代替。”
      
      “写到此,我又想到了我们曾在‘塞纳河’和糯黑小山村度过的日日夜夜,那些疯狂而又迷茫的日子,包括我们今天仍在经历的噩梦般的生活。那些七分钱一块的烧豆腐,两毛钱一两的小清酒,录的模模糊糊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黑塞的书籍,医院的白床单,小津的一手好菜,《索菲的选择》,可笑的电视节目陪伴下的许许多多个孤寂的夜晚,小毛头一个人孤坐家中搞拼贴,走马街的地铺,徵江的抗郎鱼,培根的尖叫,一封封的通信,走在大街上的陌生感,小酒馆的木桌木椅子,第一次性交后的失落心境,面对一个陌生人时的窘迫羞怯,酒后的呕吐,贝克尔的《反抗死亡》,隔壁一只老猫深夜的号叫,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一交响曲》,圣诞节的小礼物,贾科梅蒂那行走的人影,肮脏的过道,对工作室的渴望,一个陌生人的突然来访,楼下搓麻将的吆喝声,通宵的抽烟聊天,磁带上录下自己的小合唱,与我们共享贫困时的女人和孩子,公共场合发作的‘语言幽闭症’……困倦的阅读关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对着窗外下雨时发呆的下午,有人看你作品时沉默不语的寂静,每个星期必去的某个下午听‘家长’废话连篇,重复转换的现实犹如阅读一本马贡多的家族史,母亲病态的关怀,奥斯维辛集中营带给人类的原罪感,孤独的克尔凯郭尔,夫人小产,被人弄来弄去的齐瓦戈医生,重复枯燥的教学内容,盆景似的黄山,面对镜子时的恐惧,PINKFLOYD的《迷墙》,深夜聆听福列的《安魂曲》,1989年5月的电视新闻,穿的花枝招展的游行队伍,被剪开口的国外来信……如此等等,等等,混杂为一团血肉模糊的泥球,沉沉甸甸压在我们心底深处,混杂着我们的血在身上四处流动,神秘的支配着我们在画布上涂抹。难道能够简单的否定它们与‘艺术’的关联吗?如果艺术仅仅意味着是一种语义图式的呈现,一种对方程式的解析,或者如有些人所要证明的那样,是一种与个人体验无关的文化研究,如果仅仅是这样,对我而言,无异于在吻一具美丽的僵尸。我仍然相信这样的艺术节,它首先来自于一个孤独的生命个体,而又包容着现实与各种文化对它的刺激,它代表着人类的智慧,幻想和对生活执着的思考和情感。(张晓刚:1990年11月7日 与毛旭辉的通信)"
      
      所谓的艺术,终究不会只是远远挂在那里的“死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