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之间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洪捷  页数:197  字数:14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部中国近代历史,或可视为一个借石攻玉的过程,没有他山之石,近代中国的思想与学术的变化是不可想象的。不过,他山之石,有飞来之石,也有采来之石。飞来之石往往不期而至,会让人惊慌失措,不知所措,乃至造成危害;而采来之石,也有分辨不精、采之不当之虞,或迷信外来之石、盲目利用之险。总之,并非任何他山之石,皆可用来攻我之玉。因此,深入其中,细心考辨、谨慎选材、适当利用,尤为重要。试看近代以来几乎所有仁人智士,无不参与借石攻玉的过程,以其各自的方式,为学习、接受、借鉴、融合、创新而不懈探索。  中国与德国在近代颇有缘分,一代代中国学人,慕德国之学术,孜孜以求;更欲借德国之石,攻中华之玉,其成果也蔚为大观。作者附骥前贤,从学多年,兴趣不离德国,尤其关注德国的大学与学术。本册所收文字皆与德国有关,或为入他山悉心分辨之作,论洪堡、席勒的文字属之;或为追溯前辈借石攻玉的记述之作,论蔡元培和季羡林的文字属之。这些文字,虽非有系统的鸿篇巨制,但也算得上有心得之作;看似细小,却无不以细致的考辨为基础。总之,自诩可以示人。  一鳞半爪篇什,结集付梓,对于理解德国之学术,钩沉中德学术之沟通,若能略有寸功,积年的爬抉之劳,则不枉费矣。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关于德国大学与中德学术交流的一本文化随笔。作者长期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对德国的大学理念及其在当代的转型,以及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史都颇有心得,这也是本书的两大关注点。作者还展示了收藏多年的珍贵照片,并以蔡元培和季羡林两位学人为个案,具体而微地展现德国对中国大学与学术的影响。本书分析细致、描述生动、文笔轻松,不仅可读性强,而且材料丰富、论点鲜明,适于专业学者,也面向对德国大学与学术传统感兴趣的读者。

作者简介

陈洪捷,教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洪堡学者,曾在德国多所大学进行长期研究。现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德奥分会理事,柏林自由大学中国校友会会长。著有《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等。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辑 德国大学的传统 “利禄之徒”,还是“哲学之才”?——论席勒的大学教育观  [附]利禄之徒与哲学之才(席勒) 什么是洪堡的大学思想?  [附]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洪堡) 洪堡的大学寂寞观及其意义  [附]寂寞和交际作为知识增长的条件(维泽) 为学术还是为职业?——德国大学学习传统及其变迁第二辑 德国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学校论略》与清季中国对专业教育观念的接受 中国对德国教育的接受与研究第三辑 蔡元培与德国大学 蔡元培的大学思想与德国大学观 蔡元培对德国大学理念的接受——基于其译作《德意志大学之特色》的讨论 蔡元培在德国 关于蔡元培在汉堡大学注册的考证第四辑 季羡林与德国 往事已成空?——寻求季羡林在哥廷根的踪迹 悠悠十年哥廷根——季羡林在德国的求学经历 德国名师手下的中国高徒——两位德国导师对季羡林博士论文的评价第五辑 德国大学拾零 艾城大学 德国的旧书摊第六辑 德国学人与著作 汉学家父子话中国 百年教育经典回顾

章节摘录

  最后,把上述的原则和理想两相结合,形成一种理念(Idee)。  当然,这种精神的追求非人力所能左右,而且无人觉得在德国人中还有鼓励这种追求的必要。德国人善于思考的国民性格天然就具备这种资禀,只是要防止其受到强力或是不可避免的纷争而受到压抑。  高等学术机构当然忌讳偏激,所以其中肯定会有人缺乏、甚至抵制这种追求精神。他们虽属少数,也只是零星出现,但其影响却不可低估。因此,必须形成一种气氛,使认同这一精神者受到尊重,使诋毁这一精神者感到羞耻。  哲学和艺术最集中和突出地具有这种追求意识。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自身易于萎靡,而且其精神假如不具备这种追求意识,或仅以逻辑或数学的形式或方式转化为其他知识门类和研究类型,哲学和艺术将无所作为。  一旦在高等学术机构中确立了唯学术是求的原则,便无需担心其余的具体事宜。学术既不会缺少统一性,也不会缺少完整性,两者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也是任何优秀学术研究方法的秘密所在。  就高等学术机构内部组织而言,以上所言足矣。  在高等学术机构与政府之间这种外部关系及政府的职能方面,政府的任务无非是通过对人员的选择来形成一支丰富多样(高水平和风格各异)的学术队伍,并使其享有自由。对自由的威胁不仅来自政府,同时也来自学术机构内部,因为开创者有了既定的观念,便倾向于压制其他的观念。政府必须预防由此而产生的弊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德之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蔡元培原来是去德国留学,北京大学乃至后来的西南联大,学的都是德国的教育制度。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很应该检讨检讨。虽然当今教育走的是大众化道路,就是连德国也在试图改变旧有的教育体制,但是德国古典教育观仍应借鉴。
  •   书很不错 内容也很详实 既有洪堡等人的手稿 也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值得一看
  •   知识书壳翻开的时候有点脱胶了 算了 不影响看
  •   书很好,为了要送一个学弟离开,先从图书馆“偷了”,再买一本赔,值得一看!
  •   跟他另一本《德国古典大学观》相比,这本内容明显偏少,不太值这个价。
  •   一本反映中德大学传统的比较书籍,建议感兴趣者瞧瞧哦!o(∩_∩)o 哈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