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小雪,(德)高立希,刘学慧,王京平 编著 页数:238
Tag标签:无
前言
《翻译理论与实践》是我们承担的北京市教委“功能翻译学与翻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成果。 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信息的时代。各个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翻译工作几乎遍及了所有的社会生活领域,达到了国际大众传播手段的规模。 时代的特征决定了对翻译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翻译人员本身也要不断地获取新知识、熟悉新领域、适应新场合,才能胜任发展的新要求。这是对翻译、翻译学研究和翻译教学的严峻挑战。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吸收国内外翻译学研究的新成果,改变翻译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快、更多、更有效地培养专业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基本功过硬的翻译人才,使他们在学习期间掌握必要的翻译理论、对策和技巧,学会在翻译实践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翻译水平和能力。 这是新世纪为我们提出的努力目标,也是我们从事“功能翻译学与翻译教学改革”这一研究项目的主要目的,希望能为实现以上目标尽我们的微薄之力。 二、特点 功能翻译学与传统翻译学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基本理论观点、主要研究对象和中心概念三个方面。 基本理论观点:传统翻译学本质上是文本翻译学,它将翻译学视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把翻译看做是语言代码的转换。“功能翻译学”认为翻译学的理论基础是语用学和交际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特殊形式。更确切地说,翻译不是语言学意义上的代码转换,而是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语言中介和文化中介。译员应当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专家,而且是两种文化的专家。他必须乐于交际、善于交际,必须具有不断学习、理解语言和文化新领域的能力。 主要研究对象:传统翻译学将源语和译语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为翻译的结果建立种种标准模式或规范,目的是得到最佳的文本结果,其理论和标准常常得不到实践中的翻译家和翻译教师的认可。“功能翻译学”将翻译过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提高这一过程的主体即翻译者本身的素质为目的。它能够帮助翻译教学从文本翻译的“死胡同”走出来,研究跨文化交际的背景要素、场合要素、语言要素以及副语言和非语言要素,研究翻译的过程,研究全过程各阶段应有的特殊能力,以及提高相关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把翻译教学变成系统提高理解能力。
内容概要
《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功能翻译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简介了翻译学发展的历史,区分了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的传统翻译学和以语用学、交际理论为基础的现代翻译学。笔译和口译入门部分以翻译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重新对笔译和口译进行了定义,全面阐述了翻译的类型、语篇的种类、翻译的宏观对策和微观对策、笔译的难点及处理方法、口译的对策与技术。笔译和口译教学法部分,提供了以翻译过程各阶段的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作者简介
朱小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翻译学研究中心教授,日耳曼语言学专业哲学博士,德语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兼中国译协全国理事会理事,欧洲语言证书考官。曾多次赴德国进修,参加过高级口译培训。长年从事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具有丰富的会议口译和跨文化交流的实践经验。主要从事中德跨文化交际、语言学、翻译学和教学法的研究。博士论文专著《德语“动态”与汉语“体”的比较》,主编《语言文学与文化论文集》、《德语“达福”考试指南与模拟试题》、《德语旅游口语教程》、《外国人看中国文化》等教材、论文集。 高立希(Ulrich Kautz),美因兹大学翻译学院教授,德国最著名的(汉德)翻译家之一。曾负责中国教育部与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合作的“高级口译培训班”的组织和教学,具有丰富的翻译教学经验。主要从事翻译教学和翻译理论研究,出版多部德语学术专著;并翻译了王蒙、邓友梅、王朔、于华、阎连科等作家的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约三十余部,发表了数十篇学术文章,介绍中国文学作品及其作者。 刘学慧,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副教授、德语语言文学博士,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参加过高级口译培训,欧洲语言证书考官。研究方向:德语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王京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毕业于德国埃森大学,国际日耳曼学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欧洲语言证书考官。主要研究领域: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主要科研成果:《德语语言学教程》、《德语学习方略与操练》、《德语翻译教学新理念》;《语言学导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新世纪翻译教学的任务》、《翻译教学中的意识启蒙》、《德语在驻华德语企业中的地位》、《论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等。
书籍目录
第一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翻译丁作 1.1 翻译者的职业实践 1.2 翻译者的素质条件 2.翻译理论 2.1 翻译学的对象与功能翻译学 2.2 翻译学的史前史:翻译方法及可译性的讨论 2.3 翻译学的探索和发展 3.笔译概论 3.1 笔译的定义和主要种类 3.2 笔译的过程和笔译的能力 4.口译概论 4.1 口译的定义和主要种类 4.2 口译的准备 4.3 单向接续口译 4.4 双向接续口译 4.5 同声传译 第二篇 笔译教学法 1.笔译教学的一般要求 1.1 什么样的教师可以教笔译? 1.2 什么样的学生可以学笔译? 1.3 笔译教学的主要目的 1.4 语篇选择的原则 1.5 语篇的教学准备 2.源语语篇接受阶段的练习形式 2.1 理解能力的训练 2.2 语篇类型识别能力训练 2.3 查阅调研能力的训练 3.译语语篇产出阶段的练习形式 3.1 隐含前提的语言表述 3.2 工具式和文献式翻译 3.3 工具式翻译的准备 3.4 译文分析 3.5 警示语翻译 3.6 标题翻译 3.7 译文比较 3.8 转述与翻译 3.9 取经学习 3.10 记录翻译与源文翻译 3.11 “照葫芦画瓢”撰写广告 3.12 翻译难点与对策 3.13 方言与社群语言翻译 3.14 与媒介条件相关的翻译 3.15 人名、书名及引言的翻译 3.16 突出内容重点的翻译 3.17 数据信息翻译 3.18 隐喻的翻译 3.19 参考源文编审译文 3.20 直接修改译文 3.21 鉴别原文和译文 3.22 交换修改译文 3.23 接力编审 3.24 接力回译 3.25 译者的说明 3.26 学习翻译对策 3.27 译码式翻译体验 3.28 电脑翻译 3.29 改错练习 4. 笔译课程的教学模式 4.1 集体完成翻译任务 4.2 对策练习 4.3 补丁翻译 4.4 并行翻译 4.5 即兴翻译 4.6 示范性翻译 4.7 项目翻译 4.8 “大声思考” 4.9 计算机辅助的翻译课 5.笔译的评价 第三篇 口译教学法 1.口译教学的一般要求 1.1 什么样的教师可以教口译? 1.2 什么样的学生可以学口译? 1.3 口译教学的主要目的 1.4 口译教学的选材方法 2. 单向口译教学法 2.1 听力理解能力 2.2 信息储存能力 2.3 译文的生成和编辑能力 2.4 演讲表达能力 3.双向口译教学法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3)现实中经常能见到同一源语语篇的若干种相互“不等值”、但均被普遍认可的译语版本,就很难用这种语言的规范系统来解释,更不用说来论证了。几乎所有的翻译者在无法进行逐词翻译时,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开翻译教科书提供的“标准译法”,即潜在的等值体,而采用大相径庭的其他翻译方法。 (4)即便是同一个翻译任务,不同的翻译者对源文的理解、对译文读者的估量以及个人的翻译水平(不仅是语言水平)等等各个方面也肯定有所不同。这些不同自然会反映在翻译的结果上。 (5)仅就“翻译单元”的切分而言,因为翻译教科书一般不考虑整个语篇,更不考虑具体的翻译任务要求和读者群体的期待,所以教科书提供的做法可能与实际翻译工作中的做法完全不同。 2.3.1.3 翻译理论的转向 因此,为了找到翻译语言学无法给出的答案,翻译学研究开始逐步转向强调语用、功能、过程、语篇研究的新方向,逐步脱离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规范化的等值要求。这也是大势所趋。 维尔斯的“语篇语言学” 维尔斯(w.wilss)虽然仍在语言学基础上研究翻译,但大大超出了传统的翻译研究领域,他于1980年提出:“与翻译相关的语篇语言学”的任务是:通过“语篇表层的语言学分析,从语篇语义、语篇功能和语篇语用等方面重构语篇形成的条件,以此作为前提,去发展具有不同语篇种类特点的翻译方法论。” 奈达的贡献和局限 尤其是美国圣经翻译家奈达(Eugene Nida)的研究成果为克服翻译语言学的众多缺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1964年起,他就认为,翻译是一个分析、转换和综合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应当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上尽可能自然地用译语产生出源语信息(而不是语言)的等值体。因此,翻译者的座右铭应当是:实现面向接受者的源语语篇和译语语篇之间动态的等值(dynamic equivalence)。用功能翻译学的术语可以称之为功能等值(functional eqtIivalence)。因为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特点,源语语篇和译语语篇在语言形式上不可能完全一致,最佳的情况是达到功能的一致。这就要求在翻译时注意,应优先考虑什么。最重要的是:场景和动态的一致比词句和形式的一致更重要;照顾译语接受者的文化比模仿源语文化更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奈达可以算作是后来产生的功能翻译学的先驱。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