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燕 编 页数:323
前言
在我国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的过程中,财政支出的内容调整和结构优化是核心的内容,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由单一的政府主体向政府和市场多元化主体转变后,财政支出就要从以往的大包大揽转向精细化的公共支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公共利益,更加关注民生,为全体国民谋福利。随着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人们对公共支出的管理和绩效评价越来越重视,但对公共支出的分析仍然缺乏系统性的方法框架,因此,现有教材多集中于“公共支出管理”,问题是无法避免与财政学专业现有相关课程教材内容上的重复。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组织有关教师编写的《公共支出分析教程》,是出于对财政学专业课程设计的整体构思,即以“财政学”为专业理论龙头,以“税收制度”和“公共支出”为财政收支两翼,加之“政府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公债管理”等收支管理课程,试图建立较为科学、完备的财政学课程和教材体系,努力对财政学专业教材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教材在梳理公共支出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主要从各项公共支出本身展开分析,其特色有两点:第一,创新性。从教材的结构看,反映最新的公共支出分析框架;在内容上,以原理介绍为主线,以实证分析为主要方法,同时还引进了公共支出分析的数理和建模方法。第二,实用性。在介绍公共支出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实证分析,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以后,可以把公共支出分析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框架比较完备,教学内容力求清晰、详尽,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公共支出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教材共分十一章:第一章为公共物品理论,第二章为公共选择理论,第三章为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分析,第四章为公共支出的效益分析,第五章为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第六章为教育支出,第七章为科技支出,第八章为卫生医疗支出,第九章为社会保障支出,第十章为支农支出,第十一章为公共支出中的政府间关系。
内容概要
《公共支出分析教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公共支出的理论、方法,政策与实务,内容体现了基础性、操作性和前瞻性。全书内容体系完整.包括公共支出分析的基础理论、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分析、公共支出入效益分析、各项具体的公共支出项目分析以及公共支出中的政府间关系理论。其中.在具体公共支出项目的选择上,主要结合现行政府支出分类划分,并参考了各项支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具体包括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科技支出、卫生医疗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支农支出。值得一提的是,在内容的设计上,《公共支出分析教程》特别注意避免与其他财政学专业教科书之间的重复问题。 《公共支出分析教程》适合作为财经专业本科教材使用,也可作为财政业务部门的培训教材。
作者简介
李燕,女,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教授。副院长,兼任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理事.全国财政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财政理论与政策、政府预算理论与实务。主持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出版了包括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在内的教材及专著20余部,在《财政研究》、《财贸经济》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公共物品理论第一节 公共物品与公共支出第二节 公共物品的提供第二章 公共选择理论第一节 公共选择与公共支出第二节 决定公共支出的方法第三节 公共选择与公共支出效率第三章 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分析第一节 公共支出的分类第二节 公共支出的结构分析第三节 公共支出的规模分析第四章 公共支出的效益分析第一节 公共支出的效率与公平第二节 公共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第三节 成本-收益分析法第五章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第二节 国防支出第六章 教育支出第一节 政府提供教育支出的理论基础第二节 政府教育支出的经济分析第三节 教育支出的评价分析第四节 中国的公共教育支出第七章 科技支出第一节 财政科技支出的理论依据第二节 财政科技支出的经济分析第三节 中国的财政科技支出第八章 卫生医疗支出第一节 卫生医疗支出的领域第二节 卫生医疗支出的经济分析第三节 卫生医疗支出的评价分析第四节 中国的卫生医疗支出第九章 社会保障支出第一节 社会保障理论基础第二节 社会保障支出的经济分析第三节 社会保障支出的评价分析第四节 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第十章 支农支出第一节 支农的理论基础第二节 支农支出的经济分析第三节 中国的支农支出分析第十一章 公共支出中的政府间关系第一节 支出划分的理论依据第二节 支出划分的基本原则第三节 我国政府支出责任范围的划分第四节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章节摘录
第一节公共物品与公共支出 公共物品的缺失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提供公共物品则成为政府行使其经济职能的重要途径。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公共支出的过程,反过来,公共支出的结果通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与特征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 人类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例如吃的食品、穿的衣服、居住的房屋、人行和车行的道路,以及各种日用消费品等有形的商品,还需要通过国防提供国家领土、领海、领空的安全,通过公安机关维持社会秩序,通过行政机关提供行政管理服务,以及提供文化、教育和卫生保健服务等。从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主体来看,有的是个人,如食品、衣服、房屋等;有的则是一种集体的全社会性的共同需要,如国防和社会安全。前者是私人物品,后者则被称为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相对于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而言的。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公共物品的产生要比国家的出现早得多。早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社会共同需要就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如公社的防卫性设施、公共祭祀、公共仓库、公共集会场所等,这些构成了人类社会早期的公共物品。 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共同需要是公共物品产生的基本条件,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公共物品是由国家的公共财政支出提供的。需要明确的是,公共物品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由公共部门来生产这些物品,而仅仅表明这些物品是由公共部门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品的生产既可以由公共企业(或国有企业)来生产,也可以由私人部门来生产。 公共物品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给出的。他把公共物品定义为:“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的减少。”因此,在他看来,国防、法律、空气污染控制、消防、路灯、天气预报以及大众电视等都是典型的公共物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