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迈克尔·吉本斯 等 页数:166 译者:陈洪捷,沈文钦 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当代社会知识的生产模式(包括科学知识、社会知识和文化知识等)都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本书提出了知识生产模式变化的新观点,即: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1是指基于牛顿模式的科学研究,以单学科研究为主,而知识生产模式2是指在应用环境中,利用交叉学科研究的方法,更加强调研究成果的绩效和社会作业的知识生产模式。本书分析了模式1和模式2的变化,如机制、观念、实践、政策等,讨论如何制定和实施新的科学政策以适应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全书分为7个部分,约20万字,包括:知识生产的演进,知识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研究和教育的大众化,人文科学的知识创新,企业创新中的竞争、合作与全球化,知识生产的制度化,知识生产的社会管理等内容。
作者简介
迈克尔.吉本斯等著,陈洪捷 沈文钦等译
陈洪捷,北京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导言
模式2 中知识生产的一些特征
模式2 的内在一致性
模式2 的一些意涵
第一章 知识生产的演进
概要
知识生产新模式的现象学
模式2知识生产的动力学
第二章 知识的市场化和商业化
概要
知识生产中的规模和范围
动态竞争和知识生产
研究的商业化
新生产经济学
知识的构架
质量控制的新维度
规模知识生产、范围知识生产和知识生产新模式
第三章 研究和教育的大众化
概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类型
同僚治理、管理主义和知识的分化
向知识产业的转变
技术转让不断变化的本质
第四章 以人文学科为例
概要
科学和人文学科中的模式2知识:相似性与差异性
情境化和人文学科的意义
第五章 竞争、合作与全球化
概要
网络企业、研发联盟与企业网
信息技术范式
全球化的矛盾后果
第六章 机构重组
概要
功能多元化的张力
多元化的水平与方式
知识生产的新型组织化图景
第七章 社会弥散式知识管理时代的到来
概要
科学和技术政策的三个阶段
反思基本假设
弥散式知识生产的管理
未来的问题
术语表
扩展阅读文献
索引
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大学的组织形式更加趋于工业化,有着高级管理团队和战略计划、部门经理以及成本中心。正当大学的管理不断趋向公司的模式之时,私营企业也越来越学院化,大型的、严格的一线经理(1inemanager)层级日渐被更为松散地结合在一起的小组管理人员的协作所取代,至少在更加向前看的工业部门,特别是那些在信息社会或知识社会的缔造中地位卓越的工业部门中就是如此。尽管存在趋同现象,管理革命对大学的影响仍是意义深远的。管理革命不仅创立了更为紧密的组织框架,更在大学的中心(即管理层面)确立了能与科系和研究团队的学术能力既相互竞争又互相补足的管理能力。这一新的能力与陈旧、缓慢的高等教育科层制相结合,创造出能够反映现代大学复杂性及其在知识生产和维护民族国家两方面的重要性的机构。总的来说,它们从组织的角度而非规范化的角度重新定义了大学。在此,似乎存在一个矛盾。正当大学变为一个更为强大的向心的机构时,知识作为其自身的主要产品,却变得分散、晦涩、不连贯和离心了。这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科学上更具复杂性的知识不断地细分,许多如今最富创造性的分支学科都是由先前并无联系的其他学科的部分知识组成的。这些新的研究领域往往是不稳定的和区域性的,这两点都不利于一种更广博、更一致的知识文化的理念。第二种形式是,关于知识的更广泛的定义开始被人们接受,这一部分是因为学术尊严的旧观念受到了侵蚀,一部分也是出自新技术的影响。新学科克服了阻碍,进入了扩展了的大学的课程设置,而技术不仅创造出了需要新技能的新职业,还飞速影响着已有学科中可能出现的内容。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如信息技术)是以各种途径扩展的,从最为抽象的、要求关于头脑和逻辑的基础理念的人工智能概念,到日常的对每天使用的电脑的技能培训。这导致了一场定量研究的革命,它不仅发生在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也波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第三种分化的形式是与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刻意的、离心的多样性和非一致性。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了某种准知识分子的行话。很显然,它已经凭借自身的条件成为一种巨大的出版产业。
编辑推荐
《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是科学技术政策译丛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