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晓黎 页数:389
Tag标签:无
前言
“到民间去”,曾经是一个世纪前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发生期所酝酿出来的口号。先有具备学术规范的社会调查,才有社会科学的出现。在少数人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一句凝结着共同体集体意识的“到民间去”成为1919年之后的知识界的运动,在中国促成书斋学问之外的社会调查之风蓬勃兴起。社会科学诸学科此前在中国主要是课堂传授的西方书本知识,“到民间去”的调查之风呼唤着以中国社会为对象的知识生产,这种知识生产逐渐造就了中国社会科学诸学科。今日的中国社会科学界则萌发着另一种冲动,一种积聚了很久、压抑了很久的求知之志,这就是:“到海外去”!曾经,在大家都不能出国的时期,我们在政治关怀上满怀豪情地、当然只是浪漫地“放眼世界”。今天,出国旅行在中国已经大众化了,“看世界”的欲望已如春潮涌动。中国的知识界要做的是以规范的学术方式“走进世界”之后“凝视世界”!
内容概要
凝视世界的欲望需要走出去的意志来展现。人类学者是共同体的眼珠子——它们被用来看世界,看社会,看社会世界。看世界社会。有眼珠子就能够看,有心才能够凝视。人类学者也是知识群体的脚板子——它们要走很远的路,走很多的路,走陌生的路,也就是走没有路的路。有了这样的人类学者群体,一个共同体的社会科学才能走得够远,看得更远。
作者简介
吴晓黎,籍贯湖南石门,本科、硕士、博士,分别就读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政治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公民社会及族群文化。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节 印度民主的故事及本书的主题 第二节 研究框架 第三节 我的“田野”第一章 背景:喀拉拉 第一节 “雨诞生的地方” 第二节 历史回顾 第三节 稻乡概况第二章 宗教作为集体身份 第一节 宗教作为信仰、习俗与文化 第二节 宗教作为社群身份 第三节 宗教社群政治与宗教民族主义 第四节 语言民族整合对宗教民族主义第三章 种姓作为集体身份 第一节 种姓、种姓系统与种姓阶序 第二节 种姓、阶级与家庭地位 第三节 种姓与阶级在底层的交汇:表列种姓 第四节 种姓身份的再生产:内婚制 第五节 种姓(及类种姓)作为政策范畴 第六节 种姓的族群化第四章 社会的组织化 第一节 社群组织 第二节 阶级、大众组织 第三节 社群与阶级 第四节 社会文化组织 第五节 怎样的公民社会? 第五章 政治领域与政治文化 第一节 政党组织 第二节 社群组织与选举政治 第三节 组织化群体、街头政治及其他第六章 地方自治下的民主与发展 第一节 地方自治政府选举 第二节 一个乡潘查亚特的运作结论 一、社群的现代演化与大众民主 二、阶级的组织、民主语言的普及与政治表达模式 三、公民社会、政党政治与民主的新动力 四、喀拉拉之于印度参考文献附录一 主要人物及关系表附录二 缩略语对照表及货币比率附录三 词汇表(马拉亚拉姆语及进入马拉亚拉姆语的英语)致谢
章节摘录
插图:导论第一节 印度民主的故事及的主题印度对于当代中国人曾经是一个引发想象的浪漫神秘国度:佛天梵地,瑜珈与圣人,大篷车的流浪,优雅的纱丽和曼妙的歌舞……可以说,印度一直是中国人文化视域中一个不太切近的存在。而近年来国人和学界对于印度兴趣的升温,主要源于印度经济尽管稍逊于中国但同样强劲的崛起。随着媒体关注度的提升,随着人们更有机会通过旅游和工作踏上印度的土地并在网络上共享观感,印度正在掀去神秘面纱,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在经历一个去魅的过程:在佛陀的故乡佛教久已衰微,恒河之水原来如许浑浊,城市的基础设施通常落后,大都市中繁华的市街与大片简陋的棚户区形成强烈的反差……印度,到底在诉说怎样的故事?印度和中国有很多相似性:古老的东方文明传统,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庞大的人口,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农村。“五四”一代的中国学人曾经非常关注印度,因为相似的面对西方冲击的殖民历史境遇和东方文明的认同感。不过印度和中国的现代历程也存在重要的差异:印度的改革和启蒙运动没有产生中国式与传统决裂的激进主义,印度也没有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革命,独立后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也不同。但两国仍然面对相同的历史任务,包括保持多文化、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印度可以说代表了与中国既相似又差异的一种现代历程。理解印度的现代性,对于我们的自我理解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参照,如果要寻求亚洲或非西方后发现代化地区的某种共通叙述,经验的研究和积累也是必要的步骤。
编辑推荐
《社群、组织与大众民主:印度喀拉拉邦社会政治的民族志》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