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郭虹,庄明 等编著 页数:206
Tag标签:无
前言
2008年注定是要给中华民炭的国民心理留下永久且深刻记忆的一个年份。正当整个中华民族都在准备实现期待百年的即将于8月8日在北京举办奥运的梦想之前,发生了两起特大自然灾害,即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特别是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汶川的里氏8级特大地震,波及10省(市)、417县、4 600多乡镇及近4.8万个村庄,受灾人口4 000多万,涉及转移安置人口1 500万,死亡及失踪人数达8万多,被掩埋和死亡的各种家畜和其它动物800多万头(只),交通、通讯中断,基础设施全面毁坏,造成整个灾区直接经济损失8 000多亿元。一时间,江河断流、生命倾覆、苍天闭眼、大地失聪,整个国家被地球瞬间能量释放造成的巨大灾难所刺伤。 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启动了全民紧急响应机制,人民解放军紧急总动员,各级政府紧急响应,各种非政府组织和民间自组织紧急行动,展开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百县千乡万村生命大救援行动,并通过电视、广播、手机、募捐活动将灾区的需要和爱传遍全社会乃至整个华人世界,筹集善款创纪录达到760多亿元,有300多万人被爱心激发,作为志愿者奔赴灾区参加救灾,谱写了无数动人的篇章。“5·12”大救灾和8月8日的奥运会,以巨大的悲情和喜情两大主旋律,调动了全民族的激情和参与欲,成为载入2008史册的两大事件,推动着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与成熟。
内容概要
本书是对“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组织I!PNGO在过渡安置阶段参与抗震救灾行动的研究。过渡安置阶段不仅是受灾群众从“救命”到“安身”的过渡阶段,也是汶川大地震后社会组织从无准备状态下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到有目的、有准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过渡阶段。’本书主要就汶川地震过渡安置阶段社会组织即NGO参与的角色定位、行动领域、工作内容、行动环境、行动需求、行动策略、工作程序和行动资源等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探讨和分类描述,并对过渡安置阶段社会组织的行动空间问题,以及其行动经验、规则和方法进行了总结。
作者简介
郭虹,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有过当知青、战士、工人、护士、干部、科研人员等的多种经历,从事社会学研究20余年。目前的研究集中于公民教育与社会发展、农民工问题、社区参与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社会建设与公共政策等应用社会学领域的行动项目。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抗震救灾时的NGO 一、中国NG0的定位——社会组织 二、地震中的中国非政府组织 三、公共危机中NG0的行动优势及其角色定位第二章 过渡安置时期的NGO行动 一、生活安置 二、板房修建 三、心理抚慰 四、生产自救 五、社区关系 六、村民组织 七、环境保护 八、法律援助 九、儿童关怀 十、针对老人的服务 十一、社会工作服务 十二、为NG0提供的服务 十三、针对志愿者的服务 十四、针对救灾人员的服务 十五、针对特殊群体的服务(爱白——UN项目) 十六、针对NG0救灾的信息服务 十七、建设社区公共空间 十八、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第三章 过渡安置时期NG0的行动环境 一、最初的紧急安置区——体育场馆等 二、集中安置 三、就地分散安置——自建过渡房第四章 安置区需求和政府工作目标 一、生活环境的再建与修复 二、社会关系的再建与修复 三、社区发展的再建与修复第五章 过渡安置时期NG0的行动领域分析 一、生活帮助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三、心理支持 四、需求反映 五、信息提供 六、方法传授 七、行为倡导 八、关系协调第六章 NGO的工作程序与方法 一、需求调查 二、参与式评估 三、参与式规划 四、参与式管理 五、退出机制第七章 NGO的行动资源 一、政府部门 二、基金会 三、境外援助机构 四、媒体 五、高校 六、研究机构 七、企业结语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抗震救灾时的NGO 二、地震中的中国非政府组织 令人欣慰的是,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中国的非政府组织真的开始行动了,并且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5月12日晚,地震当天,中国扶贫基金会与新浪网共同发起“我们心在一起——汶川地震紧急救援行动”募捐行动,并发布倡议书,向社会发出呼吁,全力救助灾区同胞; 5月13日,震后第二天,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十二家基金会和民间公益组织,发表“中国民间组织参与汶川地震救灾行动联合声明”,呼吁发挥民间组织力量,共同支援灾区,关注灾后重建; 5月14日,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理事单位泰康保险公司推出“紧急保险与你同行计划”,先后为1004位赴灾区一线的医护人员、媒体记者提供人身意外保险,关注灾区一线人员的安全保障; 5月15日,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会根据“支持民间公益”的宗旨和资助型基金会的定位做出决定,紧急安排1000万专项资金,为NG0参与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资金支持; 5月18日,震后第六天,中国青基会援建的全国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在废墟中的绵竹市遵道镇落成,由此中国青基会展开大规模的希望工程紧急救灾助学行动,成为公益组织帮助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 据统计,截至2008年6月5日,在志愿者方面,仅经四川省团委的渠道进入灾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累计达一百多万人。①这些志愿者以个人、团体或是与其他民间公益组织协同的方式,在一线灾区、医院、临时安置点等地为受灾群众提供各种援助服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