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

出版时间:2009年09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建中  页数:340  
Tag标签:无  

前言

这套系列教材的酝酿已有七个年头儿了。2002年我受命担任武汉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分管本科教学工作。正值新世纪之初,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也随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已是摆在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得不思考、不能不应对的当务之急。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为了适应人才观和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我与时任系主任的龙泉明教授策划,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试点,从修订培养方案入手,全方位地开展本科教学改革。举措之一,就是大刀阔斧地调整课程体系,压缩通史性、概论性课程,增加原典研读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此相应,计划编写配套的教材。起初,为了加大原典阅读的力度,配合新培养方案增设的语言文学名著导读系列课程,我们首先组编了《高等学校语言文学名著导读系列教材》,2003年正式出版。与此同时,也酝酿编写一套适应新需要、具有新理念的基础课教材。从那时起便开始思考、调研、与同仁切磋。经过几年的准备,2006年开始系统谋划和全面设计,2007年正式组建了编委会,启动了编写工作。经过众多同仁的不懈努力,今天终于有了结果,令人欣慰。这套教材是针对现行一些教材存在的问题,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而设计编写的。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强化不断探索的意识,增添勇于质疑的胆略,培育大胆创新的精神。这也是我们把这套教材命名为“创新性学习系列教材”的用意。全套教材共有12种,基本上涵盖了中文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

内容概要

  《中国文学批评史》力图对已有的教材有所突破,其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紧紧扣住古代文学批评与儒道释文化的关系在古代又化的思想背景和精神源流中把握并阐释文学批评的演进脉络和理论精粹;二是注重从批评文体即言说万式的角度,重新清理中国文学批评史,不仅注重中国文学批评[说什么],而且关注其[怎么说]。每一章除了基础知识的讲述之外新增了三个板块——问题研讨,导学洲练和拓展指南,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对学生进行初步却是系统的学术训练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思辨和学术研究能力,并且为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提供相关学术史背景和最新学术进展的又献目录。

作者简介

李建中,文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学术带头人,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和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和教学,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教材五种,学术著述多次获国家教育部及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书籍目录

《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创新性学习系列教材》总序导论一、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背景二、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三、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形态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第一节 儒道文化的创生与诗骚传统的形成第二节 先秦文学批评的理论成就和时代特征第三节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文学批评第四节 《老子》、《庄子》和《周易》中的文学批评思想[导学训练]一、学习建议二、关键词释义三、思考题四、可供进一步研讨的学术选题[研讨平台]一、诗言志二、兴观群怨三、以意逆志四、言意之辩[拓展指南]一、先秦文学批评重要研究资料简介二、其他重要研究资料索引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第一节 经学时代的文化一统第二节 两汉的《诗经》批评和《楚辞》批评第三节 《淮南子》和司马迁的文学批评第四节 班固、王充和王逸的文学批评[导学训练]一、学习建议二、关键词释义三、思考题四、可供进一步研讨的学术选题[研讨平台]一、发愤著书说二、诗歌教化说三、诗无达诂说[拓展指南]一、两汉文学批评重要研究资料简介二、其他重要研究资料索引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 玄学兴盛与佛学东渐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突出成就第三节 曹丕《典论·论文》和陆机《文赋》第四节 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导学训练]一、学习建议二、关键词释义三、思考题四、可供进一步研讨的学术选题[研讨平台]一、文气二、应感三、风骨四、滋味[拓展指南]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重要研究资料简介二、其他重要研究资料索引第四章 隋唐文学批评第一节 儒、释、道文化的并立与融合第二节 唐代论诗诗、选本与诗格第三节 韩愈和柳宗元的古文理论第四节 皎然和司空图的诗歌理论[导学训练]一、学习建议二、关键词释义三、思考题四、可供进一步研讨的学术选题[研讨平台]一、“兴”论二、“道”论三、“境”论[拓展指南]一、隋唐文学批评重要研究资料简介二、其他重要研究资料索引第五章 宋金元文学批评第一节 儒学复兴与两宋理学的发展第二节 苏轼、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第三节 严羽《沧浪诗话》和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节 李清照《论词》和张炎《词源》[导学训练]一、学习建议二、关键词释义三、思考题四、可供进一步研讨的学术选题[研讨平台]一、诗穷而后工二、点铁成金三、以禅喻诗四、词别是一家[拓展指南]一、宋金元文学批评重要研究资料简介二、其他重要研究资料索引第六章 明代文学批评第一节 从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第二节 前后七子与公安三袁第三节 李贽的“童心说”与《水浒传》评点第四节 汤沈之争与王骥德《曲律》[导学训练]一、学习建议二、关键词释义三、思考题四、可供进一步研讨的学术选题[研讨平台]一、格调二、性灵三、童心四、本色[拓展指南]一、明代文学批评重要研究资料简介二、其他重要研究资料索引第七章 清代文学批评第一节 经世之学与文化的总结第二节 王夫之、叶燮的诗论第三节 桐城派的古文理论第四节 金圣叹与清代小说评点第五节 李渔与清代戏曲理论[导学训练]一、学习建议二、关键词释义三、思考题四、可供进一步研讨的学术选题[研讨平台]一、情景论二、义法说三、才胆识力四、结构第[拓展指南]一、清代文学批评重要研究资料简介二、其他重要研究资料索引第八章 近代文学批评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文化转型第二节 刘熙载《艺概》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三节 梁启超的文学革命理论第四节 王国维与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导学训练]一、学习建议二、关键词释义三、思考题四、可供进一步研讨的学术选题[研讨平台]一、沉郁说二、小说界革命三、境界说[拓展指南]一、近代文学批评重要研究资料简介二、其他重要研究资料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二)道家文化与中国文学批评“道”,本义是“道路”,引申为“道理”。道家的“道”出自《老子》,《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所以道家最初也被称为“道德家”。《老子》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庄子发展了原始道家的思想,更强调“道”的从无生有、变化莫测的性质,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提出“齐物”论,倡导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与事功、有为的儒家文化不同,道家文化是超迈、无为的。在文学批评领域,道家文化以不同于儒家的方式和旨趣塑造着一种超功利的艺术人格。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虚静其心,法天贵真,言外之意。第一,虚静其心。和儒家一样,道家也注重人格修养,但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儒家的人格形象是外在的,是个体的人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如“小人”和“君子”是社会公众对人格主体的评价。道家关注的是人的内心,老子、庄子都强调虚静其心,要求排除各种名利和杂念的堵塞和遮避,从而达成一种清澈空灵的心境。道家用这种虚静其心来解构儒家的人格主义,重建道家的人格。儒家人格的名号是“君子”,是内圣外王,是要建功立业的。道家的人格名号是“隐者”,不去争名夺利,远离功业利禄。心斋坐忘,清静无为,安静地生活,安静地思考自己的存在。虚静论是老庄的一个重要的哲学一心理学思想,对文学创作和创作主体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文学家,在社会生活中是一个儒者,要建功立业;在精神生活中是一个隐者,要返回内心,返回自我,要在宁静当中体悟生命的真意,在归途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对中国文学家和中国文学批评家有深刻影响的不是儒家的人格主义,而是道家的虚静其心。苏轼《送参廖师》:“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也就是说,要想领悟诗的妙处,内心深处必须空灵和寂静。只有当我们内心空且静的时候,才能把握各种各样的动,才能接纳各种各样的境。可见苏轼把作家内心是否虚静视为创作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作家特别强调内心的宁静,强调用这种宁静来应对万物。艺术精神与现实功利的东西常常存在冲突,道家文化的虚静其心,从人格修炼的角度对儒家的人格主义产生了一种补充或修正作用,同时又因其鲜明的审美特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家的创作心理。

后记

这是我主编的第三种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前两种先后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出版,华师版的特色是紧紧扣住中国文学批评与儒道释文化的关系,在古代文化的思想背景和精神源流中,把握并阐释古代文学批评的演进脉络和理论精粹,力图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层面揭示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而武大版则在保持华师版“文化视野”的同时又新增“文体观照”‘,亦即从批评文体的角度,重新清理中国文学批评史,在每一章的概述部分,辟专节介绍本时期批评文体的时代风貌,分析本时期文学批评在文体样式(体裁)、批评语言(语体)和批评风格(体貌)等方面的特征。概括起来讲,华师版着重于文学批评的“说什么”(言说内容即批评思想),而武大,版在注重“说什么”的同时兼重“怎么说”(言说方式即批评文体)。其实,教材的编撰也有一个“说什么”与“怎么说”的问题。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材,其“说什么”(教材内容)当然是大不相同的;但各种门类的教材在“怎么说”(教材体例)这一点上却是大同小异。以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的“怎么说”为例,大体上是以朝代分章,每一章介绍本时期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批评经典。教材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因而教材的“怎么说”本质上源于教学的“怎么说”。教学“怎么说”?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主宰着所有的话语权,学生只需要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我曾经将现代大学课堂体制下学生的主要任务概括为“三写”:上课听写,课后抄写,考试默写。虽然“三写”对于基础知识的习得也是有帮助的,但是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呢?因而,教材的编撰亟需在“怎么说”上创新。北大版教材,正是在“怎么说”方面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读者从目录上可以看出,教材的每一章,除了基础知识(占五分之三)的讲述之外,新增了三个板块(占五分之二)——“导学训练”、“研讨平台”和“拓展指南”,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对学生进行初步却是系统的学术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论思辨和学术研究能力,并且为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提供相关学术史背景和最新学术进展的文献目录。

编辑推荐

《中国文学批评史》: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创新性学习系列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内容不错,全面但是不够详细,如果为了了解概况、整体把握,此书倒是不错
  •   书纸质不错,内容也很好。
  •   东西很好,我很喜欢。
  •   中国文学批评史,货不错,很好
  •   纸质和印刷都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