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志强 页数:205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丛书记录下我和一群年轻同仁的一次难忘的中国现代学之旅: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协力对中国现代文学、文论与美学传统作了一次新的探究。说到传统,人们总会不假思索地以为那只是指类似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古代时光,而忽略“别求新声于异邦”的现代,仿佛唯有古代才配称为传统。对置身当代的我们来说,苏轼的“气自华”固然有其不容忽视的回瞥意味,但鲁迅的“求新声”却不能不说正是中国现代历史现场的真实写照。实际上,晚清以来国人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中变法自强、实施启蒙乃至燃烧革命烈火的历史,已经和正在成为中国传统,准确地说是中国现代性传统。在一次新的探究之旅中重新回望作为中国现代性传统之一方面的中国现代文学、文论与美学传统,恰是我们的初衷所在。从中国现代学视野去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文论与美学传统,是我经多年摸索后找到的一个研究方向。在我看来,中国现代学是关于中国现代文化传统的学问,是中国人对中国现代性文化的研究。与有关中国古代文化的“国学”不同,也与外国学者从事的有关中国问题的“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不同,中国现代学主要研究百余年来中国文化现代性传统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从中国现代学视野考察中国现代文学、文论和美学,可以更准确而深入地揭示中国文学现代性、文论现代性及审美现代性的面貌及其意义。本丛书旨在对中国现代文化传统与文论特色展开研究,即在中国现代学视野中重新考察中国现代文学、文论与美学,着重发掘中国现代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学和文论之间的互动关系。
内容概要
本书尝试将小说语言研究和社会学分析结合在一起,以汪曾祺后期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说的汉语形象——现代韵白的研究,透视作品中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复杂意义,并进而思考现代文人写作的自我认同问题。全书分为7章,围绕汪曾祺复出的历史语境与文本话语形态、汪曾祺小说汉语形象与短篇小说文体认同、汪曾祺小说所呈现的生活形态与文化景观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由语言形象、文体认同到历史意蕴,立体呈现汪曾祺小说写作所延续的“文”的传统,并由此考察汪曾祺短篇小说文体创新所取得的成就。
作者简介
周志强,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明道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台湾)。天津写作协会副秘书长、天津美学协会会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员、中国大学语文协会会员。《语文报‘大学语文专版》执行主编、《中国图书评论》栏目主持人。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在《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南开学报》、《天涯》等杂志发表文章90余篇,出版专著5部,并曾主持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
书籍目录
《现代文论与美学论丛》总序序 阐发现代韵白的魅力第一章 后期汪曾祺第二章 “发现的故事”第三章 文人话语的分裂 一 “访问体”与“观察视野” 二 “旁观视野” 三 互主体性与插语的修辞作用第四章 现代韵白 一 现代白话语言的韵 二 “以韵化白” 三 白话生韵第五章 现代文人的语言镜像 一 “视觉语言” 二 语言的形象 三 现代白话语言形象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 四 “小说如文”:短篇小说与“现代文人自我”第六章 汪曾祺小说中的民间想象 一 民间想象的四种模式 二 风物想象与现代文人意趣 三 苦难寓言与现代文人情结 四 乡俗生活与现代文人心态 五 民间想象的第五种模式:现代文人意韵第七章 现代文人自我 一 “民族自我” 二 “人民自我” 三 现代文人自我的审美生成 四 现代文人自我的文化内涵 五 语言与自我的双重形象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后期汪曾祺汪曾祺后期小说的写作是在一种整体的意识形态转变和动荡的环境下完成的。面对一个强大的文学写作传统,即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写作传统,他的小说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种现代韵白的成熟形式和民间想象的清新风貌。也正是这样一种写作语境,造就了汪曾祺对语言的强烈关注。在汪曾祺这里,“语言”已经不是一种实现意义的简单工具,而是一种蕴含着丰富政治内涵和文化意味的形式。语言创造作为文学创造的一个过程,带有认同重组和权力抵制的意义。换句话说,重新打造一种文学的语言,成为重建文学的政治形象和美学形象的方式。所以,对汪曾祺后期小说成就的关注,也就成为对这个时期小说语言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的关注。由此,我选定汪曾祺后期短篇小说的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形象角度考察现代文人认同建构问题。在这里,我试图分析文人认同与现代短篇小说文体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在我的论述中,语言、文体和自我乃是三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素:不存在单纯的“自我”,自我通过对自我形象的表达(言说、写作)实现其认同建构;而语言则是自我形象的直接投射;“文体”作为语言的固定化的组织形态,则成为“自我”的一种象征化形式。换句话说,自我认同与建立在一定形式之上的文体认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他有意或者无意地对语言和文体的选择,既是一种自我支配下的活动,也是一种塑造自我、支配自我的活动。按照这样的逻辑,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成为作家的一种独特的自我认同形式的体现。汪曾祺不把短篇小说看作是“小说”,而是把它当成“文”来写。
后记
本书为天津市十一五规划项目《白话文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TJYW06-2-003)的研究成果。修订这篇关于汪曾祺的研究书稿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校园时代。仿佛我还没有从恩师王一川教授身边毕业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教师。仿佛我还是那个冲动的、随时被老师教导批评的年轻人。肝胆照似秦时月,待我情如岭上云!走过去了,才知道怀念。此刻,静坐在台湾明道大学的小研究室里面,正好可以看见那些过去了的日子。回想这个书稿的写作过程,曾经倍感艰辛,也曾经有领悟的喜悦。咬噬性的烦恼与慢慢凌迟掉的时间,沉浮的不仅仅是心情,还有信念。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彻骨的体验。在这种痛苦中所感受到的关怀和支持是这样令人激荡不已。记得来南开的前夕,心中无数次闪过北京师大老师们的影子。温暖又严肃的童庆炳先生、始终令我敬仰的程正民先生、儒雅宽容的周星先生、和蔼冷静的李壮鹰先生、常常对我鼓励有加的李春青先生……每每觉得自己很幸运,曾经得到他们的点播、批评和激励;也会不免遗憾:学生终究要离开老师,要自己去生存和拼搏。
编辑推荐
《汉语形象中的现代文人自我》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汪曾祺后期小说语言研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