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0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页数:259 译者:张坚
Tag标签:无
前言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事有实据,而理无定形,故夫子之述六经,皆取先王典章,未尝离事而著理。”①而孔子之作《春秋》,“庄生以谓议而不断,盖其义寓于其事其文,不自为赏罚也”②。以现代史学观之,这是一种客观主义态度,与兰克史学主张不谋而合。章学诚指出,汉魏以后学者,单从史籍编撰体例而把司马迁和班固的史著归诸于《尚书》,而各家编年,则渊源于《春秋》,这显然是视《春秋》为“萃聚其事,以年分编”剪刀加糨糊的历史,而昧于其微言大义,在他看来,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要旨,应是《春秋》家学之承续。近代中国西学东渐风潮之下,有学者注意到中国史学的这种“会通之旨”和“理在事中而不离事言理”的传统,何炳松撰《章学诚史学管窥》③,论述章学诚史学思想,以为与近代西方史学传统,尤其是兰克实证主义有颇多暗合之处。何炳松师承美国新史学代表鲁滨逊,而新史学实际上是兰克史学一个分支。当然,20世纪上半叶,国内学界对兰克史学的认识是多有偏颇之处的,当时学者从日本间接了解兰克的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把他作为科学实证史学的代表,重视其“如实直书”的实证性,引进他的严谨的考订史料方法,而对兰克历史叙事隐含的“上帝之手”较少触及。
内容概要
《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是瑞士艺术史家沃尔夫林的代表著作之一,是在作者1928年参加纽伦堡市举办的纪念丢勒逝世400周年活动所发表的系列演讲基础上形成的,旨在分析和阐释意大利人和德国人形式感和视觉想象方式的差异,是对1915年出版的《艺术史的基本原则》中的南方和北方民族视觉模式特点论述的拓展,也反映出沃尔夫林形式主义艺术史学思想发展晚期的倾向。作者以意大利古典艺术为基准,提出了形式和轮廓、规范与秩序、整体与部分、轻盈的力感、宏伟与单纯、类型与总体性、浮雕概念、艺术的清晰性与主题等八个方面的概念,在一般形式心理学层面上,对德国人的形式感及其基本特点进行了极具启发性的剖析和解说,扩展和深化了意大利和德意志民族形式感的视觉。心理结构的认知,也揭示出历史上发生的两个民族形式感相互碰撞、吸纳和交融的内在精神条件。
作者简介
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1864—1945),出生于瑞士苏黎世,著名美学家和美术史家,西方艺术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曾在慕尼黑、柏林、巴塞尔等大学攻读艺术史和哲学并担任慕尼黑、苏黎世等大学的教授。被认为是继温克尔曼、布克哈特之后第三位伟大的艺术史家。其艺术史研究关注普遍的风格特征,而不是对单独艺术家的分析,他把作品形式分析、心理学和文化史结合起来,力图创建一部“无名的艺术史”。主要著作有:《文艺复兴与巴洛克》(1888)、《古典艺术》(1899)、《艺术史的基本原理》(又译《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1915)和《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1931)等。
书籍目录
译者序:“精神科学”与“文化科学”语境中的“形式感”前言导言第一章 形式与轮廓第二章 规范与秩序第三章 整体与部分第四章 轻盈的力感第五章 宏伟与简洁第六章 类型与一般性第七章 浮雕概念第八章 艺术中的清晰性与主题第九章 结论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形式与轮廓从北方来到意大利的旅行者看到的世界即刻显现出更清晰、单纯和触觉感强烈的特性。靠近教堂伫立的钟塔棱线是多么清晰啊!教堂外形的比例关系如此显著地表现出来!长满柏树山坡上的农舍,仿佛单纯的立方块,轮廓鲜明,其形式和走向与周遭的柏树相当!一切都是稳定的和自足的,即便一根独立的圆柱也是如此,较之于北方,形式以判然有别的鲜明对照而相互分离。我们把这些特点归结为意大利造型的清晰性;在意大利,清晰和造型的观念密不可分。造型模糊的概念没有意义,而涂绘的模糊则为人们所知晓。还有另外两方面问题需要加以考虑,首先,我们不能只是在固体形式、三维性的问题上探寻造型的清晰性,房屋立面或墙体组织所体现的意大利造型清晰的品质,也是由那些比例关系明晰的单块嵌板、壁柱分节而得以确立的,就像立方体形式一样。因此,造型清晰的概念可扩展到一般意义的界限分明的形式。同时,我们觉得,这更多地关涉到存在的确实性,而非视觉的清晰性。在一个自足形式中,我们感知强烈的生命力量。自足生命活力在嵌板和块体的明确比例关系中整体地显现出来。对于北方人而言,这是非常稀奇的:某种鲜活的东西居然在固定比例关系中显形;居然会有以确定形式涵盖内容的艺术,居然会存在以可视方式表达一切的民族。
编辑推荐
《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是一部反映沃尔夫林艺术史学思想晚期发展的力作,旨在剖析意大利人和德国人的形式感差异,探究两个民族视觉表达方式的结构秘密,在一般视觉形式心理学层面上,勾画和解读意大利古典艺术传统与德意志艺术精神互动交融的纷繁图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