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没有用的

出版时间:2009年5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格  页数:211  
Tag标签:无  

前言

  很多人认为,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基础教育实际上没有改革的空间,所以“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广大教育者陷入了迷茫中。很显然,如果我们单纯地把希望建立在教育体制的变革,或者具体的教学方法创新上,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这里的“一”,就是教育之根,具体而言,就是提升生命质量,寻求教育之根。当前教育的出路在于——回归到教育纯真,重新建立教育价值观,包括进一步反思——教育是什么?  伟大的启蒙主义学者卢梭说过:“教育就是生长。”这就意味着教育本身的目的是生长,而并非其他,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我们耳熟能详的说教,这些其实并非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者尤其是家长的期望。这些目标,原本应该由孩子去规划,但现在教育者喜欢做的事就是替孩子设计好未来,然后要求孩子去实现,这恰恰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和对孩子天性的劫持。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是不需要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由此,我们将更加深入思考一个问题:既然教育没有用,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中呢?这是这本书要集中探讨的问题。

内容概要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有什么问题?有多大的问题?在教育专家林格先生看来,时下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已经走向了教育本质的反面。从来没有一种成功的教育,身上会背负这么多跟教育无关的内容:升学、就业、致富、成名成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的一个普遍心态就是,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实现的,结果导致中国的家长太累,教师太累,孩子也太累,而教育生产力却很低下。    大量的家长和教师在学生面前赤裸裸地实施教育行为,但是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受教育的时候,教育已经失效了。其实在中高考存在的前提之下,家长和教师还有另一条出路,林格先生经过大量的研究证明,教育者减少干预和一厢情愿的规划,孩子成人成才完全有方法可循。    林格先生每年培训3000多名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亲自走过1000多个县、1200多所学校,考察过20多个国家的教育状况,跟教育一线的校长面对面的沟通,让他能从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高度剖析目前教育的困境。    教育观念在现在这个时代需要刷新,细枝末节和教育技巧上的创新已经不足以缓解目前的全民教育焦虑,本书内容不仅有高度、深度,有震撼力,同时也有诸多教育试点的成功案例支撑,有很强的操作指导性。林格倡导回到教育的本质,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把家长和教师都解放出来,这也会让教育效果产生惊人的爆发力。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纯真,缺乏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任何教育改革都将缺乏深刻的思想支持。

作者简介

林格,当代中国有广泛影响的教育专家,曾任职国务院某直属机构,现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组长。因深入全国各地1000多个县、1200多所学校调研、实验,被称作“用脚做学问的人”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章 教育之困  摁着牛头吃草 孩子不爱学的根本原因 谁在毁坏孩子的想象力? 究竟要不要分数?第二章 回归教育的纯真 教育的的本质是心灵感应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传递精神能量 收敛为一股平静之气 第三章 全面依靠孩子 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 孩子能不能惩罚? 教育者最好只有一只手 放下自我,敢于“装傻” 理想教育永不过时 第四章 教育的目标是焕发人性光辉 教育目标中的长、宽、高 世上本没有所谓的“差生” 包容之美 正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自信者自强 爱心是无限珍贵的瑰宝 重新解读阳刚之气 第五章 教是为了不教 关系大于教育 教育者角色的根本转变 无言而教化万方 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教育我们自己的过程 借口“忙”,其实就是“心死”了 学而不用,方为大用 沉得住气,才能成为一名教育家 第六章 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 不可迷信“多元智能”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自觉 一切教育皆有线索 如何提高成绩——个性化教育的操作系统 鼓励孩子用自己的风格学习 第七章 教育的最低纲领——培养能力 知识并非力量 潜意识及其隐含的能量 “体验教育”的神奇魅力 只有悟到的才是自己的 想得到,做得到 创造性才华从何而来? 第八章 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 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 习惯决定命运 素质是养成的 习惯培养的七个步骤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六大习惯 代后记 追求教育的幸福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教育之困  摁着牛头吃草  变教育者的“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  我走了很多学校,面对过数以万计的家长,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太累了。  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家长、教师、校长的身上。有一位全国著名中学的女老师对我说:“我们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周末也基本上没有休息,没有时间与人交往,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朋友,连家庭也照顾不了,甚至性生活都不和谐。”我听了很震惊!  很多人把原因全部归结到应试教育体制上去,我不赞同。我认为解放老师和家长的出路在于转变观念,从教育内涵方面寻找突破口,才是正道。  我是客家人,我们客家的老人经常把不听话的孩子比作牛,我们就从“牛吃草”说起。  有个男孩去农村过暑假,见一个老农把牛拴在一根又细又矮的木桩上。男孩着急地说:“爷爷,不行,牛会跑掉的!”老农呵呵一笑,说:“放心吧,不会的。”男孩说:“这么小的木桩怎么能拴住这么高大的牛?”老农对男孩说:“这头牛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就被拴在这根小木桩上了。刚开始的时候,它总是不肯老老实实地呆着;刨蹄子、打喷鼻、不断地撒野,企图把小木桩拔起来。可是,那时候牛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不久它就不再折腾了。后来,它长大了,不仅个子高了,力气也大了,可是它已经不想再去拔这小木桩了。”  老农还告诉男孩:“有一回,我给牛添料,故意把一些草料放在它的头够不着的地方。我就是想试一试,看它会不会把脖子伸过去吃草料。只要它一伸脖子,这小木桩就会被拔起来了。可是,它吃完了够得着的草料,眼看着旁边的草,打了两个喷鼻就耷拉下脑袋了。”  是什么拴住了这头牛呢,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拴住这头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  一厢情愿地强化孩子的自我控制,置他们的主动性于不顾,孩子就会像那头被小木桩拴住的牛一样,小的时候想拔木桩,拔不动,等到长大了,有足够的力气去拔木桩了,却已经没有欲望了。  当代教育者的最大困境其实就在于“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吃草”是它的本能。这样强硬和机械训练的结果是“牛”很累,教育者也很累,教学的效能却极低。过去几十年,教育者长期执著于为孩子设计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对孩子主动发展的一种人为控制。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是当前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通途。  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的主动性  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近年来,“尊重教育”经常被提到,但很可惜的是,它仍然停留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层面上,其深层教育价值没能被进一步挖掘。  为了区别于一般的“尊重教育”,我们提出“高度尊重孩子”的概念,也就是说,仅仅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是不够的,还要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这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我正是用这把尺子来衡量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教育理念的真伪,只有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人的生命发展规律在影响教育价值的因素中,有一个规律是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的,那就是人的主动性,它是人的素质核心,是一个人的“脊梁骨”,没有它的支撑,人是无法“站立”的。主动性规律,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动要求发展的高级本能,即一种人性,包括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人的主动性,表明了人的自由发展的程度,可以说,人类进步的历史本身就是主动性不断增强的历史。  《共产党宣言》中“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类自由发展的前提”,这个概括是深刻的。天性为命,人性为道,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它。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家长素质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很可贵,但我在与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探讨中发现,还有很多的教育者,尤其是家长,对人的发展最基本规律的认知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  每个孩子都具有主动性,协助拓展孩子的主动发展可能,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呈现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当孩子隐约感觉到了发展可能,还没有来得及产生具体动机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叫美感。一位教育者,就是能不断提供给孩子这些美感,也就是不断展示给孩子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这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油然生发出实现那些可能性的冲动与激情,就开始了自主学习的旅程,教育因此实现。相反,如果只强调“灌输”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这种高级本能的蔑视和控制,他们被动地学,被动地接受你的影响,就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  孩子不爱学的根本原因  厌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  教育者过度强调控制,“摁着牛头吃草”,其结果就是大量孩子不爱学,然后不会学,然后更加不爱学,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教育的生产力极为低下。  据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专家在北京市20多所学校的调查,由于不爱学、不会学而烦恼的孩子,初中达到了58.6 %,高中达到了72.4 %,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这些孩子又不得不学,长期压抑,痛苦不堪。  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着急,老师也着急,可是我们也许忽略了,最痛苦的是孩子本人。他能体会到周围所有人对他的不满,能感知到周围所有人对他的失望,这种痛苦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难承担。  厌学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我们通过大量研究得出,导致当前中国学生厌学有三个非体制原因:  一是教育者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教育设计,迫使孩子们“就范”,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而进行被动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  二是教育者过于执著用大脑教育孩子,而忽略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另外一颗心灵,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和父母,说的话都是好话,但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  三是教育者过于迷信教育模式与技术,或者盲目地把舶来的心理教育方法奉为圭臬,而不是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  如果说教育是“生产人才”的事业,那么类似以上三种产能低下的“生产方式”确实到了该彻底颠覆的时候了。或者说,我们的教育到了换“发动机”的时候了。这个“发动机”就是——回归心灵深处,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建立“健康、自然、无污染”的教育价值观。  我们知道,对学习内容或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叫做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生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盘”,对人的知识的增长、智能的提高、情感的调动、品格的形成、潜能的发挥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从社会角度来看,兴趣是爱学、会学的重要基础,是终身学习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  怎样把学习变成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是所有教育者最为困惑的问题。为孩子购置一些具有娱乐功能的学习机,解决的仍然是表面问题。要真正地改变人,必须从人的内心深处下工夫,那就是——利用人的生命发展中的主动性规律。  除了释放束缚孩子主动性的“紧箍咒”,激发孩子的兴趣,无非有三种思路:一是感觉引导,二是降低难度,三是协助孩子发掘学习的快感。  如何进行感觉上的引导?  我们不妨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故事:  一位老人遇到了麻烦,每天都有一些顽皮的孩子聚集在他家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了很多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打电话给孩子们的父母、大喊大叫地威胁他们,但都不奏效。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起劲,扔石头扔得更欢了。  经过思考,老人将孩子们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我现在慢慢地喜欢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了,为此我愿意向你们付钱,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回报。”尽管这个承诺在孩子们看起来很离奇,但他们仍然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协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付给他们每人每天一块钱。  这样过了几天,老人又把孩子召集起来,对他们说:“很抱歉,最近我挣钱出现了一些困难,我无法每天付给你们一块钱了,每人每天付给你们五毛钱怎么样?”孩子们当然很不乐意,但他们嘀咕了一阵子后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  又过了几天,老人再次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挣钱状况实在糟极了。我连付给你们五毛钱也无法办得到,但我还是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毛钱,你们看怎么样?”  孩子们很快交换了一下眼神,其中一个打破了沉默:“别想得太美了,谁会愿意只为了一毛钱干这种苦差使?”就这样,孩子们再也不来扔石头了。  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扔石头是出于内在动力的驱使,扔石头让他们觉得新奇、好玩、冒险,因此,那位老人越管,他们就越逆反。可是,从老人给他们第一笔钱的时候,这些孩子扔石头的原因或者说动机就发生变化了,他们所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于兴趣,而是从内心的渴望转变为外来金钱的刺激,当外来的刺激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消失的时候,扔石头的行为也就失去了激励因素,其结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这个故事并不新奇,但我们可以从中洞见孩子内心变化的基本线索,这也是吸引孩子从内心里出发爱上学习的基本线索——感觉引导。当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为了别人,无论是满足家长还是老师的要求时,学习的动力就会降低;当孩子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致林格:成为偶像,独领风骚,斯人如许,客属之骄。  ——教育家,生本教育创始人,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思乐  林格是具有卓越才能的,必可大成。  ——教育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孙云晓  博闻精思,豪气睿智。  ——著名语言心理学家,中国关工委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教授 佟乐泉  感谢林格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的学习能力与成熟的思想令人佩服。  ——教育家,中国关工委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学习科学研究室主任、教授 程鸿勋  很多人认为聪明的人才会成功,其实恰恰相反,比如著名教育专家林格的智慧就在于  ——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关工委儿童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专家 唐曾磊  林格先生致力于养成教育的深入研究,他大刀阔斧地改革当今教育模式,在建立中国新教育模式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他顺应历史潮流,博采众长,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深圳市福田区新沙小学校长 郑耀宗  林格先生的教育思想给我的感觉是:从来没想到,一听就能懂,一用就管用。真诚希望养成教育之花早日开遍全中国。  ——太原市东华门学校校长 贺慧琴  当前的教育改革呼唤教育的思想家、实践家、先行者和引领者,林格先生做到了!  ——厦门金尚小学校长 陈春梅  新时期的养成教育在我校实施效果很好,学生、教师、家长均受益,这些与林格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导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感谢林格先生的教育情怀。  ——深圳螺岭外国语学校校长 杜小宜

编辑推荐

  教育专家林格颠覆现行教育观念的力作。  化解全民教育焦虑,拯救孩子,解放家长和老师!全国100所知名中小学校长联名推荐。著名教育家佟乐泉、孙云晓、郭思乐、程鸿勋、唐曾磊高度评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教育是没有用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0条)

 
 

  •   寒假期间拜读了,当代中国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专家——林格所著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个孩子的家长,带着对“教育是没有用的”这句命题的好奇,在阅读中感受林格老师对教育的诠释。自身也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上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轰轰烈烈”,我们教育者是否陷入迷茫之中?在中国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形式下,教育者是否心态浮躁,更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在中国千千万万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中,家长是否更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而不是把教育的责任都留给学校。一些教育上的困惑,林格老师在十几年的工作中——坚持用“脚”为我们找到了答案。他说,他喜欢“静静的”这个词。我们也真的需要“静静的”这个词。依靠这种静静的精神力量,自下而上进行一种改变与推动,这才能真正看到中国教育的希望。同时,我认为中国的教育的希望不应该完全都是教育者的教育。当然,作为一名教育者首先要思考教育,因为这是教育者的负责。“我们埋怨着过于繁忙的生活,但我们继续忙碌着,为了能付得起钱去‘休闲’。”这是林格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最基本的工作准则。“休闲”也让我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在我的工作和家庭里,给学生带来了什么?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我也将给学生留下了什么?给孩子留下了什么?读过此书让我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能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林格。作为教师、家长我们应该有这种大爱,把精神能量传递给孩子。阅读此书让我更加理解真正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教育的最终成果——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也在不断的强调“习惯决定人生”,“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等等,也整理了很多小学生习惯培养要点来学习。但好习惯的形成及培养过程中的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应该肯定地说,好习惯不是“规定”出来的,也不是不断的“唠叨”出来的。我们必须根据一种好习惯形成期,对孩子施加各种有意义、有目的强化。书中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更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联系,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这让我反思过去的教育。这的确是一本教师、家长都应该阅读一读的好书,特别是广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因为孩子能否成功,能否有一个美好、幸福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时期,取决于家庭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并不是在推卸责任。因为学校教育的确存在很多客观的因素在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家校共同配合对其实施教育。教育并非林格老师的命题所写“教育是没有用的”。教育需要我们像林格老师在书中所写“观晚霞悟其无常,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学贵用心悟,非悟无以入妙。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悟出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教育并非是没有用的,“教育无用为大用”。我想这是林格老师用“教育是没有用的”命题之含义吧。
  •   《教育是没有用的》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技术吗?什么是教育,教育是道,不是技术。教育是人和人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
      
       虽然说书里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在别的地方看到过,感觉有点空洞,但是仅仅就这个观念,就已经足以引起教育者的深思了。
      
      传统或者流俗的教育理想,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一切教育目标都可以通过教育技巧实现。
      
      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受心灵”的过程。
      
      因为只有从自己的学生或者孩子身上引导生成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
      
      教育事业如心灵芬芳,一朵玫瑰是不需要布道的,她只是散发着芬芳,芳香剂是她的布道。教育是一种状态,一个教育者达到了一种好的状态后,坐在那里,随意说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
  •   真的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拿到这样一本书。
    比起那些漫天铺地的所谓“成长”“励志”,这本书最应该被家长们收藏。如果说,那些所谓“成长方法”“成功捷径”“励志”的书能当作教材的话,这本书就应该被当作圣经。
    没有什么可说的,摘抄一段在此,以飨还没买它的聪明家长:

    教育,应当回归到心灵深处
    ……
    我们的日常生活被种种情绪、思想和欲望所主宰,但有些时候,我们依然能极其清晰、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灵,可能是在欣赏一支美好的的曲子时,可能是在宁静的大自然中流连时,可能是品尝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时。当我们看到雪花翩翩飘下,看到太阳缓缓升起,看到一束光线射进屋里,都可能让我们瞥见内心深处那无比宁静和美好的地方。这些光明、安祥、喜悦的感觉,都曾出现在我们第一个人身上。
    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身处陋巷的颜回,只有粗粮清水但快乐无比;宗教的苦行者,可以在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感受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幸福。幸福本身不由你获得多少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多少。
    回归心灵深处,说起来简单,其实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的彻底改变,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从关注向外的索取追求到凝神触摸自己内心生命,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以往我们回避向内看的生活,因为一般人总有种对自己内心的恐惧,更因为我们认为这不重要,我们留恋刺激热闹、嘈杂忙碌的生活。也许,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向内看被认为是一种怯懦和消极的行为,我们埋怨着过于繁忙的生活,但我们继续忙碌着为了能付得起钱去“休闲”。
    ……
    过去几十年的教育从未把孩子看作教育的主体,以知识为中心人为设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只是把孩子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识的主宰者。因此,孩子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教育”的对象,孩子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他们的心灵没有被教育者感应到,一切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教育本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第二章,P26~27)
  •   太好了,对于大多数焦虑甚至有点无知的家长而言,这本书犹如醍醐灌顶。拯救家长和孩子,也帮助老师和学生。关于学校教育,个人推荐这本书,另外魏书生的方法很值得了解。至于家庭教育方面,我个人觉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用尊重成就孩子一生》(蔡真妮)这两本书对中国家长最有针对性。沟通技巧方面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这两本最精彩。
  •   这是要求教育回到本真的一种理论,值得关注。但是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讲,很难用一种非功利的、平和的心态去教育孩子。社会进步得太快,我们的思想没有跟上,不仅没有跟上,而且是一种迷失的状态。
  •   感觉书的标题有点大了,回归教育的本质,感觉如同卢梭的《爱弥儿》,又似马卡连柯的教育法,无论哪一种,仍然需要教育。不过是教育的方式在悄悄的发生改变而已。所以我觉得用教育是没有用的做标题不太妥当。
  •   从网上看到了《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开始的时候在网上浏览,慢慢地感觉里面的好多观点是以前所没有的,干脆买下来,一口气读完,然后慢慢品,对教育有了新的感悟。给孩子学校校长也推荐了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   “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这本书的书皮有点退色,是否可以调换?
  •   非常好!本人一直认为新时代的家长应该持证上岗,这本书很经典,很值得每位教师和家长反复阅读。只是对教育不太了解的读者应该先看看其他浅显一点儿的教育类书籍再阅读此书。
  •   我很喜欢这本书,在别人看来它是另类的,但是我却认为这是重新回到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速成班,更不是方便面,教育应该是人一生的养成教育,而不是功利教育,我们的教育离本质越来越远了!这是一个危机的信号。
  •   教育怎么可能是没有用的呢?读者的观念代表了教育大家们想说的话,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好好看看此书,对学生,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都有帮助!不错,强烈推荐!!!!
  •   这是本对教育很有用的书,希望更多的家长老师读它,来培养出内心强大,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   写得很好,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值得一看。
  •   勇敢地面对当前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既有理论的阐述,又在操作的案例,实用、有用!
  •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给教育最天然的养料,给孩子最自由的天空
  •   特别是校长什么的。。
    中国五千年终于出了一个、
    教育奇迹的人才哈、
    感动。。
  •   身为人母,一直在考虑目前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环境下,怎样使孩子健康成长,这本书给了许多的有益启示!十分受用!
  •   教育是没有用的,会不会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我们现在的教育呢?但愿~~
  •   我不知道怎么就没有用了。我受了教育,我觉得挺有用的。
  •   朋友的孩子教育得很好,极力推荐我看看这个
  •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人的努力,中国的教育一定会得到改善的!我们已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了,只希望以后会更好!
  •   希望对我教育孩子有帮助
  •   都是引用别人的观点,但是整体上还不错,在教育孩子上很有用
  •   观点比较大胆,在当下教育炙热的情况下,能够回归教育的本真,体现了作者的胆识和魄力。
  •   我看过的分析最中肯,最深入,对中国教育认识最彻底的书,提出许多有创建的观点。作者将对中国教育做出巨大贡献。该书文字非常精当。有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是最棒的。
  •   还不错,有自己的东西。读着有感受,能思考自己教育的问题。
  •   听到这本书名时,让我很惊讶,敢说出这句话的人对我们的教育有着另类的眼光,道出了我们一直的怀疑,也敢于对应试教育提出自己的质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风格,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   反思教育,我们成天喊教育改革,成天喊教育减负,可是,残酷的现实!
  •   教育到底有没有用呢?很危言耸听的一本书。看了再作评论。
  •   本书作者的立足点很好,重点阐述了教育应对人性的关照。书中观点慢慢品味,不错,很有启发性。
  •   很好,爱不释手,对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启迪。
  •   真正的教育书籍,具有很前瞻性的意义
  •   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用的,有效的教育
  •   这本书我大概浏览一下,很不错,有很多我们家长不知道的孩子的学习方法
  •   家长们应该看一看,并且也非常值得看,提高对孩子的要求,家长的思维方式也应提高
  •   值得一看的一本书,不论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家长都应该看看
  •   现在很多教育者都有所迷失,本书值得一看。很都地方都有警示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很受启发!!
  •   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一定的积累与眼光
  •   同事推荐的。很不错的书,看了很有启发。值得家长和老师读。
  •   适合家长和老师读,推荐
  •   这本书是我在写毕业论文时偶尔看到的,觉得里面有些观点是我们知道而一直无法用语言来说明的,这本书比较深入浅出,个人以为适合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阅读。
  •   这本书,我一买回来用了几天就看完了。里面的知识很容易让人明白,适合家长和老师看。
  •   这本书论述的角度很新颖,但感觉做到比较难,要求家长素质较高,努力吧。强烈建议购买!
  •   值得家长和老师共同学习的好书
  •   我本来是在网上浏览了一下,觉得不错,后来又买了回来。对老师和家长都有一定的启发。值得收藏。
  •   孩子老师向我推荐了这本书,买来看了一部分,果然不错。还有就是当当的包装越来越好。非常好~~
  •   此书值得每一位家长去认真阅读,非常好!
  •   这不仅是一本教育学的专著,也告诉阅读者为人的道理,非常庆幸,有机会接触这本伟大的著作,这不仅是我的幸运,也是孩子的幸运,希望更多的父母能读懂它,还给孩子快乐的机会和成功的人生。
  •   此书家长看了很有益处
  •   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他早晚自己醒悟的
  •   领导推荐的,教师必看
  •   文章写得很有深度,看了很有感触。我们真的的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   同事推荐的书,她是一边看,一边做笔记阅读此书。
  •   对现有教育者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   有一定的启示性,有些我们可能视而不见的问题,文中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   看题目吸引了我,内容比题目更吸引人!
    我准备推荐我单位人一起学习!
    习惯太重要了!!
  •   还没时间看,老师推荐的,一切很好
  •   心声啊,老师推荐的
  •   内容挺好的,每次有困惑的时候看一下就感觉轻松多了。告诉我该怎么去看待小孩子,讲究方法,而不是一味的职责
  •   买了三本,自己、朋友、同事各一本。早知道这本书。自己养育小孩过程中竟然也运用了书中的方法耶,没看之前,哈哈!
  •   前两天又看了一遍,让我又重视了我现在的育儿观
  •   我喜欢这类的书,他的讲座我听过很受启发
  •   实用价值很高 不错
  •   这个还没有看,书的内容很多,是正版的,以后慢慢看
  •   知道而做不到
  •   很好的一部书。很耐读,也很让人深思。
  •   非常好的一本书,我们公司几乎人手一本,很好很强大。
  •   这本书的质量好·····
  •   文中不时冒出令人思索的观点,不错的一本书
  •   非常好的一本书,每个妈妈都应该看一看.
  •   不错,觉得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书仔细读读,或许有点用吧,只是有的例子不够新鲜
  •   还没看,回头再补充吧
  •   书的质量很好,有很多的观点给我震撼!!
  •   质量很好,包装很精美,送货速度也很快,满分
  •   正在看 受益匪浅
  •   好书,好多同事都在读!
  •   帮别人代买的,很好的书,朋友很喜欢
  •   反映还不错。。。
  •   这本看过网络评论来当当买的
  •   大师的作品,很值得一看!句句在理啊!
  •   一看就爱不释手
  •   是一本理论实践兼顾的好书。
  •   听了光盘,讲的很有道理,值得学习
  •   思维很有启发!!!
  •   入木三分,观点新颖。值得一看,振聋发聩。
  •   耳目一新,受益颇深
  •   有心去读,受益匪浅!
  •   喜欢,在边读边摘抄边写感言
  •   当当服务还行!谢谢!
  •   读完后感觉一般,只适合浏览
  •   现在对于教育的本质,我是越来越困惑了。因为觉得这门科学很复杂,就看了很多相关的书,后来终于越来越糊涂,不同的专家的意见是不一样的,甚至完全对立。这本书主要的针对对象是教育工作者,但是对家长也有借鉴意义。感觉主旨应该是培养孩子的兴趣,之后让兴趣成为孩子的老师,进行自主教育。充分支持作者观点。除了这本书以外,以前看过一本抓住孩子敏感期,感觉非常有用。
  •   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这书确实行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关于孩子成长的知识,我和我的家人都喜欢它。

    综合85分。
  •   说得有道理,只是中国的教育大环境没变,只能是家长自己改变自己的观念了。
  •   是深受启发的那种书,可以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教育,让人释然。对待孩子,我是特别认真地那种人,所以也深受其累,有时感到辛苦和困惑。这本书让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   这本书是通过一位硕导推荐的,写的真是很到位,特别是告诉你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学习,这本书是我看过最有意义的教育的书,强烈推荐给有中、小学生的家长们。
  •   适合老师和家长看,对教育孩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   中国教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看似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实则不然。该书中林格对现代中国教育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剑锋直指,揭示中国教育的落后和桎梏,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忽视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仅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培养孩子的那种模式。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保护的孩子的自主性,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看看这本书,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   颠覆传统教育理念的书,看后才知为啥现在的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看来该反思的是为人父母者!
  •   教师的教育学生时,往往忽略掉学生的意识。教师总喜欢将自己的思想交给学生,殊不知,那个阶段的学生思想意思还没有我们的觉悟,所以,教育应该是尊重学生的发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