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娅,快跑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秦与希  页数:23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米娅,快跑》是一部奇特有趣的女性职场小说,不陷入目前市场上任何一部职场小说的窠臼,不大惊小怪地描述外企优越感,不涉及耸人听闻的职场阴谋,不触碰自说自话的情感纠葛……米娅,一个有点二百五,有点唠叨的姑娘,毕业于国内最高学府,进入一家世界500强的外企工作。她经历了6个老板,每个老板的脾气和性格各不相同,有对她抵触和厌恶的,也有对她欣赏和保护的,她在和不同老板的既斗争也合作的过程中,逐渐从一个职场新人,成为一个心有城府的职业女性。但是唯有一点不变,米娅认为工作需要讲求投入产出比,而聪明地“混”是最好的方式。米娅的两位女朋友各自拥有不同的职业态度和理想,能“混”的米娅和最没有事业心的朋友成为升职最快的人,而聪明勤奋、企图心强的另一位朋友则落于下风。《米娅,快跑》既有美剧六人行之幽默,也深含对企业与人、资本的秉性等诸多方面的矛盾有严肃的思考。

作者简介

  秦与希,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职世界500强公司,欧洲留学归国后任职媒体。

书籍目录

楔子混进QT都是西红柿炒鸡蛋惹的祸双刃剑三角形公理上头有人南辕北辙玻璃碎片自我防卫女性特质自大狂强迫症潜规则势利眼万金油女儿策略升职四步曲麻将政治脑袋决定屁股招聘心理学格式化道路人人想走上坡路尾声跋

章节摘录

  混进QT  面试的过程有点像武侠小说中的短兵相接。它考验的是对待敌人的各路拳脚如何能一招一招地破解,并且永远不要露出破绽。  1  我从小不喜欢我的名字,像个男生。中学时给自己起了个英文名字Mia,从那时候起,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我都说,就叫我Mia吧。更多人叫我米娅。我也承认了这个英文译名仿佛就是我的本名。  我别无它长,美貌、乐器、体育,甚至是写诗这样中文系的人相对比较拿得出手的东西我都不沾边,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混进了这座国内最知名的大学,在这个人精扎堆的地方,真正震撼我的,恰恰是我发现自己对大学的猜想完全是错误的,你可能因为你的一点奇怪的特色而成为一个人物,而我唯一能说是优点的大概就是脸皮比较厚,还有我总是有莫名其妙的好运气,这实在说不出口。我从来不太用功,但也不会太过分,刚过关也不大好看,我宁愿稍微用上一点自己还舍得的力气得个自己心里还过得去的成绩,但是如果用力再猛一点,就不划算了。  我觉得自己在这座大学里就像个土豆,不出色,不个色。谈过两场莫名其妙的恋爱,参加过一些莫名其妙的社团,出去旅游过五六次,我的大学生涯便就此即将结束了。  晓含在我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一页,曾经有人甚至怀疑我们俩是同性恋。我们在大学里同一个系,不同专业。我还记得在新生接待站第一次碰见晓含的时候,她背着个土黄的包,手里还提着两只箱子,有一只本来有轱辘,可是脱了一半,半挂在包上。她额前的头发被汗水沾在脑门上,一脸的迷茫。那会儿我一点没觉得她有多好看。  我们的友谊始于长达一年的军训。我们被划到同一个连,同一个班,铺位相邻。晚上站岗我们通常是2点到4点那一班,我们站在深夜的楼梯口用耳语聊天,往往从困得像赖皮狗到精神得两眼放光,干脆懒得叫醒下一班岗,一直站到起床哨吹响。晓含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她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跟我细细讲述了《大旗英雄传》《萧十一郎》《新月传奇》等一大堆古龙小说,后来我在图书馆看到这些小说的时候,居然发现晓含当时几乎是把百分之八十的小说都背出来了,从人物到细节,极少错误。  几天前,我翻出了军训阅兵仪式结束后的照片,那会儿晓含和我都莫名其妙地一脸严肃,也许因为我们俩虽然极其厌恶军训,却都偷偷喜欢上了英俊的连长,我们没脸表现出特别的忧伤,只能假装严肃。  晓含和我因为军训都壮实了不少,照片上晓含的小胖脸上有两块明显的高原红,看起来还是很土,谁也没想到之后四年,她竟出落得异常美丽。  追求晓含的人太多,她似乎从来不动心,而且她有一种迅速把对她有意的男人变成哥们儿的本事。晓含在买衣服上意见很容易徘徊,但是在男朋友问题上却相当坚定,她并没有什么遥远的男人,也没有什么不可忘怀的初恋,她只是淡淡地说,她要的是笃定的婚姻,而不是什么不确定的恋爱。我在大一的时候和哲学系的某男半推半就地谈过两个星期荒唐的恋爱之后,决心和晓含一起暂时当老姑婆。除了大三的时候又跟一个东语系学日语的小伙子闹了三个月的恋爱之外,基本上我还是信守承诺的。  我觉得天下的女人分两类,一类是生下来就知道自己要什么;一类是在不断摸索和碰壁之中慢慢知道自己要什么。晓含属于前者,我则属于后者。当然,肯定还有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我就把她们排除在外了,我认为她们基本上不算女人,她们属于男人和女人之外的第三类:糊涂人。  再美好的日子也有耗尽的一天,临近毕业,我跟风去读了托福和GRE的班,又跟风听了不少往届校友的讲座,想学学怎么找工作,还琢磨着要不要考研。晓含不跟我参加这些胡闹,她娴雅镇定的样子仿佛可以在这所学校待上一百年。  2  一切都不确定,我的未来似乎如云霞一般变幻多姿,又如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一样完全没有方向。  正因为如此,我应聘QT的时候,压根就没打算真的要去那里工作。  在完全不摸门的状态下,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所谓的原则——我在想,就算一个人什么都不知道,也总得假装有点原则吧,就算是错误的坐标,至少也是一个坐标呀!我给自己规定:如果工作的话第一选择是进北京的外企。接下来我报考了QT,不过纯粹是想拿它练个手,因为那年它是最早来北大招聘的外企,也以最难考上著称。  “我们都去试试吧,看看它究竟怎么个难考,就当为以后积累实战经验。”在我的蹿掇下,我们宿舍六个人中有一半报了名。  考试的过程比高考还复杂,整个一过五关斩六将。首先是是填写漫长的申请表,把你的个人资料调查个底儿掉。  这第一轮的结果,是我们屋其他两个女生都被涮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幸存者。她们到现在都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我也不明白。其实大家条件都差不多,她们俩甚至更强些:一个是团支书,一个是一等奖学金获得者。总之我是在混沌状态下懵懵懂懂地过关的。  然后是笔试,这颇有点考察智商的意味。试题很像GRE的风格,英文数学逻辑都有,这个我比较在行,所以答得飞快。  这倒不是因为我智商比较高,而是因为我以前上过新东方的GRE强化班。那个班很邪门,它真正教你的不是英语,而且是在甚至完全看不懂考题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技巧把问题答对。  就说英文听力吧,新东方的老师对大多数题目简直不用听问题,直接看四个选项就能知道正确答案。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归纳出来的一系列原则:“如果是问借钱,答案一定是不借;如果是申请迟交作业,教授一定不同意;男生一定是懒的,女生一定是勤快的;汉堡一定是难吃的,Pizza一定是好吃的……”总之,参加过这样的培训,你会觉得美国的题库特别弱智,而中国学生就是牛。  这样第二关又被我给稀里糊涂地攻破了。而这个时候,据说四分之三的人都被淘汰了。我可真没想到,我花了重金和时间去考GRE的意义,原来不是让我出国,而是帮我通过了QT的笔试,真是歪打正着。  莫名其妙地过了两关这件事让我颇有点胆壮。“怎么回事,这好像也不是很难嘛!”我对晓含说。  晓含热心地张罗:“我有个朋友是去年考上QT的,我以前听她说过最难的部分是接下来的面试。要不我给你她的电话,你跟她打听一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晓含特别擅长拉皮条。她总是认识特别多的人,知道特别多的信息,整个一“包打听”。而且她经常抱怨她的资源对自己其实没什么太大帮助,倒是常常便宜了我。  晓含的这个朋友叫苏。看在晓含的面子上,她给我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信息:QT面试的重点是想考察一个人是否具备它所看中的一系列素质,而这一些素质就明明白白地写在申请表上,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这个来进行的。因此,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事先准备一堆例子,来证明自己就是他们要找的人。  但苏在电话里对我并不是太热情。据她后来解释,是因为太多像我这样的嫩瓜跟她咨询怎么进QT的事。而她知道大多数的人都是瞎折腾,根本考不上的。  “你当时是不是也认为我考不上?”我笑着问。  “我何止认为你考不上!你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简直就认为你会是参加面试的人中第一个被淘汰的。”苏毫不客气地回答。  苏这么认为是有原因的。  我清楚地记得当她告诉我要准备例子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他们怎么知道我的这些例子是不是真的呢?”  苏在电话里沉默了好一会,大概没有人那么直接地问她这样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完全不熟的人。没准她在想:晓含怎么介绍了这么一个不上路的家伙?  苏是这么回答的:“理论上你是可以编造例子的。但别忘了,面试官都是非常有经验的,他们过去面试过无数的人,要把他们骗倒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于是我开始闭门思考对策。  不到十分种,我就发现如果不进行虚构的话,我压根一点机会都没有。在强手如林的北大,我这颗土豆没有任何优势。  所以关键的问题只有一个:怎么编才能编得像真的一样。  我自己给出的答案是:所有的例子都是应该是真实的,都是我看见过或者听说过的事,我只需要把主角换成自己。  更重要的是,这个事还不能太有名。如果我说长城是我修的那当然没人信,但我要说我中学的时候曾经在老家给孤儿院的孩子用废弃的易拉罐搭过一个长城模型,他们总不会认为是假的吧。  同理可证,我可以把大学社团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都腆着脸说成是自己做的。反正我参加过无数的社团,也挂过若干类似于“副部长”之类的虚头衔,虽然事实上蜻蜓点水似地没干什么真正的活儿,但确乎见识过很多活动的组织过程。没见过猪跑,猪肉肯定是吃过的。  在我这么想的时候,确乎没有一丝一毫关于撒谎的内疚感,因为我压根就没打算真的去QT。我就把这事当作一个有趣的试验,挑战一下他们的面试官有多火眼金心。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里有所谓职场政治、商业智慧.然而更令人感动的.是对经济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的体验与反思。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温儒敏  小说写的是我的校友,但不仅是这个原因我觉得它很亲切.它描述了人的成长,无论是心智上的,还是情感上的。小说写得明媚、有趣,难得的是除此之外,它触及到了一些坚硬的内核,比如人在经济社会中的尴尬和反省,这让它在职场小说中与众不同。  ——21世纪报系发行人  沈颢  我毫不怀疑这本书会受到白领的追捧,尤其是职业女性。它温暖、幽默、细腻,让人有一种忍不住一口气看完的冲动,又舍不得看完。我认为这是畅销小说的标志性特点。  ——作家  陈彤  职场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像一个魔方,很多面。有人看到刀光剑影,有人贪念荣华富贵,有人每日如履薄冰,有人弄得遍体鳞伤。《米娅,快跑》是可以发生在任何一天,任何一个公司,任何一个白领身上的故事,有一些友谊,一些感悟,一些小小的会心微笑。看这本书,就像看一面镜子,有自己,还有周围种种人和事的影子。书里时时浮现的温暖和美好,唤醒了一些过去,一些碎片也得以重新组合。而当时若干的苦不堪言,因为距离,因为时间,就此有了新的闪亮,和一丝回甜。  ——意大利歌诗达邮轮公司亚太区市场总监  ELLA BEE

编辑推荐

  《米娅,快跑》是我最喜欢的职场小说,作为一个女性编辑,我也看了很多其他的优秀的职场小说,但是我认为没有一《米娅,快跑》能像这本一样让我开心,让我和米娅一起悲喜,让我忍不住停下来想想,那些我一直疑惑但来不及想的问题。我坚信米娅会成为一种新的职场符号,快乐、聪明、有朋友、真诚地欣赏别人,也享受别人的欣赏,她的幸运密码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充分解读,并付诸实施。一部独树一帜的阳光幽默的职场小说,2009年职场女性最温暖的读本,解读职场幸运儿的幸运密码,你愿意像英雄一样千辛万苦得到凄凉的胜利,还是愿意像米娅一样快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米娅,快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8条)

 
 

  •   比看过的职场小说都强
  •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   终于找到了,喜欢
  •   挺好,比较轻松的职场小说
  •      这个世界,你曾有很多梦想,有很多期待。
      逐渐的沦为工资能不能再高一点。对的,我们皆是凡胎俗子,难能幸免。
      被自己的欲望迷失,为了当下而忙碌,忘了今夕何夕。
      关于《米娅,快跑》严格意义上来说如果你想学一些职场修炼的东西,这本书并不适合。这本书并没有过多讲述关于太多实战的东西,但是他只是说出了一个真谛,勿忘初心,别忘了你曾经的坚持。
      致那些所有在职场上挣扎的人。
      这姑且算是一本职场励志小说吧。
  •     这无疑非常符合我口味,
      第一它不以爱情为主线,
      第二它情节活泼有趣不做作甚至包罗万象(看到苏的师生恋我简直要拍案而起!哈哈),
      第三作为职场读物它非常实用,
      第四女主角“混”的心态非常清新脱俗,赞,
      第五,呵呵,这不是晓含老板的名字么(书中看到这句的时候差点笑岔气)。
      励志说不上,因为结局多少让人有点唏嘘,作为一个准职场新鲜人,最想看到的不就是主人公在职场意气风发的样子获得正能量吗?可是作者最后的离开却告诉你,这其实并不是心之所向的生活。让人一下子说不出话来。
  •     先给自己留下些书中有含义的句子:
      ·如果一件事情看上去完全不合乎逻辑,而所有的人都不表示惊讶,你一定要特别小心。千万闭上你的嘴巴,避免祸从口出——因为它背后必定有你不知道的内情。
      ·在一个团队里,做炮灰简直就是小喽啰们的历史使命。
      ·搞定一个新老板是件相对容易的事,如果你能有两把刷子:一方面,他在还没有熟悉业务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靠你;另一方面,咋唬他一下,有意无意地让他知道你可是有高层人物支持的。
      ·在工作中,领会领导意图的重要性高于一切。
      ·千万不要主动打别人。但如果有人打你一拳,你一定要踢回一脚。要让欺负你的人知道:你可不是个软柿子。
      ·女老板跟男老板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男老板首先是个老板,然后是个人,最后才是个男人;而女老板首先是个女人,然后是个老板,最后才是个人。
      ·设定目标的要义在于找到一个那样的高度——像树上的果实,他就在你的头顶上方,跳起来,却总差一截碰不到。
      ·休闲的要义是要忙里偷闲。只有当你饿了的时候,饭才会特别香;只有当你渴的时候,水才会特别甜。
      ·工作过于勤奋的人其实都有一种心理疾病,叫做自大狂强迫症,总觉得没有自己地球就不转了。其实越是系统庞大的著名公司,每个员工就越是一颗螺丝钉,没必要把自己太当回事。
      ·这是一个充满了潜规则的世界。无论是营销策略、办公室政治还是钓金龟婿,水平的上下和境界的高低都取决于能不能发现并遵守一系列的潜规则。
      ·只有愚蠢的女人才会一心想当老板的情人。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最高境界是不要涉及男女之情,而是要让他把你当做女儿来看待。情人很容易被抛弃的,尤其是当这样的绯闻影响了他的职业形象和发展,他第一个放弃的就是你。只有对自己的女儿才是要尽全力帮助并会长久维系的,谁会把自己的女儿给扔了呢?
      ·自己的能力要高道具备升职的条件,但又不能高道老板舍不得放你走。
      ·如果姿态太难看,赢了也是输了。最有风度的赢,是一不小心就赢了;最有风度的输,是即使失败了,也还能不动声色地微笑。
      ·要想升职得具备四个条件,缺一不可:首先你自己得行,然后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他自己也得行,最后还得有空位子才行。
      ·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将你的理想目标告诉你的老板,而且要说的越详细越好。知之以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办公室政治跟打麻将一样,无非是捧着上家、压着下家、防着对家。
      ·你如何看待你的工作,决定了你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决定了你能得到啥。
      ·挣更多钱的吸引力再大,也比不上少干活。
      ·如果一个人能骗得了经验丰富老谋深算的考官,他就骗得了消费者,从这种意义上说,她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理想是那样一种东西,也许理性的考虑和功利的计算都证明那并不是最优选择,但你就是想那么做。
      ·友情,尤其是女人间的友情,这是女人一生不可离奇的东西。
  •     《米娅,快跑》文摘
      
      前言: 好久没有认真的看完一本书了,每天刷微信、微博、人人尽是些碎片化的信息,虽说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还是有些不踏实的感觉。用两天时间,读完了北大一个女生在宝洁市场部7年的故事《米娅,快跑》,下面是文摘,留下来思考,感兴趣的亲,可以百度下载电子本看看!蛮喜欢这个女主的,觉得是一个情商很高的智慧型女生。
      
      楔子
      我不知道如何去描述过去的七年,对我来说,它既太长,也太短。
      
      如何送礼物?(不落痕迹,尽得风流。)
      
      送礼物这事从来只有两种路径:
      一条是投其所好;另一条叫出奇制胜。
      礼物的功能能有两种:一种是给自己用的,一种是给别人看的。
      作为一个老板,收到后一种礼物其实更有意义。
      
      香港女人在正式场合永远穿黑色,这是永恒不变的定律。
      
      人只有在自己人面前,才会放心地分享自己的担忧和恐惧。在敌人面前,通常都是昂首挺胸,打落牙齿和血咽。
      
      搞营销就是要提高销量
      
      一,增加每一次的用量;
      二、增加使用频率;
      三、鼓励系统地使用;
      四、鼓励其他家庭成员一起使用。
      五、倡导另类的使用方法。
      
      做市场营销这一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就是对任何事情都能迅速地进入一知半解的状态,对什么事情都不需要懂得特别深,但一定要什么都懂一点,而且要比别人了解得早。就像梁实秋所说的:“对任何问题能谈论至半个小时以上,不但不令人入睡,而且令人疑心她是内行。”
      World of Mouth 口耳相传的营销策略
      这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路径——在各品牌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中,人民群众已经麻木了,甚至不再轻易相信广告,这个时候,来自亲戚朋友的推荐反而是帮助他们选择产品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怎么用World of Mouth的办法为自己的新品上市加分。我首先给自己订三项基本原则:
      1、一定要用一种每个人都想要的奖品刺激大家参加这个活动;
      2、一定要鼓励多劳多得,把我们的产品推荐给越多的人,就约有希望赢得大奖;
      3、一定有有简单有效的监控机制。
      
      活动:让朋友告诉朋友
      活动规则:你只要告诉你的女性朋友“宝洁公司下个月会推出易丽牌免洗洁面乳”,就有机会得到一张去国内任一城市的来回机票,告诉朋友数目最多的前一百个参加者获胜,但参加者需要把它们所要告知的联系方式告诉我们,以便随机抽查确认。
      
      怎样的会议是最有效的?
      
      能达成你想要的结果才是最有效的——要做到这一点,功夫其实在会外。
      
      在开会前,你要清楚地明白自己所希望的会议结果是什么。
      要事先和每一个与会者沟通,明白他们各自的立场和观点。
      你要知道哪些是你的支持者,哪些是可以争取的中间派,哪些是顽固的但对派。
      你要收集尽可能多的数据和信息并与他们分享,让支持者更坚定,让中间派转而支持你,让反对派知道你不是没有道理的。
      接下来,你还要确保与会者中支持派在人数上是更多的,在头衔上时更高的。
      然后你就可以去开会了。
      别忘了带上你的老板,并让他坐在你身边。即使他用不着说什么,他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支持的信号。
      这样的会议更像是一场戏,而你是导演。你知道每个人扮演什么角色。你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让谁说话。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一些妥协和让步,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给反对派一个体面的台阶。你手上还留着一个秘密武器,别急着把她亮出来,让它在关键时刻成为压垮对手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个香港女人的回答:在中国,看一个人聪明不聪明只要看她哪间大学毕业的就可以了。其实,很多聪明人都是势利眼,他们才懒得分析别人呢,直接根据品牌和名气贴标签,我这颗土豆被她一贴,就成了高级薯片。
      
      如何搞定新老板?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几个重要的大项目做好。
      这样他就会对你有很好的印象,其他的小屁活儿即使没做也没有太大关系,因为你现在已经比较资深了,人们对你的期望跟刚工作的时候不一样。
      
      跟大老板交流业务,你要知道在什么场合谈什么话题最合适。
      议题要分三类:
      1、标准会议议题
      2、breakfast topic(在酒店的cafe跟他一起吃早餐的时候谈);
      3、golf topic(敏感的议题)
      
      女儿策略
      
       只有愚蠢的女人才会一心想着当老板的情人。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最高境界是不要涉及男女之情,而是要让他把你当做女儿来看待。情人是很容易被抛弃的,尤其是当这样的绯闻影响了他的职业形象和发展,他第一个放弃的就是你。只有对自己的女儿才是要尽全力帮助并长久维系,谁会把自己的女儿给扔了呢?
      
      
      跟队老板的重要性
      
      跟什么样的老板,就像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一样由不得自己选择,这是命。我说过多少次,Mia你这个人就是有狗屎运!
      
      所以,我简直都不好意思庆祝这件事。因为在别人都不幸的时候,一个人的幸福是可耻的。
      
      我是一个要风度的人。亦舒有话:如果姿态太难看了,赢了也是输了。
      而在我的定义里,最有风度的赢,是一不小心就赢了;最有风度的输,是即使输了也还能不动声色地微笑。
      
      升职四部曲
      
      要想升职得具备四个条件,缺一不可:首先你自己得行,然后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他自己也得行,最后还得有空位子才行,有了空位子得没人和你抢才行。
      
      对于任何升职的机会——除非让你到非洲这样的地方去,你可以考虑拒绝——否则还是应该先接下来。往上升是第一位的,当你当上了市场经理之后,平行调动是相对容易的事情。
      
      
      如何和老板谈论升职?
      
      你只能跟你的大老板好好沟通。即使是对待应得的东西,争取的时候也是需要讲究策略的。我觉得至少需要做到三点:知之以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第一步:知之以谋,就是要告诉你的大老板你的需求,让他明明明白白你的心。不要试图等待他来揣摩你的心思,首先他很忙;其次只有下属有义务揣摩老板的心思,而老板是没有义务揣摩下属的心思的,所以你要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将你的理想目标告诉他,而且要说的越详细越好。比如说,我想三个月之内就升职,然后再给出一个备选方案,例如如果因为任何原因升不了的话,去新加坡分公司负责一个大项目也可以接受。
      
      然后陈述应得的理由,就是要晓之以理。你要从道理上帮助老板明白为什么你比别人都更有资格升职。例如:你的工作年限比我们都长;你在这几年内获得的奖比谁都多等。通常来说你应该举出三个理由,因为两个太少了,说服力不够;四个又太多了,显得没有重点,不容易被记住。
      
      最后就是要动之以情。要让你的大老板觉得升职这件事对你是多么的重要,你是多么的渴望得到它,没有它你是所么的不快乐。所以你需要帮助,而他是唯一能帮助你的人。适当的场合下在适当的人面前留下适当分量的眼泪是很有效果的事情,虽然这个办法要偶尔使用才会奏效。
      
      对一个老板来说,如果于情于理他都认为你应该升职,他有什么理由不为你争取呢——尤其是当能成功地帮助你也体现他的能力的时候。
      不过和老板谈话的时候态度要平和,不要总昂首挺胸义正言辞大义凛然的样子,你要记住你的立场不是去跟敌人谈判,你是需要对方帮助你升职的,你们其实是在同一条船上的。不要“不停地要,要到你想逃。”在战略上绝对应该“总是不停地要”的,那是进步的动力;可是战术上,是一定不能要到别人想逃的。
      
      企图心容易导致盲点。我一直认为女人不知道自己过得怎么样,是通过别人才知道自己到底如何。
      
      遇见好老板的概率比找到好老公的概率还要低。找老公至少还可以先谈恋爱,有马脚总会露出来。老板都是老天分配的,只要碰上谁是谁。能和平共处自然最好,如果不能,就想办法应对,只要是关系,不管是男女关系还是上下级关系,都可以经营。老板也有弱点。
      
      麻将政治
      
      办公室政治跟打麻将一样,无非就是捧着上家,压着下家,防着对家,“捧着上家”就是要捧着自己的老板,因为大家都需要乞求他赏自己口饭吃;“压着下家”就是要像你老板一样压着像你这样能干的下属,舍不得让你升职;“防着对家”就是像Kevin一样防着我这样的竞争对手,需要时刻琢磨怎么占对方便宜,同时又怎么提防被对方占了便宜。所以精通麻将的人在公司最有前途。
      
      通常来说大家都不愿意要新人,因为你不但不能指望他们帮你什么大忙,而且还要花很多时间精力给他们培训。
      open-minded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而且办事利索。
      
      下属的进步就是为你节约时间。
      
      跟势利鬼共事的唯一好处:基于平等利益交换基础上的合作,才是最稳定坚固的。
      
      
      脑袋决定屁股
      
      你如何看待你的工作,决定了你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状态,也决定了你能得到啥。
      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明白应该通过怎样的路径得到,并承担一切后果。
      
      马克思·韦伯说过:挣再多钱的吸引力,也比不上少干活。
      
      他(老板)不是一个贪财的人,只不过是一个天性凉薄的人,眼里除了自己的时看不见别的。
      不过我不认为他这种人会一路顺风,年少德薄,不聚人心,迟早有翻车的一天。
      
      
      
      招聘心理学
      
      如果一个人能骗得了经验丰富老谋深算的考官,他就骗得了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后说,他就是我们要招的人。
      宝洁衡量一个员工的表现,除了看其对生意的直接贡献外,还要看他能为组织的发展干了什么。这就是典型的美国文化。
      面试技巧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麦肯锡有个著名的30秒电梯演讲理论,要求公司员工凡事要在最短的时间直奔主题、直奔结果。
      面试也一样,如果对于一个问题,你的回答在前三句都不能引起面试官的兴趣,那至少这个问题就没戏了;如果你在前三个问题都没能让面试官兴奋起来,那你自己就彻底没戏了。
      
      Case Study
      在这种情境下只有两条路可以让一个人脱颖而出:要么你确信自己能提出正确地观点,体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你完全弄不明白这个案例,唯一的出路就是飞快地跳出来担负起主持人的角色,组织大家进行有序的讨论,这至少还能体现你的领导能力。如果一个面试者不明白这些,那么他肚子里即便再有货,也是枉然。
      
      需要的能力:设立目标并领导团队完成任务,说服能力,有效地计划和执行。
      
      回答问题有条理,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老实承认,然后展开寻找答案的可能性,思路极为清楚,不乏机智。
      
      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这个世界不是他们的还能是谁的,成功绝非侥幸。
      
      
      宝洁定的真相——格式化道路
      
      外企盛产单向度的人,被强大的公司文化格式化的。坐在同样的格子间里,想同样的事,操同样的用语。无论是加薪还是升职,都已经是一种不用过脑子的追求,被洗脑而不自知。
      
      宝洁的真相:宝洁的员工同质性特别强,这跟一般的公司很不一样,这要么是因为宝洁在招聘的时候是刻意地在寻找同样的人,或者是花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把他们按照同一个模式来培训,也有可能两种原因都同时存在。
      
      对于公司来说,管理这样的员工难度并不大,基本上用同一种方法就可以了,但管理的力度要很大。因为第三象限的特征是有领导能力,争强好胜,善辩,不屈不挠……对于这种类型的员工,必须有很强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力度才能奏效。
      
      
      在老板的心目中,你是他的强将还是弱兵?
      
      老板和强将讨论目标,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式;老板告诉弱兵具体该怎样怎样做。
      
      老板给强将不同的活儿,多得超过他们能做的,但同样也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老板给弱兵有限的常规性工作,很少的选择余地。
      
      当强将犯错误时,老板说“犯错误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当弱兵犯错时,老板说“我早就让你小心一点。”
      
      老板在强将面前总是有时间,她说“需要我帮忙的时候随时来找我”;对于弱兵,老板总是在不得不见的时候才见。
      
      老板会和强将聊阿猫阿狗的生活琐事,让你觉得他也是个人,一个有时候也很孤独的人;老板和弱兵只谈工作,让你觉得他是个老板,不苟言笑的老板。
      
      如果以上几点你都属于强将的行列,继续努力。否则赶紧走人。
      
      如何判断一个经理人的优劣?
      
      判断一个经理人的优劣甚至不需要看业绩,只要看他平时都在干什么就知道了。
      
      好的经理人花更多的时间倾听消费者或客户的意见;差的经理人花更多的时间倾听广告公司或顾问公司的意见。
      
      好的经理人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发展战略;差的经理人花更多的时间琢磨细节。
      
      好的经理人花更多的时间在纸上,他们写了又写;差的经理人花更多的时间再电话上,他们说了又说。
      
      好的经理人花更多的时间和下属在一起;差的经理人花更多的时间和老板在一起。
      
      好的经理人花更多的时间思考,虽然经常被人误以为他在无所事事地发呆;差的经理人每一刻都忙得上蹿下跳……
      
      
      从毕业到现在你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我觉得我对女人的审美观发生了变化。以前我特别不欣赏特别强势的女人,现在我觉得女人必须有一颗核桃般的心,同时还要有蛋糕般松软的外壳。
      
      从进入公司起我就第一年哭过,还有一次是因为升职遇挫在老板面前哭过一次,后来我为自己当年的软弱羞耻,哭不解决任何问题,还不如咬牙把事干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说几句刻薄话都比我哭要有意义。如果换做现在,压力再大的事我都会先嬉皮笑脸一通,这算是一种暗示自己要从容的方式:就算是落地没站稳,至少空中姿态优美。但是回过头来,我也诧异自己的改变,这些年间,我开始视很多事情为理所当然,倒是从来没有深问过自己,到底是不是那么合理,那么确定。
      
      人人都想走上坡路
      
      每个人对上坡路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此之甘饴,彼之砒霜。理想是那样一种东西,也许理性的考虑和功利的计算都证明那并不是最优选择,但你就是想那么做。也许真的做了以后发现没想象的那么好,但我也不会后悔,因为我做的是自己渴望的事,我知道如果不那么做,我会在心底惦记一辈子的。我要的就是这个,不确定性!我是不怕为未来渺茫,就怕未来确定。
      
      苏:这个社会就是这么残酷,你如果不努力,怎么可能有空间?你如果不创造点东西,谁认识你?公司不是粥厂,不做慈善,但是它让你有机会创造,升职和加薪都是创造的标签。
      
      Mia:我要的只是快乐。如果好习惯不能让我们快乐,要它作甚?我们究竟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是虽然染了一身恶习,但快快乐乐地活了50年?还是抱着一堆好习惯疲惫不堪地活到一百岁?
       我总结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我看了自己喝周围的同事、以前的同学,无论是所谓干得好的还是干得不好的,我并不觉得有谁在干着真正有意义的事,所有的公司本质上就是罪恶和违背人性的,把一个个活生生有爱有很有想法有趣味的人搞的目光短浅、恶趣丛生,让世界充满了混口饭吃的人,还有脸称自己很高尚。扯淡嘛!
      
      婚礼上新郎和新娘念的诗
      《四月的纪念》
      我知道,
      我并不是岩石
      也并不是堤坝
      并不是可以依靠的坚实的大树
      可是如果你愿意
      我会的,
      我会勇敢地以我并不宽阔的肩膀
      和一颗高原培植出来忠实的心,
      为你支撑起一块
      永远没有委屈的天空。
      
      苏:这些年,我积极地把一个外国品牌的东西销售到各个地方,连偏远的县城都能买到这个品牌的产品,这些事到底有什么价值,我对这个国家又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以前我老觉得像我这样的人应该持续优秀,上学的时候是第一,进了公司就应该升职加薪,但是我现在不确定。我在外企中拼命,老板们除了关心销量,还天真地认为中国是三十多个国家的联合体。商业到底是多么神奇而可怕的东西,能让人如此浅薄和冷血同时还洋洋得意。
      
      吴寒:苏是一个非常逻辑化的人,所有的行为都需要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和动力。但是我那天和她聊天的时候就感觉,她的目标是清晰的,但她的动力是模糊的,这个模糊的动力随时可能因为一个变故或者清晰化,或者消解掉。
      
       幸福的前提是坦然,条件是能创造性地为他人服务,但也许这个服务是应该去满足别人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开发出大量虚假的需求,让人 欲壑难填。
      
      《米娅快跑》,生活不是走向坟墓的一段旅途
      
      
      你看过《米娅快跑》么?一个北大毕业的普通的像土豆一样的女孩子意外进入宝洁之后的七年。她没有像杜拉拉那样钩心斗角的让人觉得辛苦而不安,亦没有像沉浮那样沉重哀伤战火纷飞。她用独特的视角和轻盈的语调看待着这个所有人心中的外企殿堂。7年后,她辞职走进自己想要的生活,法国巴黎高商寻找自己内心的向往。这是一个没有欢喜大结局的故事,爱情、生活没有任何收尾的笔触抑或好与不好的描绘,避开了职场小说成败定位的恶俗手法,只是在点滴中描绘着你我现实的状况,以及那些我们不愿意承认和正视的自己。
      
      “Life should NOT be a journey to the grave with the intention of arriving safely in an attractive and well preserved body…... ”
      
      看到这句话的前半句,我想起了米娅,“生活不是走向坟墓的一段旅途”,这是《米娅快跑》中最核心的内涵了吧。很多人都觉得我日志里的闺蜜好友Yvonne 就是米娅的原型。其实Yvonne不是米娅,但是她们确实都是从北大走向巴黎高商的优质女,我想Yvonne比米娅更加漂亮优秀一些。米娅在宝洁历经了7 年的蜕变,终于在Helen癌症去世之后回归了自我诉求,抵达了内心彼岸,而苏也离开了第三象限,开始学会寻找内心的本然。
      
      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将自己内心挚爱的事情变成了闪光的事业,却一直无力也不敢放弃自那能保全自己饭碗的不爱的事情,然后整天在夜晚来临的时候,对着窗外皎洁的明月感叹理想与现实就是那么大的差距。此时此刻我想起了那个曾经和我同住了大三大四的一个天津的女孩子,发誓要考上北大化学系的研究生,曾经她最难的时候,躺在上铺跟我对望着说:“星,其实我喜欢电影的,我不喜欢化学。”“可是你为什么要拼命考了两次?”“因为我觉得这是我本科的专业,我荒废了很可惜,而且读下来起码能进研究院。”现在的她,应该已经徜徉在未名湖边上的小道上,偶尔抬头能看到亘古不变的博雅塔,吃着学五的鸡腿,喝着松林的蔬菜粥,我不知道高锰酸钾和蒙太奇,究竟谁能最终点亮她内心深处满满的幸福?
      
      佩佩是我大三时候认识的北大心理系的女孩子,大四我们一起实习了。那个时候,我们在两座很漂亮的写字楼里穿精致的套装上班,她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心理咨询所,跟着一个大牛老师做咨询,遇到很多好玩的事情;而我找到我钟爱的国际公关公司,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血杀大战,忙的风风火火。512地震后,我们一起杀进了震区,专心做志愿者,我做我的特护,她做她的心理辅导。。。。之后,我回北京了,她决定留下来,与震区的孩子在一起,帮助他们恢复若干年。前几天在 MSN上碰见佩佩,她说她很孤独,四川的某个小县城里没有能说话的人,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郁闷的想哭,跟别的志愿者也只能说一些工作上的事情。我说那你回来吧,回来继续做你的心理咨询师,还能赚点钱。她说这是她内心的诉求,不做一辈子后悔。
      
      我就想起我头像上的小男孩,我去年走的时候答应他今年去看他,看看笑着的,能跑能跳的他。我以为只是一句临别安慰的话,可是今年的端午,他打电话来问我 “姐姐,你还来么?我爸爸妈妈说要好好谢谢你。”我的心一紧,我怎么能对自己的承诺如此不负责任,又怎能伤害一个震区孩子和他们全家的企盼。我总是在纠结,这个星期的机票太贵了,下个星期四川太热了,或者想我怎么在周末两天时间里一个人从北京—成都—都江堰—成都—北京,是不是有点危险了。。。。我让我的生命里充满了安全和稳妥,却失去了本该有的波涛汹涌,也失去了本该有的绚烂和激情。曾经我随便说起我的什么经历都能让人大跌眼镜,但是现在我说不出来什么了。我试图想要在周末出去旅游或者做点什么事情来让自己的生命有点小彩儿,但是总是被“睡觉”或者“擦地板”这种破事儿给直接压抑了。
      
      生活不是走向坟墓的一段旅途,我们不能为稳妥和安全将自己放进一个牢笼,吃饭睡觉上厕所,然后再吃饭睡觉上厕所。这个星期的工作巨忙无比,而原因很简单,我自己把很多事情定下了无法企及的高标准,然后去让自己达到。5个media buy眼睁睁的两个要拍大片,两个要出大彩儿,要炫美。直到媒体崩溃的问我:“你是学设计的还是学文字的?你太专业了,你到底是不是23岁。。。”好吧,我不是学设计的也不是学文字的,我只是每天写东西来锤炼我的文字精准流畅,我只是天天翻时尚大片,看设计作品来感受光影色差的配比,偶尔看看镜像反射造成的物理学现象。我翻阅各种生涩的科普读物抑或温婉纠结的《小团圆》,我研究《本草纲目》的药材以及《西行漫记》中外国人的眼睛。我想要的不过是慢慢升华的水平线,表面上我不想敷衍我的客户,内心上我从不做重复的水平移动的事情。我没有很多钱很多时间很多勇敢去上刀山下火海,那就从很小的手边的事情做起吧,从每一个media buy做起,认真的去想每一次设计的不同,没一次色差的对比,每一次风格的迥异,每一次惊艳给自己。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那么那么的平凡甚至低俗,那么我们就承认自己在做一件件低俗的事情吧,并努力假设它可能还有点意义。生活不是走向坟墓的一段旅途,我们要将生活幸福的带到天堂,这种幸福,可能稀薄,但是绵长、精彩、拥有不舍得跟别人换的美好。
      
      
      
  •     近期一连看了两本北大女写的职场小说——《第二份工作》以及《米娅快跑》。如果说《第二份工作》是实用性导向的授之以鱼,那么《米娅快跑》是更为重要的授之以渔。准确说来,这是本反职场的职场小说。阅读过程中自己也跟随着主人公不断思考,自己对于工作的质疑透过三位主人公的口表达出来,慢慢明确并清晰自己对于工作的态度。
      
      “人怎么过一辈子才是重要的事,苦受苦熬到七老八十才退休,还有多少好事能等着你?工作室不得已的事,人生才重要。”——晓含。
      这句话很刺中我。这是我初入职场时的想法。我自认不是职场女强人之类,一份工作一个兴趣才是生活。我宁愿选择一份轻松悠闲钱少的工作,也不想整天加班四处奔波没有时间留给自己。我喜欢看书画画逛逛展览,生活于我就该这么缓慢舒心。可是事实证明这样的自我认知是错误的。这样一份工作让我很痛苦,我每天都郁郁寡欢。
      
      “休闲的要义是忙里偷闲。只有饿了的时候,饭才会特别香;只有当你渴的时候,水才会特别甜。而且好东西是要分享的,所有人都在上班,你一个人的悠闲生活其实也会很寂寞无聊。所以亦舒曾经在小说里写过:中环写字楼的年轻女职员几千块钱的工资,还得给自己买名牌套装,在写字间里受老板的气。但是不上班又干什么呢?难道每天逛街喝茶过一辈子么?”——米娅。
      是的!这就是我在第一份工作体会到的!我的假期很多,可是我每次放假都没有人陪,周围所有人都在忙着上班。每次我们出来聚会朋友各自聊着工作我却仍像大学生一样理想主义的莫名其妙,我自己都觉着不妥。明明有那么多的空闲可供我做各种自己喜欢的事,但是我不开心。我没自己想象的那么自娱自乐,怀念集体生活和工作忙到死然后无限盼望假期的心情。一张一弛才有乐趣,整日闲晃只会无趣。
      
      “我还不知道您是个那么主流的人。你要是生活在米国,一定念的是斯坦福,嫁给哈佛法学院毕业的律师,在《纽约时报》上登结婚启示,然后住在能看见中央公园的房子里……”米娅对苏揶揄到。
      自己曾经也是主流价值观导向的人、也是功成名就导向的人,对于这样的评论再感慨不过。大学刷三观。进了大学之后自己的三观就被及时行乐享受当下的西语文化给带跑了。人生有很多种活法,人根本不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独一无二就是全部的价值。揣着这份独一无二,然后自信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这样就是最好的。
      
      “她是一个非常逻辑化的人,所有的行为都需要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和动力。但是我那天和他聊天的时候就感觉,她的目标是清晰的,但她的动力是模糊的,这个模糊的动力随时可能因为一个变故或者清晰化,或者消解掉。”吴寒对苏的评价。
      一针见血。目标是清晰的,动力是模糊的。一旦遇到了变故就一下子崩盘。就像我当年质疑学西语学得累死累活的意义,质疑读语言类研究生的意义一样。学语言靠的是大量的实践和经验。闷头读课文背单词真的那么靠谱么。读个研究生还不如去外企里实战一圈来的有效,毕竟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够交流了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现在对于外语学习者越来越宽容,甚至觉得带着本地口音的外语一样也很不错。语法更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尔。
      
      幸福的前提是坦然,条件是能创造性地为别人真正的服务,而不是开发出大量虚假的需求,让人欲壑难填。——苏对晓含的话。
      当年辅修新闻的时候最不喜欢的一门课便是广告学。我是物欲很低的人,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会花钱买各种各样的零食糖果,如果是我的话,不论广告吹的天花乱坠,我都绝不会动心,因为我压根不需要这些东西。但是市场营销就是用尽全力卖东西的过程。把烧饼说成熊掌,用各种手段引起消费者的占有欲望就是营销的本质。
      学了新闻学之后对于传媒这个行当好感全无,因为欺骗性太强。文字镜头的边界就是真相的边界。可是天知道文字镜头都是那么有限的表达!转述者总是主观地选择自己愿意相信想要传播的观点和事实,但是这并不是真相!面子功夫尔。从此对新闻传媒的各种报道态度更为审慎。永远会有铺天盖地的报道,知或不知,无伤大雅,反正都是些真真假假的鸡毛蒜皮。
      对于自己打从心底鄙视的行业,实在是找不出半点动力继续。
      
      天知道我虽为职场新人,却乱七八糟心思一大堆。我对工作的期许只是快乐舒心有成长有期待。工作要做自己喜欢的有成就感的,是要像兴趣一样去享受的。
      
      米娅说世界上有两种女人,一种是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一种是一直在摸索寻找然后最终找到自己想要什么的。如果你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你就是除了男人女人外的第三种人——糊涂人。我还年轻,不想给自己设限,还是想鼓起勇气摸摸索索一番,“想要的就是不确定性!我是不怕未来渺茫,就怕未来确定。”
      
  •     想看米娅快跑,是因为在微博上关注了作者。当然原本我并不知道我关注的这个人写过书,写过什么书。于是找来看。一读起来,就放不下了。感觉作者语言非常有趣,大部分嘴角都是带着笑的。
      虽然米娅讲自己能混,我想愚蠢的人有愚蠢的混法,聪明人有聪明人的混法,米娅当然是聪明那类的,尽管她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聪明和勤奋。不过,人有时还确实需要那么丁点运气,我想高情商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米娅就是这样的人吧。该用功的时候用功,该偷懒的时候偷懒,必要的时候也会用些小手段,好像再有那么点儿狗屎运,在职场上想不顺利都难吧。对于我这样一只刚工作的小土豆,书中所写,多少有些相似的感慨。
      米娅最后辞职留学,在30岁前完成了她想做事。所有的经历都是美好。我想,米娅会因为以前的生活更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清楚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人生能有几个30年呢,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无疑是幸福的和勇敢的。读完这本书,似乎延伸的命题是,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也不禁让我想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呢,不想要的又是什么呢。新的一年又要过去十二分之一了,我会为此付出多少,坚持多久呢。就当是新年感悟吧。mark下,14年过完来看这篇文看自己会有什么变化,什么收获。好吧,一不小心写出个励志帖。
  •      “混首先是一种心态,它颠覆了原始资本主义精神。在解构了工作的崇高意义之后,它强调的是保持轻松的心态,寻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会混的人知道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力。‘整本书米娅虽然都在讲混,但我认为其实这不是混,反而是一种智慧,怎样更好平衡工作于生活的智慧,感谢在入职外企之前看到这本书,要拼搏要努力要实现人生价值更要关注生活关注当下关注每个生活的细节。要用享受的心态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现在还都是些纸上谈兵,真想快点上战场!跃跃欲试了!!!!
  •     唉,作为职场小说,真不合格呀,结局是大家一起辞职追寻人生真谛去了。。。
      
      
      我会告诉你从头到尾我看的很开心很长姿势么!
      我会告诉你最后10页我居然看哭了么!
      
      
      觉得自己没苏努力没苏聪明,可是追求上是和苏一致的。
      但是!!!!!!!!!!!!!!!!!!!!
      看完了全文我反而对自己想要的更加迷惑了。
      以前总觉得自己读书少想太多
      可是今天我才发现
      自己想太多还没想在点子上,纯属瞎想!
      
      
      
      很好看的书可是市场完全没开发啊。。。要不是关注的友邻写了书评,根本不会看到这本书。尽管书封上写的电影话剧什么的。。。书的设计也太丑了!!!
  •     以前的我一直觉得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是ta一定要掌握某一项核心技能,比如别人看来艰深晦涩的专业技术知识,或者绘画、跳舞等极需天分的才能。就算ta一开始没有,都要通过不断地勤奋刻苦和努力得到,从而迎来人生事业的高峰。这大概是从小各种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和囊萤映雪等正统教育形成的价值观。
      
      但是,生活经验渐渐颠覆我的这个观念,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并不拥有我所指的核心技能,却显得比其他人更成功。小说中的女主角显然是其中一位。她被认为肯定是第一个被淘汰的,却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笑到了最后,成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一心想混的她竟然又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同批入职的一众同事中最早升值的人,并且这一步迈得比别人大太多。
      
      女主米娅就是一个混混。
      
      她貌似没特长,没志向,小虚荣,脸皮厚,爱偷懒,爱耍嘴皮子,不爱出风头,只在必要的时候、必要的地方和必要的事情上出刚刚好的力气,永远不愿意多花一点点。她在部门会议上从不主动公开发言。越洋电话会议,她直接到好友家吃喝,假装在线,最后直接掐断。公司的校园招聘,她碍于公司规定,只愿意负责轻松的面试工作,组织安排等累活重活,她一律不参加。最理想的生活就是闺蜜晓含嫁入豪门,她便可以登门做豪门贵妇的门客,有一个面朝花园的小房间,每天只负责讲讲笑话逗乐大家。
      
      这样子的人居然成功上位,难怪众多聪明能干又勤恳的人会不服气。但是偶然,之所以被称为偶然,显然是因为出现的几率不高。当一个混混不仅仅在一两件小事上得意,而是一路打败了许多选手,运气的因素绝不是唯一决定性的。不得不说,米娅很聪明。
      
      她最重要的小聪明就是,非常善于归纳总结,发现潜规则,并且按照潜规则做事。比如,她非常懂得从需求出发。摸清领导的行事作风,领会他人的做事意图,从而看人说人话,见招拆招,明哲保身。对有的人需要适当示弱,对有的人却不需要太客气。有点事情可以迷糊,有的事情却绝不能放松。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领导,却能够一一化解与领导相处的困难,已经说明这不仅仅是幸运了。她不爱埋头苦干,便想各种办法来解决问题,试图花更少的时间,可以让自己偷更多的懒。这大概就是懒惰的智慧吧。
      
      是的,聪明的混混成功上位的秘诀就是高情商。这是一个人的社会,没有人可以完全不和别人打交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因此,高智商的人不一定能混得很好,但高情商的人一定不会混得太差。相信以米娅的资质,在QT混下去到市场总监也是指日可待的。
      
      除了小聪明,米娅还是一个特别的人。特别是在500强大企业中,她是少数的有爱有恨有想法有趣味的独立的个体。
      她善于活跃气氛,总有各种小幽默。
      她关注细节,善于发现他人的喜好,挖掘投其所好或出奇制胜的小礼物。
      她有义气,重视朋友的感受。
      她不想每天过累得像狗一样的生活,没有力气去感受生活。
      所以她选择走出500强大企业的圈圈,她不是不行,她只是不想。
      
      原来决定每个人不同的,不仅仅是智商和情商,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升职和加薪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成功,也取决于你的价值观。
      
  •     最近脑子里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到底想要什么?我越发找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扪心自问,我有房子,有老公,有一份貌似还比较喜欢的工作,为什么我不快乐呢?
      
      分析前后的原因,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工作上没有成就感吧。问题很简单呀,那就努力呗。可是。。。
      
      突然明白米娅为什么要辞职去法国了,我看着周围一个个牛叉的人,想要成为那样的人,又不愿利用业余时间去努力,当然工作时间我会努力做好,所以我着急上火气急败坏怨天尤人。
      
      “你看我们每天都在忙什么?提高销量是悬在脑袋顶上的一把剑,逼着自己无休止地苦干”,特别理解书中米娅的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就是我现在的状态。
      
      我的业余时间,想要学画画、学吹笛子、做义工翻译,但是做这些我又会觉得自己不务正业,有时间应该多想想工作上的事。额,人生的悲催呀,我哪个都不想舍,哪个都想握住。
      
      “混”,米娅的这个理论相当精彩,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来不轻易说这个字,我觉得说出来都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可是最终苏还是认可了米娅的歪理邪说的。
      
      以前觉得只要自己埋头苦干,做个情商低的人也不碍事,现在却非常认可米娅的众多理论,那些理论总是给晓含和苏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快乐才是人生矢志不渝追寻的。
      
  •      米娅,国内最高学府的高材生,毕业之后顺利进入世界500强的QT 。 这种幸运不是人人都有的。例如我,毕业于二流的大学,毕业之后在台资企业奄奄一息。
       职场小土豆总是胆战心惊,生怕一不小心被炸成土豆泥。我既不惊讶于米娅在职场上的蜕变,也不对她所遇到的老板大惊小怪。只是心中隐隐不安,原来大家并不是在一条起跑线上。我开始反省自己过往的种种,没有好好努力考上名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扔在职场也不过是颗不起眼的小土豆。
       最近每天都在想,我真的只能过这样的生活吗?我的人生轨迹真的已经固定了吗?我不服气,我要做点什么。
      
  •     几乎是津津有味看完《米娅快跑》的。这一篇就来八一八自己工作几年来的一些比较难忘的经历和心得吧。虽然她的情商智商远远超越我,甚至工作的环境也优越我很多倍,但是她的很多体会我都能感同身受。
      
      不知情的旁人看来,觉得我的工作很体面风光,但这一行确实挺辛苦的。也只有做过外贸采购的人才深有体会了。
      
      是在大二的时候一次兼职无意间踏入外贸采购界的。那时广交会期间,当同班同学都争相踊跃去当摊位翻译或者国外采购商的随身翻译时,我却接到一个面试电话,让我去顶一个要请假回老家探亲的老员工七天班。那家公司那时除了我全都是外籍员工,公司不大,大概七八个老外,都来自哥伦比亚,都说西班牙语,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外商独资公司的概念。
      
      外商独资公司是外贸公司当中的一类贸易公司。外贸说白了就是跟老外做生意。外商独资公司就是国外采购商和国内供应商/生产商的中间代理,在完成最终订单后我们跟客户收取服务佣金。而我这几年的工作便是在中间代理的外商独资公司里担当采购跟单翻译。此类公司,因为老板和经理都是外国人,其中也可能有外籍同事,视公司规模,但一般都是代表处,他们的支点在国外,绝大部分代表处员工人数不超过30,大多都在5-25人左右,有更多人数的,当然也有更少人数的,广州这类的公司数不胜数,档次和规模参差不齐。
      
      他们面向的目标客户也都是外国人,客户的群体往往视老板的国籍而定,当然也有例外。比方说,老板是印度人,那可能客户也都是印度地区的,比如老板是约旦人,那客户如果不是约旦国籍的那也必定是中东地区的,比如我的前公司,老板是法国人,客户群体主要就集中在法国市场,也有少部分来自其他欧洲国家。之所以说也有例外,是因为近几年的外贸行情越来越不景气,尤其体现在采购界。一个公司能不能发展良好,完全看客户资源。近几年我们都有一个共识,其实非洲市场和南美市场才是最有潜力的目标市场,中东市场也不错,只是他们的订量没有特别客观,反观欧洲市场,真的很疲软。
      
      很多外资公司都是在做家族生意或者跟关系生意,比方第二家公司,很多客户,不是老板的侄子,就是叔父,要不就是老板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以此类推,订单如果顺利进展,下次就会有裙带关系的客户被介绍进来,客户资源是以这样的渠道扩展出去的,但在前公司那家法国公司里,老板的人脉关系很差,以至于客户只能是公司总部那边在调遣,若不是总部在支撑,也是岌岌可危。
      
      采购跟单翻译的主要任务,按我们自我调侃,叫做一条龙服务。当国外采购商决定要来中国采购产品的时候,他会给我们发来他要采购的具体清单,我们的工作就随之开展。我们会按照他的要求找相应的中国制造商或供应商,当他决定来中国参观工厂或者走批发市场时,我们就负责陪同翻译,沟通反馈,必要时会和厂家开会谈判,直到采购商下订单后回国,我们负责和国内厂家沟通,协商,跟进订单包括样板的确认,大货的生产,直到货物完工,我们负责缮制单据,进一步和货代公司联系海运方面事宜,直到订单下的货物出运。
      
      这种公司做的产品大多五花八门,视客户需求,但越规模越专业的公司一般就不会杂七杂八地接单。比方我第二家公司,公司总部在绍兴,主做男士西装和布料,可是在广州办事处这边,虽然我们主做的产品是家具,但我在那工作一年半,接触的产品包括服装,包包,陶瓷,五金,还有直到现在我仍印象深刻的一类产品,那时我刚入职一周,就被派遣去武汉出差,跟着一个65岁来自科威特的老客户,一下飞机马不停蹄地到一家工厂进行订单的洽谈。短短几小时接触了很多新词汇,这老客户在当地开了几个很大的蜂房,牧羊场,养鸡场,养牛场,反正活像开了一个动物乐园,需要各种各样的养殖场工具,那时他列了一张清单,上面是他要采购的产品,比如摇蜜机,蜡盏棒,蜂箱,巢拙,很多连中文都搞不清楚是什么玩意,更别提英文了,只能边和厂家确认边查词边迅速互译。那两天他成功定下五十多万的单子,我们公司也随之赚取了可观的佣金。
      
      一般来说,客户采购的货源我们会通过两个途径,批发市场或者工厂。广州及周边城市都有不同产品的批发市场,比如服装-广州流花,包包-桂花岗,瓷砖-佛山,百度文库已经有人总结广州各大批发市场地址,这几年广州及周边城市的批发市场基本全部都走过,比如服装,皮包,鞋子,建材,卫浴产品,灯饰,家具,文具,体育用品,电脑配件等批发市场,还有义乌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等等,批发市场里有上百或成千家档口,档口的货源来自工厂,但每家档口并非有自己的工厂,他们的货可能来自不同的几家工厂,档口与工厂相比,可以接受较小的订量,但批发价格高于出厂价格,但是如果一个客户想买的产品种类较多,且订量小,我们会带他去批发市场逛进而下订单,如果客户产品单一,且订量大,我们会在B2B平台(比如阿里巴巴,中国制造)帮他选定就近厂家,通过综合比较厂家给我们的报价单,决定两到三家工厂,联系厂家安排前往参观工厂,有时工厂不在广州市或者广东省外,我们需要陪同客户前往,因此需要出差。
      
      总之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产品,并且我们要在短时间内知晓这些产品规格信息,才能做到更专业地跟供应商询价,跟采购商反馈,再进一步做他们双方的信息互馈,也就是传话筒。但是大多数产品,我们只是略懂皮毛,如果要精准到做工工艺流程,我们肯定不如厂家熟悉。这也是这一行的一弊病,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不像工厂里的外贸业务员,他们就要求必须熟知自己所生产供应的产品的一切细节。不过因为知道很多产品的批发价格或者出厂价,让我养成一个职业习惯。我喜欢货比三家,在工作中锻炼到的讨价还价能力,让我擅长杀价,很少挨宰。
      
      这两年随着跳槽,我自己所接触的产品越来越专业化。比如前公司TTC, 他们主做促销礼品和电子产品,户外家具,我现在所在的公司PAE, 主做促销礼品和机械产品。明显区别在于前公司生意过度惨淡,到后来慢慢会试图开拓其他市场,或者凡是有客户询盘,不管擅不擅长,主不主做,都一股脑钻进去,这样无疑是给我们采购添加麻烦的。而现在的公司因为客源充足,所以主做的产品系列显得很清晰。比如我被分配到促销礼品组,我们组负责跟进几大客户的品牌推广,他们每一季度的推广活动,所需要的礼品由我们构想,设计,然后敲定后的促销礼品,我们负责联系已有的供应商,新开发出的礼品我们继续寻找供应商,比较价格,质量,货期等细节后做一个方案给他们,告知成本预算,等订单最终执行后我们才进一步跟单,直至出运。我们合作的客户都是当地的品牌经销商或已有大型的加工工厂,所以工作也会变得更加繁杂。
      
      采购的前阶段虽然奔波但还不算辛苦,最辛苦的无疑是货物完成后,我们需要奔赴各个货仓或装柜点进行质量检查和监柜。刚毕业的那两年比较艰辛,有时候在仓库作业的时候,遇到恶劣天气或者夏天的时候,犹如在蒸桑拿,汗如雨下,按照前同事的话,我们吃进去的草,挤出来的是奶。就是要有这样的力气,才能跑得了市场,进得去仓库,做得出单据,理得了流程。但是比我们更辛苦的是那些装货卸货的工人,他们有些年纪已近花甲,仍然做着这样吃力的苦力活,我们只负责在一旁指导或者监装,记录。
      
      刚毕业的时候,虽然自己英语语法很好,但是在第一家公司,和老板或者客户说英语的时候总觉得磕磕碰碰,很多非英语专业的人有个理解的误区,误以为证书越高,比如六级,专八,英语水平越高。衡量一个人的英语水平,是从听说读写各方面来验证的。我见过一个中专毕业的小姑娘在外贸行业混了几年,从哑巴英语到后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我也见过我一个前同事,广外毕业英语专八,却完全不怎么敢说英语,导致工作一两个月后就辞职,因为惧怕和老外沟通。前两年随着不断和老板经理或者客户打交道,英语口语慢慢流利,到后来能够自如无碍地英语交流,这一两年因为所在的公司对英语书面英语也要求甚严,尤其在前公司,还被老板安排负责每月的英文时讯稿编排,因此英语写作也越来越好。很多人怨自己英语水平随着毕业后急速退步,其实语言这东西,你学得再好,如果不用,很快就忘接着便荒。之所以能够提升,是因为我工作都是需要用到,就和吃饭要用筷子一样的必要。
      
      但我的英语水平,仅限于商务英语,社交英语,日常生活用语范畴。这是很多英语专业的人才深有体会的一点。很多人把英语专业的人视为只要是英语,你便看得懂的神人。让我佩服的反而是那些不是英语专业的人,但他们懂化工,机械,建筑,医学,他们有这样扎实的理论基础,再来学习他们这一领域的英语,肯定比我们这种英语虽然很好,但对他们领域一窍不通的人学得快学得精。我记得以前在大学的时候,我去辅导一个南航机务人员的考级英语,那时的情境现在想来还有点惭愧。他语法很差,可是我并不懂飞机的构造术语,甚至他跟我说中文,我都不懂,所以他反而慢慢在跟我讲解,讲到我自愧不如。
      
      我们管外商独资公司叫鬼佬公司。这种鬼佬公司,如果客户来自阿拉伯地区的,英语很多都不好,就算口语很好,书面英语也可能不堪入目。他们的母语是阿拉伯语,他们学习英语的过程可能也和我们大同小异,南美地区也是,他们的母语是西班牙语,部分客户英语都不怎么好,而如果客户来自欧美地区的,那他们的英语水平就毋庸置疑了,但也有例外。此外印度地区的英语口语就不怎么敢恭维,很混重的英语口音,有时你是需要揣测才能知道他们的真正意思。所以一个公司老板和客户的英语水平也决定你的英语提升程度,比如我在中东公司的时候,我觉得我的口语水平特别有限,直到后来跳槽到EGS跟母语是英语的老板沟通,觉得英语水平大幅度提升。在TTC的时候,老板有次午休看到我在泡国外论坛,于是让我负责Linked in 的企业推广,其实我现在仍觉得这样的网络推广,你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并且公司要有足够的产品和资源,你才能投入进去。这种推广手段对工厂或者供应商有效,而对于我们这种中间代理商而言,收效很小。因为这几年鬼佬都倾向于直接和工厂联系,如果不是做开的客户资源,我们这行很难通过网络平台寻找到潜在客户。不过我也有小骄傲的是,我因为奉命专研国外论坛,再加上自己平日无聊也喜欢混论坛。所以在那段时间,我认识了很多鬼佬,还保持书信联系。
      
      将近一年了,和当中几个人关系良好,一个是爱尔兰的小伙,很活泼好动的一个男生,现在我们从书信变成微信语音聊天,我们每天互相跟对方交流自己身边的有趣事情,我现在的心态越来越好,很多也是和他学习的,他给了我很多很阳光的正能量,一个是英国的P.,之前有提过他,对我工作生活都很大帮助的一个人,另外两个是英国大叔和马来西亚的老爷爷,和英国大叔的结缘居然是因为还珠格格,他特别特别喜爱赵薇,是死忠粉,一直和我激动地描述他在facebook上和赵薇的一次私信互动。她的每部电影他必看,还给我发来他的观后感,读完观后感,会觉得其实他们的思想真的很简单,这可能是跟他们比我们舒适轻松的生活环境而决定的,他也有让我敬佩的地方,他的职业是英语老师,但是他是义务教授的,每年他都会飞越南几次,在当地的小学支教,而马来西亚的老爷爷,起初我是他的中文老师,接着我们开始语言交流,他帮我提升英语水平,我帮他提升中文水平,在今年他来桂林旅游的时候和我见过一次面,老顽童一个,但是因为他有些思想还是过于陈旧保守,与我有点格格不入,我仅限于他文化交流。
      
      只不过现在因为时间有限,和他们的联系越来越倾向于偶尔的语音聊天或者qq沟通,很少写信。那时候成堆的书信也成为一种纪念了。言归正传,再到到现在的公司PAE,因为这里对英语水平要求很高,同事们的英语都很好,是我所待过的公司里面英语平均水平最高的一家公司,我会开始学会反省,而不是跟以前那样沾沾自喜,每天不断地吸收,消化,再进行自我提升。只是越这样的时候,会发现所学永远不足,每一天都在接触新事物,都必须时刻保持充电状态。
      
      在中东公司的时候,中东客户最让人头痛的是,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就餐时间。 他们大多都是信奉伊斯兰教,属于穆斯林,不吃猪肉,不吃一切与猪油有关的食物。早餐时间一般在十点,午餐时间在下午五点左右,晚餐时间在晚上十点左右。个别有变,但不变的是,当我们吃午饭那个点,他们绝对没有意识想要吃午餐。
      
      所以那两年我经常都是饿着肚子带客户走市场或者出差,要么随身要带干粮,要么时常就到下午三四点才吃饭,当然也遇到比较善解人意的客户,会陪你吃午餐或者给你午餐时间,但确实很少。这么一折腾,肠胃那么很容易抗议的。相信很多带过中东客户的童鞋也会深有同感。所以这也是我那时跳槽后坚决不再找中东公司的原因。
      
      关于灰色收入,这是这一行私底下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我承认我有,但很少。按一朋友以前对我说的,作为采购,你做的真的太失败了。不夸张地说,一个采购如果在一家生意好的外贸公司工作,心狠胆大的话,我见过有自己购车买房的,当然也见过因为拿取将近十万回扣被公司炒鱿鱼的,但话说回来,如果真要因此被炒鱿鱼,也值得。只是毕业后的自己,很谨慎,到后来遇到生意不好的公司,这样的念头有,但比较少机会。也有人争论过这样的收入的正当性。我只能说,当客户对价格无异议,当你的行为对公司利益没有造成丝毫损坏时,这部分收入其实是应得的,只是这几年外贸生意越来越难做,很多时候因为供应商的利润本来也够低,所以真的要碰运气。但我觉得自己心态挺好的,顺其自然,有就有,没有也不必强求,过程中还是要勤恳地工作,每一个订单就像自己照看的孩子一样,真的是要努力付出精力和时间才能够顺利进展的。太过贪心,或者太过急切,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第二家公司经历过一场办公室风云的闹剧。自己只是旁观者,具体的事由说来话长,一同事与一外籍经理的纠纷,到后来愈演愈烈,这同事在辞职前写了十几天的工作记录,发给远在绍兴的大老板,同时抄送给外籍经理,用英文洋洋洒洒写了数千词批诉经理的诸多罪状,然后辞职。
      
      坦白说那时因为山高皇帝远,经理在办事处逍遥自在,我们也跟着偷懒安逸。生意却在他不怎么上心的时候慢慢地也跟着惨淡,要不是总部在支撑,办事处可能说倒就倒。所以这件事在广州办事处顿时炸开了锅。我们都觉得这样一来经理肯定要被老板炒鱿鱼了,出乎我们意料,老板没有。就在我们以为风波过去时,数月后老板从绍兴前来广州办事处,单独与我们一个个会谈,我还记得那时他和我的谈话记录。我知道迟早有这一刻的,我进去。我知道他要问我什么,关于这样的应答,我也提前做了功课,尽量要圆滑和绕圈子,不要没有任何准备,给他套出什么话。老板英语很好,比经理远远得好,经理看起来比较亲和幽默,而老板则是一副皮笑肉不笑的模样。
      
      没料到老板的问题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他说你知道这栋大厦有多少层吗? 我说18,他说你了解过一层有多少间公司吗? 我想了想,快速地在脑海里算了下,我说大概10个,他说是不是绝大部分都是贸易公司。 这个问题没难倒我,因为每个月底我要上18楼物业管理部去交租金和物业管理费,而物业管理处那边墙上有一个表,上列有每一层公司的名字,楼主在排队缴费的时候总是把那些公司看了看,我跟老板说,16层是主要做船运的,17层是堡狮龙的总部,除此之外,每一层基本都是做采购贸易的。老板说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这边的办事处生意这么淡?从装潢,从公司规模,从样板房,从员工素质,你帮我分析分析。 我那时心里想,妈呀,这才是他的重点。我自然不会说经理一句坏话,就算他确实不称职,但我思来想去,觉得我不会和前同事那么那么激进,好歹他也对我挺好的。 所以我就开始扯,我说我觉得办事处虽然有样板房,但大多数客人只是过来询问,并无意要下单,并且每当他们询问到工厂,我们说在浙江绍兴,他们会觉得比较远,宁可去广州服装批发市场寻购。 然后趁机歌颂了下经理,我觉得他比较负责,如果有客户过来广州,他也全程陪同,我们都是加班加点,让客户觉得很周到。 最后我说近年来外贸不景气,我觉得其他公司客源也不是源源不断,而且一个公司已经抓着了一群固定客户,除非开发新客户,否则很难改变现状。
      
      老板倒也认真听了,还就我一一论述的驳回了我,除了我歌颂经理那一点,他不露声色。他继续问我,那你觉得前同事辞职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装作不知情,我说因为那时她准备生孩子,考虑到家庭方面,觉得没有多少个人时间可以在工作上,而这份工作忙碌起来,经常要外出,所以她放弃了。 老板依旧表面笑呵呵,接着就问我:“你也要辞职,为什么?” 我心想我不是在辞职信中提明了嘛,我说我要结婚,要回老家发展,虽然我很感激你对我的栽培。他顿时大笑,你应该早些告诉我,我好安排行程去参加你的婚礼。我当然知道他是客套话。不过在他离开广州的那天,他给我一个888的红包,也当做是他对我的婚讯的祝贺了。虽然吧,这么几年过去了,我还没嫁出去,想想是有点愧疚。
      
      这就是前老板的行事风格。公私分明,尽管前同事写信揭发,经理仍旧安然无恙,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一个老板安排一个外籍员工在办事处担任经理,肯定有他的原因,经理与世无争,没有野心,办事处这边只要稍微一个可以hold得住场面又信得过的人过来接管就ok了, 而前同事公然把工作笔记上呈,还抄送给经理,目的是想震慑经理,同时想让老板做出举动来惩罚或者降罪经理,可是她如意算盘打错了。如果老板一看工作笔记就大发雷霆,制经理的罪或者把他炒了,岂不是质疑老板当初任命经理的能力?老板又怎会因为一个中国员工的牢骚而去立即采取措施?这不是老板的风格。 老板那么老奸巨猾,肯定会暗自地做些部署,然后再慢慢处理经理,处理是迟早的事情,可是绝对不会给员工看戏。后来我离职后也证明这样的想法是对的,老板在薪资方面制裁经理,经理辞职,老板再派遣另一个外籍同事到广州办事处担任经理,而且这经理新官上任三把火,生意也慢慢好起来。这是后话。
      
      这次事件给我的启发蛮大的,再小的地方也会起风云,这里便是最好的见证。 但是事实证明,如果你越级去检举你的上司,除非你做好辞职的准备,否则指不定被炒鱿鱼的是你。 永远都不要在老板面前数落上司的不是,除了质疑老板用人的能力外,老板也会觉得你惹事生非。 和同事交流的过程一定要有所保留,这一点我吃了亏,真心觉得说话圆滑点没有错,如果别人问你什么你答什么,真的是蠢蛋一枚。分分钟都可能被人卖掉。 不要被老板逮到你的小动作,比如迟到,比如上班偷懒,逮到一次可是终身判刑,他见你一次迟到,肯定会觉得你一直就是这么地晚到,哪怕你只是一次差池。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我真心觉得凡事不要做得太绝,留一条后路给自己才是明智的。
      
      以前学生时代,看到老外简直就觉得看到动物园的珍稀动物一样,特别以和老外沟通为荣。可是毕业后,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和他们打交道,也就慢慢自然。在这一行,也有潜规则。我相信跨国之间是有真爱存在的,我也相信很多女生跟老外交往真的是纯粹无目的的。但也有很多例外。我一向对那些觉得国外的月亮比较圆的人嗤之以鼻。刚毕业的时候我前两份工作的公司都在同一栋大厦里,我所知情的隔壁公司,一个女经理,27岁,相当漂亮,伴了一个土耳其鬼佬,而那时我的女主管,也是跟着我那34岁的埃及前老板。我想不明白,好好的年华,能力也强,为何要耗在他们这群有家室的人身上,说到底不过就是窥觑那一点点职权,穆斯林是允许娶四个老婆的,想要嫁给他们,必须入教,不能吃猪肉,并且在他们意识里面,女人是相当没有地位的,他们在自己国家看到的女人都跟蒙面超人一样,只露出两个眼睛在外面,所以来到中国,看到穿裙子穿短裤的女人,都会两眼发光。我曾见过一个中国女孩子,傍了一个黑人,结果还生下孩子,黑不溜秋的,最可怜的是,她生孩子的那段时间黑人突然人间蒸发一样失踪了,当我们茶余饭后讨论这件事的时候,意外听到原来她当初选择跟他相爱的初衷居然是为了说英语。很脑残也很愚蠢的想法。
      
      比如前公司的经理,法国大叔,58岁,女朋友居然是来自四川的26岁女生,这其中真的是因为真爱跨越了年龄地域的界限,还是只是为了一张绿卡呢。不得而知,当然也看有修成正果的跨国恋,前老板,法国人和他女朋友,相恋四年,四年里虽然分分合合,吵吵闹闹,但终于在前个月领证结婚。
      
      到目前为止,接触过形形色色来自世界各地的鬼佬,说说几个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是我的前经理,约旦人,和他相处了一年多,觉得他虽然没什么能力,但是为人确实很好,他在我快离职时候叫了我一句“哈比比”,阿拉伯语中亲爱的意思,他那时说很舍不得我,那也是,因为在他无所事事的时候,跟着他出去混的总是我,简直就是他的私人助理,他自理能力奇差,比如买手机修手机去中国移动厅开卡等,比如家里宽频坏了,有人上门要修,也要我过去翻译,比如要吃肯德基,不知道最近的地点在哪里,也要我帮他查,比如屋子里跑进老鼠,也要让我跟他家的清洁阿姨交代买老鼠贴,类似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一直地麻烦我,一开始我也屁颠屁颠地鞍前马后,后来开始觉得这根本不是我职能范围内,难道读了这么多年书,到头来就这么混日子过么。我就开始不理他,他便打趣说我是老板娘,还给我起了一个阿拉伯语的外号,虽然他和我说这是Sophie的昵称,可是我知道,肯定是调侃我的。怎么说呢,我和他也有过误解,但他的脾气确实很温和,也可能真是因为这样的性格,他真的当不好一个经理,现在我们还保持微信联系,我还是挺想念他的。
      
      其次是一个是来自巴勒斯坦的二十多岁小伙子,在这之前我一直搞混巴基斯坦和巴勒斯坦。那次他来采购门窗,我和他去了佛山的批发市场,和他走走停停,他比较活泼,一路上和我东扯西掰,路上也不无聊。他跟我讲述一个让我觉得挺感动的事情,他的英文非常蹩脚,很多说法他都无助地比手画脚,指望我能听得懂。 他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矛盾由来已久,他之前爱过一个姑娘,说好要结婚的,但是那次打战,他被以色列那边俘虏了,在那边监狱待了生不如死的两年,出来后姑娘已经等不及嫁人了,可是他现在还放不下她,他在监狱的日子日日夜夜都在想她。他说的时候一脸动情。还有一个科威特的客户,他来采购童装,我和他去福建参观工厂,他在机场的时候给我看了他的钱包夹,里面是他妻子的照片,很美,他说无论他多忙,多心烦意乱,他一看到她的照片,心就安定下来,而且不管他走多远,他都觉得她在身边。
      
      而最最让自己心有余悸的,便是一个来自中美洲的女客户,她所在的国家估计也没多少人听过,叫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是一个很小的岛,那边很多是印第安人,在带她之前,老板一度和我说过,南北半球导致思维差异,她做的一切举动都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好,我听进去,结果在她来中国的那三次,每次我都负责陪同她为期一周,简直是生不如死。她56岁,按老板的话,她处在更年期,情绪起伏非常大。她保养得很好,看起来像30多岁。很快我就感受到她的古怪情绪了,首先阴晴不定,其次非常挑剔,跟慈禧太后一样的难伺候。可是按照同事描述的说法,我很能忍,简直就是忍者神龟。所以虽然我心里极度讨厌她,可是她倒是蛮喜欢我,在她心情好的时候,她会主动赞美我,或者打量我的裙子,和我挽手拥抱。在她第三次来中国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我现在想起来都特别委屈。每次这女人来中国采购,订量不多,却格外的刁钻,价格她倒特别的不在意,但是质量上她特别挑剔,我们所到之处,供应商也抱怨连连。她买的东西特别杂,特别随心所欲。我们在坐车前往工厂的途中,她都可以在车上办公,记录她要采购的产品。包括首饰,围巾,鞋子,皮包,模特道具,内衣,帽子等,她在当地有12家连锁专卖店,所以她采购的数量很有限,但是她的精力却尤其的好,可以半夜泡吧通宵,早上八九点就跟我一起到处奔波。
      
      曾有一天和她跑了六七个批发市场,走到脚酸腿软,加班工作后送她回酒店,自己坐地铁回家的路上太过疲惫睡着,大意把文档丢了。本想等她回国,我再重新找厂家要回资料补齐,可是纸是包不住火的,在第三天因为要查找一个单据,她让我查阅下文档,结果她发现文档丢失了,她什么都没说,可是在一旁的老板,因为要做样子给她看,朝我吼了,我那时心想豁出去了,爱怎样怎样吧,这些天累得跟狗一样,我真不是故意的,于是我自动忽略到他们在旁叽叽喳喳的议论和声讨,强忍着不摔门而走,然后老板继续在那说你立即让厂家补一份给你,你知道这些资料多么重要么,他肯定要在那装腔作势,帮客户压压场面,我在那照做但是越来越面无表情,直到女客户招呼我说准备出发了,继续去下一个市场的时候我眼泪已经打圈,我借故说去洗手间,在里面想擦干眼泪不料一股委屈涌上,不断地抽泣。好不容易把眼泪擦干,眼眶泛红,这时女客户走进来,看着我的样子,对着我说Sophie,然后一把拥抱了我,直说好啦宝贝,不哭了,她果然还是女人,因为她还是从我抽泣的样子感受到我的委屈还是什么吧,说我不怪你了,真没事。
      
      送她回国的那天,老板问我这个星期感觉如何,我说我几乎用光了我的耐心。他说他知道,他认识这个客户八年了,他已经习惯她的反复无常了,他让我好好回家休息。那一天回家我是多么得雀跃,我已经整整一星期没睡好觉,早上七点多自然醒便在那胃疼,哪怕还有点时间继续睡也睡不下。 中间还因为来例假,头顶烈日常时间走动,但是一切挨过去后突然觉得自己又长进了。
      
      再来说说供应商,根据客户的产品需求,我也和国内各种各样的厂家打交道着,就拿最近来说,入职PAE不到三周,我已经和100多家厂家打交道了,这些年也累积了不少优质厂家,和他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哪怕跳槽,只要有合作机会,也会在新公司和他们继续联系。在我看来,一个优质的工厂,不仅是生产工艺先进,产品层次良好,价位有竞争力,还跟他们的员工表现有很大关系。我遇到过很多热情专业的外贸业务员,当我们把客户的需求告知后,他们会专业地提供意见建议并且发送过来的报价单也是面面俱到的,在订单遇到问题的时候还很尽责地跟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河北的厂家,那时有一票货出现问题,事关他们的公司利益,可是她很客观公正地协助我们处理了,不会翻脸不认人,也不会和我们在那争吵不休,因为我也遇到过这种厂家。还有一些很大规模工厂的业务员,有的素质很好,哪怕他在的工厂是国内数一数二,他仍旧很谦和地与你沟通,但也有一类,仗着他们客源充足,问一个问题,像挤一次牙膏,问一个挤一遍,如果并非是客户指定的厂家,我一般不愿和他们多做交流。
      
      有一种厂家,我也是特别看不惯的,拿前几天遇到的那个奇葩厂家来说,我问她一个问题,她是用中文回复我的,结果她说着说着开始和我飚英语,我说,不必和我说英文。她回复我,不好意思,我有语言打字障碍,比较倾向打英文。我无语,她就开始急了,和我辩解她刚才是一时习惯。我说没事。她便在5分钟内打了几百字的中文和我解释这个问题,这种偏执狂的人就这么暴露出她之前那句话的脑残了,如果她有语言打字障碍,为何短时间内又能迅速打中文,无疑自打耳光。更让我诧异的是,在我不再理会准备把她拉黑的时候,她还在那滔滔不绝地介绍她产品的优越性,她们的前景优势,然后不断追问我为什么不回复。这也是很少见很少的极品厂家。但我曾遇到过不少厂家,很喜欢秀英文,但语法又不好,错漏百出。我的原则是,我能用中文沟通,解决的人或问题,我绝不用英文。很多在外资公司工作的人都有一种职业病,习惯说几句中文就蹦出几个英文单词,我能理解这样的职业习惯,因为很多词用英文表述可能更为顺畅,但有些就真的是在装深沉了。偏偏装得四不像,很不屑。
      
      之前还遇到一个厂家,因为是客户指定的工厂,我和他电话联系,他不愿意理会我,老业务员,特别的趾高气昂。后来我想,那我就以客人的名义来和他沟通吧,我用skype加了他,用英文发过去,他立马就回了。我说我是某某,用客户的名字,他信了。在长达一小时的洽谈里,我一直和他用英语很蛋疼地说着,他丝毫没有起疑,态度还特别谄媚。
      
      另外有一种厂家,在发邮件的时候特别喜欢秀英语。毕业后才觉得上课学的一板一眼的外贸函电简直就是在误人子弟。事实上没有多少老外喜欢长篇大论的邮件,除非长篇大论里句句是重点。作为忙碌的商务人士,他们浏览邮件的时间很有限,通常几秒就一扫而过了,外贸函电的精髓其实就是简单,简单,再简单。我现在写邮件,能用一个词组表达的,我绝对不写一句话,能少说一句话的,我绝对不赘述。一些厂家我有时觉得他们挺可爱的,他们喜欢用层出不穷甚至冷僻词来造句,回复的邮件似乎是在练手,像写英语作文一样比谁写得出彩。其实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很容易,但是复杂化的东西用简单的几句话高度概括就难了。我也在学习中。
      
      遇到几个老板,《米娅快跑》里有一段话说得挺有趣的,遇到好老板的概率比找到好老公的概率还要低。找老公至少还可以先谈谈恋爱,有马脚总会露出来的,而老板都是老天分配的,只能碰上谁是谁。我遇到的老板,有愿意和我在工作之余聊生活琐事拉家常聊新闻聊天气,用一句话来说,让我觉得他其实先是个人,其次才是老板,我也有遇到过不苟言笑的老板,他只谈工作,就连在吃饭的时候,他也还是和你谈工作,但这不代表他无趣,只能说明你和他的距离只是职场中上司与下属的距离,或者是,在他看来,工作等同于生活,生活无非就是工作。
      
      就拿前公司和现公司的老板来说吧,前公司老板,年轻气盛,28岁,这个年龄也暴露他做事的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冲动行事,比如异想天开,所以跟着他做事,有时会觉得是在陪他冒险,但他和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基本无代沟,很能把握员工的心理;现公司,小组里有一个领导者,她大我四岁,行事很干练,她对我很好,表现在非常乐意地跟我介绍公司文化背景,订单情况,操作流程,可是我有点不喜欢她的地方是,她教得过于细,把我当一个一无所知的新人来对待,于是我在和她磨合的时候慢慢委婉地用行为告诉她,其实我有工作经验的,其实我自己操作,有问题再请教你,当然我要把它做得漂亮,这几天她慢慢放手让我去做一些事情。我的现老板,加拿大人,比我的领导者好一点,但是也是很温和很缓慢地和我说一些订单的细节,有时还有些啰嗦,不过他让我敬佩的是,他虽已过花甲,可是公司零零总总那么多订单,他都在脑海里脉络分明,很好地运作管理着,而我现在的经理,也是加拿大人,他就和他们完全不一样的行事风格了,当时是他二轮面试我的,我有很清楚很详细地和他说我的工作经验,所以他从来没把我当新人,工作一个个交代安排过来,只是他说话语速飞快,比起说话慢吞吞的老板,他做事风风火火,有时他短短几十秒跟说一句话,里面就已经包括好几项工作的布置了,但是他放心放手让我去自主跟进品牌,跟客户接洽,他觉得我可以胜任,有这样的期许,我做事总是格外的起劲。当然,每个上司风格不一,我们必须学会适应他们的步骤和节奏,而不是他们来配合我们。
      
      不过大多数的老外都是一根筋的,不怎么喜欢拐弯抹角。一开始我就碰壁了,我那时敢怒而不敢言,很多时候都很憋屈,但是就是不说,现在我喜欢及时沟通。有什么不清楚的,及时问,有什么意见,直接说,哪里不好,提出来,哪里做不到,跟他们直说。因为他们没时间没精力没义务猜心,你不说,他们就以为你行。
      
      在这行,也有遇到过性骚扰。我自己没有,但我一个同事遇见过,她和我说她在她的前一份工作里遇到一个很喜欢动手动脚的鬼佬,她起初是忍,因为还不是特别过分,后来果断翻脸走人。而我所遇到过的是言语上的戏谑,一个来自阿鲁巴的客人,他在一路上一路想要戏侃我,比如说Sophie我想要很多很多女人,你帮我问一下起订量,类似这样的话,我不会当真,但凡这种鬼佬,对付他们的言语调戏,我一律沉默,或者微笑,用无言去应对他们,越回应他们越造次,可是他们毕竟是客户,如果不做其他逾矩行为,这种其实就没什么了。当听一个黄段子一样,一笑而过。 在第二家公司的时候,我遇到一个想要动手动脚的客人,他是来自埃及的一个光头客户,很圆滑世故,也很好色。之所以知道他好色,也是暗自听说他白天工作,晚上还要在酒店呼叫服务。他喜欢碰我的头发,可是我很庆幸的是,那时经理很保护我。每当他这样的时候,经理就立刻止住,喝住他。后来经理告诉我,如果我独自在外面,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告诉他。他说生意归生意。这种客户,大多都是在自己国家禁欲已久,来到中国色心大起。对待他们,态度一定要明确。因为他们都是有色心没色胆,就比如你到中东地区国家去旅行的时候,他们长久看到全身上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女人,一看到不一样风格的女人时肯定会觉得新鲜,他们会说,要不要一夜情,你直接说不,我结婚了。他们就不敢再有进一步的坏念头。自爱很重要,尤其是对待这样的客人,你如果还跟着他们谈笑风生,那他们会觉得你在给他们一个肯定的信号。当然大多数真正来中国做生意的外国客人,都比较彬彬有礼。
      
      说回《米娅快跑》里让我有共鸣的地方。最赞同的就是她对她一路提升的表述,她觉得她比较能“混”。能混在职场上绝对是一个褒义词。在面试的时候被问及优点的时候,我也这么说自己,我觉得自己适应能力特别地强。我最肯定自己的就是这一点。无论在哪里,我觉得自己特别地能磨,跟什么样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如何察言观色,我都把握得很好。这可能跟自己性格有关吧,比如我在TTC的时候,面对是一群心无城府活泼可爱的同事,我也会变得大大咧咧可能有时还会粗枝大叶,而我在PAE,面对的是一群年长我大多都成家立业很稳重的同事,我又会变得很谨慎认真,性格也变得很沉静,但是又能和他们相处得良好,把握上他们的节奏。做过受气包,也被算计过,现在感觉这是一个阶段,在职场中很多时候不能由着性子来,如果对自己有用的点评,笔记本随时记下来,如果是刺讽/刁难的风凉话,左耳进右耳出,千万不要气死自己乐死对方。而另一方面,我有点耍小聪明,我肯定不属于那种特别勤奋的人,也不属于那种特别能干的人,但我是属于那种特别会表现的人。但是一旦成功混进去,或者混过耳目,要做的真的不是兴奋自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填补自己缺失的部分,才能混得理直气壮,混得光明正大,不然就是投机取巧了。
      
      这两年,慢慢学会,在适当的情况下才争取或表现,而且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能力好,迟早让人看到你在闪闪发光。但绝大时候,不能锋芒毕露,要懂得低调不声张,稳健不张扬,这一点我也在学习中。尤其是初涉职场的人,作为一个小嫩瓜,哪怕心里面自信满满,傲娇不已,表面要谦卑,这是最快融入新环境,与上司同事融合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表现地温顺无害总比出风头抢表现安全得多。
      
      当慢慢积攒了经验,成天忙得昏天暗地,却发现报酬与付出的差距实在太过悬殊,你要考虑跳槽,换一个工作环境,争取自己最大的利益保障,而非给人当打工机器般任意剥削。如同《米娅快跑》里面说的,“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就当是交学费了。”一开始你想获取什么,你就要相应地付出什么。没有谁乐意加班,没有谁不痛恨加班,但是长此以往,你发现你一无所获,那就赶紧撤吧。辛勤的工作,并非只是追求高薪,在起初,我依旧觉得能够积累到的经验胜过一切。不过,也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有些人加班是因为白天懒散,拖延,以至于加班加点急赶快赶,这就跟工作效率挂钩了。
      
       以下说说自己的一些心得吧。
      
       在职场中,是非少说,你要记得,无论怎样的背后八卦,迟早都会传到对方的耳朵里的。尤其是复杂的职场场合,更要学会多做事,少说话,尽量别瞎掺和。不是你该做的做事绝对不要插手。我吃过这样的亏,也当是吃一堑长一智。
      
       对待上司,你要记得,你做什么都要经过他的决策,甚至请个假早退一下都要他点头,所以千万不要开罪他,要说服自己去景仰他,或者只是顺从他,但如果你真的对他很大意见了,要么学会忍气吞声,不要强化那种反感的情绪;要么走人,但是就算那刻参他一本也没什么作用的,这种费时耗力的事情也少做。
      
      少抱怨,少小题大做的抱怨。在前公司,其实是我待过公司里面福利最好,最安逸的一间公司。假期多,而且都很长,以往我在前前公司一周的工作量要争取一天做完,而在前公司,一天的工作一周慢慢做,当自己已经放慢速度了,上司依旧说慢慢来。这样的公司,理应是一片和谐才对,可是偏偏不是这样,同事依旧抱怨,然后抱怨的地方越来越细,越细越不足为道的地方却越来越叫嚣,而在现在的公司,我又发觉,最大的区别就是大家都很沉住气。也许真的是经验的沉淀够深,他们就算遇到苛难,也没怎么说,或者也只是茶余饭后再说,工作的时候大家都埋头工作,根本没提半字不满,但又不是隐忍。我只能用这样的原因来解释我的疑惑,也许事情多了,事情杂了,根本没时间没余地去抱怨,能做的就是迎刃而上,这种状态下成长虽无形但更快。而之前为什么前同事们可以抓着机会抱怨,是因为太闲了,所以琐碎的小事看来都像是天大的事。但我更喜欢后者,而且发觉,一个公司整体的工作状态是会传染的。
      
      善良在这个时代的诠释是不刻意主动去害人,所以千万不要随意动恻隐之心,不要求我们把工于心计的嘴脸暴露开来,事实上如果真这样做,肯定遭来一片反击,有些事如果不涉及原则,我们便隐忍,有些事如果触犯了自己的底线,也要学会明智地去反击,不要做一个包子。
      
      永远也不要停止学习这件事。不要沉沦于自己的职业里,迷失了方向。聪明的人要善于制造机会,我一个朋友英语专业的,但是她那份工作闲暇得很,于是她慢慢在学习财务方面的知识,一年后她跳槽做了英语会计,工资比以前高出一倍,她现在还在酝酿考证。今年除了全职,和乐荟网也签订了兼职合同,做了他们的版块编辑,虽然我不用到他们公司上班,只是偶尔开下例会,然后就自由安排时间负责手头的编辑工作便好。我很喜欢这份兼职,让我回想起以前大学在编辑部工作的时光。也是一种增值吧,我愈发觉得自己对文字的喜爱,已经远远超过我的本职工作,但是我又知道,文字是不可能成为我主要的谋生手段,所以我只是当成一种尝试,一种消遣。
      
      转行要趁早,转行要慎重。不要在自己工作了好几年后才考虑转行,要知道那时同龄做那一行的人比你多了几年经验。在转行前先衡量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耐,比如你从内销转到外贸业务员,起码有个销售的共同点,转起来只需要自己英语过关,还算容易;但比如你从广告策划转到外贸跟单,你必须核算下转行的成本,市场的行情,还有自己有没有这个精力和本身先。
      
      学会不要让老板知道你真正的潜能。那时在第二间公司,前同事在我急于跟客户汇报我所整理的产品信息时拦住我,说不必那么匆赶,这样会让老板觉得这件事是很容易做么,那么你整理的信息没什么很重要的价值,因为他也能学着做,保证效率的情况下,尽量缓一缓,要做的事情永远做不完,你做得越快,就要做得越多。像外贸业务员,不要急于表现,让老板对你的期望很大,但业绩却没什么见长,这样老板会觉得你要么偷懒了要么留一手了,得不偿失,还是那句话,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锋芒毕露。
      
      做事不要像挤牙膏一般。对方交代/询问你一个事,他说一点你就挤一点。我这里打两个比方吧:比如老板叫你订个机票,你听到时间急忙过去打电话,等会问老板是白天还是晚上,接着问有没有要求一定要哪个航空公司,而后又问是要电子客票还是快递寄机票过来,聪明的员工会一一询问清楚细节再去办妥。 比如你是外贸跟单员,客户询问你这个产品的信息,你告诉他材质,价格,等会客户再问那包装呢,你便告诉他立方数,重量,盒装/箱装,客户继续问你价格,你报工厂价,他问你FOB美金价格呢,你让他稍等再去核算,聪明的业务员会在客户对这个产品感兴趣的时候立马整理出关于这产品的一切信息,包括规格,包装,价格全面详细的信息给他,这样人家也会觉得你很专业,也乐意与你合作。当然,如何鉴定对方是不是实盘,也是需要技巧的。
      
      一定要养成定期整理电脑文件的习惯。在中东公司的时候,这点做得特别的差。以至于在寻找过往订单的时候,电脑里的备份资料永远是杂乱无章,无迹可寻,这会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现在宁可在此时耗费多一点时间整理归类好,等到过后翻阅起来,井然有序,其实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良好习惯。
      
      如果你不满足做一个员工,那么首先你必须努力成为一个最优秀的员工。漫不经心地对待简单琐碎的工作是最大的损失,擅于发现,积累与总结,以后你会得益于此。聪明的人,总是不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问题,时间长了,他会抱怨运气差,各种吐槽与抱怨,让他不仅错过好机遇,更让他丢了好心态。
      
      在职场中,尤其是外贸行业,对抗压能力要求特别高。保持坚定乐观的心态很重要,以前我的隐忍多少带了愚钝在里面,现在我觉得我如果有隐忍的情绪,那必定是为了明天的好生活在积蓄养分和能量。
      
      工作态度远远比工作能力重要,一个人再怎么能干,但做事漫不经心,或者在同一个失误点屡犯屡错,等你想要亡羊补牢的时候可能老板已经决定把你这尊菩萨请走。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真的会决定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工作模式,如果在埋头苦干的时候觉得特别幽怨不满,等会分散出来的消极情绪,可能生活也很跟着影响,但如果换一换心态,哪怕忙得焦头烂额,吐槽几句后再认真积极地继续工作,不断给自己打气,有可能会有不一样效果。这是一个过程,我也滔滔不绝地埋怨过,可是当很多次埋怨后,我发觉埋怨一点也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影响他人情绪,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你在埋怨的时候,别人可能在飞速进步。
      
      永远不要高估你自己。《米娅快跑》里有一点说的很好,其实越大的公司你越像是一颗螺丝钉。这个世界缺了谁都照样转,千万不能自恃自己是老员工,或者劳苦功高,然后就造次甚至威胁老板。而且当想要辞职的时候,不用太矫情依依不舍的,因为你会发现,其实没有人特别舍不得你,你过后也不会特别地舍不得那间你曾留下很多记忆的公司。我曾看过前同事一份辞职信,她在信里和老板长篇地描述她辞职原因,表示歉疚,表达感激,结果我看到老板的回复就三个单词,That is fine.一看就让人心凉的答复。但是你真没那么重要,除非你有要务在身,关乎公司命脉未来,或者你真的很让老板赞赏到失去你就会让有利益上的损失,再者是你本身和老板已经是好朋友,否则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千万不用太看重这样的来去。
      
      这几年我很骄傲的是,我靠着自己的努力,像一颗小土豆那样慢慢地成长着。也许是因为要强,也可能真的习惯独立了,我能够自己做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能够用百度和谷歌解决的疑惑我绝不会把问题抛给别人,虽然这里面耗费的时间有时会很多,但起码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我也很喜欢和这类人打交道。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但是回想起刚毕业那时怯生生的情景,我真心觉得经验真是让人自信最好的武器。这些年看着身边的朋友也跟我一样,慢慢在历练中变得越来越能干,当中经历的起起伏伏也只有自己最清楚。我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创业梦想,只不过现在还只是一个雏形,我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积累,等到有一天,我终于酝酿成型,那我一定会更加全力以赴。
  •     如果一件事情看上去完全不合乎逻辑,而所有的人都不表示惊讶,你一定要特别小心。
      千万闭上你的嘴巴,避免祸从口出--因为它背后必定有你不知道的内情。
      
      "总有干不完的活儿"。这里的节奏总是很快,太多的项目要做,太多的事情
      要决定,太多的报告要写……事情忙,人少,干起活来没人把你当人。而追求卓越的公司文
      化和激烈的竞争氛围,却又让人不得不尽其所能地干得好一些,再好一些,所以便任凭自己
      昏昏噩噩地忙着。
      
      "人在江湖漂,谁能不挨刀,就当是交学费好了。我告诉自己要向杂
      货店的伙计学习,隐姓埋名地偷师,为的是将来可以早早脱离苦海。"
      
      我从来不觉得你会是泄气的人,即使你有别的选择,
      这个选择也不会是在泄气的基础上,否则你一辈子都会困在这个结上
      
      这再度证明了一个
      人的工作表现并不是由他(她)的能力决定的,而更取决于整个大环境,以及他(她)能遇
      上一个什么样的老板。
      
      因为喜欢我写的文章,Alice 变得对我非常热情友善。中午不时地会约我吃饭,或者在MSN上主动跟我聊天。所以自然而然地,我对大象的行踪知道得很清楚。
      
      在工作中,领会领导意图的重要性高于一切。明白了领导的意图,就等于找到了解决问
      题的捷径。最倒霉的是那些既没有领会领导意图又努力工作的人,他们工作得越努力,离目
      的地就越远。
      
      你为什么老这么多愁善感。这是公司,谁来了谁走了都是正常的事。
      把你自己的活干好就行了,不要掺合那么多私人情感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花在哪里,是可以看得到的
      
      一个女子结婚的时候,她的妈妈对她说:"不要忘记你的女朋友们,当你渐渐变老的时
      候,她们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无论你多爱你的丈夫,无论你多爱你将来的孩子,你将依旧需
      要你的女朋友们。记得经常跟她们出门,和她们结伴干点什么,记得女朋友们不但是你的朋
      友,还是你的家人。
  •      最近电视台再播《杜拉拉之似水年华》,先不说王伟的扮演者一直给我“痞”的感觉,光是剧情就让人有点不舒服了。我不是接受不了阴险狡诈斗来斗去,但偶尔扫过东方卫视,看到所谓的“职场情场双虐剧情”,确实让人感叹某年冬天每晚必看两集再睡觉的“杜拉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啊。不过,幸好,《米娅,快跑》完全轻松幽默,虽然地点也是所谓的职场与外企,但米娅这小妞二得实在让人觉得可爱,我也从头看到尾,一个劲的咯咯笑。
       米娅有两个不同的朋友,一个是乐于享受生活的晓含,另一个则是拼命努力工作的苏。米娅莫名其妙进了宝洁,然后莫名其妙和最不愿升职的晓含一同升了职,而工作努力奋进的苏却迟迟没有。米娅将这归功于自己的“好运道”。但是在我看来,她本身能进北大和宝洁就不仅仅是好运道的原因。我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并没有像心灵鸡汤似的告诉你,努力就会有所收获,相反,它把情商、智商、勤奋与运气糅合在一起展示给你看,让你知道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单纯(例如喜欢挑事的FION以及后来也有自己小九九的MIA),但也并没有那么糟糕(MIA总可以遇到能给自己建议或帮助的上司和朋友)。
       不过,我总觉得,工作这个事情,和跑步是一样的。我们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里的肯尼亚人跑马拉松,心里说声”种族不同就是不一样,你看人家,细胳膊细腿的天生适合跑“,但我们看看也就过去了,谁知道电视里的那位长跑健将此时心律是多少,抑或肾上腺素有没有狂飙。所以啊,无论怎样,职场里的这种事,总是冷暖自知的。譬如精忠报国和我说哪天他又要加班熬夜,我最多也只能抚慰性地发句”辛苦了“,其它我又能说什么呢?
       另外,身为一名明年要毕业的大学生,好想知道米娅当初到底是怎么进的宝洁啊。光是编编自己的履历就行么?我不相信。
  •     一年之后再读这本书,除了其中职场的部分外又多了几番感触。
      早上躺在被窝里看完最后几章的时候,情不自禁泪珠在打转……
      one:读到那首《四月的纪念》时,心里和书中主人公一样酸溜溜的。
      “我知道,我并不是岩石也并不是堤坝/并不是可以依靠的坚实的大树/可是如果你愿意/我会的,我会勇敢地以我并不宽阔的肩膀和一颗高原培植出来忠实的心,为你支撑起一块永远没有委屈的天空。”
      最近常有朋友微信转发“一个女人变得成熟变得坚强,是因为她们没遇到好男人。”对这句话有一半的赞同,相比我认同书中提到的女人必须有一颗核桃般的心,同时还要有蛋糕般松软的外壳。
      还记得有次公司聚会喝醉了和一个关系不错的哥么电话聊天,他很直接的说,你干嘛要变,就你高中那会挺好的。女孩子就该是她原来的样子,不用去改变。
      我依稀还记得那个学生时代的自己,内向,喜静,爱看书,安静的时候可以在教室的位子上整整做一天。每天学校和家两点一线,所有的一切父母包办,几乎没有自主权、言论权、选择权……
      大学四年,毕业五年……其间的各种打磨足以让人事变迁。现在的自己有内及外悉数改观,独立、坚强、隐忍……一如书中提到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深深明白不管生活怎么样,我们依然可以很好的美丽。在另一半到来之前,好好爱自己。
      two:再次触到泪点的是主人公如愿以偿的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去法国留学并生活几年是自己一直以来的dream。它的由来已久。它始终存在于我的梦想清单中。职场厮杀五年,我需要停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重拾起被自己搁置的梦想,行动改变未来。
      
      
      
      
  •     昨天下午车上一个小时,今天一个上午,看完了。全然不费脑的书。要是英文也可以看这么快就好了。
      职场小说。很长时间没有看了,也觉得现在的状态不必看这类书了。但还是在这个专注的过程有所收获。期间脑海里浮现不同的人物,具体而生动,想像她们的职业生涯会是怎样。
      不可避免的,也有自己,但是完全脱离小说的人物。去年,那么迫不及待地要离开HK,今天以前也从来没有后悔过。一直都相信,意愿在人的抉择中的重要性,虽然看起来有些出世而不切实际。一个recruiter的形象短暂地挥之不去了。当初的决定真的那么正确吗?
      
  •     
       很多励志的话不断的浮现在自己的脑子里。
       度过了毫无意义的大半个学期。大学的第一年即将画上句号,可是我到底做了些什么。和想象的差距太大。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是却害怕失败。我得承认,我羡慕米娅。
      
       你永远也看不到,在光鲜亮丽 聚光灯下的人们,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想要勇敢的追求,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说一万句我要做,不如真正地行动
      
      JusT do it!
  •      在今天下午的时候还没看完米娅快跑,我只给了它4颗星,可是看完之后我果断的将其改为了5颗星。米娅快跑的结局是让我意外的,可是又有点让我觉得意料之中的感觉。mia会离开QT是铁定的事情,她会和吴寒在一起也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只是我喜欢它的结局,它让我有种收到启发的感觉。让我觉得迷茫可能只是一时的事情,只要坚持寻找我会找到自己的方向,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
      第一遍读这本书我是无法体会mia的升职之路的,mia的好运其实是由于她自身的特质带来的的。比如她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还算是个认真的人,比如说她在为人处事方面的细腻,比如说她良好的文字功底。她的优点在于她的不争,正因为不争才有更清醒的头脑去看清现实,才会一路搭顺风车般的升职。
       米娅快跑又是一部描写外企生活的小说,其不禁让我想起这几年热火的《杜拉拉升职记》。它们两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说,主角都是女生,都是在外企工作,同样写出来外企的生存之道。不同在于mia像是一个误打误撞进入迷雾森林的女生,而拉拉是一个有目标的职业经理人。她们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她们同样都辞职了,不同的是拉拉的辞职是为了升职,从DB到SH,拉拉开始从单纯的HR到自己专为薪酬经理的目标。而mia更直接的目标是为了寻找自己最初了理想。
       从作者跟小说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将两者进行对比。mia快跑和杜拉拉升职记的作者都是全国的著名高校毕业,同样都在外企中工作过。不过对于杜拉拉升职记来说作者的虚构成分应该较多,作者除了花费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外企的生存之道,也在感情线上设置的跌宕起伏。办公室恋情的纠缠,王伟的失踪,这些感情戏也是杜拉拉的销量超过米娅快跑,以及它能被屡次搬上荧幕的部分原因吧。而mia快跑更多的根据了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从我个人感情来说我觉得mia和吴寒的结合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而作者对于感情戏的轻描淡写,自然不足以让现在空虚寂寞的人们大快朵颐,因此这本小说也许不那么知名也有这部分原因吧。
  •      对于大多数职场类书籍来说,这是我读过的最轻松的一本。作者用讲故事的方法记述了一位外企白领如何成长过程,从一个职场小土豆到市场经理,当工作与内心价值冲突时,自己对人生未来的选择。
      
      
  •     如果每个人的职场都能如此~
      该是多么的愉快~~
      
      成功必然有成功的道理~
      米娅并非幸运~
      而是知道用方法~~
      懂得找窍门的人其实最厉害~~
      
      不过还是相信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想办法过什么样的生活~
      
      给了很多启发~~
      但同时是真心的羡慕~~
  •     本来想借鉴来作为职场的入门手册,没想到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全部看完,思维结构通俗简明,不力荐大家都看,但是故事情节有些因为规避了商业细节而显得缺少扣人心弦,读得多了甚至会觉得好像见过这些情景。
      看过有段时间了,具体情节也忘了差不多,当时确实挺迷人的,以至于一个晚上就看完了,但是细回想起来确实没有令我感动或记忆深刻的东东,或许我当时买书的目的过于实用化有关。
      作为自己亲手买的书,无论如何我都会收藏的。
  •     我刚工作一年,在很多方面一直感觉做的不够好,智商泛泛,情商更是让人无力,虽然感觉可塑性很高,但是一直苦于寻找现实或是虚拟的职场导师。于是乎找到了米娅快跑,看完之后很是震惊,米娅的情商是我羡慕的也是力求做到那样的境界,米娅一直说自己是混,其实在我看来,米娅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智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情商才更胜一筹,在那样处处都是优秀人才的地方,唯有人际关系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米娅这个人物有很多我羡慕不来的东西,例如她的小聪明,她笃定地说出一些结论的时候,我都仿佛能看到她精明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还有她的小幽默以及她后面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越来越怀疑对大学时代就追求的生活越来越确定的时候,都可以想象得到她的表情。看着米娅可以懂得那么多是那么一个的有趣的人时,越看就越觉得自惭形秽,我有太多太多需要提升学习的地方,呵呵,看来我已经有点爱上米娅了~
  •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好喜欢,决定要买一本来放家里常看,充满了正能量
      
      QT是简非常了不起的公司,员工都非常优秀,工作能力超级强,女员工经历比较特别,一般都是努力工作,经过磨练,成长为成熟的职业人,不断升职加薪,达到一定高度后,都会因为某件事情,对人生想法发生很大的改变,例如K因为Hale癌症受到启发,从市场经理的职位辞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老公全世界攀岩;Mia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去欧洲留学,苏,对国家的爱,对灾难发生的难过,对公司的冷漠,突然觉悟到工作、人生的意义。而Hale,多么让人敬佩羡慕的人,却突然离开,真是让人惋惜不已。。。虽然书的最后Mia道出工作实质和生活的意义,人生短暂,需要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为了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忙忙碌碌,而事实上,就像我,至少对于Mia的工作经历是非常羡慕的,对于自己的理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大部分只能在心里想一想了,工作上投入少,还需要好好努力,我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慢慢成长为想要成为的人
      
      Mia是一个有趣的女孩子,言语幽默,喜欢思考,琢磨,总结,思维点子都很特别,叫人不由得喜欢,她和Leo都非常优秀, 没有能在一起好遗憾,和晓含之间的友谊美好得叫人羡慕,我发现有趣的女孩子都好特别,有点二,有个帖子里的阿宝,虽然工作上没有这么出色,生活中也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善良,可爱,机智幽默,最重要的是,拥有满满的爱,羡慕得叫人流口水,别人的生活都丰富多彩,可圈可点,看我自己,到现在,还是默默无闻,生活沉闷乏味,连出去旅游都缺乏兴趣,当然部分原因是钱包羞涩,旅游也没有人陪,对国内大部分旅游地都不向往,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能随意旅游了,那么我想去的地方一定是有海的,阳光充足的,天空蔚蓝的,花草芬芳的地方,脑海里出现的就是海南和欧洲。。。
      
  •     职场上的小说看过不少,包括以前很火的《杜拉拉升职记》《格子间的女人》等很多过目即忘的想不起名字的,但这本书在众多职场励志小说里还是比较“鹤立鸡群”的。对于厚黑学并不感冒的我,但在初入职场的一年里跌跌撞撞的受过些许挫折,至今仍然是迷迷糊糊的混着工作,我很希冀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或者是,我希望它能知道我接下去的工作路。
      作者自诩为Mia,好吧我当做是她自己的自传体小说来看,事实上这种感觉在深入阅读里更加的明显。Mia在毕业之后凭着“小聪明”混进了QT这个世界五百强企业,初入职场就因为一道菜“西红柿”得罪了大老板?(我想到了我,已经不知不觉中得罪了女上司多次了,导致现在这样很不好相处)。Mia的运气却好的出奇,这样情况下她却得到了直属上司的帮忙,但直属上司的聪明村托出了她愈发的“笨”……在接二连三的挫折中,Mia甚至想辞职(我也多次有这种念头!),她最好的好朋友晓晗打击鼓励她,如果不闯过这一关,即使换了一个公司你还是会遇到相同的问题(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职业“瓶颈”吧!当你觉得面前有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再当坚持克服了这个困难,就明显的战胜了自己一次……虽然这种坎跨过一道又一道,人却在解决问题得到能力的提升。)
      这本书不负期望的给了我几点提示:
      第一、环境的重要性。个人在工作中能提升多大,不仅与自身的能力紧密相连,更在于工作能提供给个人多大的舞台和帮助。所以外企和私企、大企业和小企业,永远是一个悖论题,也就像是填写大学志愿时的“好专业”还是“好学校”。
      第二、老板的重要性。在工作中遇到好老板的概率不亚于中彩票的机会,每一个老板都带着显赫的特质出现,作为下属如果不想辞职只能改变自己的风格去适应和配合。但是每次看到所谓的职场书里面鼓励员工对领导除了无条件服从就是无条件忍受时就觉得很气愤,事实上这一点太难做到了!气场不合的人除了相看两厌还是相互不顺眼!Mia在短短两年就经历了历任4届老板的转换,不得不证明她的情商很伟大。
      第三、情商和智商哪个更重要?在QT里面,苏是作为Mia的“对立面”出现的,苏对工作的认真让Mia十分心虚,Mia一直觉得自己是靠小聪明混进QT,而苏甚至QT的每一个都比自己有能力,直至当Mia和苏在共同招聘时苏说的话才让她释怀:当一个人能骗过阅人无数的面试官,他就能骗过客户。Mia的高情商和苏的高智商在书的结尾处都获得良好的结局——升职,但更显而易见的是,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当苏在兢兢业业工作却得不到相对应的回报时,Mia却自恃“小聪明”混的风生水起。所以那些努力对待工作却埋怨有些靠拍老板马屁领工资的人,别再抱怨啦!别人也是在靠情商吃饭,付出的一点也不你少!
      第四、认清自己与工作的关系。Mia最后辞去了QT的工作决定留学,因为她决定自己不适合外企的环境,尽管这份工作能给她带来高薪体面,但这也让她在职场拼杀伤人而自伤,这并不是她的本性。而苏最后的离职,只是因为对外企唯利是图的本性感到失望。她们得仁求仁。而我觉得所有企业拨开文化与提升的外衣,不过也是剥削人的机器。
      初入职场,摔的跟斗多了,希望能获取些许经验,有天像Mia一样写出一本职场小说对别人有所帮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也得承认那些职场过来人的经验也影响了我,帮助了我。
  •     曾经我以为大概会像米娅那样,最后的最后却是选择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路,不得不让人感叹人生奇妙的际遇。
      
      在EY的日子,在上海的日子,每每想起来都觉得仿佛不存在一般,09年那年夏天,我确实经历这样的职场生活,我也确实经历过那样的一段感情?为什么现在看来,无论是哪一种生活都离我好远好远。
      
      每次看各种职场小说的时候,我都觉得主人公“忍”功高强,为什么他们都能够容忍每天的OT,容忍自己一天天地像陀螺一样不停旋转,容忍两个中国人之间总是别扭地说着英文……反正我是容忍不了。当然最后EY的决定也是觉得容忍不了我,他们不能容忍一个不是名校毕业的孩子还不虚心努力每天中午定点休息下午定点喝可乐;他们容忍不了我蹩脚的中翻英,他们更加不能容忍一个intern不服从领导安排的工作,越级申请换项目。
      
      故事中的米娅有个好的领导,leon,这个人亦师亦友,帮了米娅很多,导致作为读者的我都觉得米娅的运气真的不是一般的好。我刚进人EY的BAS时,Neilson作为我的senior,据说是个帅气的电脑小神童,并且热爱摄影,当时正在北京做项目,然而到我实习期结束我都没有见过他。
      
      一开始,Neilson就在sametime上给我布置的工作是一份80页的中国电力调查报告中文版,然后很轻松地说,laura,你把它翻译成英文。本来英文就是半坛子醋的孩子对付翻译是件极头痛的事,往往里面随便一句话就扯出的专业名词就能让我崩溃。我每天从早到晚地翻译,即使如此我每天不懈努力,依然翻译得很慢,当时的我是多么想要赶快翻译完,我不想我的整个实习期就是跟这些没有意思的电力报告打交道。一边是80页的中翻英完成进度遥遥无期,一边是上司要保证质量并不要求数量,每天只要求我能完成四五页就行。当时的我烦恼极了,我才不想整个实习期就是翻译呢,况且我翻译的东西其实对于整个项目来讲并没有多大帮助。
      
      如果我是故事中的苏,或者就算是米娅,大概都会咬着牙把这个报告翻译完吧,然而我不是。现在都不知道当时我哪来的勇气与底气,反正我就是不想再翻译了,一个星期后,我试探地问Neilson可不可以让我做别的,得到的结果是依然要翻译,然后我找了要好的行政帮忙,最后越级申请到其他的项目去。
      
      看到leon对米娅的态度改变以至于后来帮她那么多的时候我想,如果我当时能够容忍下去翻完那个天煞的电力报告,没准neilson也会成为我的leon。没准我就会顺理成章地留下来,然后天天OT,某天不小心感冒还会有性命之危,那么,我是不是要感谢当时的不容忍呢?
      
      10年的春天,我决定了现在在走的一条路,签之跟领导要了两天时间考虑,我记得当时跟他说的是,我选择了这条路,等于放弃了另外一条路。现在想起来当时的自己一定让老大觉得认真稚嫩地好笑,然而那个时候的工作选择对于我来讲真的就是一个方向,既然走在这条路上了,再掉转头来回去很难。
      
      想起那个嚷着我要找的是事业而不是工作的小女孩,觉得她好有勇气,那时的我真的好勇敢,那个时期的我,工作迷茫,感情迷茫,很多次在街头一个人奔忙着就泪流满脸,很多次和明明打话讲着讲着就哭出来,看见雪花完全没有现在的兴奋和喜悦,想到的只有冷。
      
      在蒋蒋那住着的日子,每天早上6点不到就起床,走二十分钟到车站,颠簸近两个小时去公司,有的时候还得狂奔一段才能保证不迟到,每天晚上总是很晚才能回去,然后洗洗看会书聊会天,早早地又睡。
      
      但是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哪来的笃定,坚信一切只会越来越好。
      
      事实是最后一切真的慢慢好起来,并且越来越好。
      
      今年的年终总结,我在不足一栏写上,“虽然进入公司还不到三年,但是感觉没有了一开始的激情和动力,希望明年的自己每天都能充满活力。”这句话更多不是相对老板说,是想对自己说,我确实觉得自己越来越没劲了,不想一开始那样什么都觉得新鲜什么都想学,现在的自己真的有点懈怠的意味,然而我才26岁,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好想念09年底那个勇敢的小女孩,那个女孩现在去哪儿了呢?
      
      故事的最后米娅辞职了,苏也辞职了,想起来又觉得释然很多,我比他们更早就看清这些,直接越过这些是不是很厉害。
      
      PS:文章的题目和内容无关,是今天看到一个玩偶:一个坐在鸵鸟蛋上的很可爱的小女孩,上书:被炒鱿鱼滚蛋?怕个鸟!此处不留妹,自有留妹处。我的未来不是梦。同事说好像你,长得像你,口气也像你,看了下,觉得真的还挺像,就买了。书评是很久以前写的笔记,今天翻出来又有了新的感触。
  •   不知道你写了多久 总之我看了半个小时
  •   恩,我们会越来越好的,加油!
  •   最近对职场有点困惑,有空看看这个书
  •   恩,挺有意思的书,可以看看哦
  •   看吴念真写了一句话“人生选择什么就必须承受什么,得到什么就会失去什么”,想来,万事两难全,能做的,就是在现有选择的状态下,让自己变得更美好!
  •   人生选择什么就必须承受什么,这句话几乎是我2011年的座右铭唉。
  •   直接越过不是很厉害,没有经历过就放弃是自我安慰,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高峰之后的平静才是平淡,一辈子的平静是平庸
  •   写心得是一个很好的行为,因为书写激发思考,可以培养心理年龄,但看得出你还很稚嫩,你错过的风景,其实可能并不是你想像的样貌,米娅的离开是因为厌倦了这种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出去看看,换一种活法,这是外企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的勇气和眼界。刚入行的年轻人应该多和前辈沟通,自己多思考,才能更懂得每一步怎么走。
  •   怎么说呢,不否认自己确实还很稚嫩,但是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风景,我错过的外企不一定是必经之路啊,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过于紧张和快速的工作节奏,我偏向生活享受的多,哈哈,现在的工作虽然闲逸,但是经常也会有外企绝对遇不到的精彩,各有利弊啦,不过还是多谢前辈的指导~~~ 我会多思考,我完全不想要平庸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