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旧事

出版时间:2009-4-2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平原,夏晓虹  页数:485  
Tag标签:无  

前言

  大凡历史稍长一点的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永恒的风景”。构成这道“风景”的,除了眼见为实、可以言之凿凿的校园建筑、图书设备、科研成果、名师高徒外,还有必须心领神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介于两者之间,兼及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是众多精彩的传说。  比如,当老同学绘声绘色地讲述某位名人在这棵树下悟道、某回学潮在这个角落起步、某项发明在这问实验室诞生、某对情侣在这条小路上第一次携手时,你感觉如何?是不是觉得太生动、太戏剧化了?没关系,“无巧不成书”嘛。再说,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信不信由你。只要不对这所学校失去信心,慢慢地,你也会加入传播并重建“校园风景线”的行列。  比起校史上极具说服力的统计数字,这些蕴涵着温情与想象的“传说”,未免显得虚无飘渺;因而,也就不大可能进入史家的视野。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大学”更为充满灵性的场所。漫步静谧的校园,埋首灯火通明的图书馆,倾听学生宿舍里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或者“远眺”湖边小路上恋人的窃窃私语,只要有“心”,你总能感知到这所大学的脉搏与灵魂。

内容概要

本书既不收纯粹的议论,也不重个人的经历,目的是借助于平民的眼光与片断的追忆,呈现老北大的或一侧面。以“我在北大”和“红楼掌故”为主体,以“校史拾零”及“外景素描”为两翼,网罗众多与正史不太协调的资料,供有心人参照阅读。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

书籍目录

老北大的故事(代序)校史拾零 北京大学最早期的回忆 记优级师范馆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四十六年前我考进母校的经验 记译学馆 八年回想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蔡先生任北大校长对近代中国发生的巨大影响 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 回忆“五四” 北京大学和学生运动 扰攘不安的岁月 五四以后之北大世界语宣传运动  七年北大 三一八惨案中的北大学生 北京大学的复校运动 记忆残片——忆“一二九”时的北大 七七事变后北大的残局  我在北大 我和北大 回想北大当年 北京大学预科 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 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 从“五四运动”到“六三索薪” 北大六年琐忆 “五四”杂忆 “但开风气不为师”——记我在北大受到的教育 回忆我在北大的一段学生生活 我在北大 我的大学生涯 一点经历·一点希望 末班车红楼掌故 北京大学五十周年 我观北大 北大和北大人    记北京大学的教授    汉花园的冷静    沙滩上的骆驼    不是万花筒    马神庙的塑像    自由之神    理想中的北京大学 ……外景素描

章节摘录

  北京大学最早期的回忆  北京大学将于本年校庆之日,举行五十周年纪念。我是本校第一班得有学位的毕业生之一。而况十二月十七日,大概即是壬寅年我入学开学的一天。所以我觉得这是我的权利,亦同时是我的义务,应该将我所记得及经过的事实,写些出来,以资纪念。  北京大学校庆十二月十七日,决不是戊戌北大的任何纪念日,而是壬寅京师大学堂的开学纪念日。何以说不是戊戌年呢?那年到了十二月十七日,早已经过了政变风潮,康有为、梁启超已逃走了,戊戌六君子已经杀身成仁了,那还在反动潮流初发展的时候,由此反动潮流而形成最高潮的庚子之变,何以能那样的开这个“二毛子”的洋学堂呢?何以说是壬寅呢?(一)北平师范大学导源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这个师范馆是壬寅才创始的,这个校庆日期,据说是我的同馆同班同学王桐龄先生所考订出来的,师范大学即用此同一个日期为校庆而纪年,则推始于壬寅而不溯及戊戌。(二)我在壬寅年入学开学的时候,还记得每日天还未亮,每桌点了蜡烛吃早饭,学生与教职员同桌进餐,如此开学不久,约有一个月光景,亦就放学了。那时用的是阴历,放学总在封印将近的日期。前清以十二月下旬封印,那时候各衙门将官印封起,以便过年后再择日开印,所以封印与开印的时问以内,便成规定的假期了。胡适之校长对于我这个推断,亦颇为首肯。但是全凭记忆与推想,还不足成为定论。我愿胡校长本他的考订《水经注》精神,将这个校庆日期的来源,确实考订一下。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北大旧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喜欢北大,所以想多了解,这本书挺好.
  •   看看名人名校百态人生。爽
  •     很少人知道,以前北大叫做京师大学堂的时候,校址在马神庙;当年蔡校长以前,著名的两府一堂逛窑子的美名;凡是1949年以前写的纪念文章,都好看,凡是后面写的文章,都看不下去;其中数蔡元培,蒋梦麟和陈平原的三篇文章最值得一读,你可见这种回忆文集的水平参差不齐到何种程度...
      
      陈平原老师的序言,看了几遍,当之无愧的5星评价,理性而又饱含感情,多么难得。感谢那些京师大学堂的学生的回忆,让现在的我们了解了政治课本节选自1919的北大之前的模样。
      
      关于北大的历史起点,陈老师的观点很有趣。多年以后来看看曾经让热血青年心潮澎湃的五四运动,由此奠定了北大在中国无与伦比的地位,和成为以后的青年不断模仿的范例。后来的学生运动,多是有政党直接领导的。“学潮一旦爆发,必然鱼龙混杂,而且容易转化”。
      
      陈老师提到回到现场的努力,我很好奇,为什么没有个当时的校园平面图什么的在书里。感谢那些平凡的记述,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北大。
      
      以前只知道蔡元培校长“兼容并包”,聘请了很多学术怪人,现在才知道他第一个推行女子与男子同校,他反对学生游行但又在学生被捕后积极营救,他反对北大教职工在北洋政府拖欠工资后罢课,他也反对学生由于北大收教辅资料费罢课,我觉得他是反对以暴制暴的,所以我猜想他也不会同意热血革命。
      
      关于蒋梦麟,书中正面评价甚少,估计也是沿袭过去政治需要的宣传同样的原因。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