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陆绍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3出版)  作者:陆绍阳  页数:195  
Tag标签:无  

前言

电影艺术经过百年的发展演进,已经成为一种成熟、丰富、自成一体的形象语言。电影语言是一种由画面、声音、话语及其有机组织构成的表意系统。它和文学符号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表意系统不同,电影语言具有更加直观、感性以及与现实形象世界直接相连的特点,因此它也被认为是更具有感染力的交流媒介。所以,电影语言被称为超越民族文化界限的具有国际性交流功能的形象语言。既然是一种语言,就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传达和彼此理解的交流规则功能。电影艺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景别区分、镜头组接、轴线原则、声画组合、再现和隐喻等表意规则,就是这种交流功能的约定和成形。观众在观看一部常规电影时,运用电影艺术百年形成的语言规则去期待和接受作者表达的意义,编剧、导演和全体合作者,也按照电影语言的常规法则,去完成一个故事的叙述和主题意义上的表达。这样,就形成了电影表意和电影接受的一个畅通的感知渠道。自从有声电影技术发明以来,语言/台词加入到电影的表意系统中来,大大地强化了电影语言的表达能力。不过,人们在接受电影作品的意义传达时,从来不是孤立地将人类的文字/话语作为电影传达/接受的根本方式,而是从观看/聆听一个视觉形象和听觉系统交织复合的表意系统来接受的。因此,在讨论电影的表意一接受过程时,我们离不开电影语言明显区别于其他符号系统这一基本事实。法国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一书中认为,电影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他认为电影画面(由影像和声音构成)“是一种具有形象价值的具体现实,是一种具有感染价值的美学现实,也是一种具有含义的感知现实。”在他以后,虽然还有各种不同的理论家,在电影作为语言的属性界定上,做出了更加细致、规范和精密的探索,但是就电影语言和现实世界的关系而言,马尔丹的界定和解释,应该说也是一种接近电影的特性和浅显易懂的表述。

内容概要

  《视听语言》是一部论述电影基础知识和构成元素、分析电影艺术技巧的比较全面的大专院校电影教材;是大众传播专业学生、电影爱好者的良好读物;也是一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用结合,便于应用和操作的创作指南。《视听语言》从电影的最基本元素影像入手,结合中外电影作品中的经典段落,分析光、色彩、构图等视觉构成要素的艺术特性,进而深入讨论蒙太奇、长镜头、场面调度、镜头组接、节奏、声音等视听语言各个重要环节的表现力及相互关系,体现了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系统分析和总体把握。

作者简介

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电影艺术》杂志编委。出版的专著有《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韩国新星出版社,2002)、《电影的斜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等,其中《中国当代电影史》获第十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精品教材奖。曾任《碧海情未了》、《阳光路》、《芦花飘飘》等多部电视剧的编导。

书籍目录

绪论 电影创作流程一、前期筹备阶段二、实拍阶段:让门敞开着三、后期制作阶段第一章 影像一、影像的美学特征二、影像的基本功能三、人是视觉元素的中心第二章 场景一、如何选择场景二、内景拍摄需注意的问题三、外景拍摄需注意的问题第三章 光的运用一、光线是塑造形象的基本手段二、光的强度和光的方向三、用光观念四、光的处理方法第四章 色彩的运用一、把色彩设计纳入到总体造型设计之中二、用色彩帮助导演体现创作意图三、用色彩感染观众的情绪四、处理好色彩间的和谐关系第五章 构图一、景框二、构图三、一般构图规律第六章 镜头处理一、景别与画框二、角度与构图三、焦距与构图四、摄影机的运动方式第七章 场面调度一、什么是场面调度二、场面调度的依据三、场面调度的具体形式四、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五、场面调度的特例第八章 镜头组接一、镜头组接的依据二、创造独特的时间流三、不同场面的镜头组接第九章 蒙太奇一、蒙太奇思维:一种结构影片的方法二、蒙太奇思想:一种承载思想的工具三、蒙太奇手法:几种主要表现形式第十章 长镜头一、长镜头的功能二、拍摄长镜头要解决的问题第十一章 节奏一、什么是节奏二、创造美的节奏三、失败的节奏第十二章 声音一、声音的表现力二、用音响创造视听效果三、音乐的作用附录1 《死亡诗社》的视觉表达一、什么是一部好作品的视听语言构成?二、为什么要以《死亡诗社》为研究样本?三、《死亡诗社》的内容四、《死亡诗社》镜头处理上的特点五、前后镜头处理上的变化附录2 《东京物语》的视觉表达一、小津安二郎其人二、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三、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四、小津安二郎电影的视听语言特点附录3 参考书目附录4 《视听语言》分析的电影篇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影像电影的诞生多少克服了其他艺术表达方式中视觉与听觉、时间与空间、表现与再现相互问彼此隔离的美学矛盾,它可以更直接、更全面地表现生活。作为传统艺术,文学、音乐、绘画、雕塑、舞蹈和戏剧分别以文字、声音、线条和色彩、材料和造型、演员现场表演等为基本表达方式。电影则以影像作为基本表达方式,它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来讲述故事,传达艺术家对世界、对生活、对人性的看法。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影像是胶片曝光后留下的明暗色块,是一束光透过运动的胶片所投下的影子。电影艺术的先驱者之一、美国导演格里菲斯说,他首先要达到的目的,是让观众看见,而由光与影的色块构成的影像显然能够实现格里菲斯的艺术理想。影像作为一种与现代人生活节奏和审美特点更契合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被观众接纳和记忆。1933年,德国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写出了《电影作为艺术》一书。那时,摆在爱因汉姆面前的问题是,电影的基础是工业产品和机械复制,那么它有没有艺术性?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表现手法是不是具有艺术的潜力?爱因汉姆的回答是肯定的。而电影理论家李·R.波尔克进一步论断电影艺术的核心是通过“电影摄影在胶片上捕捉现实的创造性活动”。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是不会满足于对具体事物的机械复制的,画面上的形象是他对事物的主动选择、组合的结果。艺术家首先是借助画面进行思维。有研究显示,人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90%来自视觉,视觉在人的五种感觉之中是最重要的。电影艺术家通过画面和观众交流,或叙述故事,或抒发情感,或表达意念。罗伯·格里叶说:“考虑一个电影故事,在我就已经是用画面来构思的过程,这里涉及一切细节,不仅包括表演和背景,而且还包括摄影机的方位和运动,镜头段落的组接。”

后记

本书是我在北大开设的“视听语言”课讲稿的基础上,扩充、修改后完成的。从2002年起,我在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始讲授此课,一学期给全院传播学各专业研究生开设选修课,另一学期给广播电视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必修课,加起来总共已经讲了13轮了。从一开始的简单、粗略到慢慢的成型,现在,总算可以给同学们提供一本比较完整的教材了。本书提供的是关于“视听语言”最基础的知识,那些我认为有必要掌握的知识。即便将来不搞创作,掌握了这些知识,对更好地理解、欣赏电影艺术也会是一种帮助。这不是一本面面俱到的书,我没有能力去做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书,那不是凭一己之力能够完成的。梁漱溟先生认为学问就是将眼前的道理和材料系统化、深刻化,扼要地说,能从许多东西中简而约之成为几个简单的要点,就已经够了。梁先生的几句话,可以说把我从一团迷雾中引领了出来,使我不再纠缠于那些高深的理论和细碎的技术参数,而是把力气放在从大量的材料中归纳、梳理出几个要点,更多的是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拉片过程中的心得,做一个总结。一开始,对我要讲的内容,为什么要讲这些,而不讲别的内容,心里总觉得有些不踏实,后来是看到让·米特里撰写的巨著《电影心理学》,心里才慢慢有底了,在这本书里我总算是找到了一些依据。因此,本书对要讨论的主要问题的选择,是受到让·米特里的启发。对那些有志于创作的同学来说,我想也许能够提供给你们一些技术上的支持。尽管美国导演索德伯格说,拍电影一个小时就可以教会,但我觉得并没有那么简单,或许摄影机(摄像机)的拍摄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但毕竟电影也是一门艺术,需要相应的学养来支持,因此也必须谈及一些艺术理想。我在书中讨论了一些创作规则,这些规则在我看来是重要的,但并不是说这些规则是不可打破的,而是因为懂得这些规则是十分有益的。在本书中,我选用的范例更多的来自于经典影片,因为我觉得它们是有说服力的,这也是我目前能够找到或者看到的所有材料了。

编辑推荐

《视听语言》是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视听语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除了封面被惊到,其他都很好~是换封面了么?还是咋?之前以为自己拍错来着~
  •   好 不过貌似寄来的是新版吧...图片有点点不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