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马丁·霍利斯 页数:199 译者:庄瑾
Tag标签:无
前言
据我看来,一本入门书的目的在于传播一门学科的魅力,而非提供一份现行的指南。那意味着,和一本导论相比,本书需要做出的修正较少,并且,虽然对第一版的改动颇多,但绝大多数改动不过是想让原文更加清晰和准确。然而,全书中到处可见新的句子和段落,第八章亦新增了有关公正和道德的一节,在这一节里引用了休谟在其著作《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则研究》”中论及的“聪明的无赖”,借以对公平竞争中的共同利益产生对公正的需求的观念提出挑战。 和从前一样,这本书所拥有的内容比我能向我的老师、同事和学生叙述的更多,而正是这些人,自我求学的年代起,便激发了我对哲学的好奇心。我一直特别感谢Adam Morton和Bernard Williams,他们对第一版敏锐而详尽的评论促成了多处改进,同时也特别感谢A.J.Ayer和Geoffrey Warnock给予的热诚鼓励。对艾耶尔作为一名导师的技巧的生动记忆是种持续的灵感。Nick Bunnin在修改“扩展阅读”部分的时候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生动而线索感极强的哲学入门书。从柏拉图笔下的洞穴之喻、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以及《理想国》中“裘格斯的戒指”的故事开始,哲学史中三条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主线慢慢展开:即如何从内在世界通达客观世界、如何认识我们自己以及如何在对道德的追问中实现对自由的真正认识。 在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休谟、康德等伟大的心灵同游中,读者可以领略到哲学在西方文明进展中的基石性作用,以及哲学的永恒魅力与意义。
作者简介
马丁•霍利斯(Martin Houis,1938—1998),英国哲学家,在他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长期担任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EA)哲学教授、经济和社会研究学院院长,1990年荣膺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他的代表作还有《人的模式》(Models of Man,1977)和《理性中的信任》(Trust within Reason,1998)等。
书籍目录
第二版序言第一章 求知欲、悖论和视界 封闭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 悖论 视界 总结第二章 论证 证明 证据 科学方法 总结第三章 洞穴 两个世界? 主观和客观 知识和信念 笛卡儿和魔鬼 结论第四章 蚂蚁、蜘蛛和蜜蜂 知识的基础 中间道路 结论第五章 信念之网 基石上的裂缝? 限制的来源 结论第六章 难以捉摸的“我” 面具、角色、责任和自我 机器中的灵魂 行动中的自我 结论第七章 裘格斯的戒指 道德、私利和责任 道德理性 追求幸福 结论第八章 共同利益 社会契约 正义和道德 理性和自由 结论第九章 机器人,猿和天使 “只有发生的才是可能的” 快刀斩乱麻式的解决方案? 自由和理由 结论扩展阅读索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求知欲、悖论和视界_ 宇宙中其他地方是否存在有意识的生命?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人们基于不断变化的各种理由提出这一问题。近来,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科学问题——令人兴奋,因为科学也许能够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已经登上月球,并向行星发射了探测器。我们还拥有射电望远镜和计算机来拓展我们微不足道的所及范围。到目前为止不过是证明了一个否定的结论——在无穷的宇宙中,没有一处存有有意识的生命——不过发现正面迹象的几率在开始增加。科学家的知识、无知和好奇心已经可以开始着手应对这技术挑战。 哲学家的好奇心则有另一个重心。即停下来思考这个问题本身。这个问题有点儿像是在问极地的冰层下是否埋藏着黄金,但也就只有那么一点儿像——在找到黄金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找到了。如果有一架太空探测器将蓝色的金星人愉快地挥着手的图片传输回来,那就好比是找到了黄金。但是,“有意识的生命”包含了所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并且光凭思辨无法确定界限之所在。即便是地球生物学,也涵盖了无意识的生物体;而对计算领域中的人工智能的研究则向我们一展现了存在完全无生命的意识系统的前景。正如科幻小说向我们提示的那样,我们的头脑、两个眼睛、三十英尺长的消化道以及和食指相对的拇指并没有任何先天固有的特别之处。在生物学和计算处理之间存在一个不明地带,而我们并未留心去预先判断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