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荔明 页数:39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他叱咤政坛,潜心学问,仅遗留下来的著作就有1400多万字。在忧国忧民、投身社会、匡国济世、勤奋著书的同时,他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因此他的孩子个个成才:长子梁思成是众所周知的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梁思礼则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九个子女中出了三个中国科学院院士!本书拂去历史的尘垢,详细追溯了梁启超子女们的非凡经历,史料真实,事例鲜活,生动勾勒出梁氏家族自强不息、薪火相传的传统。
作者简介
梁启超外孙女,梁思庄之女,北京大学城环系教授。
书籍目录
严父慈母舐犊情深 1 公公梁启超——我心目中的“趣味主义者” 公公眼里的“学问”与“人生” 被误割了好肾 “自有勋劳垂学史” 2 “我唱君和,我揄君扬”——公公和婆李蕙仙 清朝礼部尚书的堂妹 “怡堂书室”中的新娘 任公的闺中良友 3 记忆中的温馨形象——我热爱的婆王桂荃 梁家“极重要的人物” 全家感情凝聚的核心 4 东瀛岁月 “割慈忍泪出国门”——逃亡中的梁启超 “羁泊非所叹”——“双涛园群童”素描 5 家书抵万金——梁启超精心雕塑群童 “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 “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6 故居风雨话当年 津门旧居掠影——老楼 “按图索骥”饮冰室——新楼 7 北戴河的笑声——全家欢聚,其乐融融 梁启超四游北戴河 梁启超妙笔下的避暑生活 思达印象中的海滨趣事 8 香山脚下亲人眠 青山翠柏中的梁墓 “母亲树”的故事满门学子成就非凡后记一后记二
章节摘录
严父慈母舐犊情深 1 公公梁启超——我心目中的“趣味主义者” 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我有一个很风趣、很有人情味的外祖父,他叫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县人。我应叫他公公。虽然公公于1929年就已去世,我从未见过他,但是在我心目中他长得很帅,风度翩翩,我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他。 上中学时,学了中国历史才进一步了解了梁启超是什么样的人物,知道他是著名的戊戌维新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从小受父辈悉心教育,“八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有“神童”之称。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名列第八。之后,目睹清朝腐败,外国侵略,中国面临亡国危险,他满腔义愤,一心救国。他认为,“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墨守祖宗成法”是荒谬的,只有改革才是“立国之元气,致强之本原”。l895年他和康有为一起,组织“公车上书”。
后记
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作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已是众所周知。但是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他不但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而且成功地把自己9个子女教育成出色的人才,其中有3位中科院院士,他们分别是建筑、考古、火箭专家,有社会活动家,有投奔新四军的女战士,有爱国军官,也有默默奉献甘当绿叶的专门人才。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部奋斗史,但每个人都是成功者。梁启超对每个子女都充满了父爱,透过他写给子女们大量感人的信,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极有责任感极出色的父亲。梁启超夫妇和孩子们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他们彼此是知音,每个人都宽容大度,能够化解一切矛盾。但父亲的“光环”并没有保护他们,他们经历了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一切苦难,但他们都能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笑对人生,这就是梁启超对儿女们的珍传。当我写他们的时候,仿佛时光在倒流,我又回到了儿时和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当我回忆起(外)婆王桂荃那忍辱负重的一生,二舅思成那苦涩的诙谐,三舅思永那强忍着病痛顽强地拼搏还把爱送给别人,妈妈思庄那外柔内刚,笑对不幸的人生等等情节时,我会因想念他们,一个人坐在屋里泪流不止。我恨自己那时的无知幼稚,为什么感觉不到这么珍贵的感情,我也后悔那时我那么不耐烦听妈妈讲家里的老故事,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般规律;成年或老了以后才明白什么是最可贵的。我出生时公公早已去世,因此和我的同龄人一样,梁启超对我来说是一个历史人物。我没有见过他,只能从长辈的回忆中得到他的印象,但亲人的回忆有其独特的一面,我特别尊敬他,更爱他那乐观风趣的性格,这就是一种血缘亲情吧?我和舅舅姨们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不算长,但在这个大家庭中相对别人还是比较多的,我和他们每个人都有些小故事,这得益于妈妈在他们兄弟姐妹中得天独厚的位置——她正好居中,从小就是上面的兄姐和下面的弟妹们感情的桥梁。当我爸爸去世后,他们都对我们母女倾注了极大的爱心。在我写这本书时,回忆起来感触越来越深。是他们的爱使我这自幼丧父不幸的孩子得到了幸福。我有幸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有这样慈爱的公公、婆和舅舅、姨们。更有幸有这样一个最亲爱的好妈妈。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一位非凡的父亲,培养出一群优秀的子女。这本书是由《浩瀚书海中的女领航员——我的妈妈梁思庄》(《人物》1985年第2期)和《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民国春秋》1991年第1、2期)两篇文章扩展而成。1981年4月,我正在洛阳野外考察实习,妈妈在北大家中突然病倒,得的是脑主动脉栓塞,虽大力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她从此失语,智力丧失严重,只有幼儿的水平,偏瘫卧床不起。我离家出发去实习时,妈妈还高高兴兴地送我到门口,谁能想到我回来时她竞一个字都不会说了。每天,我一个人对着妈妈说呀说呀,不知她懂了没有,更不知她在想什么,也许她脑子里只是一片空白,我们就这样在无言的爱中相依为命地艰难度日。只有当我从床上抱起她坐轮椅时,她就用能动的左手搂住我的脖子,轻轻拍拍我的背,这就是她仅剩下的一点表达能力了,我知道她永远疼爱我!母爱是不要求任何报偿的,而我就是用生命也报答不了妈妈对我的恩情。我不能没有妈妈,只要她能躺在床上,坐在轮椅上,哪怕她什么也不懂,也是我的幸福。我要在她活着的时候,把她坎坷的一生,把她生活中的幸与不幸,把她默默无闻地为我国图书馆事业所作的贡献写出来。虽然她已是一个瘫痪的老太太,但在她一生与命运的拼搏中,却是一个成功者,我应当把她介绍给人们。当我把妈妈的故事在电话中,告诉《人物》杂志编辑部时,立即感动了他们。老编审朱中文先生亲自到我家指导我,使我顺利完成了《浩瀚书海中的女领航员——我的妈妈梁思庄》一文。一些人看了文章后给我来信或打电话,向妈妈致敬和问候,并希望我能再展开写细一些,但1985年后由于妈妈的病日趋严重,我无暇也无勇气再写什么了。1986年妈妈去世了,我极度伤感地生活着,此时《民国春秋》编审王家鼎先生经人介绍向我约稿,希望我自己出题目,我久久无力答复,王先生不断来信,态度十分执著诚恳,我丈夫很感动,他提醒我要赶快回信,并替我想出一个题目:《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我很高兴,立即报给了王先生。当我进一步思索后,发现这是一个极难写的题目,把梁启超和他众多的儿女们,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写出他们各自独特的内心气质和人格趋向谈何容易?我只好硬着头皮,多方查阅资料,访问我在世的舅舅和姨。终于在王家鼎先生的不断鼓励和鞭策下,写成了《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一文,发表在《民国春秋》上,《新华文摘》(1991)很快转载,大陆和台湾一些报刊也转载引用。此后,很多人鼓励我写一本书,并有几个出版社想要出版。1992年我写了四万余字,由于种种原因停了笔。近几年来我对亲人们不断地回忆,更加深了我对他们的理解和敬爱。5年后的1997年我又提起了笔,我不可能全面写出他们每个人的情感历程、人生道路,但我尽量如实地写出他们真实的生活环境和他们大起大落的命运,写出他们历经苦难而又始终如一的祖国之恋。梁启超和他9个子女的经历,大概可算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典型缩影,如果能将其准确地反映出来,也许会有一定的价值。我既非作家,又非文科出身,对历史文化及各方面的知识都很有限。但我倾注我的全部爱心和亲情,把我所爱的亲人们编织在一起,从我这个“小字辈”的视角写出这本书奉献给大家,愿亲人们觉得我写的像他们,愿人们通过他们的精神风貌及人格的魅力,了解一些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和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命运。我在世的舅舅、舅妈、姨、姨丈们,还有我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们,为此书提供了大量宝贵真实的材料及照片。我最好的两对朋友,北大地质系魏绮英、沈石岩夫妇及金凤英、田昭一夫妇在“文革”恐怖的日子里,千方百计保护我的妈妈。魏绮英夫妇还冒着极大的风险替我隐藏了妈妈珍藏了几十年的老照片,使它们未遭浩劫,今天才得以与读者见面,这种患难友情,我将永世珍惜。中国人民大学李光谟(李济之子)教授,提供了他从台湾带回的名人集体珍贵照片——1931年北平历史语言研究所同仁欢迎蔡元培先生。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王■森教授提供了傅斯年给朱家骅的一封信,又特别寄来了梁思成、梁思永30年代在安阳考古现场的合影相片,都是极难得的珍贵历史资料。我在此对以上及所有帮助、鼓励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恳的感谢!作者1998年8月干北大蔚秀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