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规则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理查德·布瑞德利  页数:393  译者:梁志坚  
Tag标签:无  

前言

  2001年10月12日,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哈佛大学迎来了其第27任校长宣誓就职的日子。这是一个深秋季节里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对于秋天来说,这样的天气实在是太暖和了。以往这个时候,哈佛的所在地,也就是马萨诸塞州的剑桥,通常是空气清新凉爽,柔弱的阳光若有若无地照射着,带着点冬天逼近的气息。《哈佛杂志》的一位记者后来愉悦地这样写道:“一阵阵微风吹过,金黄的洋槐树叶如雨而下,飘落在在座的每一个人身上。”  五千多名观众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哈佛园里,这里是哈佛校园的历史中心,也是哈佛人寄托他们情感的地方。女人们穿

内容概要

  哈佛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然而,在2001年初,哈佛却危机四伏。美国前财政部部长、才华横溢的劳伦斯·萨默斯就任哈佛第27任校长之后,哈佛非但没有从危机状态中解救出来,甚至还成了权术、金钱、性和权力的战场……理查德·布瑞德利不顾哈佛校方的反对,凭借自己的智慧、诚实和卓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披露了哈佛百年老墙之内所上演的真实的一幕幕,让人们了解到在这所全球最重要的大学里权术、性、野心、内讧、阴谋诡计等泛滥成灾。  《哈佛规则:捍卫大学之魂》既是揭露之书,也是醒世之作,它让我们透过哈佛的今与昔来观照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深层危机。《哈佛规则:捍卫大学之魂》所提供的弥足珍贵的诸多细节有利于读者理解美国的教育、社会及历史文化。  《哈佛规则:捍卫大学之魂》出自美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手,文笔轻松晓畅,故事真实而鲜为人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理查德·布瑞德利(Richard Bradley),毕业于耶鲁大学,后又获得了哈佛大学美国历史硕士学位,现居住于纽约市。曾任《乔治》杂志的执行编辑,其作品《美国之子:小约翰·肯尼迪传》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作品见于《纽约时报》、《名利场》、《滚石杂志》、《新共和党人》杂志等。

书籍目录

序:皇帝的新装第一章 备受注目与争议——拉里·萨默斯的职业生涯第二章 尼尔·陆登庭时代的漫长十年第三章 新校长的遴选第四章 校长与教授的对抗第五章 查尔斯河畔的华盛顿第六章 拉里·萨默斯与他的天字第一号讲坛第七章 哈里·刘易斯的突遭撤职第八章 战争第九章 这里的校园静悄悄结语:校长宝座上的萨默斯谢忱资料来源注释主要引用文献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比美利坚合众国还要老的哈佛大学  由这一标志性广场围住的这一片绿色的草地被称为三百周年纪念剧院,它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1936年哈佛的三百年校庆是在这里举行的。三百周年这一词并不是可以那么轻易流利地就从嘴里吐出来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没怎么使用——美国很少有机构会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20世纪,三百年纪念剧院见证了本世纪几位最重要的人物发表的出色的演讲,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提及了哈佛在世界的地位。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哈佛1904年毕业的学生。1936年9月他在这里发表了讲话,他以十分严肃而且带着尊严与自信的声 音说道:“在这个真理被扼杀的年代……是哈佛和美国在解放人类的思想,高举真理的火炬。”这不是第一次人们把哈佛的使命与美国的使命相提并论,也不可能是最后一次。  1943年9月,温斯顿?丘吉尔在纪念教堂的前面缓步走到一个扩音装置前宣告:“英国人和美国人应该把他们的语言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借此增进人们之间的理解和世界和平,明天的帝国是思想的帝国。”丘吉尔和往常一样乐观,即使他自己的国家这时正在进行一场战争,无论结果如何,这场战争都将不可避免地意味着不列颠这一区域性帝国的终结。他还提到,在废墟中一个崭新的盎格鲁—美利坚帝国将崛起。作为一所具有英国血统、培养美利坚合众国领导人的大学,哈佛是个必然的起点。  ……

媒体关注与评论

  2006年,劳伦斯?亨利?萨默斯辞去了哈佛大学校长之职,成为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个因被通过“不信任案”而被迫离任的校长。从2001年到2006年,萨默斯在位短短5年,这个数字也令他成为哈佛近150年来任期最短的校长。  回想2001年10月12日那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萨默斯身着黑色礼服,肩披鲜红饰带,信心十足地站在主席台上俯视着欢迎自己的人群,俯视着自己将要接管的这所世界顶尖大学。此时的他,恐怕做梦也没想到,5年后自己将会以如此狼狈的方式黯然离去。而哈佛人也不会想到,之后的这5年,他们会沉浸在一种压抑的校园氛围中,直至以不留情面的“弹劾”送走这位校长。  当然,在2001年这个当口,哈佛学子有充分的理由为这位新校长欢呼。因为,萨默斯的履历表是如此辉煌,令人叹服———他出生于“学术豪门”,父母都是经济学家,伯父和舅舅更是经济学界的泰斗,先后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萨默斯先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又在哈佛经济系拿到了博士学位,28岁时,萨默斯成了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此后又多次获得经济学领域、乃至社会科学领域里的重要奖章。1991年,雄心勃勃的萨默斯向政坛发展,先后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克林顿政府的副财长,最后升至财长。这样一位在学界和政界都有着辉煌业绩的人物,对哈佛这样的学术重镇来说,似乎正是校长之职的不二人选。  不过,萨默斯最终辜负了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的期望。《哈佛规则:捍卫大学之魂》这本书,试图探讨并揭秘的,就是其中的深层原因。作者布瑞德利既是哈佛毕业生,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他采访有关人员上百人次,最终披露了哈佛百年老墙之内所上演的真实的一幕幕。一桩桩事件经由他的抽丝剥茧的描述,既生动鲜活,引人入胜,又不乏引人深思的启迪。  在布瑞德利的叙述中,读者不难看出,萨默斯没有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作为一位经济学家和政府高官,他才华横溢,能干务实。然而,作为一个大学的领导者,他对大学的定位,校长的定位缺乏了解和思考。一方面,他缺乏准备,但另一方面又极富自信。上任伊始,他便奉行改革,雷厉风行地将华盛顿政界的领导风格移植到了哈佛。  以往,哈佛校长是个“位高权不重”的职位。各个学院基本独立,各自发展,院长权力往往比校长更大。而颇有雄心的萨默斯立刻发现了这一不利之处,他很快将自己在华盛顿的熟人安插到了自己周围,同时,又运用人事任免权,任免了一批院长。在哈佛,向校长负责的部门在增加,校长对各学院院长的控制力越来越大。这种架构削弱了各个院系的权利,学校的氛围也随之改变。原先的主流价值观一度是学者们的价值观,现在变成了哈佛管理层的基本标准。哈佛在历史上大多是由全体教员来管理学校的,但现在教师越来越像雇员,主人翁意识淡薄了,投入感、忠诚度越来越低。  萨默斯偏爱自然科学。他一直为哈佛没有抓住信息技术的发展契机顺势而上而耿耿于怀。他预测,在未来几年内,生物科学将是改变世界、推动社会发展的突破点。因此,他在各种场合要求哈佛学生提高自然科学修养。与之相反,他对人文科学却相当冷淡,甚至公然蔑视。这让文科教授们沮丧,进而抱怨。最终,引起了人们对他的质疑,“他才华横溢,但是算不上睿智”。  此外,在培养目标上,萨默斯也和不少哈佛教授产生了分歧。萨默斯主张将哈佛建设为一个精英的帝国。因此,他鞭策哈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追逐成功和卓越。然而,哈佛居高不下的学生自杀率却暴露了哈佛学子普遍的心灵危机,让校园内产生了“哈佛不应该是一个充满竞争与个人主义的地方,而应该更有人情味,更具有崇高精神”的强烈呼声。  在萨默斯入主哈佛后的一连串风波中,布瑞德利以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洞察力透视了哈佛在发展目标、教学目标,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一次次震荡和撞击。这些看似是微不足道的“校园事件”,但实际上却是社会趋势的必然发展,因而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面临的困惑和挑战———高校如何抵御官场文化的侵蚀,日益富有的大学,如何防止自己的灵魂堕落腐化,如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独立而清醒的追求,等等。哈佛如此,其他高校也是如此。  至于萨默斯和哈佛的碰撞,以2005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对萨默斯通过了“不信任案”,“民意”影响了学校董事会,萨默斯不得不下台而告终。哈佛终于合理、合法地运用自身规则,摆脱了萨默斯的权力束缚,完成了捍卫大学之魂的使命。而哈佛的这段“遭遇”,也让人庆幸:校长不好当的大学,才可能是好的大学。  《哈佛规则:捍卫大学之魂》:校长不好当  书评作者:曹静 来源:解放日报2009年2月24日

编辑推荐

  本书自05年出版以来一直是美国的顶级畅销书,引起美国文化界和普通国民的热烈讨论。2,本书既是揭露之书,也是醒世之作,它让我们透过哈佛关照现代研究性大学的深层危机。本书所提供的弥足珍贵的诸多细节有利于教育学界人士乃至人文读者理解美国的教育、社会及历史文化。3,本书出自美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手,文笔轻松晓畅,故事真实而鲜为人知,是"新闻学工作者的典范"。    这本引入入胜的著作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对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进行定位。在与自查尔斯·埃利奥特以来的哈佛历任校长的对照中,本书探讨了萨默斯的权谋之术、领导风格以及就任哈佛校长之前的职业生涯。  本书通过描述萨默斯获得终身教职之后的诸多极富争议的事件来探讨更宏阔的思想主题。  这本引入入胜的著作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对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进行定位。在与自查尔斯·埃利奥特以来的哈佛历任校长的对照中,本书探讨了萨默斯的权谋之术、领导风格以及就任哈佛校长之前的职业生涯。  本书通过描述萨默斯获得终身教职之后的诸多极富争议的事件来探讨更宏阔的思想主题。一方面,他极富洞察力地透视了美国大学校长如何从一位不受政治权力和大学董事会权力束缚的道德和学术的领袖,转变为严重依赖于董事会和政府施舍的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另一方面,作者还在一个更大的语境中,即在与普林斯顿、斯坦福和耶鲁等美国其他名校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的参照之中,评价了哈佛的发展与成长,探讨了哈佛在发展目标、教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不断变化。通过聚焦包括工会组织、民权、反歧视行动以及军方人员招募在内的众多问题,布瑞德利既借发生于哈佛大学校园内的事件来阐释社会的趋势,也用社会的趋势来阐释发生于校园里的这些事件。  自然而然,这部适时而出的作品不仅对哈佛的广大校友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而且对所有那些关注高等教育与美国社会之间关系变迁的人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出版人周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哈佛规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作者没有对哈佛一味的歌功颂德,通过采访了很多很多跟哈佛有关的人,而尽可能真实的还原哈佛内部,哈佛跟美国社会,哈佛跟世界的各种分不清的联系。
      
      主线是以萨默斯,这个有别于过往任何一位校长的人,他更像一个大公司的Boss,把权威凌驾在一切之上,印象很深的他说的一句话是:
      “领导力不是比拼受欢迎程度。”
      
      似乎是不是这样,在职场,在任何一个有权责等级的地方,权利的霸道真是能够冻结恐吓住很多人,以至于让自己的行为不自觉的受到控制。
      
      有本讲述人格心理学的学术著作中提到过,研究表明:宜人性不会给你带来社会地位。
      
      呵呵,我可是个高宜人性的人,不论是测评,还是自评。
  •     《哈佛规则:捍卫大学之魂》:校长不好当
      2009-03-18
      摘自:解放日报
      曹静
      
      --------------------------------------------------------------------------------
      
      
      2006年,劳伦斯·亨利·萨默斯辞去了哈佛大学校长之职,成为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个因被通过“不信任案”而被迫离任的校长。从2001年到2006年,萨默斯在位短短5年,这个数字也令他成为哈佛近150年来任期最短的校长。
      
        回想2001年10月12日那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萨默斯身着黑色礼服,肩披鲜红饰带,信心十足地站在主席台上俯视着欢迎自己的人群,俯视着自己将要接管的这所世界顶尖大学。此时的他,恐怕做梦也没想到,5年后自己将会以如此狼狈的方式黯然离去。而哈佛人也不会想到,之后的这5年,他们会沉浸在一种压抑的校园氛围中,直至以不留情面的“弹劾”送走这位校长。
      
        当然,在2001年这个当口,哈佛学子有充分的理由为这位新校长欢呼。因为,萨默斯的履历表是如此辉煌,令人叹服———他出生于“学术豪门”,父母都是经济学家,伯父和舅舅更是经济学界的泰斗,先后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萨默斯先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又在哈佛经济系拿到了博士学位,28岁时,萨默斯成了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此后又多次获得经济学领域、乃至社会科学领域里的重要奖章。1991年,雄心勃勃的萨默斯向政坛发展,先后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克林顿政府的副财长,最后升至财长。这样一位在学界和政界都有着辉煌业绩的人物,对哈佛这样的学术重镇来说,似乎正是校长之职的不二人选。
      
        不过,萨默斯最终辜负了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的期望。《哈佛规则:捍卫大学之魂》这本书,试图探讨并揭秘的,就是其中的深层原因。作者布瑞德利既是哈佛毕业生,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他采访有关人员上百人次,最终披露了哈佛百年老墙之内所上演的真实的一幕幕。一桩桩事件经由他的抽丝剥茧的描述,既生动鲜活,引人入胜,又不乏引人深思的启迪。
      
        在布瑞德利的叙述中,读者不难看出,萨默斯没有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作为一位经济学家和政府高官,他才华横溢,能干务实。然而,作为一个大学的领导者,他对大学的定位,校长的定位缺乏了解和思考。一方面,他缺乏准备,但另一方面又极富自信。上任伊始,他便奉行改革,雷厉风行地将华盛顿政界的领导风格移植到了哈佛。
      
        以往,哈佛校长是个“位高权不重”的职位。各个学院基本独立,各自发展,院长权力往往比校长更大。而颇有雄心的萨默斯立刻发现了这一不利之处,他很快将自己在华盛顿的熟人安插到了自己周围,同时,又运用人事任免权,任免了一批院长。在哈佛,向校长负责的部门在增加,校长对各学院院长的控制力越来越大。这种架构削弱了各个院系的权利,学校的氛围也随之改变。原先的主流价值观一度是学者们的价值观,现在变成了哈佛管理层的基本标准。哈佛在历史上大多是由全体教员来管理学校的,但现在教师越来越像雇员,主人翁意识淡薄了,投入感、忠诚度越来越低。
      
        萨默斯偏爱自然科学。他一直为哈佛没有抓住信息技术的发展契机顺势而上而耿耿于怀。他预测,在未来几年内,生物科学将是改变世界、推动社会发展的突破点。因此,他在各种场合要求哈佛学生提高自然科学修养。与之相反,他对人文科学却相当冷淡,甚至公然蔑视。这让文科教授们沮丧,进而抱怨。最终,引起了人们对他的质疑,“他才华横溢,但是算不上睿智”。
      
        此外,在培养目标上,萨默斯也和不少哈佛教授产生了分歧。萨默斯主张将哈佛建设为一个精英的帝国。因此,他鞭策哈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追逐成功和卓越。然而,哈佛居高不下的学生自杀率却暴露了哈佛学子普遍的心灵危机,让校园内产生了“哈佛不应该是一个充满竞争与个人主义的地方,而应该更有人情味,更具有崇高精神”的强烈呼声。
      
        在萨默斯入主哈佛后的一连串风波中,布瑞德利以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洞察力透视了哈佛在发展目标、教学目标,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一次次震荡和撞击。这些看似是微不足道的“校园事件”,但实际上却是社会趋势的必然发展,因而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面临的困惑和挑战———高校如何抵御官场文化的侵蚀,日益富有的大学,如何防止自己的灵魂堕落腐化,如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独立而清醒的追求,等等。哈佛如此,其他高校也是如此。
      
        至于萨默斯和哈佛的碰撞,以2005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对萨默斯通过了“不信任案”,“民意”影响了学校董事会,萨默斯不得不下台而告终。哈佛终于合理、合法地运用自身规则,摆脱了萨默斯的权力束缚,完成了捍卫大学之魂的使命。而哈佛的这段“遭遇”,也让人庆幸:校长不好当的大学,才可能是好的大学。
      
      
      
  •     书评:曾经的财长何以胜任不了校长
      2009年08月24日 08:34经济参考报
      徐平
      
      现任奥巴马政府国家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萨默斯曾先后任职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和哈佛大学校长,之前还担任过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在其任职哈佛校长五年期间风波不断,成为哈佛370年校史上第一个被通过“不信任案”的校长,终于辞去了哈佛大学校长一职,也成为哈佛近150年来任期最短的校长。
      
      这么一位出身经济学研究世家,在学术和政治领域都有很大成就的经济学家,为何不堪胜任校长一职?《哈佛规则》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答案。
      
      2001年,46岁的萨默斯回到哈佛,成为哈佛历史上第27任校长。人们希望这样一位学术地位与政治地位同样显赫的校长能够给积弊已深的哈佛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但是,从上任伊始,萨默斯就不断遇到各种风波。习惯了政界的科层制与官僚制,他对哈佛这样一个“学术部落”以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甚至可以说是进行“统治”。任哈佛大学校长不久就被讽喻为“闯进瓷器店的蛮牛”。
      
      “韦斯特事件”是他经历的第一场大风波。上任后,萨默斯迟迟没有接见哈佛著名的非裔美国人研究系;在终于接见这个系的教授之后,他对反歧视原则含糊其辞,不做明确的表态,使得这个系里的教授们都惶惶不安,认为萨默斯是想毁掉哈佛的非裔美国人研究中心。萨默斯校长与非裔美国人研究系的关系迅速恶化。然而,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序幕。不久之后,他当面指责该系著名学者科尔内尔·韦斯特缺课、给学生过高的分数、参加过多的社会活动、文章学术性不够,其强硬而直接的命令和满不在乎的神态让韦斯特无法忍受,他甚至要求韦斯特就他选定的某个主题著书立说,严重地损害了哈佛一贯坚守的学术自由准则,不胜委屈的韦斯特于2001年12月底萨默斯上任两个月后即黯然离开哈佛。这场校长与教授的争执在哈佛甚至社会上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此外,尽管萨默斯全身心地投入到哈佛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上,经常在学生宿舍、课堂、校园的各个地方出现,但是,他的管理方式与历史积淀已深的哈佛校园好像很不匹配。他有一种“近乎病态的直率”,在“够维持生活的薪酬运动”、反歧视行动、法学院对军方人员招募的立场以及课程改革等一系列事件中,在多数哈佛人眼中他成了个鲁莽的人。他也许想将哈佛变得更强,却不一定是更美好。而且萨默斯还把自己在华盛顿时期的一批故旧安排进哈佛。不仅如此,萨默斯采取的政治策略也是行政式的,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他对哈佛的师生员工不信任。当哈佛学院院长哈里·刘易斯突然遭到撤职,几乎没有人会再公开质疑萨默斯校长对这所大学的铁腕控制。因此他在哈佛社区内已完全失去了人心。
      
      2005年1月,萨默斯校长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女性很少取得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学术职位不是由于社会偏见造成的,而“可能”是由于女性在能力方面先天低于男性。此言论引起了哈佛内外的震惊,哈佛师生们几年来的压抑与忍耐终于爆发了,大学毕竟不是官场。2005年3月15日,文理学院的教师们对萨默斯投了不信任票,萨默斯只能选择下台。
      
      《哈佛规则》一书的作者理查德·布瑞德利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他通过描述萨默斯获得终身教职之后的诸多极富争议的事件来探讨更宏阔的思想主题。一方面,透视了美国大学校长如何从一位不受政治权力和大学董事会权力束缚的道德和学术的领袖,转变为严重依赖于董事会和政府施舍的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另一方面,在一个更大的语境中,即在与普林斯顿、斯坦福和耶鲁等美国其他名校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的参照之中,评价了哈佛的发展与成长,探讨了哈佛在发展目标、教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不断变化。通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大学文化与校长角色--评《哈佛规则》
      
      林伟 《文汇读书周刊》
      
      --------------------------------------------------------------------------------
      
      
      劳伦斯·萨默斯足以称得上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他是新任奥巴马政府的国家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曾在克林顿政府中历任财政部副部长和部长,也曾担任过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除了深厚的政治资历以外,萨默斯还同时具有显赫的家世和光辉的学术背景。他的父母都是经济学家,其伯父保罗·萨缪尔森和舅舅肯·阿罗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82年,当28岁的萨默斯从哈佛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时,他被授予终身教授职位,成为哈佛历史上获此殊荣的最年轻者之一。
      
      不过,当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萨默斯在2001年宣布就任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之时,他肯定不会想到,自己可能是哈佛迄今最倒霉和失败的校长。萨默斯只担任了短短5年的哈佛“掌舵人”,他是自查尔斯·埃利奥特(1869-1909年在任40年)开启哈佛现代纪元以来在任时间最短的校长,而且他更是370年哈佛校史上唯一一位因为不信任投票而离任的校长。
      
      2005年,理查德·布瑞德利在其新出版的《哈佛规则》的结尾处竟然为萨默斯校长盘算起离职的时间和去处。巧合的是,该书出版之时,由于发表针对女性的不恰当言论,萨默斯被文理学院的教师们投了不信任票,他只能黯然选择辞职。布瑞德利以其哈佛校友和新闻记者的视角对萨默斯当选校长的背景及其管理方式做了细腻的叙述与深入的探讨。在他看来,萨默斯争强好辩的个性、傲慢急躁的脾气、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以及在华盛顿所养成的官场习气,都与哈佛——这所美国最古老的“象牙塔”所尊奉的学术文化格格不入。
      
      1963年,在哈佛大学戈德金讲座上,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克尔宣称大学校长的“君王时代已经过去了”,克尔指出,随着“巨型大学”(multiversity)的兴起,大学不再是封闭的村庄,也不是结构单一的城镇,它已经演化为无所不包、变化无穷的城市。在这样一艘超级巨轮上,发号施令的巨人校长已经不受欢迎,取而代之的是处于官僚制金字塔顶端的船长,他能够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冲突,也能够带领大学走向进步。很遗憾,作为21世纪的哈佛大学掌舵人,萨默斯并没有扮演好船长的角色,他的心中怀揣着巨人的梦想,殊不知这已经不合时宜了。
      
      萨默斯在哈佛的前任是风度优雅的尼尔·陆登庭,他是一位诗歌研究学者。在其十年的校长任期内,陆登庭为哈佛筹募到了巨额的资金,但是其温润的性格却没能给哈佛的教育状况带来多大的改观。董事会与师生们普遍感觉哈佛的学术水平和地位下降了。在新校长的遴选过程中,哈佛董事会希望找到一位更优秀,更敢作敢为的校长。声名显赫的萨默斯最终赢得了哈佛校长职位,他于2001年7月正式履职。
      
      在布瑞德利看来,萨默斯的第一年任期可谓多事之秋。在正式就职之后与各个院系教师见面的过程中,萨默斯就与非裔美国人研究系交恶。这个系是陆登庭在多元性与反歧视原则下花大力气打造的学术重镇,虽然人数不多,但却云集了美国该领域内的一批知名学者,比如系主任斯基普·盖茨以及深受哈佛学生与美国社会推崇的科尔内尔·韦斯特。萨默斯在见面会上对反歧视原则含糊其辞,不做明确表态,这让很多教师认为他是想毁掉哈佛的非裔美国人研究中心,一种不安的情绪开始蔓延。更严重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萨默斯将韦斯特叫到办公室,指责这位校级教授缺课,给学生的分数虚高,并且认为其学术著作的水准与身份不符。韦斯特非常生气,对萨默斯的指责进行了回击。此后不久,韦斯特愤然离开哈佛,去了普林斯顿。二者的争端引起了哈佛校园内外的广泛关注,人们普遍认为,萨默斯对韦斯特这样受人尊敬的终身教授进行横加干涉违背了哈佛的传统与原则。
      
      萨默斯对于哈佛的改造与管理方式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质疑。他将自已以前在华盛顿时期的一些老部下和亲信安插到哈佛的数个重要职位上,俨然将哈佛打造成了他自己的一个“帝国”。本来,大学的官僚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导致了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之间的关系紧张,萨默斯的举动更是让哈佛的教师们觉得被忽视和被操纵。从此,萨默斯更是肆无忌惮地在各种会议和讲座中迟到,在社会媒体上修饰自己的形象,发表对于反犹主义复苏的意见,抬高自然学科与经济学,贬低人文学科……另一方面,在本科课程改革以及奥斯顿校区建设等诸多关键问题的处理上,萨默斯也没能取得人们期望的成绩,他急功近利的心态只是炮制出了一份份光鲜明亮的空洞报告。
      
      凡此种种,都让哈佛的师生们感到压抑、不满与无奈。不过,表面的平静却并不能掩饰内里的冲突,反对者们是在等待“沉默中的爆发”。终于,在2005年1月中旬的一次会议上,萨默斯抛出言论,认为女性很少取得自然科学和数学等“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职位,“可能”是由于女性在能力方面先天地低于男性,而不是由于社会偏见的缘故。此番言论一出,哈佛内外无不震惊,一时间,对萨默斯的声讨如潮水般涌起。哈佛人终于忍无可忍。3月15日,文理学院的教师们对萨默斯投了不信任票,萨默斯只能选择下台。
      
      萨默斯辞职之后,由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德里克·博克担任了近一年的临时校长。萨默斯的正式继任者是拉德克里夫高级研究院(主要致力于女性、性别与社会的研究)前院长德鲁·福斯特,她是一位历史学家,更重要的是,她是一名女性。在其就职典礼上,福斯特说道:“一所大学并不在于将来十几年的成果,甚至也不在于一个学生经过几年学习,到毕业时所成就的样子。大学所关系到的学问可以打造人的一生,可以传递千年文明,亦可塑造未来。”的确,无论时光流走,世事变迁,大学文化的核心永远都是高深学问的研究、传播与创造,而大学的校长则应当是那个能够体认、呵护、捍卫这种文化的掌舵者。
      
      
      
      
  •     大学校长,维系大学使命的精神领袖——评《哈佛规则》
      www.jyb.cn 2009年07月09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好的校长是带起一所好大学的前提条件。北大没有蔡元培不可能成为新文化的中心,清华没有梅贻琦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在市场经济与功利主义的双重浸染下,大学更多地应反省自身,才不至于异化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另类机构,而大学校长唯有自身达到卓越的水平,才能使大学承载自由的学术氛围,才能长久地拥有大学精神。 
      
      
      
      
      
      
      
      [美]理查德·布瑞德利著,梁志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大学校长不是被政治和权力欲腐蚀了的利禄之徒或目光短浅的筹款人,而是一个卓越的舵手,一个有理想与信念、有抱负与良知、能维系大学使命、随时代社会的巨变而变革大学的精神领袖
      
      
      
        ■周志刚 祝贺
      
      
      
        哈佛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之一。然而,在2001年初,哈佛却危机四伏。美国财政部前部长、才华横溢的劳伦斯·萨默斯就任哈佛第27任校长后,哈佛非但没有从危机状态中解脱出来,反而饱受诟病。哈佛的校友理查德·布瑞德利不顾哈佛校方的反对,凭借自己的智慧、诚实和卓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在《哈佛规则》里披露了哈佛百年老墙内真实的一幕幕,让人们了解到在这所全球最重要的大学里权术、野心、内讧、阴谋诡计等泛滥成灾。布瑞德利的笔触细腻而谨慎,文笔晓畅生动,引人深思。不过限于篇幅,本文只拟透过萨默斯来探讨一个问题:现代大学校长应该恪守什么样的游戏规则,或者说,大学校长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主要职责何在?
      
      
      
        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不是统治者而是协调者
      
      
      
        自2000年5月陆登庭校长宣布辞职以后,哈佛就期待一位更加强健有力、睿智博学、无所畏惧的卓越舵手来引领自己的航程。哈佛董事会深信,履历丰富、具有明星效应的萨默斯就是这样的卓越舵手,由他来引领哈佛改造和完善本科教育、促进科学研究、开发奥斯顿校区、让哈佛走向全球化最合适不过了。然而,让哈佛人大跌眼镜的是,萨默斯非但不是卓越的舵手,反而是一头“闯进瓷器店的蛮牛”。哈佛的这位新校长举止十分不雅。“每当学生去见他,他都跷起他的腿,把脚放在咖啡桌或书桌上,有时甚至把鞋脱了……”缺少领袖人物应有的高雅妨碍了他与哈佛师生以及校友们的交往,在校园里引起了无尽的非议。
      
      
      
        而且,生性鲁莽和傲慢的萨默斯上任伊始就迫不及待地展示他与前任校长截然不同的处事方式与领导风格。萨默斯有心刹刹教授中的“歪风邪气”,他风闻非裔美国人研究系的明星教授韦斯特忙于社会活动,经常缺课,而且给学生打分活泛,是造成哈佛大学学生成绩通胀的罪魁祸首,于是就紧急约见了韦斯特,毫不客气地斥责他。韦斯特是哈佛最顶级的十几位校级教授之一,学术能力强,是深受学生爱戴的好教师。萨默斯的无端指责令韦斯特不久就去了普林斯顿任教,随后非裔美国人研究系的教授相继离开哈佛。一个在全美久负盛名的非裔美国人研究系就这样衰弱下去了。
      
      
      
        大权在握的萨默斯敬重权势,畏惧政界,不敢为校园内的弱势群体发言;不看重民主的程序,不能容忍任何不同的意见,压制言论,操纵校外的新闻舆论,并严格掌控哈佛大学的信息流出。这头“闯进瓷器店的蛮牛”的种种作为使哈佛深受免疫系统紊乱的痛苦:哈佛的灵魂或者说优良传统,如自由探究、自由辩论、优雅与包容情怀、对时代紧迫问题正义直言等,遭到了政界或商界价值观的腐蚀,哈佛的规则如自治与独立等也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责:不是筹资者而是大学的掌舵人
      
      
      
        大学在“二战”之后的迅猛扩张急需大量的资金,因此大学校长肩负着募集资金的重任。哈佛大学的第26任校长尼尔·陆登庭就是一位非常好的资金筹集者。但是哈佛人担心,哈佛无止境地追求金钱会腐蚀大学的灵魂,哈佛所积累的巨大财富会改变大学对于学生、学术和社会的应有责任,会加速校园内的离心化趋向,使哈佛丧失纯净与凝聚力。于是,自2000年5月陆登庭校长宣布辞职以后,哈佛人一致认为自己“需要一个比尼尔·陆登庭更有闯劲、更有进取心、更加敢作敢为的人”。
      
      
      
        哈佛的掌舵人应该是纯净高远且有现实感的教育家,他需要动员大学共同体内部成员以及社会各界力量涵养大学的灵魂,明确在每个具体的时刻大学如何去恪守教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使命。然而,事实证明,萨默斯并不适合当哈佛的掌舵人。他的确是一个优异的经济学家,也是十分能干的政客,在学术和政界方面都说得上是才华横溢,然而他绝对算不上是教育家,更谈不上是纯净高远而有现实感的、思想深邃的教育家。由于只接受过单一的经济学训练,萨默斯缺少哈佛校长所应有的更加宽广的学术包容情怀;由于在任哈佛校长之前从未参加过大学的重大事务,因而他不可能深入思考哈佛的现状与未来。
      
      
      
        这样一个人怎能胜任哈佛的舵手之职呢,怎能动员大学共同体内部成员以及社会各界力量涵养大学的灵魂呢?既然萨默斯败坏了哈佛的传统,哈佛人只好蓄积力量为他们所信仰的哈佛而抗争了。2005年初的一次会议上,萨默斯一如既往地放言无忌,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大学里女科学家“好像”相对较少,这是否因为男女的潜质有所不同呢?在恪守“政治正确性”的美国,此言一出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招致各方申讨,并最终引发了让他卷铺盖走人的强烈呼声。同年3月15日,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对萨默斯进行了不信任投票,使其成为哈佛校史上第一个因为“不信任案”而离职的校长。
      
      
      
        现代大学校长:是学校灵魂人物也是卓越的精神领袖
      
      
      
        萨默斯的离职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现代巨型大学的危机和大学校长角色的艰难。
      
      
      
        大学本应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蔡元培语),但由于社会的巨变,现代大学离纯粹的象牙之塔渐行渐远,变成了各种力量角斗的世俗机构。首先,哈佛这样的现代巨型大学是一个过于复杂的机构,借用克拉克·克尔在《大学之用》中的说法,“它并不是一个群体,而是若干群体——本科生群体与研究生群体;人文学者群体,社会科学家群体,科学家群体,各专业学院群体;所有非学术人员群体;行政管理者群体。它的界限是模糊的——它延伸到校友、立法议员、农民、商人,他们都关联到一个或几个这些校内群体”,这些复杂的群体使大学内部存在多样化的精神诉求与利益博弈。
      
      
      
        其次,大学还面临着来自外部的侵蚀性力量:一方面,“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里,巨额的资金源源不断地从联邦政府注入大学,这些资金在给哈佛带来富足的同时,也损害了哈佛在面对政治和市场压力时的独立性。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各种社会运动与思潮对大学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它使大学内部各群体在种族、阶层、信仰、政治立场等重大问题上常常出现重大分歧乃至冲突,这在短期内甚至不是一任校长所能调和与解决的。
      
      
      
        大学在应对这些内部矛盾和社会巨变之冲击的过程中常常容易“迷航”,丧失自己的使命、方向与凝聚力:大学的过度扩张以及教员追求名气、金钱,减轻了大学对学术、学生和社会责任的关注。大学为了寻求更多的资金而从事无尽的使人员组织涣散的活动,使得自己成为了政界、商界、军界的附庸……这些复杂化了的处境使现代大学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惧怕那些被政治和权力欲腐蚀了的利禄之徒或目光短浅的筹款人,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急迫地呼唤卓越的舵手,这个舵手是一个有理想与信念、有抱负与良知、能维系大学使命、随时代社会的巨变而变革大学的精神领袖。同时,这个舵手也是一个卓越的协调者,一个深谙领导的艺术和规劝、感化、说服的软技巧,善于化解来自校外事务、校内各种惯性力量以及教师自治的压力,有精神感召力,基于责任而运用权力,具有宽广的学术包容情怀的实干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