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崔鸿,张海珠 主编 页数:283
前言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要提高国民的素质,造就有责任感、适应能力强且富有理性的一代新人,教师是毋庸置疑的推动者。 21世纪科学教师要承担起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责任,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的科学教育专业正处于蓬勃发展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对这样一个新专业,课程建设是一个中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以往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昭示人们,普及科学教育和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要有一支训练有素的科学教师队伍。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为师范生将来从事科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本书根据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设计思想与内容,结合高等师范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编写而成。 本书首先对“科学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课程目标以及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探讨;然后在探讨“中小学科学课程设置及其发展”的基础上,从中小学科学教与学的角度对“科学学习活动与学习策略”、“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与模式”、“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科学课程教学技能”进行了讨论与研究;接下来,从中小学科学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检测角度对“科学课程学与教的评价”进行了探讨;最后,从教师教育发展的角度研究了“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书的编写注重基础性、实践性和启发性,内容主要从理论、案例、名师论教、活动四个板块进行编写,目的是让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案例、名师论教以及活动内容的学习,初步形成科学教育观念,培养从事科学课程教学与教育研究的能力。本书除用作高等师范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材外,也可作中小学科学教师和教研员继续教育的教材、日常教学的参考书,还可供科学教育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由华中师范大学崔鸿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张海珠教授任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李娟、河南省许昌学院贾晓红、浙江师范大学汪甜、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杨梅、山西师范大学陈花任副主编。山西太原师范学院生物系王瑞祥、山西太原师范学院物理系阎元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戴月担任编委。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潘尖、广东省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沈甜甜、浙江工商大学李擎、湖北省武汉市第二十三初级中学张思寒、湖北省武汉市第三中学付安平、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寇永奎、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刘峰参与了本书案例的编写、搜集与修改。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廖美芳、肖汉珊、白雪、吕鑫、吕晶、徐敏、王苏粤、罗颖也参与了本书案例的搜集、活动的设计和整理等工作。 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由于作者的理论水平有限,书中内容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同行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从相关论著、刊物和互联网上吸收了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并引用了相关的资料。在此对这些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最后,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所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本书才得以按时付梓。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内容概要
21世纪科学教师要承担起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任,而普及科学教育和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要有一支训练有素的科学教师队伍。围绕“怎样做一名21世纪的新型科学教师”和“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新理念科学教学论》设置了理论、案例、名师论教、活动四个板块。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具有示范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学生在理解科学教学论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实践环节的学习,形成科学教育观念,培养从事科学课程教学与教育研究的能力。本书内容涵盖科学课程论、科学教学论、科学学习论、科学教师论四大部分共八章,对于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学科教学论专业研究生以及科学教师的在职提高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作者简介
崔鸿,女,河南南阳人,1963年5月出生。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研究与制定核心组成员。现任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所副所长。主要从事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书籍目录
第1章 科学课程教学论概述 1.1 科学与科学教育 1.2 科学课程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 1.3 科学课程教学论的课程目标与学习方法第2章 中小学科学课程设置及其发展 2.1 课程概论 2.2 课程目标 2.3 科学课程 2.4 科学课程标准 2.5 科学教科书介绍第3章 科学学习活动与学习策略 3.1 科学教育相关学习与教学理论概述 3.2 学习理论和科学教育改革 3.3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第4章 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与模式 4.1 科学课程教学策略 4.2 科学课程教学模式 4.3 新课程科学教学模式第5章 科学课程教学设计 5.1 科学课程教学设计概述 5.2 科学活动课程教学设计第6章 科学课程教学技能 6.1 科学教学基本技能 6.2 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发展第7章 科学课程学与教的评价 7.1 中小学科学学与教的评价概述 7.2 科学学习评价 7.3 中小学科学命题阅卷和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 7.4 中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评价 7.5 实践活动评价第8章 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8.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概述 8.2 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8.3 影响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8.4 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章节摘录
第1章 科学课程教学论概述 1.1 科学与科学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因此,科教才能兴国,请问:你知道“科教兴国”的内涵吗?你可能会回答加强科学教育、振兴中华,却很难给出详尽的解释。所谓“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1.1.1 科学概念的发展 科学,英文为science,它源于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那么科学究竟是什么呢?要准确地阐明科学的本质,我们有必要对人类认识科学的过程加以考察。 1.1.1.1 科学——知识体系 从人们最初使用“科学”这个术语起,就将它和知识联系在一起。英文中的“科学”(Science)一词原意就是“知识”、“学问”。l978年我国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把科学定义为“人们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1979年出版的《辞海》将科学定义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1982年出版的《简明社会科学辞典》也指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这种将科学定义为系统化、逻辑化的实证知识的看法,代表了19世纪以来的传统观点。
编辑推荐
·立足于最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各学科新课程标准,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 ·着重教学实践技能培养与训练,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机衔接。 ·突出案例研究。精选大量教学一线案例,采用真实的课例情境,进行互动式教学。凸显情景性、示范性、研究性和应用性。 ·强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吸收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和课程改革实践成果,体现学科内容与教育学相关学科的整合,力图实现课程观念、内容、形式与实施策略的统一。 ·兼顾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在职提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