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秋斌 页数:210
前言
区域产业发展一直是各级政府、企业、学界关注的一个重大议题,其中一个根本的理论需求是如何系统地理解区域产业升级。升级,意味着让某事物向更好的状态变化。区域产业升级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实现产业向更好状态转变。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从二元结构逐渐转化为均质结构的工业化进程。而在产业结构的演进方面则表现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越是高度化:具体说,第一、二、三产业呈现出“梯形”,特别是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比重最高。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理论,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并且工业比重高于服务业时,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当农业比重降低到10%左右,工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高级阶段。在经济增长稳定性趋强的作用下,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迅速崛起,工业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 从当前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任何一个经济区域如何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环境等条件创新性地选择关键技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调整优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已变得尤为突出。关键技术选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随着科技进步的快慢而变化的趋势明显加强,随之而来的就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加快产业升级。这就是说,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禀赋与现实经济实力之间的联结机制与转换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在各种因素作用或影响下而形成的。在这些因素中,对产业结构演变起主导作用的是技术进步这一因素,其中技术进步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称为技术革命,它指的是技术系统中“范式”的转变;另一种类型则是技术进化,它指的是在“范式”不变条件下的技术改良、技术选择与技术创新。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生产发展的有力杠杆,也是促成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因此,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适应关键技术选择的基本规律,加强关键技术选择,推动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从而切实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内容概要
《区域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选择研究》运用区域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分析了关键技术选择的基本内涵、区域产业升级的内容,系统阐述了关键技术选择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作用机理。书中还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关于区域产业升级中关键技术选择的应用情况,并通过构建区域产业升级中关键技术选择的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进一步分析了关键技术选择对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作用:此外,《区域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选择研究》还以闽台高科技产业为例,阐述了关键技术选择对区域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区域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选择研究》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李秋斌,男,1963年生,福建省寿宁县人,闽江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现任闽江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管理学博士。曾先后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基金课题3项、省教育厅A类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规划基金课题2项;获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三等奖1项;已在《中国科技论坛》、《中国科技产业》、《东南学术》、《福建论坛》、《亚太经济》等全国核心期刊发表了20多篇关于区域经济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中有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2.1 产业升级的研究状况1.2.2 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状况1.2.3 区域产业升级的最新研究动向1.2.4 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现状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1.3.1 研究结构1.3.2 研究路线及方法1.4 本章小结第2章 区域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2.1 产业及产业结构升级的界定2.1.1 产业及其分类2.1.2 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2.2 区域产业升级的基本内容2.2.1 区域2.2.2 区域产业结构2.2.3 区域产业升级的一般原理2.2.4 区域产业升级的理论源泉2.2.5 区域产业升级的实现形式和规律2.3 本章小结第3章 关键技术选择的理论溯源3.1 关键技术选择的基本内容3.1.1 关键技术的内涵3.1.2 关键技术选择的基本特征3.2 关键技术选择理论渊源与历史实践3.2.1 技术是可以选择的吗3.2.2 关键技术选择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3.2.3 西方经济学中关键技术选择的理论来源3.2.4 国外关键技术选择的历史实践3.3 关键技术选择的目标、原则及方法3.3.1 关键技术选择的目标3.3.2 关键技术选择的原则3.3.3 关键技术选择的方法3.4 区域关键技术选择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关系3.5 本章小结第4章 区域产业升级中关键技术选择的作用机理4.1关键技术选择是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原动力4.1.1 关键技术选择对区域经济系统的作用机制4.1.2 关键技术选择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中心环节4.2 区域产业升级作用于关键技术选择的机制分析4.2.1 产业升级不断刺激和推动技术发展与创新的进程4.2.2 区域产业升级对关键技术选择的要求4.3 关键技术的区域选择与推动区域产业升级4.4 区域产业升级中关键技术选择的选用原则及机制4.4.1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中关键技术选择的选用原则4.4.2 区域产业升级中关键技术选择的作用机制4.5 本章小结第5章 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区域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选择5.1 发达国家关键技术选择与产业转移5.1.1 美国关键技术选择和产业转移情况5.1.2 德国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和产业转移情况5.1.3 日本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和产业转移情况5.2 发展中国家关键技术选择与产业转移5.2.1 印度关键技术选择及产业转移5.2.2 韩国关键技术选择及产业转移5.3 世界主要国家关键技术选择与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借鉴意义5.3.1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要与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目标一致5.3.2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5.3.3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政策应由政府制定并组织实施5.4 本章小结第6章 区域产业升级中关键技术选择的综合评价6.1 综合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能性6.2 综合评价的原则6.3 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6.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6.3.2 指标的选定6.3.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概述和说明6.4 综合评价的应用6.5 综合评价的简要评述6.6 本章小结第7章 区域产业升级中关键技术选择的数学模型及其分析7.1 区域产业升级中关键技术选择的内在机制7.2 关键技术选择与区域产业升级的模型构建7.2.1 PanelData模型7.2.2 关键技术选择的度量7.2.3 区域产业升级的度量模型7.3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7.4 对策建议7.5 本章小结第8章 闽台高科技产业园区产业升级中关键技术选择分析8.1 高科技产业的定义、范围与特征8.2 闽台高科技产业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8.2.1 闽台高科技产业的界定8.2.2 闽台高科技产业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8.3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现状8.3.1 闯台高科技产业的基本评价8.3.2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8.3.3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互补性分析8.3.4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存在的问题8.4 推动闽台高科技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8.4.1 创建良好政策环境,为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提供稳定宽松的政策保障8.4.2 促进闽台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双方高科技产业竞争力8.4.3 顺应产业升级趋势,促进两岸高科技产业对接8.4.3 加强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形成合理产业分工格局8.4.4 完善基础设施,为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提供基础保障8.4.5 建立闽台高科技产业协作带,形成具有强大辐射力的经济增长极8.4.6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搭建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政治平台8.5 本章小结第9章 总结及展望9.1 总结和主要结论9.1.1 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全面梳理9.1.2 系统阐述了关键技术选择和区域产业升级的内涵基本内容和一般规律9.1.3 形成了关键技术选择与区域产业升级的理论框架9.1.4 建构了关键技术选择与区域产业升级的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9.1.5 对闽台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选择与区域产业升级作了实证案例研究9.2 主要创新点9.3 进一步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9.3.1 探讨微观层次的关键技术选择的策略与方法9.3.2 探讨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找关键技术的选择、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本路线9.3.3 开发关键技术选择的方法信息系统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区域产业升级的总体宏观规律 ①马克思主义两大部类增长规律。马克思在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时,把社会再生产分成两大部门:生产资料部门与消费资料部门,并就这两大部门的比例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列宁继承了马克思的理论,在考虑了资本有机构成变化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后,明确得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结论。列宁指出:“资本发展的规律就是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快,也就是说,新形成的资本愈来愈多地转入制造生产资料的社会经济部门。因而,这一部门必然比制造消费品的那个部门增长得快。”“这样我们看到,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当然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生活资料生产而孤立地、片面地增长,更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比生活资料生产增长得越快越好。在两大部类的增长规律中可以把生产资料生产看成是比生活资料生产更高的产业结构水平,表明社会生产应从以生产消费资料为主向以生产生产资料为主转化。 ②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在前面一节的产业划分理论中已经提到了三次产业的划分,结构均衡理论也提到了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产业升级表现在三次产业上就是: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的指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呈现出先上升而后趋于稳定的态势;第三产业的两项指标一直都处于上升的趋势,并且最终所占的比重为三次产业之首。三次产业划分是由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趋势的研究,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完成的。克拉克的理论渊源于配第的理论。配第在其名著《政治算术》中曾做过这样的描述: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16引。配第的论证不充分,但很有价值,经过克拉克的发展后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称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③工业结构重工业化规律。霍夫曼在分析资本品工业生产和消费品工业生产的基础上,提出了霍夫曼定律,这个定律在前面一节的产业划分理论中已简单提到。在霍夫曼对工业化划分的四个阶段中,认为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50%左右或以下;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的状态。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是实现了工业化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