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学典 页数:399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的编写,是希望为“史学概论”课程提供一种新的教材。“史学概论”是历史研究的“入门书”,在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总前言”、“总导论”的性质,是本专业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学的最佳途径。建国后,“史学概论”教材的编写启动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后因“文革”而中断。“新时期”以来,特别是从1983年开始,国内“史学概论”性质的著作和教材就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迄今已有20余种。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近20年来,国内学术界在史学理论领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对于历史学这门知识的基本性质的思考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而此类新的认识在“史学概论”中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在史学实践领域,新材料、新观念、新领域不断出现,历史学的地盘不断扩大,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日益深入,而对此类历史学的新面貌、新方法,以往的“史学概论”也还未能给予及时的、准确的概括和反映。本书的编纂,力图克服上述缺陷,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和前沿性。“史学概论”应该明确,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的历史学,它比史学内部各分支学科应高出一个层次,因而必须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概括性。而“史学概论”的内容结构,应紧紧围绕历史学本身的理论和方法而展开,既有对历史学的理论预设及方法论的反思和批判,又有对历史学全局的乌瞰和描述,内外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基于此种考虑,我们力求广泛采撷国际学术界的已有成果,关注他们的新课题、新方法,重视他们在历史认识论方面的观察和思考。通过这些尝试和努力,力争写出一部体现当代水平、跟踪学术前沿的自成体系的“史学概论”作品。
内容概要
本书的编纂,力图克服上述缺陷,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和前沿性。“史学概论”应该明确,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的历史学,它比史学内部备分支学科应高出一个层次,因而必须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概括性。而“史学概论”的内容结构,应紧紧围绕历史学本身的理论和方法而展开,既有对历史学的理论预设及方法论的反思和批判,又有对历史学全局的鸟瞰和描述,内外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者简介
王学典,1956年生,曾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现任《文史哲》杂志主编、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史学月刊》编委等职。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现已出版《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等多部专业学术著作。
书籍目录
编纂缘起上编 历史与历史学 导论“历史”是“往事本身”,也指“对往事的记录” 一、“史”之本义及其双重内涵 二、实在的历史 三、描述的历史 第一章 作为本体的历史 第一节 历史:在决定与选择之间 一、历史发展中的结构性制约 二、历史创造中的主体选择 三、决定论与选择论的整合 第二节 历史中偶然与必然的交响 一、目前存在的争议 二、偶然性、必然性的内涵与特征 三、现代科学视野中的偶然与必然 四、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递减的误解 第三节 谁主沉浮:历史中的精英与大众 一、历史舞台上的英雄 二、群众与历史创造 第二章 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节 历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一、世纪的自然科学对历史学的同化 二、史学对象和事实与科学对象和事实之间的差别 三、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之间的异同 第二节 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一、导致历史叙述非客观的种种因素 二、历史学中的客观性是一个程度概念 三、不同层面上的历史客观性问题 第三节 历史学:既是实证的,也是诠释的 一、历史学的实证属性 二、历史学的诠释性质 第三章 历史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历史是依然活着的过去 一、被选择的历史 二、重建的历史 三、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第二节 历史价值的二重性:求真与致用 一、求真的三种类型 二、致用的三种类型 第三节 历史价值的内在冲突及其解决途径 一、求真与致用的冲突 二、基础历史学和应用历史学的划分 第四节 历史价值的具体表现 一、保存记忆:人类学本体论的需要 二、强化民族、国家和文化认同 三、维护和普及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准则 四、为预测未来提供参照中编 历史学的基本层面 第四章 历史考证:事实的确定 第一节 历史考证的必要性及其源流 一、考证的必要性 二、中西考证的源流 第二节 外考证与内考证 一、考证的基本类型与一般途径 二、外考证:版本、校勘与辨伪 三、内考证:由知人论世而征实考信 第三节 考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多重证据法:殷先公先王考 二、内在和谐原则:胡惟庸党案考 三、演绎推理法:“三年之丧”非殷制考 四、“问答逻辑”:谁杀死了约翰·道埃 第四节 考证的专长与局限 一、专长与局限共生互存 二、应当肯认的几项传统 三、理论和方法上的缺陷 第五章 历史的叙述与编纂 第一节 与历史叙述有关的若干问题 一、历史叙述的发生和演变 二、事、义、文:历史叙述的三要素 三、文史不分的传统 四、历史叙述与历史理解的关系 第二节 传统历史叙述的基本形式 一、以年代为中心的叙述——编年体 二、以人物为中心的叙述——纪传体 三、以事件为中心的叙述——纪事本末体 四、以制度为中心的叙述——典志体 五、经纬的变动:叙述体裁的多样化 第三节 历史叙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一、叙述结构的变动与早期的新式通史 二、多种类型与风格的通史叙述 三、通史叙述的“新综合体”与断代史、专题史的叙述 第六章 历史解释:意义的追寻 第一节 被解释的历史 一、历史离不开解释 二、历史解释的依据 第二节 历史解释的基本模式 一、覆盖律模式 二、理性解释模式 三、历史解释的其他类型 第三节 历史解释应用举例 一、明清小农经济:“萌芽论”与“过密化” 二、法国大革命:社会解释与政治文化解释. 三、清代思想史:外缘因素与内在理路下编 历史学的现状与未来 第七章 现代史学的基本特征:(一)研究领域的扩张 第一节 比较史学 一、比较史学的发展历程 二、比较方法的功能及局限 三、比较研究的工作程序 第二节 口述史学 一、口述史学之今昔 二、“过去的声音”:口述史学的功能与价值 三、口述史学的缺陷 第三节 社会史学 一、充满歧义的社会史概念 二、社会史的新领域 三、繁荣过后的思考 第四节 心态史学 一、何谓心态史 二、心态史:从法国到世界 三、走向历史的深处:贡献与缺憾 第八章 现代史学的基本特征:(二)科际整合 第一节 现代历史学走向科际整合的必然性 一、科学的内在整体性 二、历史学的综合性 三、可能的误区 第二节 历史学与人类学的整合 一、历史学与人类学的互动 二、“深度描述” 三、历史人类学在中国 第三节 历史学与社会学的整合 一、历史学与社会学:从对抗到合作 二、社会学引起的历史学变革 三、未来的道路 第四节 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整合 一、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对历史学的影响 二、计量史学的兴衰 三、新趋势:环境史的兴起 第九章 历史学的新动向:后现代主义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哲学的挑战 一、断裂的历史 二、破碎的历史 三、多元的历史 第二节 根本冲击:历史知识的客观性 一、知识与权力的互动 二、历史学=文学 三、文本与真实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研究的具体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史学诞生的基础 二、后现代史学的支柱:新文化史和女性史 三、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史研究推荐阅读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节 历史学:既是实证的,也是诠释的历史学不可能是一门科学,尤其不可能是一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理由已如上述。但我们这里又必须强调,当我们上节说历史学绝不能轻易摆脱“客观性”的约束与限制时,我们在事实上又承认了历史学肯定具备“科学”的某些特征,特别是具备了“科学”的实证特征。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不少人称历史学为“实证科学”。历史学离不开证据,没有证据、没有材料,就丝毫也谈不上历史学。但历史学又不能局限于证据、满足于证据,只有证据、满足于证据的是史料学,而史学不是史料学。“历史学家的任务不仅要确定事实,还得要解释它们。”①因为,“真正的历史研究决不能只停留在考订与叙述事实的水平上,而应该上升到有意义的理解与解释”。②所以,历史研究光考据不行,还得思辨。这就是说,与历史学必须具备实证的特征一样,历史学还必须同时具备诠释的特征。一、历史学的实证属性历史学是一门基于证据的学问,它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受到证据的限制;没有证据就没有资格谈论历史。“历史研究不是研究过去,而是研究过去所留于现在的痕迹;如果人们所说、所想、所做,或任何遭遇,没有留下痕迹,等于这些事都没有发生过。”③这是至理名言。历史学家的确不能谈论任何没有证据的东西,尽管某种事件确确实实发生过,但你手中没有关于这一事件的证据,你就不能一口咬定这一事件就是如此。在这一点上,历史学家类似于法官:手中若没有确凿的人证物证,你不能指控任何一个人,尽管这个人可能有重大嫌疑。凭证据说话,甚至“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有十分材料说十分话,没有材料就不说话”,一般而言,是历史学的本分。有学者因此说:“历史既不是往事(亦即不是过去),也不止于是往事的记录……历史是研究往事的学术。”
后记
2003年6月,我在《述往知来:历史学的过去、现状与前瞻》一书的“后记”中说:“写出一部广采博集近20年学术成果,而且又与当前的史学界基本同步的‘史学概论’教材,是我们的初衷,但由于《述往知来》在形式上不得不迁就于一套丛书的体例,使得我们的初衷只得到部分实现。完全呈现我们的初衷,只好俟诸他日。”眼前的这本小书当然在许多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但我在这里仍可以松口气地说,写出一部令我们自己较为满意的“史学概论”教材的夙愿,已经基本实现。本书共分三编。“导论”部分由我执笔。第一编主要由我和陈峰完成,具体分工为:第一章,陈峰;第二章,王学典;第三章,陈峰。第二编主要由张富祥和我完成,具体分工为:第四、五章,张富祥;第六章,王学典、陈峰。第三编主要由郑群和陈峰完成,具体分工为:第七、八章,郑群;第九章,陈峰。全书的框架设计、结构线索和立论角度由我提出,每章的编写思路和主要内容,由各执笔人提供方案,共同商定。初稿完成后,陈峰协助我作了修饰通稿工作。
编辑推荐
《史学引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历史学不是以物质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追求通则或规律的实证科学,而是一门旨在把握或通向人的不确定的心灵世界的诠释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