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其仁 页数:283
Tag标签:无
前言
准备就汇率和货币问题写一系列评论,是去年春节时的念头。那时,在《经济观察报》开设的专栏已经停了好长一段时日,编辑正催我重新开工。写专栏这回事,停下很容易,重开就难了。开了工再停下,好像也容易。思来想去,决定选“系列评论”,无非是要给自己增加一点开工复停的成本,好逼自己就范。到北大任教以来,先后写过三个系列评论。第一个是1998年开始参与电信市场开放竞争的讨论,当时在《财经》杂志开的头。胡舒立以“未完待续”之法,逼我在该刊连发三文,举出了“三网合一、数网竞争”的标语。电信网络向来是政府独家垄断的领地,主张数个电信网络彼此展开市场竞争,要阐述的理由当然不少。于是,接着在《经济学消息报》开始一篇接一篇讲述意犹未尽的话题,中心题目还是电信基础网络为什么也可以开放。总共写了十多篇,加上先前发表过的,集成一本小书由三联书店出版,书名就叫《数网竞争》。过了几年,故伎重演。这回系列评论的主题是“农民收入”。当时关于农民收入增长低迷有不少讨论。自己出身杜润生门下,怎么算也与农民问题脱不得干系。当然,离开农口数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里读了几年书,再转到北京大学任教,不免就想选一个理论性的题目来舞枪弄棒。选用的是费雪的理论框架,把“收入”看作是得到法律界定和市场交易再界定的资产提供的服务。在此框架下,农民收入问题,要从农民拥有资产的权利界定状况里去找寻原因和改善的办法。那个系列(“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一口气写了20篇,外加余言6篇,一并收到《收入是一连串事件》,由北大出版社出版。销售记录表明那本小书卖的还不错,也许逛书店的朋友一看“收入”当头,先买进一本再说吧。第三个系列评论集中于医改。大约2003年以后,香港和内地的一些医改论者把大陆的“看病贵、看病难”,诊断为“医疗服务领域市场化的恶果”。他们开出的“药方”,当然是反市场化之道的由政府包办医疗。一时间,医改讨论铺天盖地。一些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验毫无认知、连实际生活常识也好像不那么多的“专家”,煞有其事地要为13亿中国人设计“整体医改方案”。这倒给我提供了一个调查研究的题目,从头探查医疗服务的行为、问题和令公众不满意现象的根源。这组评论写了41篇,集结成书《病有所医当问谁》。有一次我自己要买两本送人,到书店里找时,发现它被陈列在医书的书架上。这三个系列评论,写出了一些心得。第一,选题要集中,为读者广为关心;第二,作者要有持久探查的热情,至少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有决心着手连续的调查;第三,内容可以分层次,容许细细道来,久说也不那么令人生烦。这三样,一不可。如果不是热门话题,关心的人太少,一般不宜选来作为系列评论之题。很多舆论的热议,问题的内涵不够,讲不了几句就没啥好讲的了,也不适宜。最要避开的,是自己懂得不多却又没有探查的持久动力,上手开了篇,最后自己坐蜡,收不了场的。掂量再三,“汇率与货币”够份量。首先,拜外国政要和舆论鼓噪之福,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早就被炒得沸沸扬扬。由此带来的思维惯性,是不少人认为人民币汇率问题是“对外的”,属于中美经济关系、中欧经济关系或中国与全球经济关系的范畴。这就给本系列评论造就了一个阅读方面的“市场”,因为我的认识,汇率问题也对内,或者说首先对内,属于一部分中国人与另外一部分中国人的经济关系问题。把“汇率”与“货币”(准确地讲,是探查“人民币汇率稳定”与“人民币币值稳定”之间的关系)联系到一起,问号有吸引力。其次,汇率和货币问题深不可测,专家自有越讲越深的理由。要拿到报刊上来公开讨论,作者自己先要弄懂、弄通。我是讲过“懂钱容易懂货币难”的,那是说我们对拥钱在手的那一段也许还有直接经验,一旦把钱花出去,大家关心的就是换回来的商品,而对流入他人之手的钱反倒就不那么关心了,所以谁也没有跟着钱在市场里转来转去转到底的经验。“货币”者,偏偏就是流通中的钱。从已知的“钱”向未知的“货币”前进,是知识上的深度探查,大有可为也。最后,货币的现象与本质、以及不同货币之间的价格(汇率)变化,涉及的层面既广且深,展开分析的层次当毫无问题。这点考虑也为事后的经验所证明。翻阅这组系列评论,从“人民币汇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么直白的问题入手,转向实际形成人民币汇率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制度特征,转向央行和基础货币在人民币汇率稳定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和后果,转向当代为什么守不住固定汇率,转向我国货币的主动超发到被动超发,再转向本轮通胀的由来和后果应对,才几个层面呀,已写出去几十期了。题目受关注、自己有探查的决心和热情、内容的允许分解层次,那就开工吧。专栏刊出以来,据说读者的反映还好。元旦前《经济观察报》刘志坚总编和本栏责任编辑殷练女士约我餐叙,态度客气,鼓励继续。我心知肚明,与两位的交情归交情,但市场还是市场。这家报纸不靠订户靠零售,最后要读者买账才算数。这次,《南方周末》横向评选,对我这组尚未完成的系列评论也礼遇了一下,分明也是代表读者带给作者的鼓励。要说有对不住的地方,是在栏目下开列了邮箱,但基本上没有看、更没有回复读者发来的问题。不是漠视读者意见,而是在习惯上,探查一个问题时全神贯注,把自己以为搞明白的先写下来,等到全部刊出可以集结之时,再认真看了各方意见,全盘做一修订吧。读者也许关心这个系列评论还有多少没写完?老实讲,我也不知道。大体想过还要转几个层面,包括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策略的选择,以及一旦无须拿基础货币受汇率之后,人民币本身以什么为锚。不确定的地方是,本轮通胀还在发展,派生出来的题目想回避也回避不了。这也算新的经验:实际经济情况、题目、以及待探查一起在变。从经济研究的角度看,当下的中国真是遍地黄金,我等有幸生逢其时。(本文原刊于南方周末2011年2月11日,题目为“《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的途中手记”)
内容概要
《货币的教训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汇集了周其仁教授2010—2011年在《经济观察报》“其仁其文”专栏发表的51篇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以及作者以往在其他媒体发表的数篇相关评论。作者直面这一年多来货币市场和汇率政策的风云变幻,以其精辟的见解和坚锐的笔锋为读者拨开云雾。“汇率者,货币间的市场之价也。”继“回望改革,面向未来”的《中国做对了什么》之后,本书将教你在如何在新形势下看懂中国的汇率与货币。
作者简介
周其仁,早年在黑龙江下乡,其中在完达山狩猎七年半。1978年从农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在杜润生先生指导下从事农村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1989年5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访问学习。1991年秋进入UCLA,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春季起,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并应邀为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长江商。学院开设课程。作者的研究兴趣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制度变迁理论,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人民币汇率之争
口水能定汇率吗?
形成人民币汇率的市场特征
央行购汇的支付手段
央行负债的经济性质
如此辛苦为哪般?
“汇率稳定”与“币值稳定”的纠葛
守不住的固定汇率
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
当代庞统的连环策
这世界刮的是什么风?
人民币不能以美元为锚
人民币盯美元的由来
第二部分 货币是怎样炼成的
被动超发货币的教训
出口导向的国内平衡
货币老虎越养越大
货币无侥幸
政府投资与“货币创造”
银根与“土根”的纠结
货币运动两个圈
货币调控的中国特色
政府主导投资的经济性质
货币是怎样炼成的?
流动性创造流动性
“不差钱”有什么不妥吗?
第三部分 治理通胀之道
通胀没有那么多的类别
高价不抱无缝的蛋
货币稳健不应该是短期政策目标
水多了加面
“货币深化”与改革的风风雨雨
转让权影响货币数量
加息的不同含义
央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黄金管得住超发货币的冲动吗?
民间的金本位
从海外代购到境外直购
扩大进口抑制通胀
通货膨胀与农民
伊拉克蜜枣与治理通胀
管价限购无助于治理通胀
财政稳健是货币稳健的条件
第四部分 货币制度重于货币政策
大刀阔斧改汇率
用什么把基础货币换下来?
财政购汇的三条筹资通道
人民币汇率问题的重心所在
在真金白银的约束下利害计算
人民币以何为锚?
美元之锚的历史变化
以央行行长为锚的货币制度
人民币当然要择善而从
货币准则才是问题的根本
货币制度重于货币政策
第五部分 录以备考
毫不含糊地反对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谨防一错再错——在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2次报告会的发言
货币、制度成本与中国经济增长
货币不能大松
还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吗?
货币似蜜,最后还是水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是第一要务——对话《第一财经》记者
以货币深化缓解通胀压力——对话《金融周刊》记者
避免最糟糕的政策组合——与《中国改革》记者的对话
过去十年是开放政策收获的十年——《21世纪经济报道》十年专访稿
章节摘录
版权页:这组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一共写了50篇。本文算是小结。原本没有计划写那么多,可是写着写着,有待探查的题目不断跑了出来。是了,本系列的重点不是评论,而是探查。主要是想弄清楚两件事情:其一,吵得沸沸扬扬的人民币汇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其二,汇率机制怎样成为中国货币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回头看,也算一个特点吧:十数万字的汇率与货币评论几无一处讨论货币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开放时代中国的货币制度。当然知道货币政策很热门。处在我们这个有人称之为“布林顿森林体系Ⅱ”的时代,全世界流通的货币都是“法定不可兑现货币”,供应多少皆由各国货币当局说了算,货币政策想要不热门也难。君不见,又一波欧美债务一经济危机袭来之际,美联储主席的政策宣示,俨然更多了几分“一言而系天下安危”的味道?也不要怪人家拿腔拿调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动向,松松紧紧之间,的的确确对全球的投资、贸易和增长有着十分巨大而敏感的影响。中国呢?总量全球第二,增量如宋国青教授说过的那样,早就天下第一。因此之故,中国货币政策是松是紧,关心者日众,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是个人之见,货币政策却没有多少可供探查的余地。从一个方面来看,货币政策是松是紧,变化的动力机制比较简单明了。无非就是价格驱动:物价涨得凶,货币偏紧;反之,物价总水平下去了,名义经济增长率也下去了,那就要考虑刺激哕。比起其他经济政策,譬如为什么允许民营开矿然后又把人家赶出来,以及房产证加添配偶名字要不要缴税之类,货币政策变化的依据较为清晰,没有多少探查的必要。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的货币老虎越养越大。是货币总要出来购物,是老虎总要出来吃肉。既然人们对货币之虎冲入市场并抬升物价有很大的意见,那么在左拦右截之余,不妨考虑,究竟喂多大一块肉,才足以让这只货币老虎乖乖地呆在笼子里,不跑到街上来作乱? ——周其仁
名人推荐
在现代社会里,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掌握些经济学常识大有裨益,既便于自己做出适当明智的选择,也便于读懂身边的公共政策。周其仁先生致力于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对于货币、汇率、通胀等人们热议的问题洞察秋毫、见解独到。他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能把枯燥乏味的专业问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茅塞顿开。——王建旭,网易读书月度好书推荐用货币来解读宏观经济,这种方法当然不是独创,而是经济学的传统。在芝加哥大学,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课程,只讲“货币”与“价格”理论。宏观经济的核心是“货币”,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这就抓住了经济学的实质。《货币的教训》正是用货币来解释中国经济现存的各种问题,也就是我们所关注的“热点”。从国内到国际,包罗万象,但万变不离货币,正是这本书的特色。——梁小民,“只有货币最重要”,《中国新闻周刊》收到这本文集之后,我随手翻阅便有了继续阅读的冲动。因为,周其仁以我熟悉的风格,写了这一组他以往并不熟悉的“货币”文章。他的风格是什么?我借用陈云书赠朱镕基条幅的上联来描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中国经济学界,周其仁是调查研究的高手并以此名世。——汪丁丁,“‘不唯书’的经济学故事书”,《新京报》正像人们会遭遇“熟悉的陌生人”一样,在周其仁先生看来,我们每个人对日常经济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金钱很熟悉,也相当了解其用途,但对货币的认识就不够多不够深了,这就是其所说“懂钱容易懂货币难”,因而他在本书《前言》中说:“从已知的‘钱’向未知的‘货币’前进,是知识上的深度探查,大有可为也。”——胡飞雪,“透过钱的现象探查货币的本质”,《证券时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