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建盛 页数:38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艺术与科学的紧张关系从古希腊一直延续到20世纪,艺术的真理问题与科学的真理问题是焦点。两千多年来人们基本上以对立性的观点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最近30年艺术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成为了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但基本上以同一性的观点理解两者的关系。本书以真理为核心范畴,以艺术与科学的基本概念为线索,以艺术与科学的差异性比较和互补性阐释为方法,以艺术与科学的历史发展为背景,以杰出艺术家与伟大科学家为经典范例,针对国内外理论界关于艺术、科学与真理的关系的对立性和同一性的基本观点,系统阐述艺术、科学与真理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关系。本书由导论和八章构成,分别论述艺术美与科学真理的美、艺术与科学真理的经验、艺术与科学真理的创造性、艺术与科学创造性的感性与理性、艺术的真理与科学的真理、艺术与科学的真理阐释、作为真理的艺术智慧和科学智慧、艺术与科学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叙事化与理论性相结合的表达技巧,艺术与科学案例相互阐发的表述方式,富有思想张力的学理思辨,使本书不仅具有思想性,而且具有可读性。
作者简介
李建盛,男。l964年生。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希望的变异:艺术设计与交流美学》(2001)、《当代设计的艺术文化学阐释》(2002)、《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2002)、《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2004)、《艺术学关键词》(2007)、《美学:为什么与是什么》(2008)。
书籍目录
导论 一、关于作为热门话题的艺术与科学 二、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与文化的宇宙 三、本书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第一章 艺术中的美与科学中的美 一、美的概念:历史性与差异性 二、美、艺术的美与科学的美第二章 艺术、科学与审美经验 一、艺术的自律性与审美经验 二、科学的自律性与审美经验 三、拉玛努扬数学公式与米开朗琪罗的雕塑第三章 艺术、科学与创造性 一、艺术和科学中迟到的创造性概念 二、天才美学与艺术的创造性 三、思想实验与科学的创造性 四、创造性:艺术与科学的共有特征第四章 艺术的理性和科学的感性 一、科学的理性与审美的感性 二、感性与科学的创造性 三、理性与艺术的创造性第五章 艺术真理与科学真理 一、科学的真理 二、艺术真理问题的历史性祛魅 三、艺术真理问题的合法性要求 四、爱因斯坦、泰戈尔、毕加索与真理第六章 艺术解释与科学解释 一、实在性、数学化与可确证性 二、再现性、表现性与人文性 三、海森堡、马格利特、不确定性原理第七章 艺术的智慧与科学的智慧 一、科学、常识与智慧 二、艺术、生活与智慧 三、艺术、科学与在家感第八章 艺术和科学:差异性与互补性 一、所谓的“两种文化” 二、科学与科学主义 三、艺术与人文科学 四、差异性与互补性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当我为本书画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我头脑里依然想着爱因斯坦那段关于人类知识以及作用的深刻言论。他说:“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各人都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内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本书对这段话多有思考,也多有阐发。这里再一次引用这段话,就是想提醒人们,包括我自己,在思考艺术与科学,或者其他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之关系问题时,认真地琢磨一下爱因斯坦言简意赅的话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是很有意思的。本书的思考和写作是有针对性的。我所针对的是当前学术界许多人都用“统一论”、“同一性”、“融合论”和“整合论”等等来描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目前关于艺术与科学“同一性”的大合唱,往往用自然科学来“统一”、甚至“同一”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这或多或少蕴含着一种危险。我的基本看法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都是差异性的互补关系,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同一性的消融关系。也许将来也同样如此。科学不能替代艺术,艺术也不能替代科学,不管它们之间有着多大的相似性或相通性。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就必然会泯灭两者之间最起码的界限;看不到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就必然会把它们看作是水火不容的东西。科学有科学的真理,艺术也有艺术的真理。
编辑推荐
《艺术科学真理》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