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剩余论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晏智杰  页数:275  

前言

  长久以来,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商品价值及剩余价值问题上,我国经济理论界一直独尊劳动价值论和与之相应的剩余价值论,而将其他理论观点斥为庸俗论调或反动学说,这种理论取向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社会经济实践提供了基本理论支撑。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最终打破了这种局面,并且迫切呼唤一种能够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论和经济剩余论,同时也为这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思想元素。对于商品价值理论,我国经济学界在经历了长期的、几起几伏的激烈争论之后,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尽管至今仍不免还会有人持有异议,但是一种共识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广大民众和多数学者中间形成,并且已经构成我们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的组成部分。在我看来,这种共识的要点可以表述为:多元要素市场供求均衡价值论是商品价值规律的通则,而以往我们熟知的一元劳动价值论则只是其中的一种特例。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关于经济价值论的研究日益深入之际,作为经济价值理论延伸的经济剩余理论至今仍甚少被涉及,而深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至少与深化对经济价值论的认识一样重要。  本书就是对经济剩余的初步探讨,主旨不是(也不可能是)为解决具体经济问题提供方案,而是试图在多元要素市场供求均衡价值论的基础上,从经济剩余论的角度,试图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和论证。

内容概要

  《经济剩余论》是在《劳动价值学说新探》和《经济价值再研究》两书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成果,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的组成部分(项目号03JZD0011)。作者阐述了经济剩余论的各个基本方面,还系统梳理和评析了经济剩余观的主要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  相对于历来只注重研究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剩余价值论,《经济剩余论》所研究的经济剩余论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其基础是多元要素市场供求价值论,其宗旨在于说明由产出与投入之差额所构成的经济剩余的不断增长与合理分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晏智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任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冤中心主任和名誉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世济民教育基金会董事长等。  晏智杰祖籍江苏仪征,1939年12月生于古都西安,1957-1962年就读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62-1965年师从陈岱孙教授攻读西方经济学及其历史,1965年年底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曾先后赴美、德等国研修。  晏智杰多年从事理论经济学及其历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5年被北京大学团委和学生会评为首届“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之一。迄今已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史》(两卷,1981,合著)、《马克思释义》(三卷,1984-1985,合著)、《经济学中的边际主义》(1987)、《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学》(1996)、《古典经济学》(1998)、《劳动价值学说新探》(2001)、《灯火集——劳动价值学说研究论文集》(2002)、《边际革命和新古典经济学》(2004)、《经济价值论再研究》(2005)等。主要译作有:《亚当·斯密和现代政治经济学》(1984)、《科学的青春》(1986)、《西方经济学发展阶段》(1990,合译)、《现代经济分析史》(1992)、《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1999)、《经济思想的成长》(2001,合译)、《魁奈及著作选》(2006)、《改变历史的经济学家》(《科学的青春》重印本,2007)及《生产和分配理论》(2008)等。

书籍目录

上篇 经济剩余学说概论01 定义与意义02 概念溯源03 经济剩余的源泉是多元的04 经济剩余与剩余价值05 解读“价值总量之谜”06 经济剩余与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07 略论SNA核算制度的理论基础08 经济剩余的会计表达09 用投入产出法计算经济剩余:实例10 从经济剩余视角解读我国GDP11 经济剩余与经济发展方式12 经济剩余与收入分配下篇 经济剩余观的发展01 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剩余观02 16-18世纪:贷款取息的理论与实践03 贸易差额论的理论和实践04 古典经济学对贸易差额论的批判05 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剩余论06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07 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剩余观08 激进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剩余论09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剩余观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价值总量之谜”其实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能否解读上述事实呢?这取决于从什么角度看待GDP了:是将GDP理解为使用价值即财富呢,还是理解为交换价值或价值?如果理解为使用价值或财富,那么上述事实所表现的就是劳动量与使用价值量或财富量的反差,而且可以断定美国在170多年间财富增长了474.8倍,而就业量只增长了20.07倍,这是不可避免的,没有“谜团”存在的余地;如果从交换价值或价值的角度来看GDP,那么上述事实便必然成为不可理解之迷。  要知道,依照劳动价值论,劳动量本来就不可能同财富量同步增长,马克思早就指出过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除了劳动还应该有生产资料。或者说得更专业一点,第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本来就不是同一个商品体的不同存在和表现形式,而是其两个不同性质的属性,一个是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等自然属性,另一个是表现人与人关系的社会属性。第二,商品使用价值除了作为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以外,与商品价值的内涵及其源泉没有丝毫关系(在价值中没有任何一个使用价值原子),而价值除了说明商品交换数量的基础,并进一步说明剩余价值来自剩余劳动以外,也不具有其他功能,尤其不能作为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代表,作为财富代表的只是使用价值量。第三,既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性质不同,它们的创造源泉也截然不同,创造使用价值(从而财富的实物形式)的不能仅是劳动,生产资料也不可或缺,而财富的价值形式的源泉则只能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而且只是这种劳动的抽象的方面,即生物学意义上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抽象劳动的凝结,生产资料只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而不是价值的源泉。  这就是说,基于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以及相关推理的劳动价值论,只能从使用价值论或财富论的角度去理解上述劳动量与GDP的反差,不可能从价值或价格的角度理解这个事实,而劳动价值论也从根本上取消了以价值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的使命,所以,在劳动价值论的逻辑和框架之内是不会发生价值总量的难解之谜的。

编辑推荐

  《经济剩余论》是在《劳动价值学说新探》和《经济价值再研究》两书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成果,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的组成部分(项目号03JZD0011)。作者阐述了经济剩余论的各个基本方面,还系统梳理和评析了经济剩余观的主要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  《经济剩余论》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经济剩余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