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0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冷香斋主人 页数:209
Tag标签:无
前言
两年前的一天,《幽雅阅读丛书》的策划人杨书澜女士邀我写其中的中国茶道部分。考虑到自己研究中日荼文化已二十余年,该可以承担,便应允了下来。其后,读了该丛书已出版的由北大哲学系美学室主任朱良志先生执笔的《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才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承担这个撰稿的任务。朱先生在写中国画时,全然把自己当做画中之人,画中之物,而没有站在鉴赏者的位子上。而我呢,虽多年研究中日茶文化的历史、思想、形态,却始终把茶当做_个客体去对待。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茶文化事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因茶文化最能收到“文化
内容概要
一本清茶、一本好书,让神情安静,寻得好心情。本书以作者对各类中国茶的品饮体验为前提,在一篇篇短小精炼的茶道日记中,将古今茶事、诗事、画事、佛事融于一杯杯香味氤氲的清茶中,让读者在种种日常感悟中见证真正的茶道精神。
作者简介
马嘉善,长安人,字守仁,号冷香斋主人、南山如荠、如荠居士、煎茶翁等。生平无它好,唯嗜茶、书而已。读书之余,坐而瀹茗;煎水之余,起而读书,以为人生乐事,不过如此。曾有诗句曰:人生有真味,跌坐瀹茶汤。亦日常生活之写照也。
书籍目录
幽雅阅读序一序二凡例佳人如茗人淡如茶禅茶诗偈老实吃茶平常心是道后记《幽雅阅读丛书》策划人
章节摘录
老王当然不是第一个把兰花和茶联系起来的人,北宋黄庭坚在《幽芳亭》里写道:“兰蕙莳以沙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这是讲养兰。明代茶人闵汶水,嗜茶成癖,人称闵老子茶,他喜欢以兰香入茶,虽然为时人所讥,却终身不改其志。兰性至洁至清,同茶一样,不仅可作为书斋雅供,更可用来熏制花茶,和茶可谓是“臭味相投”的老搭档了。老王没有多少钱,也没有什么积蓄,他的全部家当除了一辆人力三轮车、一把泥青茶壶、十几盆兰草外,还有一间破旧的平房。但他曾花了两千元人民币从昆明邮购回来几株名贵品种的兰草,可惜养了不到半年就全部死掉了,他的两千元人民币、他为之付出的感情和心血,也都这样白扔了。但老王对这件事情似乎并不十分介意,“我准备再买几株好兰草”,有一天他对我说,“如果能攒下钱的话。”攒钱可不是件容易事,特别是蹬三轮车,生意不景气暂且不说,光是办理市容、交警、卫生、税务等方面的事情就令人头痛。老王的三轮车有时会被没收,除了罚款、交停车费外,十几天的时间就这样白白耽搁了,但他有什么办法呢?老王没上过学,也谈不上读书,但他却知道有个外号叫骆驼祥子的人,也是干他们这一行的,据说骆驼祥子除买了一辆新车外,还娶了房老婆,这实在令老王羡慕不已。当我告诉他骆驼祥子只是一个名叫老舍的作家笔下的一个人物、而且这个人物还生活在旧社会的老北京城里时,老王沉默了,黯然的脸颊上第一次没有了笑容。
后记
以上这些文字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品茶有助于勃发文思,激扬文字;品茶而有文章,能益茶德,尽茶情;两者相得益彰,自然妙趣横生。宋人有一首《雪梅》诗道:“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品茶而有文章,也是如此。每当饭后茶余,茶香缭绕冷香斋中,茶意弥布颊齿之间,此时铺纸濡墨,作小品妙文数则,文思最为快捷,如有神助。因此,“品”出来的文字不同于写出来的文字,“品”出来的文字行间字里都散发着茗茶的清润与甘香。“品”是一种文化,一种学问,更是一种工夫。人能品,文章
编辑推荐
《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是《幽雅阅读丛书》系列之一的《无风荷动》,《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让读者在种种日常感悟中见证了真正的茶道精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