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大卫·科伯  页数:297  译者:晓征  
Tag标签:无  

前言

  审读《大学之用》、《废墟中的大学》、《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这几部忧患当代大学命运的译稿时,偏偏赶上电视台的哪个频道,也正连篇累牍地播放着宣传国外知名学府的系列节目——照倒是一路的天花乱坠,仿佛下界仰望着天国。  这种可巧插播在高考之后的追捧,明眼人一望便知,肯定是迎合了强烈的牟利动机。不过,首先引起我关注的,还不是它那骨子里的“学店”做派,而是装潢在其表面的、很少引起公众怀疑的神圣性。就冲这种煞有介事的神圣性,我简直有些不忍地念及:在这个空空如也的时代,就别再去撕破家长们仅存的虔诚了吧?

内容概要

如何将大学院系变为获利中心?如何防止产业对科研进程横加干涉?学术活动遭遇利润盈亏问题时会怎样?《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对这些重大的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剖析和探讨。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描述了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因持续加速的市场化而造成的巨变:为竞争精英学生,各大学将自己“品牌化”以增加吸引力;对学术超级明星开出天价工资以提高大学的知名度和声望;由纳税人资助的学术研究变成了有利可图的专利;学术思想以最高的价格被竞价者买走;在市场经营的压力下,文科逐渐萎缩。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详尽探讨了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内强劲的市场化动力,既赞赏企业化的活力打破了学术界的沉闷氛围,又对商业价值和市场标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泛滥怀有隐忧。《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指出,市场在高等教育中应该有一席之地,但同时又必须恪守界限,不能超越自己的底线。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案例典型,眼光独到,叙述生动,结论极富于洞察力,是高等教育及公共政策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者的必读之作。

作者简介

大卫·科伯(David L.Kirp),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公共政策教授,著述甚丰。

书籍目录

前言:新的大学第一编  高等教育的市场  一  这个幼小的学生去了市场    身份盗窃    马加尔的方式    吸引学生的诱饵    产品标价    不惜代价:改变学院经历    操纵市场    “我指导的不是申请,是生活”    有可能进行“地区军备控制”吗?  二  尼采的地位:芝加哥大学    罗伯特·赫钦斯的幽灵    问题的核心    但丁还是德里达?    与雨果的矛盾    数字    雨果之后:更加平静、温和,并且几乎没有变化  三  本杰明·拉什的“孩子”:迪金森学院    濒临灭绝的种类    “没有因英语而死”    形成“思想共享”    学院大门上的牌子  四  星球大战:纽约大学    被马卡罗尼公司拯救    很多的意见,很多的机会    分析哲学是最优秀的    分析哲学的知识领域    纽约大学的“第二哲学系”    一个共产主义版本的全球性大学?第二编  管理原则  五  过去的阴影:纽约法学院    先例的阴影    现实的影响:芝加哥一肯特    “劲量兔子”:佛罗里达大学    “如果你能在那里做到……”:纽约法学院  六  卡夫卡是一位乐观主义者:南加州大学和密歇根大学    外包:从餐厅到学校的“商标”    “人须自立”    USC:特洛伊战争    密歇根大学:“地方支持”的限制  七  杰斐逊先生的“私人”学院: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    自治的漫长道路    “特许费用”的谈判    达顿校区的“旅馆”    托马斯·杰斐逊的巨型大学    市场与圣父    第三编虚拟的世界  八  反叛联盟:南方联合大学的古典学系    “为我们的产品创造需求”    古典学的复兴    古典学家的先锋    眼前的问题    教授们的推动    今天的校园,明天的哈佛  九  概念中的市场: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天生权利”的市场化:哥伦比亚大学    “知识共享”:麻省理工学院    网上大学的教训  十  英国人来了——又走了:开放大学    “无产阶级的学院”    推广到国外    质量不是一切    金钱和“有意义的革命”    第四编机智地赚钱  十一  广泛协作:伯克利加州大学    大学出租?    拼凑    进入伯克利    保持开放    与魔鬼共舞    吉规模Ⅱ,吉规模Ⅲ  十二  技术信息淘金热:硅谷的IT证书课程    人人都可以参加    希尔德学院与优尼泰克:了解顾客    精明的消费者    加维兰社区学院:普及IT培训    圣荷西州立大学:竞争赢利    圣克鲁兹加州大学:优越感的矛盾心理    学术价值有市场吗?  十三  他们都在经商:迪弗莱大学    “迪弗莱大学:直上云霄”    但这是高等教育吗?结语:学习公司  回到未来  个人财产和公共利益致谢中英译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大学是一个共同体。学者和学生在这里寻求真理。  ——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的理念》(1946)  知识是一种风险资本。  ——米歇尔·克罗,《高等教育周刊》(2000)  这两个校园之间只有半小时的车程,但在心理上的距离却有一光年之遥。在它们之间,标志的是美国新高等教育的外在差别。  第一个校园是现代版本的常春藤学院,一个与平淡乏味的世界相隔离的学习场所。这是一个真正的公园,青葱翠绿,掩映在周遭的公园之中,里面有池塘和蜿蜒的小径,是一个吸引学生和教师们来此进行对话的地方。这里的建筑现代而不张扬,大部分教室的大小只适合上讨论课,而且配备了电子时代的设备。这是一所选拔严格的学校,它的学生和工作人员来自全球各地。对于在这里所受到的教育以及接触相关事业的机会,学生们感到非常满意。  另一个校园是城市丛林中的一座仿哥特式建筑——那是犹太人区的“牛剑”。但迄今为止,那些暴露出的疏忽的痕迹仍然随处可见,从20世纪50年代最先进的物理实验室到用于奥运——1908年奥运会——选手训练的游泳池。从建校到现在,学校始终陷于经济困境之中。前些年,它有两次几乎难以为继,预计中的每年一千万美元的赤字吞没了杯水车薪的捐赠基金。就连那些非常忠实的毕业生中也  四 星球大战:纽约大学  在格林尼治村的街道上空,到处都飞扬着紫色和白色相间的三角旗:它们在宣布,这里是纽约大学的领地。离开市区五英里的晨边高地(Morningside Heights)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领地。哥伦比亚大学称自己是纽约最好的大学,这一点长期以来都没有受到过挑战,但它不会想到如此直率地展示自己的领地。这不是250年前建立的常青藤盟校的行事方式。虽然纽约大学1831年就建校了,但它缺乏可以依赖的光荣历史。直到最近,它仍然是一个没有什么声望、缺乏资金的走读生学校(commuter school);20世纪70年代中期,它在破产的边缘挣扎。不过它发生了足以让任何一个公司感到自豪的转变:在一代人的时间里,纽约大学不仅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真正的竞争对手,而且成为一个将自己定位成“全球性大学”的全国知名的学府。它赢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纽约大学是当代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成功范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纽约大学就可以很快地筹集到资金: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筹集了20亿美元。它没有像其他大学那样用这笔钱来建立基金,而是把大部分钱都用于建筑、购买新设备和聘请新教师。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大卫·科伯(David Kirp),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公共政策教授,菩述甚丰。  本书是最优秀的教育类图书之一,任何对高等教育有兴趣的人都会认为它不可多得。  ——《华盛顿时报》  阅读本书是一种享受。它充满智慧,是阅读书单上学生们最喜欢的一本书。  ——《政策与管理杂志》  本书研究的真正主题是“美国精神”。科伯明确地指出,大学的核心是公共利益。我们越多地考虑到公共利益,大学的世界就会越美好,整个国家就会越美好。  ——《旧金山纪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本书主要写了先代的美国大学中的一些非学术型的行为,太杂乱了,逻辑性不好。可能也有些翻译的原因。建议不用认真读。
  •   教育专业的好书,这是一套书!书的质量不错,值得购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