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6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定华 主编 页数:37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透视美国教育:20位旅美留美博士的体验与思考》的20位学者(博士)都在美国长期学习、生活过,有的学成归国供职于国内大学,有的仍居住在美国,任职于美国高校或教育部门。他们对中美两国的教育都有近距离的了解,有切身的体会,有冷静的观察和思考,还有深入的研究。《透视美国教育:20位旅美留美博士的体验与思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透视美国教育,视野独特,事例鲜活,文字活泼,夹叙夹议,生动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国内目前介绍美国教育独具特色的作品。 《透视美国教育:20位旅美留美博士的体验与思考》抓住了美国教育的一些重要方面,如美国的天赋教育、高中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大学校长的选拔、大学教师的晋升以及教育改革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评述和分析。
作者简介
王定华,教育学博士。先后在河南大学、河北大学、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学习。1986—1994年,在河南大学执教。1994—2000年,先后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行政管理处、义务教育处、高中教育处任职。2000—2003年任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领事、交流与调研组组长。2003—2006年先后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办公室主任、综合处处长。2007年进入基础教育司领导班子,主管综合处、学校管理处并负责基础教育重大问题的综合研究及国际项目,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协调员。在国内外重要教育刊物上发表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比较教育等方面论文50多篇,已出版专著《走进美国教育》,主编《中外教育史》、《教育与环境》,合著《比较教育基础》、《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民族振兴的希望——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与前瞻》,组织翻译《21世纪的大学》、《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教育研究方法》等书。
书籍目录
序言导读:荟萃旅美留美博士,共话美国教育感受美国学校天赋教育透视美国学校品格教育透视美国学校的教书育人透视美国中小学校长与中小学教学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和专业成长美国中小学的国际教育与国际交流美国高中教育透视美国学校考试评价透视外国留学生在美国美国留学生在外国我在美国读学位:不平常的学习与生活我在美国攻博士:亲历大学学术实力和创新活力我在美国做学者:亲历美国大学教学改革我在美国教本科:亲历大学通识教育我在美国当博导:亲历博士生教育我在美国做研究:大学校长的选拔及其对大学的管理我在美国当院长:亲历院系复杂关系我在美国评职称:大学教师晋升制度的体验与观察亲历美国教育改革:不让一名儿童落伍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九次考察回眸和未来趋势展望后记
章节摘录
美国学校天赋教育透视 天赋教育就是对天赋儿童的教育。在美国天赋儿童并不神秘,一般能力超常(gifted)或特殊能力超常(talented)者,都被视为天赋儿童。虽然我们无法为孩子选一颗神童的头脑,但我们完全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实施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才能享受的基础教育——只面向2%~5%的高智商孩子的“天赋教育”!天赋教育也就是英才教育,是面向那些资优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 许多中国家长很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不是神童? 美国家长也关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是“神童”,但并不太热心。领孩子去测试IQ,很方便,只要达130以上,就可进神童天赋班。但测IQ的人不多。其实,用不看测,稍留心看一看孩子的行为就能知道。 俄亥俄州的“英才教育提倡中心”作为非盈利性的民间天赋教育研究机构,对“天赋儿童”就有精彩描述: 具有天赋的孩子往往不容易被发现。他们常常不是课堂里最聪明、最听话的孩子。有时,他们会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取笑老师,哗众取宠。有时,他们又会坐在教室的角落闷不吭声。 与那些只具一般智商的孩子一样,天赋儿童也有着千变万化的个性和爱好。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他们可能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能很快地解决难题 ·喜欢有计划,有条理 ·有着非凡的记忆力 ·喜欢同成年人或年纪比自己大的孩子交朋友 ·喜欢质疑权威 ·喜欢开开轻松的玩笑 ·经常“白日做梦” ·想些与众不同的问题 ·容易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 ·看得到事物之间的关系 ·具有幽默感 ·看起来要比同龄人早熟 ·投入比别人少的努力,但得到比别人多的成功 ·智商在130以上 ·天赋儿童会有不同一般的好奇心 …… 在美国的中小学里,中国孩子一般都表现得相当突出,特别是数学。许多华裔家长都引以为荣。我儿子矿矿在小一年级时就自学了六年级的数学,美国孩子和家长见面都竖拇指赞叹“聪明!”我们当然自以为是。谁知,在我们很“谦虚”地提出让矿矿每星期跳级到三年级去上一节数学时,美国学校不同意,并指出:矿矿擅长的是中国学校教的“算术”技巧,美国学校教的是“数学”…… 那是1992年的事了,读了那封矿矿的老师代表校长和学区(相当于国内的教育局)写的信,我们非常不服气,不屑地扔到一边,直到写《天赋教育在美国》又重新冷静地阅读这封信。 为什么年龄越小中国孩子领先美国孩子的差距越大,年龄越大领先的差距越小?到高中以后,与优秀的美国孩子就基本没有差距了?为什么…… 经过潜心研究美国的天赋教育,我发现:中国教育培养的是聪明的孩子,美国教育培养的是智慧的学生。 聪明的孩子和智慧的孩子有没有区别?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我们以“西安事变”的教学为例子,可清晰地看出两者的巨大差别: 中国的重点学校里,老师讲完史实后,要求学生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以“学会”为目的,满足于考试结果。 美国的天赋教育则是八仙过海,如:什么都不教,让孩子们分成几组,分别制作一份当时各党各派报纸;或者只给几个辩论题,让孩子组成正、反方进行辩论。即便是常规教学,老师也会启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如果蒋不妥协?如果张、杨不和共产党合作?如果张、杨把蒋处死?如果蒋逃出西安……甚至让学生自己设想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无论哪种方式,学生都在收集材料、研究材料、组织观点的过程中,培养了“会学”的能力。 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把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概括为两种教育: 聪明的孩子 1.能够知道答案 2.带着兴趣去听 3.能理解别人的意思 4.能抓住要领 5.完成作业 6.乐于接受 7.吸收知识 8.善于操作 9.长于记忆 10.喜欢自己学习 智慧的学生 1.能够提出问题 2.表达有力的观点 3.能概括抽象的东西 4.能演绎推理 5.寻找课题 6.长于出击 7.运用知识 8.善于发明 9.长于猜想 10.善于反思、反省 从“西安事变”的教学比较看,中国教育培养的学生包揽了“聪明的孩子”的所有特点;美国天赋教育培养的学生囊括了“智慧的学生”的所有表现。 杨振宁教授和丘成桐教授对于中美优秀学生的优劣存在不同看法。其实,前者认同的是中国教育培养的“聪明的孩子”;后者赞赏的是美国教育培养的“智慧的学生”。 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这两者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 我曾有过让我冷汗直冒的反思! 这里,我也想请读者认真想一想这个问题。 美国怎么选“神童”? 美国既为那些被一般学校淘汰的“差生”设立特殊的学校,也“明火执仗”地在全国50个州立法为2%~5%的高IQ孩子提供“天赋教育”。 其实,你只要到美国一流大学问一问,你就会发现: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来自各地的“天赋教育”班。 那么,什么孩子才能参加“天赋教育”班呢? 选“神童”是一项既要服众,又要讲科学的工作。美国学校为天赋班挑选学生有几条大原则: ·用多种衡量手段去寻找不同才能的天赋孩子(不能只讲成绩和IQ指数)。 ·摈弃偏见去寻找具有各种背景的人才(说白了,是适当降低条件去考虑少数民族、贫困家庭、不同文化或宗教背景的孩子,或残疾孩子)。 ·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在成熟过程中的兴趣变化和发展(天赋孩子不搞“终身制”,原来是的将来可能不是,原来不是的将来也可以是)。 ·从发展的角度去发现孩子尚未显露的潜能(强调的是“潜能”,而不仅仅是目前的表现)。 ·除智力外,还重视驱使孩子不断努力的内动力(不培养聪明的懒孩子)。 在这些大原则下,如何筛选天赋班的孩子?各州、各学区、各校都有各自大同小异的办法和标准。 一般来说,最基本的指标是全国或州的统考成绩,或IQ指数。以我们所居住过的两个学区为例:甲学区有三项基本要求:一、历年的全国或州的统考成绩必须在98%以上;二、Homeroom老师(类似国内的班主任)的推荐;三、家长的推荐。乙学区除上述三条外,再加一条:参加学区自己出题的考试。 一般来说,每间学校都有特定的老师和工作人员负责识别天赋孩子的工作。 识别天赋班孩子的时间,少则几天,多则两三个月。有的一经识别鉴定,立即可以进天赋班;有的学校则在下一个学年,才接纳新发现的天赋孩子。 整个程序包括十多个环节。 1.开试验课:目的是开发孩子高层次的思维(如分析、推理、综合),激发孩子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表现,老师作出评价并存档。 2.老师的观察:在日常的学习及活动中,对孩子的天赋特征进行详细记录,特别是记录孩子在学习中显露的潜能(即若隐若现,尚未完全表露的能力)。这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已经是一匹人人都能识别的千里马,谁都能当伯乐。伯乐的价值在于能识别那些别人无法识别的“潜能”。 3.不以考分为识别天赋孩子的唯一标准,用多元的手段去识别天赋孩子。因此,也要求家长和任课老师填写调查表:a.父母填写调查表,帮助识别委员会更深入地了解孩子。b.任课老师填写调查表,然后送分管天赋教育班的老师审核。c.任课老师写一份描述学生在班上的能力和表现的观察报告。 4.学生参加能力测试,检验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以及数理推理能力。 5.学生历年的各种统考成绩在95%甚至98%以上。 6.非正式的面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兴趣、创新能力和思维的深度。 7.天赋教育审核委员会对比、参考、综合任课老师,天赋教育班的老师,学生顾问及专家的意见,审核各种标准和专项测试后,发通知书给家长。 当然,按照法规,在整个筛选过程中,学校必须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包括少数民族、母语非英语、家庭社会地位低下且经济贫困,或者残疾的孩子,等等。其实,“一视同仁”对这些孩子来说,已经不公平。用英语来“一视同仁”地要求母语为非英语的孩子和母语为英语的孩子,这是不公正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一视同仁”、不歧视,已经不容易了。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要求家长填推荐表。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要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个客观的认识,并作出公正的评价和鉴定——要么“内举不避亲”,要么“大义灭亲”,确实不容易。 另外,有的学校还让同龄人填推荐表。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认识他人,无疑是一个深刻的自我教育的过程。 美国“神童”练什么童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的早慧教育是把孩子当成“鸭”来早填、多填;那么,美国天赋教育又怎样给孩子打基础?美国“神童”又练什么童子功? 中国教育界有个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忽视基础,只有中国的教育重视“双基”。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来看印第安纳州佳里学区的K-12语言艺术课的天赋教育计划。在这份从1年级到12年级的计划里,根本看不到什么考试成绩达标一类的东西,开篇第一功是“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 作为美国天赋教育的入门功夫,所谓“批判性阅读”,就是不仅从阅读中吸收性地学东西,更重要的是从阅读中批判性地学东西。死记硬背、人云亦云,那是末流功夫。批判性阅读才是硬功夫,才是高段位的阅读行为。 为了达到“批判性阅读”之目的,该计划循序渐进地设计了各个年级的培养目标,让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在阅读、评价、争论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氛围中,批判性阅读简直无异于自杀。当老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读一篇文章时,现成的标准答案已在恭候着你。有哪个老师敢鼓励学生去批判性地阅读课文?哪篇课文不是精选的佳作?怎能批判性阅读? 我在国内上学时,读鲁迅的文章,有些句子,怎么读也读不顺。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句“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当然,这不能说有语法问题,但读来总有点不太顺。再比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有一句“落水狗的是否该打”。为什么不说“落水狗是否该打”,也不说“落水的狗是否该打”,偏偏说“落水狗的是否该打”?我试图从各种语法角度帮鲁迅找那个“的”字的答案,均无法说服自己。于是,怀疑是排版印刷的错误,但找来其他版本,一模一样。鲁迅不愧一代伟人,思想之深邃,文笔之辛辣,语言之生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是,只能突然怀疑自己是否“神经搭错线”? 前两年,到哈佛办事。友人指给我看:哈佛大学的标志是三本书——两本朝上开着,一本朝下盖着。什么谜底?朋友引而不发。我寻思了几天,豁然开朗:哈佛想告诉她的学生:书本传播了知识,传播了真理;但书本也传播了谬误。因此,哈佛的师生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哈佛追求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行为。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从批判中吸收,是一种主动的吸收,是过滤后的吸收,吸收的是精髓,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批判,从而对知识进行重构,成为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批判性阅读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批判性阅读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第一块基石。 批判性阅读的入门功夫是“批判性聆听”。美国天赋教育倡导“批判性聆听报告”,让我颇感震动!在中国,有哪个中小学校长在给报告人作开场白时,号召孩子们要“批判性聆听”嘉宾的报告?孩子们给报告人的,从来都是鲜花和掌声。殊不知,“批判性聆听”也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能力。从小就逆来顺受,长大则难以独立自主。 中国的母语教育不太重视培养“听”的能力,就更不要说培养“批判性聆听”的能力啦!在许多人看来,似乎“说”与“写”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而“听”和“读”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需要培养。于是,“演说”和“写作”可以是一门学问;“听”和“读”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听什么有益”,“怎么听有效”,“为什么必须这样听”……都大有学问。 “批判性聆听”不是事事作对、处处唱反调;或者干脆为反对而反对,进行盲目批判。“批判性聆听”,讲究的是不盲从,把独立分析和理性思考作为思维的“过滤网”,去吸取说话者的精华。“批判性聆听”的关键是:既不要盲目地全盘接受,又要虚心地吸收对方的精华,然后去“悟”出自己的思想。至于是不是要唱反调,倒不一定。许多时候,孩子的“起疑”、“存疑”,更像“批判性聆听”。简单地把“批判性聆听”看做“对着干”,完全是一种误解。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否培养“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聆听”的能力,也是培养“聪明的孩子”和培养“智慧的学生”的区别。 美国“神童”怎么学数学? 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中小学“玩算术”是出了名的。 我儿子矿矿在同班的美国小朋友只会掰手指算简单加减时,已会多位数乘除法。老师问:4+3=?大家还没反应,他答:3+4=21÷3,全班都傻了眼,就他得意洋洋。在我眼里,美国小学数学太浅显,整个一个“磨洋工”。一年级时,我借来六年级的数学课本,矿矿一样应付自如。第一学期结束后,我们向学校提出来,能不能让矿矿插班到三年级上数学。我心里想,只要求上三年级,已经很谦虚了。 不久,我们收到矿矿的老师来信(节录): 关于矿矿的数学学习问题,我已和校长罗伯特博士说过了。她也跟学区主管教学和课程的助理督导迈克·威廉斯博士谈了…… 附上一年级数学课15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更强调的是孩子对那些隐藏在数学后面的概念的理解,从而在口头上和书写中能够使用他们所学的东西进行交流,而不是对算术的死记硬背。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学会思考,让孩子把自信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从而去珍视数学。我们的课程是让孩子积极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循序渐进的、适当的教学活动去学习具体的操作计算。矿矿在中国学校学到的一些算术技巧,例如乘法和除法,对美国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不是循序渐进的、适当的活动。我们运用的是绝对具有乘除法功能的组合法教学,从而使孩子在记住计算的数字之前已能理解乘除法的实际意义。 矿矿当然是一个具有计算技巧的优秀学生。然而,算术仅仅是整个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部分。我们在数学课里,会运用许多教学活动来挑战矿矿的思维,从而也对他本身形成一种挑战。
编辑推荐
《透视美国教育:20位旅美留美博士的体验与思考》像一扇窗户,帮助读者打开新视野,让读者了解有关美国教育的生动故事,并引发读者思考。有人说,美国教育发展是一个奇迹;也有人说,美国教育危机不断。 究竟哪些是美国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主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