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新著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振复  页数:40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运用文化人类学关于巫学的理念、方法、论证中华原始审美意识起源与原始巫史文化传统的关系,进而由文化哲学进入,研究自先秦到现代各个时期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轨迹,文化品格及其影响。所论尤为注重文脉的历史联系,富有独立见解。

书籍目录

导言 文化人类学三路向:“神话”说、“图腾”说与“巫术”说第一章 巫史文化根性与原始审美意识 第一节 原巫文化 第二节 史的文化 第三节 原始审美意识何以发生 第四节 卜辞原始审美意识探问 第五节 龙文化与原始审美意识第二章 先秦子学与“前美学” 第一节 “轴心时代”的“祛魅” 第二节 郭店楚简《老子》的美学贡献 第三节 通行本《老子》的美学贡献 第四节 孔子仁学的美学意义 第五节 楚简《性自命出》的审美意识 第六节 孟子心性说与审美意识 第七节 庄子哲学的美学精神 第八节 《易传》思想的美学蕴涵 第九节 荀子思想的美学蕴涵 第十节 值得注意的美学范畴与命题第三章 秦汉经学与“前美学” 第一节 黄老之学的美学理念 第二节 “独尊儒术”的美学理念 第三节 人文时间与人文初祖的美学意义 第四节 谶纬神学与审美 第五节 唯“物”而“疾虚妄”的审美 第六节 美学范畴、命题俯瞰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玄、佛、儒的趋于融合如何促成美学建构 第一节 自然、名教之辨 第二节 言、意之辨 第三节 有、无之辨 第四节 才、性之辨 第五节 以“无”说“空” 第六节 “唯务折衷”:《文心雕龙》美学的文化素质 第七节 美学范畴、命题择要第五章 隋唐佛学与美学 第一节 隋唐美学的人文品格 第二节 法海本《坛经》的美学诉求 第三节 审美“意境”说的佛学解析 第四节 美学范畴、命题解读第六章 宋明理学美学的完成 第一节 理学美学的文化前奏 第二节 道德作为本体:审美如何可能 第三节 道德本体与存养工夫 第四节 良知:“为动去静是格物” 第五节 人世、出世与弃世 第六节 文、道之辨 第七节 “闲和严静”的美学 第八节 美学范畴、命题讨论第七章 清代实学与中华古典美学的终结 第一节 “气”哲学的美学之思 第二节 尚“实”的美学思考 第三节 从古典走向现代 第四节 值得重视的美学范畴与命题第八章 20世纪中华美学的现代格局 第一节 守成主义 第二节 自由主义 第三节 激进主义 第四节 美学范畴与命题问题简说主要征引与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龙凤”的原型,即为“鱼鸟”。鸟者,凤也;鱼者,岂不是龙么?龙的形象建构,与鱼有关。鱼纹大约就是一种“原龙”之纹。据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编号为M45的一座墓葬中,发现“龙虎蚌塑”图样。据测定,该墓葬之年代距今六千四百六十年左右,该遗址发掘于1987年。《龙与中国文化》一书对该纹样的描述颇为生动:“这幅原龙纹出现在濮阳西水坡遗址M45号大墓墓主人骨架的东侧,由白色的蚌壳精心摆塑而成。‘龙’长1.78米,高0.67米,头北尾南,背西爪东。‘龙’头似兽,昂首瞠目;它的吻很长,半张的大嘴里长舌微吐;颈部长而弯曲,颈上有一撮小短鬣;身躯细长而略呈弓形,前后各有一条短腿均向前伸,爪分五叉;尾部长而微曲,尾端具有掌状分叉。总体上看,这条‘龙’似乎在奋力向前爬行。”而“墓主人骨架的西侧,是一幅与原龙纹相对称的虎形蚌塑。虎头微垂,圜目圆睁,张口露齿,长尾后撑。虎的四肢作交递行走状,真可谓下山猛虎。”同时,“墓主人骨架的正北(足部)有一蚌塑三角图案,三角图案的东侧横置两根人的胫骨。被蚌塑环绕的墓主人是一位身长1.84米的壮年男子,他头南足北,仰身直肢葬于墓室正中。整个墓室布局严谨,充满了庄严、神秘的气氛”。这一罕见的考古发现,学界称为“龙虎墓”,由此研究中华“四象的起源”。四象者: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李学勤说:“特别奇怪的是,在墓主骨骼两旁,有用蚌壳排列成的图形。东方是龙,西方是虎,形态都颇生动,其头均向北,足均向外。”并说,该“龙虎墓”的方位排列,“龙形在东,虎形在西,便和青龙、白虎的方位完全相合”。②如果说陕西宝鸡北首岭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出土的“鸟啄鱼”纹中的鱼还不太像龙的话,那么,濮阳西水坡遗址M45大墓出土的这一龙样,已与后世的龙在造型上极为相似。学界一致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真正的中华“原龙”图样,而且它与虎图相对,称它为龙,殊无疑问。学界有人曾认为,中华四象观起源甚晚。《中国天文学》一书甚至说“是秦、汉之后的产物”。实际上,《礼记·曲礼上》已有关于四象的记载:“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据考,《曲礼》乃孔门后学七十子所作,由此,以往学界多持“四象起于战国”之说。

后记

本著所叙,似数十载问学之酸果而难得圆融乎?灵犀孤寂之际,虽仅偶有拾取,仍未改于中国美学及易、佛求索之疾愚也。王静安氏云:“‘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注:原词为“蓦然回首”),那人正(原词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大凡人生兼为学之三境,有如但丁《神曲》之地狱、炼狱与天堂,诚未谙余之身心栖居于何耳。诸般努力,纵付之东水、交乎冷月而犹未悔,惟愿敬畏于精进之当下。吾治学,仅出于爱好而己。《庄子》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美”无言,确乎守望在春华秋实、灯火明灭之书城中。而诗趣兼禅悦,无求之求也。释道安《安般守意经注·序》云:“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须弥舞。”愿问学之寄,由道“无”此“大美”而趋于佛之空寂矣。是书所言,试以“我注六经”为本,图“六经注我”之新。恐史料之难以搜尽,立说有欠妥;探文脉似未全,而问美而少悟,余之愧焉。本著出版,尤为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张雅秋编、校之不吝心力,治学之严谨与敬业。是为记。

编辑推荐

《中国美学史新著》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美学史新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输的质量很不错,还没看内容呢
  •   王振复先生是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大家,这部书不仅考据精良,文字也具有美学特质,可读性非常强。堪称中国美学经典。好人品铸就好学问。
  •   学术味很重的作品,实用性不强...
  •   刚看了100页,感觉颇有新见,很注意从古文字,出土文献等角度研究美学问题。是一本很有个人色彩的学术著作而非科普性的传统教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