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赵为民 主编 页数:308
Tag标签:无
前言
从上个世纪末京师大学堂建立至今,北京大学已走过了她的第一个百年。过去的一百年也是中国曲折坎坷,进而自立奋进的百年。在这一过程中北京大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我受北京大学的影响到加入北京大学成为为其使命奋斗之一员的实践中,我认为它的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为发展学术而孜孜以求的精神是值得发扬的。 北京大学作为我国的最高学府是让人羡慕的。同时,北京大学所富有的朝气,那种为国运而忧虑和献身的精神也是为世人敬仰的。80年之前,当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时,五四运动爆发了。北京大学师生那种昌国运的新思想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真正鼓舞了我们青年一代。于是,远在南国的我也被卷进这革新的浪潮。当时,作为学生运动积极分子的我很想到北京大学参加这场运动,可惜未能成行。但是,北京大学师生倡导并为之实践的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精神却一直鼓舞着我。因为我认为那是真正的民族精神,是将科学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的务实精神。 1971年,我有幸进入北京大学,先在国际政治系,后转入社会学系。在从事科学研究、指导研究生,以及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我时时感到北京大学那追求科学、提倡学术民主的精神。北京大学是重学术的,但他们决不是为自己的偏好进行自我陶醉地研究,而是把学术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联系起来。据我所知,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的学术空气相当活跃,越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问题,越能引起广大师生的深入探索和激烈争论,同学之间争论不休,同事之间各抒己见。大家一方面力图深入认识中国所面临的这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变迁,另一方面则试图提出更好地推进我国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建议。这里反映的仍然是北京大学师生的拳拳报国之心。 关注和贴近研究现实问题决不是北京大学师生的即兴之作。在每一项研究开始之前,知识和理论的准备是必要的。因此那些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即使是很具现实性的题目,人们也不只是以提出对策或建议为目的,验证已有的科学理论和发展新的理论常常成为北京大学师生的更深层次的追求。在此中不乏对已有理论的批评、修正和补充,这正是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北京大学的师生在这方面是相当自觉的,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回想60年前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提出“社会学的中国化”的任务,看到今天北京大学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令我感慨不已。 科学是离不开实际的。北京大学学术的发展也是其科学精神与变迁中昀社会相结合的结果。在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社会变迁更加迅速和复杂的情况,北京大学将会以自己不变之传统去研究不断变迁的社会和问题,同时也一定会结出学术发展和推进社会进步的丰硕果实。这是北京大学的神圣责任,也是它的未来。 作者简介雷洁琼,1905年生,广东台山人。1931年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系,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燕京大学、东吴大学、北京政法学院教授。1971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现为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名誉会长。
内容概要
这真是一块圣地,近百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数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知识、闪光的才智、 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台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科学与民主已成为这圣地的不朽的灵魂。 《精神的魅力》是编者献给母校生日的贺礼,本书为第二辑,在这个集子里,尽可能地收录了有影响的北大人的忆人、忆事、议北大精神之文,如《 北大与我的学术生命》、《校园“故”事》、《思考者的精神乐园》、《担当、勇气与气概》……
作者简介
赵为民,1954年生,福建人,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大学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书籍目录
序:发展学术,以昌国运第一辑 北大与我的学术生命 道不远“人” 青春的常新的北大 未名湖上新景象 九万里风鹏正举 从北大教授到国际法庭法官 我与北大人 提高大学科学水平 家在北大 未名湖情愫——燕园文抄 校园“故”事 永远的怀念 北大与我的研究方向 沙滩忆旧四章 千回百转漫漫路 十年风雨未名湖 轶闻追忆 在北大教书四十年 求实·创新 未名湖情思 深情的追忆第二辑 怀念母校 湖畔春柳正新发 一代新潮接旧潮 传统与创新 师泽琐忆 我对北京大学的印象 未名湖畔的忏悔 一百年的青春 思考者的精神乐园 我与逻辑学 闲话“北大特色” 北大生活简记 精神的洗礼 一封珍藏的家信 严师之教 北大与“整理国故” 我感觉到的北大 我心中的“史迹碑” 重返母校的日子 一位百岁老人的北大情 北大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读书·思考·创新 永远的深情 我读北大 二进北大哲学系 走近未名湖 永远创新的北大 未名湖畔 背景第三辑 北大的不争与争 北大感怀 担当、勇气与气概 北大的朦胧美 即将消逝的风景 师风散记 难得的“偶然” 与季先生不期而遇 北大,永远的似水流年 未名的情问渠哪得清如许(跋)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北大与我的学术生命 张岱年 北京大学是当代中国的最高学府,这是人们所共同承认的。北大所以成为中国最高学府,不是偶然的,是因为北大对于当代中国的学术发展有较多的贡献,更是因为北大具有一个优秀的学术传统。而北大的优秀传统,主要是蔡元培先生任校长时建立起来的。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学术方针,虽然是兼容各种思想,而主要是鼓励新的思潮。20年代兴起了“新文化运动”,这和蔡元培先生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当时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都在北大任教,他们新的思潮,使中国的文化学术走入一个新的时代。 在40年代,我在清华大学哲学系任教,到1952年,高等院校进行调整,清华的文理法学院都合并到北大,清华的哲学系和当时的全国各哲学系都合并到北大,组成北大的新哲学系。在解放以前,北大哲学系与清华哲学系是全国哲学系的两个重镇,而学风有所不同。北大哲学系比较重视考据,注重康德、黑格尔以及佛学的研究;清华哲学系注重英美分析哲学,强调逻辑分析方法,倾向于著书立说。1952年清华哲学系合并到北大,过去的分歧消失了,大家都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西哲学史。从1952年我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到现在45年了。我在北大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参加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工作,二是从事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工作,三是参加文化问题的讨论。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北大应该永远年轻,永远富有朝气,也必然还要丰五四精神的轨迹向前发展。我祝愿北大能永远保持这种青春朝气和有进取的创业精神,在21世纪中,把中国的文化建设得更为辉煌。 ——林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