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卓越校长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维斯特  页数:239  译者:蓝劲松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担任MIT校长的14年间,查尔斯·维斯特不断致力于实现其重建美国科技信心的梦想。其间联邦政府的科研经费急剧下降,企业的研究与发展资源转向短期产品开发。维斯特呼吁与商业部门和政府建立新型伙伴关系。他要求大学迎接由创新驱动、与企业相连的全球学术挑战,同时重申基本的学术价值及持续进行长远研究的必要性。  本书收集了维斯特在其担任MIT校长期间撰写的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涉及到研究型大学的转型、更加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学术界的多元价值、课堂外教师更为重要的领导角色,以及财政吃紧时期新兴科技发展带来的无穷机会等等。在引发争论的“未知世界”一文中,维斯特提醒我们要注意那些受人类认识深层需求激发的科学“要点”,要回答“大问题”——我们未知的比我们已知的更重要!在有关MIT未来的另一文章里,他对MIT在切合科学技术前所未有的变革需求方面具备的非凡优势倍感欣慰。在“搅乱教育界的一池春水:数字时代的大学”一文中,他描述了建立在共享而自由的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MIT创新性的“开放式课件计划”。本书观点明晰而又充满远见,将使探索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深受鼓舞。

作者简介

  查尔斯·维斯特生于1941年,1967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90年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第15任校长,2004年12月卸任。在任期间,他特别强调加强本科生教育,探索新的组织形式以满足新兴研究和教育的方向,寻求教育和研究项目的国际合作,发展大学与工业更牢固的关系,加强麻省理工学院的种族和文化多样性。  查尔斯·维斯特现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长。

书籍目录

一 MIT:塑造未来二 MIT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三 在变革与限制时代追求卓越四 兼容并包,凝集共识五 高等教育和新时代的挑战六 未知世界七 机会与挑战并存?八 未来的管理者:学术界、企业与政府角色的演变九 MIT:未来之路十 悬而未决的三个问题十一 搅动教育界的一池春水:数字时代的大学十二 应变与责任:研究和教育中安全与开放的平衡十三 一往无前附录1 人名英汉对照表附录2 部分专有名词英汉对照表

章节摘录

  一 MIT:塑造未来  1990年6月我被选聘为MIT校长,紧接着于10月15日走马上任。但直到1991年5月就职典礼才得以举行,其时新英格兰的天气允许我们在基里安行政大厅(Killian Court)这一重要场所集会。这几个月时间里我会见了MIT的教师和其他人员,听取他们对学院发展的建议。一定意义上说,这篇就职演说可谓是汇集了他们见解的精华,还包括我认为对作为美国科学技术标识和领袖的MIT尤为重要的内容: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星球日益缩小,且沟通便捷;以全球的眼光管理我们生存环境的需要日益迫切;公立中等教育存在着诸多令人遗憾之处;吸纳有色人种进入国家科学和工程领域及领导行列的不断努力。  由于一段时间来美国学术腐败的频繁曝光非常消极地影响了公众和国会决策者的看法,因此使美国公众和政府重树信心,吸引科技投资就成了大学,尤其是MIT义不容辞的责任。MIT要在其中扮演积极且卓有成效的角色。实际上,改进这一状况也将是我任职期间一个不懈的个人追求。  最后,我选择“MIT:塑造未来”作为主题,言外之意在于表明大学应该冲破校园藩篱,致力于推动世界变革,同时也有目的地引导院校自身发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一流大学卓越校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王义遒
      
       近日读到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流大学,卓越校长——麻省理工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的作用》一书,颇有感触。该书是1990至2004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MIT)校长的查尔斯•维斯特13个校长年度报告的汇集。维斯特是美国很有影响的一位大学校长,学术界赞誉不绝,如“模范大学校长”,“一位富于创新精神的大学校长”,“一位富于想象与灵感,敢于直面我们时代的重大问题,而又充满活力的思想家”……不一而足。美国大学校长年度报告是校长的办学治校理念、思路和方略的集中反映,因此,这个汇集是了解MIT如何成为并长期保持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钥匙,对我国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无疑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与我国一些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的办学治校方略不同,维斯特的治校思路完全不是仅仅从MIT出发的。他到校近一年才发布的就职演说,取名为“MIT:塑造未来”,就明确宣布:“大学应该冲破学校藩篱,致力于推动世界变革”。在这篇演说中他从全球时代的视野描绘了美国的变化,从而“有目的地引导院校自身发展”,确定“面向未来的MIT教育”的任务。他申明:“MIT从属并服务于美国”,以政治家的抱负,试图通过MIT来寻求塑造美国的未来,世界的未来。这样,他高屋建瓴,一下子把建设一流大学的任务与建设一流国家,甚至构建明天世界这样的重大任务联系起来了。正像美国工程院前院长,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前主席和首席执行官诺曼•奥古斯丁在文集“前言”中所说,文集“对于曾经遭遇的MIT主要内部挑战几乎略而不谈,而是把焦点集中在学术、科学和技术领域,事实上也是整个国家与世界面临的更广泛的政策议题上,使得这些难题看来容易些,进而显得有可能驾驭”。时下我们常常听到有用“大手笔”来形容的一件宏伟计划或卓越项目的,这就是“大手笔”!它是以视野的高阔和战略目标的宏远来奠基的。
         MIT当然不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维斯特也没有企图使她成为综合性大学。但是,维斯特意识到,当前全球问题和美国面临的挑战与机会,包括环境恶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世界成为地球村等等,恰恰都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果,“解铃还需系铃人”,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赖于科技。MIT曾经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对国家政治经济决策,乃至对全球发生过重大影响,她所靠的是科技。MIT要继续引领美国的发展,就要在对国家经济政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领域发挥领军作用,由此他勾勒出MIT学科建设的蓝图,把研究工作的重点放在“三O”上,即info、bio和nano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上。但是,“今天,科学与技术、文化和政策、工业和政府、生产与沟通前所未有地交织在一起。……科技实践者也需要将工作其中的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MIT要进一步把基础科学融入到工程教育与实践中去,在管理(其斯隆管理学院在商界的声誉如日中天)、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上,努力达到平衡,使其以小而精、具有特色著称于世(其建筑设计要展现人类最高的文化艺术洞察力);同时要在数学、物理和生命科学之间达成平衡。
         科学技术一方面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众多的问题。美国社会正在发生重要变化:日益多元化、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青年对科学技术缺乏热情、政府与企业对基础研究的兴趣与支持削减(美国政府取消支持超导超级对撞机、拒绝核聚变项目),如此等等。这些问题既威胁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对MIT的运行造成重要影响。维斯特从维系国家发展命脉的视角出发,一方面积极促进MIT的变革,如保证少数族裔和妇女进入大学和在其中发挥作用等;另一方面,MIT利用自己的创造才能与完成重大项目的能力使美国继续保有其经济的竞争力,同时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促使政府改变政策,重树美国的科技信心。维斯特坚信:“教育实力是经济和社会繁荣的先决条件。教育能推动国家进步;未来属于理解这一点的人们”。
         维斯特当然感受到时代变化与美国政府政策变化给MIT造成的困难,诸如基础研究经费的削减、在给予学生助学金政策上的混乱等,在处理这些问题上,以及在处理教师中教学与研究的矛盾,允许MIT约2000门课件可以免费提供全世界使用而不管知识产权的诉求等问题上,维斯特表现了他独特的、高瞻远瞩的见识、胆识与决策能力。他一方面与政府据理力争,并使MIT实际上获得了大量财政收入,包括60多亿美元的捐赠;另一方面,他坚持“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奇妙结合”是造成世界最佳学府的基础,“本科课程与教育构成学校的核心,是使我们在全国和世界上居于领导地位的关键所在”。他要求一年级学生住校,以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学术上尽早融入MIT;在多元化时代,他强调要实行“兼容并包”,但同时又必须“凝聚共识”;他要求教师对学生负有集体责任,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教育,还要言传身教,在课余以自己的行动给学生作榜样,对教师课余兼职也作了严格的规定。他充分认识新时代学术界、企业与政府角色的演变,要求MIT的教育引领工程与管理的变革,并在校内成立了工业关系委员会,环境委员会等组织,以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协调处理一些新关系;他还要求学校管理也要适应新形势,讲究效率与效益。这些都显示维斯特的与众不同。
         和我们一些大学校长热衷于所谓“世界一流大学”的指标体系不同。在这本书中,你找不到对大学“指标”的描述。我不否认,研究一下“世界一流大学”的定量指标体系并非完全没有必要。但是,如果我们在建设一流大学过程中把这种指标看成是什么衡量大学水平的绝对标准,忘记了国家、甚至世界在前进道路上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就会“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与真正建成一流大学南辕北撤。我始终认为,一流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流大学,就在于他在使国家成为一流强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发展形势已经完全不同了。但是,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经济、科技、文化强国,不仅在总量上,而且在人均上,都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我们面临大量我们自己和西方发达国家过去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如13亿人口、8亿农民(或“三农问题”)、地区差别、发展与资源矛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同时,还要处理中国崛起与世界的关系、如何把中国文化融合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之发扬光大等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前人从未解决过的,是现有发达国家从未遇到过,因而无从借鉴的,需要我们发挥创造性,从经济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上,从政治的民主、自由和法制建设上,从文化的多元包容和继承出新上,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上,我们都需要不仅在思想、理论、观念和体制上,而且在科学技术和物质层面上的创新。我们中国人将会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并将给世界以重大影响。大学在这里应该起到引领的作用。 说到“大学引领社会”,有人总认为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认为这是党和政府的事,要大学来承担是“超权”。所谓“引领”,当然不是政治领导。大学的引领作用,首先表现在他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是未来社会的领袖人物,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其次,大学应当提出领导时代潮流的创新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有助于解决国家前进中的重大问题,引领时代进步潮流;第三,在科学技术上有重大创造发明,能促使科技、经济发生重要变革,能引导、开拓科学走向崭新的前景。教育是面向未来社会的,是为下一代人的,大学不能做到这样的要求,怎么能说是“一流”?
         正因为这样,一流大学要求其校长应该是洞察社会问题症结、深谙其诊治纲要的政治家,对社会前途富于想象力与充满前瞻的思想家。这就是我们从本书学到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主要的道理。国家领导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但需要在确定校长的使命和职责,在遴选校长中真正贯彻实施。对于争取成为一流大学的校长则需要自觉,尽管很多事情不是他本身所能掌控的,但至少有没有这样一种意识是大学能不能成为“一流”的关键.
      
  •     ——《一流大学卓越校长》的成就之道
      
       ■冯青来
      
       《一流大学卓越校长:麻省理工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的作用》 [美]维斯特著 清华大学 蓝劲松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28元
      
       何为大学?该怎样诠释一流大学的内涵?一流大学如何做到名副其实?大学校长是否是成就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大学校长又何以堪称卓越?
      
       美国工程院前任主席、麻省理工学院(MIT)和普林斯顿大学前理事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现任理事诺曼·奥古斯丁在《一流大学卓越校长:麻省理工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的作用》一书的前言中指出:“多方面的研究表明,能够存在数百年的组织——无论何种类型——并不太多;其中主要的组织是大学。人们还注意到,大学延续时间如此之长却变化最少。”这似乎在向我们暗示,大学的定义包括一流大学的内涵应该存有一种永恒的价值诉求,历经世纪,变化无几。但他同时认为,“查尔斯·达尔文对生物有机体的观察似乎也适用于人类有机体”。如达尔文所言,“存在的物种既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强壮的,而是最适应变化的物种。”这似乎又在提醒我们,大学尤其是那些一流大学的流芳百世,正是在于其持之不懈地追求对社会变化及时代变迁的最佳适应。在诺曼先生眼中,该书作者查尔斯·维斯特,历任MIT校长近14年之久并引领这所一流大学超越了其百年来的卓越与成功,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为上述问题提供解答或予以佐证。
      
       一所大学的领军人物当然非校长莫属,而维斯特作为校长执掌MIT已经将近14个年头,并且这是MIT及整个学术界面临重大挑战的14年。在MIT的管理与运作中,为了保持其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特质,在遭遇政府的科研经费急剧下降、企业的研发兴趣不再关注基础研究而追逐即时效应的外部挑战时,维斯特坚守其重振美国科技实力的信念,恪守基本的学术价值并重申持续进行长远研究的必要性。同时,在面临当前创新成为发展的内在驱动、企业渗入研发的必然趋势这种全球性的学术挑战时,作为研究型大学的MIT如何适时适度地转型,在外界的政府、企业和其自身的学术追求三者之间协调好各种复杂关系,维斯特也颇有建树和心得。故而,维斯特历任校长期间的年度报告专集除了不吝论及MIT管理中曾经遭遇的各种内部挑战,更把焦点集中在学术、科学和技术领域,事实上也是整个国家与世界面临的更广泛意识的政策议题上。以维斯特的校长年度报告为基础汇编的这部专著阐述的就不仅是MIT这所一流大学的故事,更是世纪之交美国科技和教育政策的缩影,内中揽括了美国今日高等教育和科技政策所面临的诸多最为重要的问题。
      
       可以说,很难见到在一本专著中可以论及如此广博的议题。书中,我们不仅会慨叹于作者对世界未来走向的关注、对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辨析乃至人类终极价值的探寻这样的宏大叙事;而且能感受到作者秉承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精神所表现出的与时俱进的危机意识,绝不陈陈相因的积极应变以及锐意创新的现实主义;还可以体悟到作者在管理MIT的过程中对诸如“教师应该如何平衡教学与研究之间的矛盾”、“大学应该把奖学金资助提供给谁”、“若获得终身教职的教师成就有限,是否还要保障其职业安全”等问题及“高校教学不仅在于课程设置,更在于教师们的言传身教”等教学理念的发微探幽。
      
       作为一所以“理工”冠名在科学技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一流大学,在维斯特的教育理念中从未忽略对社会关怀及人文价值的追求。因为“明日的‘系统工程师’(systemsengineer)不但需要具备物理、化学、数学及工程学科自身的坚实基础,而且人文艺术、经济、公共政策和管理领域的知识技能也要掌握。”其本人由于杰出的政治才能而能够进入到国家政策的智囊团队,并因为自身勇于直面社会重大问题同时坚持个人信念的勇气而备受尊敬,被大众视为道德楷模。维斯特立身于自己的特殊位置,笃信道德与伦理的价值,致力于阐发对社会及民众负责任的“高端声音”;笃行道德与伦理的实践,倾力于引导年轻的工科学子去直面伦理冲突,并将道德与伦理的决策问题视为主管学术机构在课外应对学生承担的职责之中的头等大事。在其任期内的各年度报告汇编而成的这本著作中,那些理性且深邃的洞见不断在冲撞我们的思维,而这种博大而细微的情怀也时常撼动着我们的心扉!
      
       概言之,这本著作的讨论范围远远超出了单一的大学、科学和技术范围,乃至单一的国家。维斯特本人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是听取他人意见,正是依靠这种保持开放思维的能力,使他能在按照自己的理念运作MIT遭遇的各种矛盾中求得平衡。此外,他在余暇时光还是一位称职的丈夫、父亲和爷爷。一个人不仅能够设法做到并做好所有这些事情,而且还有时间在众多的场合为制定国家政策效劳。我们无法不赞叹,只有胸怀这种广博情操的思想家和实干家,才能成就一流大学并不断超越自我。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艾伯茨(BruceAlberts)对维斯特校长及其专著的评价是:“作为一位富有远见、深具效率、敢于直言的国家科技政策领导人,维斯特在诸多大学校长中一直引人注目,对此我深感惊异。事实证明,他也一直是MIT重大变革的有力推动者,是对MIT产生过重大而有益影响的模范大学校长。一个人如何有时间承担这双重角色?正如本书所揭示的,维斯特博士是解决重大问题的能手。他还极为勇敢,对因坚持信仰而招麻烦在所不计。本书不仅学习如何领导一所现代大学的人应该阅读,而且它也能激励我们所有人成为更加有效的领导者。”
      
       正是在对大学精神的终极性及大学发展的适变性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中,查尔斯·维斯特亲身历练并记录下了一流大学及卓越校长的成就之道。这种大学精神和不懈追求何啻是一流大学与卓越校长的写照?它们无疑应成为所有大学及校长包括大学中人的理想诉求与奋斗目标。
      
       最后应指出的是,在目前不少翻译之作只是对原著的粗浅解读因而生硬晦涩甚至不知所云的情形下,本书的翻译水准已几近信、达、雅之最高准绳。本书系作者的系列年度报告,语言并不凝重,读来比较轻松,译作尽可能保留了这种简练流畅的语言风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