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李安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墨娃,付会敏 著  页数:851  
Tag标签:无  

前言

电影家把电影看作民族的精神、民族的魂魄,他们关注电影的点很多,如电影的文化研究、电影产业、影像和历史的书写等,这些不同角度的深度切入。构成了电影与各个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交响。一如那个两千多年前哲人的寓言,走出洞穴的人类依然沉浸在光影制造的梦幻中乐此不疲,电影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承载了太多。电影当如此。人类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让情感和记忆在光和影中超越时间、空间和死亡;当电影成为一种新的语言之后,电影表达也成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书写着历史和当下:电影的抵达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途径,电影成为大众媒体的内容聚焦:当制作电影成为一种资本元生产的重要方式。电影甚至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一张名片……电影已经成为今日众多的复杂的混合体:电影人或观众便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期待,电影不仅是电影,还成了电影之外的某些东西,于是,人们又不禁疑惑地回头询问,电影到底是什么?当电影被电影环境逼仄得莫名的时候,李安的出现便有了些横空出世的味道,至少,李安以一种方式,成功地诠释了一个问题:电影是什么。李安是一道风景,无论电影内外;李安是一种现象,无论国内国外。当我们阅读李安时,就如同穿越一道美丽的风景,那种美不是扑面而来的华美和惊艳,而是不时地拂过眼前的异样和别趣,久而久之,便连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竞也开出了花儿来,其光艳压过了周围所有的光环,照到了无限远处,好像没有了尽头……我们小心翼翼地,在这连成一片的郁郁葱葱中,建起一个坐标,试图寻找李安种下这片风景的足迹,并沿着这条足迹,寻找李安躬身耕耘的背影,这个背影或许能够成长为一种对话的平台,搭建起电影与观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电影作者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ois Truffaut)在1957年,发表了《作家的政策》一文,表明作者电影理论提出之初,其内涵的界定主要针对电影的内容和风格,主要强调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自叙性质的内容。在电影与电影理论不断的发展中电影作者论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1.导演决定着影片的风格和形式。具备一定电影技能的导演完全可以像作家一样表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2.导演在其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题材和风格上的某种一贯的特征,成为一种个人鲜明的标记,真正成为自己作品的作者。3.在导演不断重复的电影文本中,从社会、电影本体、艺术风格是否有着鲜明的个性来判定导演是否具有“作者”身份。从这个宽泛意义上的界定出发,我们把李安作为一位电影作者来研究,一方面,我们分析他的代表作品,从内容和形式人手详细分析其艺术风格、表现手法、题材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和特点;另一方面,李安特殊的文化身份和创作背景,也将成为我们阅读的重点,以期获得地域文化和创作环境对一个电影作者创作影响的具体经验。本书不以作者批评为主纲,而是超越了单纯的由作品到人或由人到作品的思维定势,深入地分析影片所表现的电影创作主体的“心理能量”,剖析影片的情感精髓,完成更深意义上的文本、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对话。电影本文回归到电影本体上的批评,也就是利用电影的语法规则,细读电影文本,在承认电影文本主体性的基础上,对电影的影像组织、节奏、摄影机运用、声音及剪辑等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影像语言背后的精神含义。这个坐标系主要是针对电影形式的分析。李安纽约大学电影专业的教育背景,决定了他的电影表现手法带有浓厚的好莱坞色彩,但是割裂不断的、深入骨髓的东方传统文化的浸染,又使李安不能完全投诚于好莱坞的商业化电影制作模式而放弃精神层面的思考,而恰恰是这两个看似不能融合的方面却恰当地融合在了李安的电影叙事之中,成就了特殊的李安和李安电影的特殊魅力。我们在同题材电影的比较阅读中,重点分析李安作品的影像表现手法及其精彩的细节刻画,解码影像中有意味的形式,进而分析其影片所蕴涵的文化膏义和艺术魅力。电影类型基本成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源自好莱坞的电影类型理论,因为其带有明显的商业组织制作和发行特点,直到五六十年代才受到重视。在大量重复的主题、桥段和影像中,类型决定着影片的形态、形式、风格和结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作者的创作和观众的接受。类型是社会和历史建构的产物,内隐了人类某一时期对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精神需求,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某一种电影类型被人们发现、确定、然后大规模重复,这种群体性接受成为某一阶段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外化,可以说,电影类型凝聚的是人类集体智慧。这一方面体现在电影制作者在观众需求的刺激下,用影像和电影规则沿袭地把观众的需求一遍一遍地重复,虽然这一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另一方面,电影类型确定了某种观看机制,某种电影的接受方式,进而形成电影的语言形式,而被确定下来。我们对李安的电影做类型研究,主要着眼点一方面是从类型的角度去审视李安作品和同时代其他作者的作品、和同类型其他时代的作品、和同题材其他类型的作品之间互文性,完成李安作品和其他文本的对话,分析以类型为起点的文本间的吸收、效仿和批评因素:另一方面,对于李安作品类型归属所凝结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心理进行分析,通过归纳其相似性比较作者的创新性来探讨某一个时代、社会通过电影类型所表达的神话和仪式。比如对《卧虎藏龙》作为武侠片的类型研究,希求以这样一部电影为原点,架构起对当代武侠片这一电影类型的总的分析和研究,进而达到引领武侠片创作和观看的目的。电影文化李安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化策略的成功,因此,对李安作品的文化研究成为本书的核心。由于影像意义的不确定性特点及电影制作对技术和创作环境的依赖,电影传播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从强势文化到弱势文化的单向传输,其中蕴含的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所有影像受众,电影作为一种叙事艺术也渐渐成为文化经验、价值取向和世界观的传播途径。尤其是好莱坞,其建立在国家政治经济强势基础上的文化霸权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深远影响,并在全球电影市场上收获滚滚利润。李安作为浸染于好莱坞电影制作环境中的一员,其作品很大程度上不能脱离好莱坞式的经营和叙事模式,但是,李安电影又是好莱坞生产制作中的一个“异类”,因为李安特殊的文化身份,使他的影片无法回避地打上了与其自身相符的多元文化的烙印。李安源于血液中的东方文化传承使他的作品相当程度上以一种东方式的理念诉说着世界性的话语和情感,从这种意义上,李安电影使中国文化得到了跨文化传播。李安的这种跨文化电影,是成就其电影风景和李安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和赞誉,也是我们阅读的重要部分。电影经济电影从其诞生那一刻起,就跟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影是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工业,因此,依赖于成本、明星、制作等因素的市场竞争成为一种资本的竞争,而宣传、上座率、票房、排行榜成为衡量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数。而正当世界电影夹杂在艺术和商业票房两极之间左右摇摆、迷茫无措的时候,李安电影的融资、制作和发行模式,或许能给迷茫中的电影生产一些补益精神、女性及意识形态    透过影像文本去分析作者的意识和潜意识,并通过联想、隐喻、象征等机制进行逻辑的理性分析,是影片精神分析的精髓。本书通过对李安的“恋父弑父”“江湖梦幻”的心理分析,以及对造成这种心理现象的社会文化等原因的剖析,来洞察和挖掘作者的创作动机,解构其艺术创作的过程。同时,分析观众的观影心理,重构电影的认同机制,达成对李安作品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原因探讨。“家庭三部曲”以及《冰风暴》、《理智与情感》作为李安探讨家庭伦理关系的代表性作品,其影片所折射出来的东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男性集权意识和女性意识的被压制,理应是我们探讨的对象。阅读李安及其作品,将李安置放于一位电影作者的身份来洞察和分析其影片中体现出来的鲜明风格和个性,细读其电影文本,抓取其作品中具有相似性的影像特征和表现手法,分析其中西合璧的制作经验和生产模式,并对李安电影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以期理解李安及其电影作品,并探索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方法和策略。相对于萎靡的中国电影市场和茫然的中国电影制作,李安果真是一个成功的神话。李安用其作品和经历,向人们昭示了通往神话的电影之路。李安的电影之路和所有坚实的路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无非都充满了泥土和瓦砾,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金光闪闪和虚无飘渺。不同的是,李安清楚这样的路应该怎么走,而我们,往往会在行走的途中迷失了方向。

内容概要

  李安是一道风景,无论电影内外。作为华人导演最出色的代表,李安站在世界电影的风口浪尖摘下一个又一个桂冠,其电影奠定了“象征意义”的结构和范式。  本书是国内研究李安及其电影的首部专著。通过解读李安的十部电影,本书全面分析了李安的导演艺术、电影影像风格、电影中深厚的东方文化意蕴及好莱坞电影制作模式。书中穿插有导演的传奇故事和鲜为人知的拍摄花絮,还配有大量精美图片,是研究李安电影和喜爱李安电影者的首选之作。

作者简介

  墨娃,又名刘婷,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获北京大学心理学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艺术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学位。曾获2001年全国电影华表奖编剧新人奖及2001年全国少数民族电影骏马奖最佳编剧奖。
  主要创作作品:电影《真心》、电视剧《家有公婆》、音乐剧《激情卡门》等。发表的主要论文有:《李安电影文化形态研究》、《中国电视剧影像叙事品格》及《中国电视剧影像叙事灵韵》等多篇。
  专著:《影像叙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书籍目录

前言历史选择了李安 一、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的电影之路 二、中学为体:李安电影的东方文化因素及其表达 三、西学为用:李安电影中的好莱坞元素“家”的当代寓言之一——父亲,在鸿沟和代沟间《推手》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 二、现代语境中的中国父亲 三、《推手》——父性的影像表达“家”的当代寓言之二——和而不同成《喜宴》 一、讲述一个关于家的“传奇” 二、以“浪子”身份讲述 三、戏剧性的叙事结构“家”的当代寓言之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的影像呈现 一、客观的叙事 二、隐喻的手法 三、仪式化 四、空间的封闭和戏剧的张力 五、游走在东西方之间《理智与情感》——对立中的和谐 一、理性的喜剧、感性的悲剧——简•奥斯汀的现代性 二、重构与超越——现代女性的理智与情感 三、消解和缺席——对立和谐的视觉表达《冰风暴》——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与交流 一、李安——西方文化的他者 二:东方视野下的西方家庭伦理 三、东方伦理在影片中的体现 四、东方审美之下的影像《与魔鬼共骑》——在战争中成长  一、美国战争影片——人性、娱乐、爱国主义一样都不能少 二、李安视角下的美国内战 三、在战争中成长  四、影像、细节及其他 《卧虎藏龙》——中国武侠电影的新起点 一、类型、武侠、民族心理模式——从鸳鸯蝴蝶派到人文武侠电影  二、自由、个性、成长——西方文化语境中武侠文化的解构  三、武舞、虚实、飞翔——东方意象之美  四、空间、民俗、历史——民族个性语言表达的缺失 《绿巨人》——无法承受之重 一、漫画电影:掀起银幕新风暴  二、《绿巨人》:一部人文性漫画电影  三、商业离人文到底有多远 《断臂山》——西部同性恋史诗 一、爱,与性别无关 二、情爱交织的断臂山  三、细节建构的具有东方意蕴的史诗《色•戒》——百年尘埃之上的幻灭与隔离 一、从张爱玲到李安:尘埃中开出的花 二、色与戒:人性的压抑与勇气 三、填充、再现与超越:李安对张爱玲的表达和突破 四、色动还是心动:《色•戒》搅动的百年尘埃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家”的当代寓言之一——父亲,在鸿沟和代沟间《推手》北京太极拳师朱师傅移民美国,和娶了一个美国女人并生有一个孙子的儿子朱晓生生活在一起。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再加上语言的不同以及年龄上的代沟,美国的儿媳妇玛莎无法接受这个公公,而朱师傅也无法接受这个整天坐在电脑前写着蹩脚文字的洋儿媳妇。一家人看似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家庭成员之间却因为文化、生活习惯等诸方面差异,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是朱老先生和洋儿媳之间更是矛盾丛生,形同路人,儿子夹在两人之间左右为难,苦不堪言。在这异国他乡,朱老先生唯一可以消遣的,便是周末到社区中心教教太极推手。在这里,他遇到了与他有着相同境况的陈老太太,一个令他萌发迟来爱情的老人家。但是。当朱老先生得知儿子伙同陈太太的女儿,背地撮合他和陈太太的感情时,尊严受到巨大伤害,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开始了替人洗碗受人白眼的痛苦生涯,从而引出后来“朱老英雄打倒十余名流氓、推倒十余名警察、威震纽约华人城”的惊人奇闻,并被当地警方暂时拘留。最后,朱老先生终于还是从儿子家搬了出来,独自居住在唐人街的租住房里,或许,这对老人而言,是一种最合适的,也是一种无奈的结局。“家庭三部曲”《推手》(1991);《喜宴》(1993);《饮食男女》(1994)让李安蜚声国际影坛。三部影片都立足于中西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冲撞之中,以一个家庭的变迁和细腻温婉的亲情为主要叙事内容,通过描写家庭的解构和重构,表现了当代华人社会家庭模式和家庭伦理道德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巨大变化,揭示出以“家”为主要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境遇,并以“和而不同”的宽容态度,探讨两种文化冲突之下的家庭和谐的方法和途径。虽然三部影片的故事层面各具特点,家所面临的困境也各不相同,但影片所体现的现实精神和文化关注却是一脉相承、水乳交融的,即关于“家”的当代的电影化寓言。

后记

李安的电影是一座高峰。而研究和读解李安及其电影的路还很长;研究和读解李安及其电影的意义并非仅在于李安及其电影本身,而是一次试图对中国电影有所启鉴的努力……本书不是就电影研究电影的狭作,而是把李安及其电影放在更为广泛意义的人类文化背景中。着重于李安电影与社会、文化、经济、意识形态之间的互为关系的把握,把李安的作品放置于东西方电影体系的交汇处,立足于电影本体的接受,提示李安影片所特有的制作模式、传播方式以及其独有的文化意蕴。本书出版,首先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北京大学出版社培文教育文化公司总经理高秀芹女士,是她慧眼识珠、大力支持,才让我们的研究得以付梓。更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刘洋编辑,在本书的策划、撰写过程中,锦心绣口,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为这本书增光添彩。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作品,尤其是互联网上各位影迷的评论,从中受到了不少启悟,在此对这些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编辑推荐

《阅读李安》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阅读李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书很好,很新,质量也很好,字迹清楚~~
  •   欣赏他的态度
  •   书本还没看完,不过还不错
  •   这样的导演在大陆恐怕目前是培养不出的。
  •   买的还算实惠,因为对李安满喜欢的。
  •   描写生硬,用很多很学术的词,可是分明没有什么学术的深度,后悔买这本了。
  •     看起来让人头痛,太多理论学术了。
      
      反反复复,想像中的深层剖析和独特视角,都没看到。
      
      跳着看完的,所获不多。
      
      还不如找《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的半自传来看好。
      
      唯一可惜了点的是色戒,本是很有张力的故事。
      
      在选角上太让人遗憾了。
      
      邝裕民选了王力宏、王佳芝选了汤唯。
      
      没有成见,只觉得他俩不适合。
      
  •     是冲着我喜欢的李安才去买的,结果发现看完这本书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需要极大的耐心。越看越讨厌作者,首先封面的照片就很土气,气质差到不行,写的东西有三分之一是网络材料和《十年一觉电影梦》里的摘抄,剩下的三分之二就是废话和作者对李安的揣测。总而言之就是2个大二女生拼凑起来的一篇烂论文。其中关于断臂山的解释是明显的错误,让人啼笑皆非,更加肯定了作者的愚昧无知,回过头来看书名,真是讽刺啊!
  •     抛开本书,我只想说李安。多年前曾经读过那本半自传性质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但是当时对李安的了解真是一知半解,爱上李安电影之后在读关于李安的书,与我而言,是另一种感触和心情。
      2007年,《色戒》火了一年。刚出来枪版的时候,我们就在宿舍着急忙慌的拷过来看。那个时候,三场床戏时噱头也是兴奋点,尽管我不知道我能否理解李安的表达,但是抱着好奇和猎奇的心态,看完了阉割版的又找来完整版的。
      裸露、汗水、SM……当时我完全的迷惑了,因为我不知道李安是不是也走到了穷途末路,需要靠性爱场面的花样翻新来迎合大众文化的低俗。直到今年看了《卧虎藏龙》,突然间顿悟了9几年李安就说到的“五千年的性压抑”。也许,在李安的心中,所有一切的压抑根源都来自于“性”。因为这个名词,是几千年来人们讳莫如深的是几千年来文人墨客知识分子耻于言说的词汇,是奇淫是讳盗,是不堪的是肮脏的。
      在耻于言说却心驰神往的纠结中,在矛盾和纠结中,压抑,就像是情绪的两端,一面是自我的追求,另一面是传统是道德。
      几千年来,人们都说传统是美的道德是高尚的,就单凭你一个小小的个人,你能抗衡整个大环境人们所言的“对”与“美”吗?然而内心的对某为人所不齿的某物的向往却令你的灵魂蠢蠢欲动。你曾经质问过自己,是自己对了还是传统对了,最终的结果,是怀疑是矛盾是纠结,最后,是压抑。
      或者说,李安不过是这样的知识分子中的一个。他用电影践行着自己的人文思考。在苦心意旨的六年里,这个男人坚守着自己的思索和梦想,身边是一个“leave him alone”的女人。
      而我在想,如果这个女人真的是传统格式之下的女人,李安,不可能是今天的李安。而我们,永远也不能透过影像的背后看到李安呼唤的人文力量。在这里,我实实在在的佩服着她的妻子。这不是传统意义下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是天使型的女性在男权的世界里的隐忍和牺牲,而是,一个女性用她自己的方式来诠释的理解和尊重。对待这个在人文领域中苦苦思索的男人,支持并保持着距离。
      三年前我不懂王佳芝,不懂李安并且不懂那几场被删节了的惊心动魄的情色戏码。忽然有一天我懂了,也许,真的是不到一定的年龄理解不了一定的道理。就像多年前的于连,不能像这个夏天一样带给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或许是因为,我是压抑的,我是不懂自己的压抑,我看不到自己的压抑,就像我从来没有从镜头中认清自己是“一个人”。
      总在人云亦云,跟随着别人的脚步。为了传统为了伦理或者为了爱,委曲求全甚至麻痹自己真实的感受。终于有一天,你世界中的信仰体系倒塌,你不得不走向一条必须相信自己真实感受的道路上,哪怕就是边缘了哪怕就是被大多数人看成异类看成是错的,也要走下去的路。我看见了镜中的自己,想要爱想要幸福需要尊重,那天,我终于看见了多年前我谋面却未曾理会的我自己。
      当王佳芝“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她的自我在觉醒。即便是幻觉,“这个人是真爱我的”,一个被父亲抛弃不被自己喜欢的人所保护的女人,我想正是她心中瞬间涌起的对温暖不顾一切的觊觎,要了他的命。可那又怎么样,她是个女人,她有权利追寻爱的温暖。不要谈国仇家恨好不好不要谈民族大义好不好,就在那个瞬间,她不是一个爱国青年,她是一个人。这美丽的瞬间觉醒要了这美丽女子的姓名。可她并不后悔,在电影的最后,我没有看到她的悔意,而是万籁俱寂的归意。
      为了一瞬间,一瞬间的自我,这辈子是值得的。
      《卧虎藏龙》放在西方的语境下,玉娇龙是一个追求自我的鲜活女性,所以电影会比在国内更受欢迎。传统压抑表达者,其实也压抑着接受者。
      传统的武侠题材,就是国仇家恨,民族大义。乔峰者,侠之大家也。要的就是那种在时代背景下自我牺牲的种种悲怆行为,手刃自己的爱人更能弘扬悲壮的气氛。在所有的金庸小说里,我独爱一部《白马啸西风》。多年来一直被文秀的一句“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感动着。自我的女子最让人爱,也许是因为,我一直都是一个身不由己的女孩吧。
      而李安,却要一个大侠在儿女情长中不得道贪恋红尘,让玉娇龙一个小女子在江湖上腥风血雨在大侠的一再邀请下也不拜师,这是有悖传统的武侠表达传统的男权需要的。
      而这,或许和西方的“自由”“民主”是暗合的。在异域文化中,李安找到了自己表达民族文化的方式。是的,这不符合传统,这几千年来,人们都说传统是对的传统是不能更改的,要不符合传统只能是个人的大逆不道。
      在集体主义的语境下追求一种自我个性的解答,是艰难的是困苦的甚至是压抑的。李安的压抑,含而不露,尽管还在苦苦探索,可是这条路注定不是一马平川。
      也许,短暂的不解瞬间的失语,但是总有一天,自我的光芒再也不能再某种束缚下被瓦解被掩盖。那一天,就是大家懂你也懂自己的那一天。
      电影是真实的人生,人生是虚幻的电影。
      如果没有思想,娱乐只会致死。如果没有思考,电影也不过就是些活动的胶片。
      四年前第一次看李安,喜欢家庭三部曲,后来大爱《断背山》,很不喜欢《色戒》。四年之后,用我的方式阅读了李安,或许,抄袭痕迹很重的本书,标题倒是一个亮点。
      人文思考的行者,的确是需要“读”的,而不仅仅是“看”。
  •     1。全书大幅内容是对《十年一觉电影梦》、网络资料,李安访谈的白开水式复述,还常把《十》中对应段落附注一旁。也许作者以为可作佐证或其他功用,但最显著的效果是对比出二者文笔水平云泥之差= =
      
      2。作者表示野心不大,但本书【不】旨在“就电影论电影”,而是深入探讨文本啦文化啦各种~于是在每大篇引用后,跟着各种术语堆砌的各种对情节设置的贴标签,对李安拍摄手法及其个人的揣测(比如李安有恋父情结= =)
      
      ——综上两条都说明,与其这样曲折地读复述和曲解,不如直接看《十年》。
      
      3。偶尔出现些作者自己的遣词造句(含内容),比如:电影作品¥#¥……(省略若干字)……如一片花海,……¥#@%……让我们来看李安辛勤耕耘的身影。(太挫了,记不全= =)
      
      4。我不懂什么是“少女情怀的《断臂山》”。
      
      以上。整个就一堆砌材料的论文,我的星星献给李安,和那些被引用的资料。
      
      ————————
      基础复制粘贴扫盲:
      
      《断背山》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美国怀俄明州,Brokeback Mountain则是作者“杜撰”(别说这是真实存在的好么!)的地名。根据字面意思,broke有“折断”之意,back则有“背部”之意,因此有人提出,直译成《断背山》不仅准确,而且更具悲凉意味,更重要的是李安日前在台湾、香港宣传影片时选择的也是《断背山》。至于为何有《断臂山》的译法,他们认为可能因为“臂”是多音字,有bei的发音,所以有记者根据发音,以讹传讹将其译成了《断臂山》。
      
      然而很多影迷表示,《断臂山》绝对不是错译,恰恰是导演李安心中的意思,中文把“兄弟”比作“手足”,失去兄弟如断手足,而中国古代把男人和男人相爱称为“断袖”,所以“断臂”也就暗指男人和男人的爱情。“断臂”正是取自此意。至于《断背山》,他们觉得有点毛骨悚然,而且从中国的文化角度看,难以让人联想到“兄弟”间的深厚情感。
      ——不管怎样,这就是网友自己的YY罢了。但是越传越夸张,说什么李安要求译作“断臂山”,完全是【造谣】。
      
      对于“断臂”和“断背”的争论,著名翻译家钱绍昌表达了自己对《断背山》的倾向,“其实brokeback一词并不规范,应该是 brokenback,但美国地名的很多用词都并不规范,这与历史背景也有关。从片名看,完全该译成《断背山》,back并没有手臂之意。同时,钱教授也认为之所以有《断臂山》一说,很可能就是当初传错了。
      
      别动不动就扯意境隐喻,翻译最基础是准确,先准确再谈别的。
      而一本旨在写李安与其电影的书,居然连“断背”和“断臂”都分不清楚,我笑了。
  •   写的很好,李安,确实需要好好地阅读,越懂得越觉得李安真的是太有功力太让人佩服的导演
  •   高中生写的吧,看这几句就不想看了。。。
  •   话说我很好奇是谁特意点了个【没用】。。
  •   我这两天写学年论文还读了这本书。。。说真的。。你不觉得作者那个女的长得很“作”么?一看就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我借不到十年。。。只好拿这本来看十年了囧。。。。
  •   已经忘记长啥样了==。。。总之我很庆幸我是从图书馆借来看的。。。。要是买了我就懊悔终生~~
    这本绝对不能代替《十年》的呀~~为了你的论文你还是赶紧地弄一本来看吧。。。话说我有两本,内地和台版==
  •   这么赞!!!什么时候我跟你请教论文好了!!!我的学年论文写的是李安侯孝贤王家卫关锦鹏。。。。
  •   请教这么严重的词。。。你嘛课写的这个啊。。。后三个我都不熟。。。。。。。。。尤其王家卫╮(╯_╰)╭
  •   学年论文。。。有点类似毕业论文。。不过是大三要交的。。。。
  •   这个选题是自定的灭= =
  •   对。。。
  •   哈哈依然很爱标题啊!
  •   = =。。。。。。。这是心声,心声啊!
  •   看到亲想读《出版人 汤姆·麦奇勒回忆录》。手里刚好有一本,不是二手,本人未看过,原本是做出版社的,现在转行了,可惜一直没看,现在也没空看了。书架太满,打算出手一些,所以价格都很低的。亲可以看看呢~【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5.w4002-5669652962.66.i3CdwJ&id=37122889778】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