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新论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常晨光,丁建新,周红云 主编  页数:42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由常晨光、丁建新、周红云主编的《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新论》文集即将出版,编者希望我说几句话。我想借这个机会回顾过去10年来中山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一些情况,以此向多年来提携、关心、支持、帮助我们的老师、朋友、同事做一个简单汇报。同时,对M.A.K.Halliday教授等国外学者和胡壮麟教授等国内学者给予中山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队伍的厚爱表示我们深深的谢意;也感谢中山大学和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适合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学术环境。    在中山大学英语学科的教师队伍中,已有11位“功能语言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其中教授三人,副教授四人,讲师四人。他们研究的范围涉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诸方面:语义、词汇(常晨光),句法(黄国文、曾蕾、齐曦),音系、语音(朱珊),批评语言学(丁建新),功能文体学(戴凡),社会语言学(廖益清),翻译(王鹏、黄国文),医学语篇分析(吴克蓉),体裁(多模态)分析(曾蕾),会话分析(廖海青),功能语篇分析(黄国文)。此外,中山大学英语学科的教师队伍中还有四人在职攻读功能语言学博士学位,研究的课题分别是功能句法、以体裁为导向的语言教学、写作教学等。

作者简介

常晨光1966年11月出生,现任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山大学广州英语培训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英汉语篇分析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198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外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曾赴英国剑桥大学、威尔士大学、美国华盛顿州太平洋路德大学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篇分析、词汇学和词典编纂。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其中,《最新英语短语动词词典》(199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获2000年第12届“中国图书奖”。

书籍目录

功能语言学作为普通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率理论    胡壮麟 作为普通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黄国文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    朱永生 从话语转换与春秋笔法看英、汉叙事策略    熊沐清 语言研究:语料库与语言系统    常晨光 对话、殷勤之意与语篇声音:关于旅游广告语域中人际习语表达的话语分析    丁建新 英汉语气隐喻对比研究    魏在江 《文心雕龙》的隐喻思维研究    唐青叶功能语言学作为适用语言学 小句物质过程被动语态的逆转式翻译所引起的功能亏损: 《简·爱》中的一个案例分析    王东风 情态人际意义与等效翻译——《蜀道难》及英译文的功能语言学分析    李发根 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标准再论:答朱志瑜先生    司显柱 形式对等:对《登高》的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王  哲  朱文权. 从目的性理论评价广告标题翻译    李静 外语教学大纲流派的理论背景分析    刘  毅  李伟容 二语习得者角色扮演原理与效用——言后行为人文素养调查研究    肖好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特殊用途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廖益清 语篇理解中的语域预测    王  鹏批评语言学与评价理论 语篇中的评价性手段    杨信彰 报纸新闻中间接引语的形式与功能    辛斌 究竟谁是经典——人际功能语法视角中的商业意识形态解读    何莉君 格律论和评价系统在语篇中的文体意义    戴  凡语篇分析与体裁分析 语篇分析的进展与前沿    苗兴伟 生成结构与文化语境及语篇体裁各成分之间的相互预制性特征探讨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李国庆周佩红 叙事语篇中时间表征的评定差异研究    杨炳钧 散文的“问题一解决办法”语篇结构——“How to Grow Old”的语篇分析    周红云  方健壮句法的功能视角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本位”    张德禄 On Bache’S Tense and Aspect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HE Wei 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元现象”    曾  蕾 直接使役和间接使役——英语使役结构功能语义差异研究    齐  曦 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的语篇功能    王  勇 功能语法的时体观    黄志英 系统功能语法主位研究的新视角——《英语中的诸多类型的主位:它们的语义系统和功能句法》评介    邓仁华功能语言学的前沿研究

章节摘录

  功能语言学作为普通语言学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 朱永生  5.名词化隐喻功能与动词化隐喻功能的对比  从隐喻功能的角度看,名词化和动词化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名词化和动词化都产生于词汇语法层和话语意义层之间的张力,都符合语法隐喻的两条标准,都属于语法隐喻的具体体现形式。  二、名词化和动词化都能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解读世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帮助人类对世界上的事物实现重新范畴化。具体地说,经过名词化实现的重新范畴化可以使过程、特征和评价变为事物,或者说把本来的动态范畴变为静态范畴;经过动词化实现的重新范畴化则可以使各种逻辑关系变为过程,或者说把本来的静态范畴变为动态范畴。  三、名词化和动词化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是说,名词化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动词化的出现,如[-1b]中drivin9的使用导致了caused的出现。而动词化的使用也可能导致名词化的出现,女[17b]中led t0的使用导致了rushin9和confusion的出现。  名词化和动词化之间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叩方面。  一、小句的信息量。使用名词化的非一致式所含单词总数一般少于一致式,但信息量基本不变。这就是说,名词化具有浓缩信息、增加小句信息量的功能,如就以一个小句的形式集中体现了中两个小句的信息。  二、施事的明晰度。名词化具有掩盖或模糊施事的功能,如中的she在中的消失。而动词化的使用却必须交代谁是过程的施事。  三、出现的频率。名词化是比较容易识别、也是比较常见的语法隐喻手段。而通过动词化体现的语法隐喻的使用频率则远远不如名词化。  四、与语类的关系。名词化的使用与语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一般说来,语篇的技术性越强,名词化出现的频率越高。反过来说,名词化使用得越多,语篇的技术就越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新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本书提出了一些功能语言学研究中的新观点,值得学习。
  •   汇集了众多优秀学者的文章,从多个角度看SFL的应用,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