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01-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来 页数:24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陈来教授自述其在北大燕园问学求道的学术历程。其中既有对自己恩师的追忆和感念,包括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也有对学术前辈的回想与评说,如陈荣捷、邓广铭、周一良、邓艾民、朱伯良、傅伟勋等先生,还有对自己的读书求学的生动叙述。作者回忆了大学时代、研究生时代的读书求学过程,既有非常鲜明的个人色彩,又有时代特色,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呈现了一代学人在一个特殊年代里的共同经历。通过这些带有个人性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学者的成长过程。其中那些知人论世的文章,富于历史感,充满同情的理解。而那些夫子自道的求学读书体验,都以朴实、简洁的语言来叙述,没有哲学概念的晦涩,却包涵了很多哲学的道理,对于那些要走治学之路的青年学人具有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陈来,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哲学硕士,同年留系任教。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师从张岱年、冯友兰先生。1986年任副教授,11990年任教授,1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评定为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P)副执行长。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及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1986年以来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关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客座教授及访问学人。
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已出版专著十余部,论文二百余篇,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领先水平。
书籍目录
默然而观的体验:记冯友兰先生.冯友兰先生的终极关怀 冯友兰先生小传 祭三松冯先生文 从“贞元之际”到“旧邦新命”——写在冯友兰先生全集出版之际 创造的综合——《张岱年文集》第一卷 张岱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哲学家 张岱年及其七十年的哲学因缘 张岱年先生的学术贡献 张岱年:大师的小事岂弟君子教之诲之——张岱年先生与我的求学时代 追忆张岱年先生 岭南哲人北美宗师——我所知道的陈荣捷先生 《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新版后记 陈荣捷朱子学论著丛刊总序 醉心北大精神的史家——邓广铭先生纪念集读后 史家本色是书生 邓艾民先生《传习录注释》序 永远怀念朱伯崑先生 追忆傅伟勋犹记潇湘细雨时——我的大学时代读书与借书十年道问学后记
章节摘录
默然而观的体验:记冯友兰先生: 一、特识: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讲到王阳明晚年的学问境界,用了王龙溪的两句话:“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我觉得这两句话正可以用来表达冯友兰先生晚年的学问修养。 自1980年以后,冯先生的主要工作是撰写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以下简称《新编》),《新编》体现了冯先生近年的思想。“新编”是对旧著而言,故要了解《新编》,不能不涉及到他的旧著《中国哲学史》。众所周知,冯先生有几种享誉学界的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30年代初写成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他自己习称为“大哲学史”,此外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哲学小史》,和原在美国用英文出版、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译本《中国哲学简史》。到目前为止,有关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海内外学术界影响最“大”的,仍是冯先生这一部“大哲学史”。晚近有学者批评冯先生此书不过是大量引经据典和被动式的注释,与西方学者哲学思辨的工夫相差太远,这种评论显然是不公允的。因为冯先生此书,正如书名所表示的,乃是一部哲学史著作,而不是哲学论著,读过“贞元六书”的人是不应该以“过重引述经典”来评判冯先生的哲学著作的。而且,与写西洋哲学史不同,有著作经验的人都会了解,用中文著写中国哲学史,必须引述经典的古汉语原文,尔后再加说明阐释,这已是一条不成文之通例,不足为此类著述之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