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名家论稿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叶嘉莹  页数:303  字数:25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论词著作中论说最具系统、探讨也最为深入的一本书,分别论述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陆游、辛弃疾、吴文英及王沂孙共十六位名家的词作,既注意揭示各家词作的精微品质、在词史中的地位,又注意寻绎其间纵横交织的联系与演进,因而本书可视为一部唐宋词发展简史。

作者简介

叶嘉莹:1924年生。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任教生涯已长达五十余年。曾先后被美国、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所大学以及大陆数十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     
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此外,还受聘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及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并获得香港岭南大学荣誉博士、台湾辅仁大学杰出校友奖与斐陶斐杰出成就奖。
1993年叶嘉莹教授在天津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建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著作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五但吐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等多种著作,影响广泛。

书籍目录

《迦陵著作集》总序前言——谈撰写此书的动机、体例以及论词绝句、词话、 词论诸体之得失论词的起源论温庭筠词论韦庄词论冯延巳词论李璨词论李煜词论晏殊词论欧阳修词论柳永词论晏几道词在词史中之地位论苏轼词论秦观词论周邦彦词论陆游词论辛弃疾词论吴文英词论咏物词之发展及王沂孙之咏物词附录 《灵谿词说》中缪钺所撰篇目

章节摘录

  论温庭筠词  何必牵攀拟楚骚,总缘物美觉情高。  玉楼明月怀人句,无限相思此意遥。  关于温庭筠词之评价,历来论者之意见颇不一致。昔张惠言之《词选》,既曾以为温词《菩萨蛮》之“小山重叠金明灭”一首中之“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四句,有《离骚》中“初服”之意;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亦曾云:“飞卿《菩萨蛮》十四首,全是变化楚《骚》。”而刘熙载之《艺概》则以为飞卿词“类不出乎绮怨”,并无深远之托意;王国维《人间词话》更曾分明驳斥张惠言之说,云:“固哉皋文之为词也。飞卿《菩萨蛮》……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私意以为,张惠言诸人之以温词上拟楚《骚》,盖因有意推尊词体之故,故不惜以牵附立说,然而张氏诸人之为此说,盖亦并非无故。良以温词多写精美之物象,而精美之物象则极易引人生托喻之联想。昔者太史公司马迁尝称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作者由于“志洁”,而在创作时联想及于“物芳”,此固为一种自然之联想;读者在吟诵时,由于“物芳”而联想及于“志洁”,此固亦为一种自然之联想。温词中如“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等词句,其皎洁高远之形象、缠绵悱恻之意境,自可以引人产生一种深美之联想,固无须将之拟比屈子而以托意为牵附之说也。

编辑推荐

  辛亥革命派、立宪派、各地新军、会党势力和北洋派五种力量共同推翻了清王朝,在各派力量的脆弱平衡之上,民国初年中国开始了全面建立议会民主制的最初尝试,举办了规模巨大的国会选举,出现了众多的党派,民主思潮在公共舆论中也盛极一时。本书以立宪派主导的进步党为主线,全面研究民国初年议会正党政治中的重大历史事变和各派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并且力图揭示议会民主制很快失败并回归于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深层原因,研究范围大从1912年5月临时参议院北迁到1913年底正式国会的瓦解。笔者认为,深入研究民初议会民主制失败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建设民主政治的条件,对于中国未来的民主政治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唐宋词名家论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就是封面有点受损,薄博的不易保存
    叶嘉莹先生的著作值得一读,正考虑买她其它的书呢,当当怎么不降点价呀
  •   先生诗词功底扎实,文笔清新,感觉细腻而又独到,翻后立即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况且先生将推广普及中国古典诗词当作毕生的事业来做,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   一部好书在于写书的人是否用心,是否真正对做学问和读者负责,有朋友说批评本书许多内容需要参看其他的书籍,读来不免有断折难续之感。但这正是先生的用意之所在,读者要看的要学的不仅是一本书,字字考究,句句客观,这是一个历史学者的文化素养和作家的职业道德……本书中旁征博引,文辞流畅,从此的艺术形式入手带领读者探寻词的艺术境界与内涵,对每一首词的艺术定位和艺术价值都给出了科学的支撑。
  •   有點脏
  •   内容倒是不错,只是拿到的书印刷不大好,不很清晰,另外还有些脏
  •   本书号称是一部词史类的作品,可是许多内容需要参看其他的书籍,读来不免有断折难续之感。作者评价列位词人时,旁征博引,确实功力深厚,然而不免流于啰嗦。从结构上看,本书强其枝而弱其干,本末倒置矣。再从内容上看:叶嘉莹号称上承静安先生,窃以为得其形而失其神。其词评过于强调艺术手段,而不太重视词的境界与内涵。一味的为了艺术而艺术,为了文学而文学,已流于下乘,算不上是大师,最多不过是一位学究罢了。
  •      图书馆里有一整套的叶嘉莹的著作,而且都是这两年刚进的。大一的时候曾看过叶嘉莹的关于南北宋词以及唐五代词的著作,因之叙述之流畅精彩,让读者能够随着书中的文字一起想见各词人的风采,或进入其词中意境,一时着迷不已。那时因还在学习先秦文学,所以未做更为详细深入的解读,但对她在书中一再强调的诗词须得有“感发”之力印象深刻。
      
       这学期古代文学课终于讲到了唐宋诗词,便再次从图书馆借了书来。水墨画般典雅素朴的装帧,从唐代词人到宋代词人,择其各自的特色而讲解,从中又多有比较,在引用他人评论之时亦提出自己的看法,且合情合理,有说服力。叶嘉莹从更多的角度考虑到了诗词所要反映的东西,尤其是作者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从诗词本身。虽然从单从诗词本身去论去语辞或境界能显纯粹,但也因此限定了其中的意境以及更多的词外之音。从这个角度上说,叶嘉莹关于诗词的理解和解说允许了更多可能性的存在。
      
       还记得大一时看叶嘉莹关于辛弃疾的文章,许是那时在夜深人静时阅读,一心投入,明显地感觉到叶嘉莹对辛弃疾的喜爱。她说辛弃疾是个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也能在手把手教你种花理草的人。这样的人,有着男儿为之骄傲的万丈豪气,亦有着女儿为之倾心的柔情体贴,懂得生活的情趣。不知觉里,心里也渐渐生出暖意来,似乎隔了千年,仍能看见那人倾城的风采。
      
       而现在重新读到叶嘉莹关于各词人的文章,心中歆羡更甚。如此清晰而纤细的解读,非是真正走入了词人的世界不可达。她的大多数关于诗词的观点,还是极为赞同的。
      
       另外我发现先生很喜欢用古文判断句,想到又不觉失笑,但并不是嘲笑先生之意,只是觉得浸淫于古典文学中的人多少都会不知觉的在书写时有这样的习惯。何况,本是研究诗词的著作,先生此种语言风格比之那些用前卫语言解读的不知好了多少。我忽然就想起了上课时老师让我们说下古代男子如何向女子表白心意,许多同学都说“请和我结婚吧”,老师遂笑笑说,古代可没有结婚这个词。这样子的词若用在这样的语境中,非是显得很有时代气息创新气息,反而很不伦不类。
      
       对于各词人及其作品的理解,先生的著作是挺好的进阶书。只是个人觉得,如果还想更为深入的了解他们,不免还需要对其作品更深入的解读,最好能够得出自己的看法。毕竟离开了对作品本身的深入阅读理解而直接去看评论,多少有些本末倒置。而这之后再去看关于各词人研究的专著,便会顺畅得多。
      
       唐宋词人,各有风流。其中最爱东坡的旷达从容,柳永的柔情不羁。
      
       而关于先生著作,多看几遍也是有趣味的。接下来准备再细细去看先生的全部著作,到那时又有了新的想法,也未可知。
      
      
  •     很多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少游“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的时候,真是说不出的感动,将其抄在纸上,一日三读也自不能罢,一时竟被迷的云里雾里,真可谓我的“绝代尤物”!
      那时,我便与词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本是一个极易动感情的人,而词的生发作用在各个文学样式中是最显著的,因此,对于我的吸引力也自比其他文体来的更多了。词本来就是生于歌筵之上,用于舞女吟唱的,只是后来被文人借用,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厚的情感了。就像上面提到的秦少游的《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曾季狸《艇斋诗话》曾记载:“方少游作此词时,传至余家丞相(曾布)。丞相曰:‘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存乎?’已而,果下世。”
      词并不似诗,诗言志,而词最重要的是要兴发情感。因此,在艺术感染力上,也就更多了表现的余地。中国文学自古以来都是抒情的文学,只是到了近代,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导致了文学传统的终结。抒情少了,政治多了。真情少了,肉麻的阿谀多了。文学的革命,似乎革掉了中国文学的魂,让它在愁云惨淡的岁月里,始终暗藏在墙角,没有站在阳光下的勇气。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也自剩下聊聊的几人,程千帆、陈世镶,还有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叶嘉莹。
      惭愧自己的无知。对于叶嘉莹的了解,竟然是从现在已经庸俗不堪的《百家讲坛》开始的,后来自是抛弃了这个娱乐化倾向十分严重的节目,转而从专业的角度看待叶嘉莹先生了。不管别的,单说叶先生以80多岁高龄创办南开大学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说,并且在全国大学讲学,其对于自己信念执着的精神就已经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了。可以说,在中国当代对于唐五代两宋词的研究中,还没有谁能够比其项背!
      《唐宋词名家论稿》是叶先生对于唐宋词史论述最系统,探讨最深入的一本书。全书自赋、比、兴这一中国诗学的核心问题谈起,提纲挈领地梳理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脉络,从先秦的《诗经》迄民初的词作,从诗词的基本美感特质到西方的语言学与文论,理论结构横跨中西,再配以生动翔实的具体范例,条分缕析,备见原委。有时驳去俗解,翻深前贤,在旧题旨中转出新意绪,尤带给人思理折进的快意。对于每一个词人,在文章的开头都用一个七言绝句对其做出高度的总结,眉目分明便于记诵。叶先生对于每首词的分析,从单首词的风格到词人总体风格,包含了词人整个的生平,痛与快、喜与愁,让人每每读之皆有戚戚然。就像陶渊明的《闲情赋》,随被人认为是其诗作的败笔,但让我看来,却真正的表现了那个隐逸诗人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细读本书,对于叶先生学养的深厚自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而其对于古典诗词的执着更是让人敬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无诗情的时代,世俗的浮躁早就让我们把古典诗词的美抛到了九霄云外。然而对于世界的美感表达是人特有的能力,如果表达缺失,没有了对于美的追求,就算我们还有表述的权利,也仅仅是一种生存的工具罢了。有时候,我们都显的太理性,然而却正是在这种所谓的理性中丧失了对于人内心的感知,丧失了对于生命的体悟,而我们最终变成了被所谓的“理性”支配的没有了情感的行尸走肉。特别是在当下电视传媒的熏陶下,在面对一个没有了背景的断断续续独立分割的语境中的时候,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变成了对于“媒介现实”的无选择接受,我们的世界观、社会观也潜移默化的形成于媒介所谓的“报道事实”和“提供娱乐”中了。难怪我们会“娱乐至死”,难怪我们没有时间拿起手中的书本,就是因为我们丧失了对于美的追求,全部沉浸在了大众传媒为我们构建的世界中全民娱乐。
      在一个没有了诗情的年代诵读古人的耽美佳句,对我来说,是比全民娱乐更能让我感到快乐的享受。在当下喧嚣的社会中,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这是一种莫大的慈悲!
      
  •     此书是《灵谿词说》中叶氏所撰写的部分抽出单独成集,共十七篇,含有对十六位词人的专题介绍。
      感觉因文体和篇幅之故,多数介绍较为精简,并未展得太开,倒是便于阅读。许多论点在其他叶文中早有见识,其论苏辛等大家的文字倒极可一观。
      另每篇文字前都有叶氏的论词绝句,有时倒比长篇文字更能体现其心意。
  •   我也借过叶嘉莹讲诗词的书,因为很早以前在电视上看过她的讲座。感觉她的人就像她书的封面一样优雅从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