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论

出版时间:2008-01-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马尔萨斯  页数:211  译者:郭大力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文社会科学元典是人类对于自身及其社会的深刻反思和研究,不仅有对人类价值和精神的独特性、意外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的情感性描述和目的性表达,也有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类型、模式、变迁、机制及其多样性的事实揭示、因果说明和理想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塑就了我们的心灵、行为和生活,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不朽的价值。    马尔萨斯的基本论题是人口增长有超过食物供应增长趋势的思想。它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认为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食物生产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赶不上以几何级数增加的人口需要,并认为这是“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  

书籍目录

《人口论》导读译者序著者序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附录一 译名对照附录二 马寅初“新人口论”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近年来,自然哲学上发生了伟大的意外的发现,印刷术发达加大了一般知识的普及,学问界与非学问界盛行着热心而自由的研究精神,对那些迷惑悟性惊骇悟性的政治问题投下了新而异常的光明,尤其是政治界那一个凄然现象,“法国革命”,像一颗炎炎的彗星,注定了要以新的生命与活力,感动世间的畏缩的人民,不然,就是把他们烧尽灭绝。这等等,一齐发生,引导许多能干的人们,怀抱这样一种意见:我们已经触到了一个时期,这时期,富有最重要的变化,这变化,将会在某程度上,决定人类将来的命运。  人类将从此以加速的速度,进向无限的为从来所不曾想到的改良呢,抑判定了须永远在幸福与贫苦之间,一进一退,而在各种努力之后,依然离所望的目标,有不可测知的距离呢?据说,这大问题,现在是提出了。  然而,一切人类之友虽均渴望这痛苦的未决状态之终了,研究的精神虽热望一切光明来帮助其洞察将来,但这重要问题两方面的作者,相互间依然距离甚远,实深为遗憾。他们相互的议论,从未受公平的吟味。问题尚未集中在少数点上;甚至在理论上,似亦未曾临近解决。  现制度的辩护者,屡屡目思辨哲学家一派为一群诡谋计略的伪君子,口头宣传热烈的博爱,对于社会更幸福的状态,尽出一种诱人的图画,一心只想破坏现制度,促进他们内心蕴藏着的野心计划:不然,就目他们一派为粗狂的热狂家,说他们的愚妄的思辨,背理的怪论,值不得任何有理性的人注意。  人类及社会完成可能性的辩护者,又以加分的轻蔑,反唇讥斥现制度的拥护者,斥他们是最可怜最狭隘的偏见的奴隶,不然,就骂他们是文明社会的罪恶的拥护者,只因此种罪恶于他们有利。他说他们那种人,乃为自身利益,而以悟性卖淫,其智力微小,不足理解任何伟大而高尚的事情,其眼光狭隘,不能看见一丈以外,所以,开明的人道爱护者的见解,他们是绝对不能容纳。在这不宽容的论争中,真理的本旨只有受害。问题两方面真正良好的议论,不许有适当的估量。各自固执各自的理论,都不高兴注意反对派的意见,来修正或改善自己的理论。  现制度的支持者,对于政治上的思辨,总是非难。对于社会完成可能性的推理根据,他决不要退下来,一加吟味。要他费神,以正当而公平的方法,暴露这些根据的误谬,更加无望了。  思辨哲学家,同样违背真理的本旨。他憧憬着社会更幸福的状态,而以最魅惑的色彩绘画这社会的幸福。他不用聪明才力,来讨论铲除罪恶的最好又最安全的手段。人类要进向完成,就连在理论上,亦似有许多可怕的障碍,但对于这点,他似乎一点亦不知道。他所自许的,只是肆意嘲笑现在一切制度。  正当的理论,常常要由实验证明。这是哲学上一个公认的真理。有这多冲突,这多细微事情会在实际上发生,要预见它们,哪怕最广博最有洞察力的知力,亦几乎不可能。所以关于某一些问题,任一种理论,经不起经验的考试,即不得称为正当。一种未经实证的理论,在未充分考虑,并明白的合理的驳斥一切反对论以前,说是近似的,已经不行,说是正当的,还更不行。  关于人类及社会完成可能性的思辨,有些,我曾极感兴趣地阅读过。他们所描出的魅惑的光景,曾使我兴奋而愉快。我切望有这样幸福的改良。但据我看,据我的悟性看,改善的途中,实存有巨大而不能克服的困难。我现在的目的,即是说明这诸困难。同时,我得声明,这种困难,虽然是制胜革新派的原因,但我并不以此自喜。没有什么,比这诸困难的完全除去,会给我以更大的快乐。  我将举示的最重要的议论,确乎不是新的。它所根据的原理,赖有休谟,得到了一部分的说明,但亚当·斯密博士的说明,还更详细。华莱士,曾提出这议论,并应用它到现在这问题上来,不过他的应用,不曾按照适当的效力,又不曾应用在最有力的观点上。也许,还有许多著作家说明过这个议论,但我不曾看见。我虽然要把它应用在另一观点——与我前此所见的观点均有若干不同的观点——上面,但若它曾经得到正当圆满的答复,我是当然不想再把它提出。  人类完成可能性的辩护者那一边何以会有这种忽略,是不容易解释的。我不能怀疑葛德文孔多塞那样的人的才能。我不愿怀疑他们的公平心。据我的悟性看来,也许据许多其他人的悟性看来,这困难都似乎是不能克服的。但这些论才能及知力均已有定评的人,却不大肯注意这困难,而以不折不挠的热心,不渝的自信,持续他们的思辨。我确乎没有权利,说他们故意闭着眼,不看这诸议论。它们为这些人所忽视了,无论它们的真实性怎样激动我的心,我亦宁可怀疑它们是不妥当。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一切人都太易陷于误谬了。设有一杯葡萄酒再三献奉在一个人面前,他不注视,我往往会疑心他是瞎子,不然,就太不懂礼节。但更公正的哲学家却教我宁可这样猜想,是眼睛欺骗了我罢,我想象中的献奉,实际并不存在。  在进论这议论之前,我必须声明,我在这里,必须从这问题,把一切仅仅的推测,把一切假设,——其盖然的实现,不能根据任何正当的哲学理由来推论——排除出去。某著作家或将告我,照他想来,人类终有一日变成鸵鸟。我不能适当地反驳这种猜测。不过,有理性的人们,都不会听从他的意见,除非他先说明人类的颈,是在次第增长,唇是在次第硬化而突出,腿与足是日在变形中,毛发已开始变成毛管。这奇怪的突变之盖然性未曾说明以前,即叙述人类在这状态下将如何幸福,描写他们疾走飞翔的能力,说他们将贱视一切片面的奢侈,仅被雇用来集取生活必需品,从而,在这情况下,每一个人分内的劳动均将轻快,闲暇均将充分,那实在是徒费时间,徒劳舌辩。  我以为,我可适当的定下两个公理。  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这两个法则,自从我们有任何人类知识以来,似乎就是我们本性的固定法则。既往,我既不曾看见此等法则的任何改变,我们当然没有权利可以断言,于今日为然者,于将来当为不然——除非最初调整世界组织的神力,有某种直接的活动。但神为了创造物的利益,依然是按照固定法则,来遂行宇宙上种种作用。  我不知道有没有著作家,曾设想人类在这世间,能不食而生存。但葛德文曾推测两性问的情欲,将来或可灭绝。他既声明了,他著作的这一部分,踏进了推测的境界,所以我现在除了说人类完成可能性的最好论据,是从大进步的预期——即,人类已从未开化状态大进步,他将停止于何处,难于断言——推论得来,此外,就不要再说什么。但两性间情欲灭绝倾向,却是一向没有何等进步。那在今日,和在二千年前或四千年前,是一样有势力。个人的例外,在今日固有,在往日亦常常有。这种例外的数目既不见增加,那么,单依据例外的存在,推论这例外将成为原则,原则将成为例外,当然是一种极不哲学的论辩法。  我的公理一经确定,我且假定,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是无限的较为巨大。  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略有数学知识的人,就会知道,与后一种力比较,前一种力是怎样巨大。  按照人类生存必需食物的自然法则,这两个不平衡力的结果,必须保持平衡。  这当中,包含一个强大而不绝活动的妨碍,在阻止人口增加,此节生活困难。这困难必在某些处所发生,并为大部分人类所痛烈感到。  自然,用最滥费最自由的手,在动物界植物界,撒布生命的种子。但育成此等生命种子所必要的场所与营养,她却比较的吝于给予。这地上含有的生命的芽,若能有充分的食物,充分的场所供它繁殖,数千年,就会充塞几百万个世界了。但自然法则的必然性,将限制此等生物于一定的限界之内。植物的种类与动物的种类,悉畏缩于这限制的大法则之下。人类虽有理性的努力,亦不能避免此法则。在动物及植物的场合,这法则的结果是种子的浪费、病害及夭折。在人类的场合,是贫穷与罪恶。前者,贫穷,是这法则绝对必然的结果。罪恶是最可能的结果,我们虽看见它非常流行,但也许不应说它是绝对必然的结果。道德上的磨砺,会抵抗一切罪恶的诱惑。  人口增殖力及土地生产力这两个力,自然是不平衡的,而大自然法则,却必须继续使其结果平衡。这就是社会完成可能性途中,我认为不能克服的大困难。与这议论比较,其他一切议论,都是轻微而不关重要的考察。对于这贯通全生物界的法则的重压,我看不出,人类能有何种方法可以避免。任何幻想的平等,任何大规模的农业条例,也不能除去这法则的压力,甚至要把它除去仅仅一世纪,亦不能够。要社会上全体人的生活,都安逸,幸福,而比较闲暇,不必悬念自身及家族的生活资料如何供给,那是无论如何亦不可能。  从而,如果前提是正当的,则所得结论,必然是否认人类全体的完成可能性。  以上所述,是议论的一般纲领。以后,我尚须详细讨究。我想,经验——一切知识的真源泉与其基础——必定会证明她的真理。  第二章  我说,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人类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率增加。  我们且一考察这命题是否正当。  我以为,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至少我未闻知一个国家)在那里,民俗如此纯粹而单纯,生活资料如此丰饶,以致早婚没有任何妨碍,下层阶级都不恐惧家庭的供给不足,上层阶级亦不恐惧生活状况降低。从而,据我所知,没有一个国家,人口增殖力的作用,是完全自由。  无论婚姻法曾否制定,天性与道德的指令,似乎总是及早和一个女人同居。设择偶不良又有改选的自由,这自由,在未达到大恶程度以前,决不致影响人口。而且,我们现在方要假定,这个社会不大知道罪恶这一回事。  在甚平等,甚有德,风俗纯粹而单纯,生活资料又如此丰饶,致社会各部分,都不须恐惧一家给养不足,人口增殖力的作用毫无妨碍的国度内,人口增加,与已知的任何增加比较,都显然是更大得多。  美利坚合众国,比欧罗巴近世任何一国,都有更丰富的生活资料,更纯粹的人民风俗,从而,早婚的妨碍亦更少。那里,我们就发现了人口每25年增加一倍。  这增加率虽不是最高的人口增加力,但作为实际经验的结果,我们且把它看作是原则。我们说,人口在无妨碍时每25年加倍,或按几何级数率增加。  我们再在地球上任取一地域来观察,比方,就在这岛国,观察它所提供的生活资料,能以什么比率增加。我们且先观察这岛国在现耕作状态下的情形。  我假定,因有尽可能最良的政策,因开拓了更多土地,因大奖励农业,这岛国的生产物,在最初25年间增加一倍,我想,那是顶多了,随便那个,也只能要求我这样假定。  在第二个25年间,决不能假设生产物能够四倍。关于土地性质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均不容我们这样假设。我们所能想象的最大限度,是第二个25年间的增加额,或可与原生产额相等。这虽与真理相去甚远,但我们就假定这是原则罢,假定这岛国,得依大努力,在每25年间,以与原生产额相等的生活资料量,增加其全生产物罢。最热情的思辨家,也不能假想比这更大的增加。像这样的增加,只要二三世纪,就会使这岛国每一亩土地,耕得像菜园一样。  但这增加率,分明是算术级数的。  所以我说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率增加,是正当的。  然后,我们把这两个增加率的结果,综合起来看。  这岛国的人口,算约700万。我们假设现生产物,恰好足够维持这个人数。在最初25年间,人口为1400万,食物亦加倍,生活资料与人口的增加相等。在第二个25年间,人口将为2800万,生活资料仅足维持2100万。在第三个期间内,人口将为5600万,生活资料仅足维持这人数的半数。100年了,人口将为11200万,生活资料却仅足支持3500万。其他7700万人,遂全无给养。  大批人民迁出,必然暗示了他们所离弃的国家,有某种不幸。倘非原住国有何等强烈的原因,使其不能安居,或迁往国有何等巨大的利益,可以希望,则离弃亲族戚友与故国,而定居于不曾习惯的异国风土中,实非人之常情。  为使议论更为一般,更不为人民迁出的局部观察所间断计,我们且不以一地域,而以全地球为考察的对象,假设人口增加的妨碍,已普遍除去罢。设全地球所提供的人类生活资料,得在每25年间,以与全世界现生产额相等之额增加罢。这个假设,无异承认土地生产力是绝对无限的。无论我们怎样想象,人类的努力,也不能造成这样大的增加率。  随便假定世界有多少人口,比方假定有10万万罢,人类将以1、2、4、8、16、32、64、128、256、512那样的增加率增加;生活资料却将以1、2、3、4、5、6、7、8、9、10那样的增加率增加。225年内,人口对生活资料即将成512对10之比。300年内,将成4096对13之比。2000年内,生产物虽有极大量的增加,差额亦会弄到几乎不可计算。  土地的生产,即令没有任何限制,得永续增加,至比任何有限量为大,人口增加力也依然占着优势。要使人口的增加与生活资料的增加相平衡,只好依赖这强力的必然法则,连续的发生作用,以妨碍那较大的力。  以下就要讨论这妨碍的结果。  在植物界动物界,这问题的观察是单纯的。有一种强力的本能,驱使它们去繁殖种属。这本能,没有理性为之妨碍,亦没有儿孙给养何出的疑惧为之阻碍。设有余裕,其增加力即行发挥。到后来,因场所及营养的不足,过剩的结果,才被压止。这在动植物,是共通的。但在动物,又有互相残食的事情,为其抑压。  在人类,这妨碍的结果,就更复杂了。

编辑推荐

  一部争论了二百多年并将继续激烈争论下去的著作;一部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全世界的著作;一部畅销全世界二百多年的经典著作。一部影响了李嘉图、达尔文、马克思、凯恩斯、弗里德曼等大师的著作,一部对中国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作品。  人口总是威胁着就业手段,有多少人能够就业,就有多少人生出来。简言之,劳动力的产生迄今仍然由竞争的规律来调节,因而也同样要受周期性的危机和波动的影响,这是事实,确定这一事实是马尔萨斯的功绩。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人口论》毕竟是第一本重要的人口著作。把这些早巳被别人表达过的思想放到一个更大的体系中去,并详细证明人口增长同经济和政治发展之问的关系,马尔萨斯在这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超过了他的任何一位先驱者,甚至超过了他们贡献的总和。  ——[美]威廉·彼得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口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2条)

 
 

  •   此书不管是阅读 收藏 送人 装逼 都是必备的 推荐一篇在豆瓣网 看到的 书评: 1. 马尔萨斯说了什么?
      
      马尔萨斯说:除非受到抑制,人口将呈几何级数增长。那么,什么东西会抑制人口的增长呢?马尔萨斯认为,决定性的因素是生活资料,理由是:在边际上,劳动力的进一步投入将带来越来越少的产出增量。所以他又说:人口总是被抑制在生活资料所允许的水平之下。
      
      当然,马尔萨斯也没有忽视战争、瘟疫、自然灾难等其他抑制因素,但他把这些因素视为偶发的,并且一定程度上是生活资料压力所带来的后果。
      
      在马尔萨斯的模型中,主要变量是土地、劳动、人口、生活资料产出。随着人口增长,土地首先成为不变量,这意味着所有可用的土地都已被开垦;人口继续增长,起初,这可能带来某种规模效益因而增加边际产出(虽然马尔萨斯本人没有提到这一点,但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修正,而这一修正可以回答迄今对马尔萨斯的大多数批评);随后,当人口进一步增长,越来越多的劳动被投入固定量的土地,规模效益最终被耗尽,边际产出开始下降;最后,在均衡态,人口受到抑制而达到极限——马尔萨斯极限。
      
      马尔萨斯理论的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推论是:除非均衡被某个偶然事件所打破——比如发现一块新大陆,重大技术创新,一次大规模战争或瘟疫刚刚消灭大量人口,等等——,人口总是处于当时的土地面积和技术条件所决定的马尔萨斯极限附近。而这又意味着:无论文明如何发展,技术如何进步,在均衡态上,人口最贫困部分的生活水平永远不会高于最低生存标准,任何试图改进底层人口生活水平的努力的唯一结果是将更多的人推向极限边缘,而这将逐步摧毁阶梯状结构的文明社会。——马尔萨斯以此作为反对济贫法的理由。
      
      2. 以往的质疑
      
      对于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基本图景,对于理解发展的动力和支撑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基础,马尔萨斯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贡献迄今未被充分消化。《人口原理》从发表之初起就面临种种误解和质疑,在经济学界,马尔萨斯被视为斯密传统的对立面而遭受批判和摒弃,特别是在罗马俱乐部那份声名狼藉的报告之后,在某些国家推行的臭名昭著的计划生育政策被外界所唾弃之后,马尔萨斯,连同他那曾给予达尔文伟大启示的思想,仿佛已被扫入**堆。
      
      然而,仔细检查你会发现,马尔萨斯理论和斯密传统并没有根本的冲突。首先,马尔萨斯并未否认分工可以带来效率,也没有说边际产出在一开始就下降,或者在投入产出曲线的任何部分都是下降的,他只是说,最终,当接近人口极限时,在边际上,追加劳动带来的产出增量将越来越少;其次,马尔萨斯的人口压力和斯密的自由竞争殊途同归,都为经济系统的运行提供了效果相似的动力学解释,斯密(和他的继承者)用人类无止境的欲望和有限的资源在竞争中达致均衡来描述经济系统,其中的动力源是欲望这一形而上学概念,而马尔萨斯把动力源落实到了具体的人口数量,用不断趋向于扩张的人口和有限生活资料在压力中达致极限来描述经济系统。
      
      两种模型各有千秋,斯密模型通过价格机制和边际分析可以推导出完美的一般均衡,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微观原理,而马尔萨斯模型可以有效地描绘系统的边界和结构特征。
      
      近代以来历次技术和产业革命浪潮,经济腾飞,和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普通提高,让马尔萨斯理论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首先,城市生活、避孕技术和更长的教育年限,把生育率降到了接近甚至低于替代水平;其次,创新的速度之快似乎超越了马尔萨斯周期,使得每一波创新后的增长还没来得及走入边际产出下降阶段(或者用经济史学家的话,叫内卷化阶段),新一波创新浪潮又开始了,从而使系统长期远离马尔萨斯极限。这两种境况,在有文字记载以来,都是史无前例的。但所有这些,与其说是马尔萨斯理论的失败,毋宁是马尔萨斯当初应用其理论描绘世界时所基于的那些现实条件改变了。
      
      或许,我们有必要在新的条件下,对现实和未来作出新的评估,但是从世界范围看,条件并未完全改变,那些人均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区,同时也是拥有最多人口的地区,人口依然在快速增长,其中不小的部分甚至仍然处于马尔萨斯极限边缘。经济体系全球化的同时,社会阶梯结构一定程度上也全球化了。
      
      3. 真正的困难
      
      但马尔萨斯模型的确存在致命的缺陷,虽然迄今为止的批评者们并未抓住这些缺陷。自《人口原理》发表以来经济史和人类学研究所积累的经验证据,给马尔萨斯理论造成了一些重大困难,我准备讨论其中两个方面。
      
      第一,人类学家发现,许多部落种群生活在食物丰富的丛林或湖泊附近,人口却长期稳定在极低水平,很难相信他们的人口受到了基本生活资料的限制。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生活在一些北美大河流下游的印第安部落,当最初的欧洲移民遇见他们时,惊奇的发现那里的鳟鱼多得吃不完,随手一捞就可供数人饱餐一顿,根本不用费心练习捕鱼技术。诸如此类的发现对马尔萨斯理论是严重打击——在这些部落里,即使最贫困的人,看上去也并未被生活资料所迫。
      
      第二,东西方社会形态的巨大差异,给每一位观察者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西方观察者眼里,东方,似乎永远和稠密的人口,过度开垦的土地,连年累月的饥荒,根深蒂固的专制传统,联系在一起。几代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被这个巨大的差异所困扰,他们为此提出各种假说和理论,最终却发现难以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社会纳入同一个逻辑一致的分析和解释框架中。
      
      看上去,东方的情形更契合马尔萨斯的模型,人口压力显而易见,但问题是,同样经历了长期农耕社会的西方,为什么是另一番景象?
      
      一种解释是东方的中央集权和官僚体系造就了一个扁平化的社会,消除了中间贵族阶层,因而单位土地供养了更多人口,而其中绝大多数是下层人口,生活在马尔萨斯极限边缘。这一假说似乎能解释中国的情况,马尔萨斯本人似乎也如此认为,但它马上面临一个困难——印度。印度历史上很少有有效的中央政权,社会远非扁平化,相反,那里有比任何其他地方更复杂更牢固的层次结构,但那里的人口和经济状况表现出同样典型的东方特征。
      
      看来我们需要一种更好的解释,为此,要么对马尔萨斯模型作出必要的修正,要么抛弃它另谋他途。
      
      4. 扩展的模型
      
      回到马尔萨斯的核心论点,他认为,抑制人口的决定性因素是生活资料(马尔萨斯将此等同于食物)。但是,为什么?人类生存所需的条件有很多种,其中成为瓶颈的为什么一定是食物?而其他条件,比如生育能力、体质和健康、卫生条件、社会安全等等,一定不会比食物更匮乏以致成为瓶颈,至少不是长期决定性的瓶颈?好像没有特别的理由作如此判断,这看来更像是一种直觉。
      
      受马尔萨斯启迪的达尔文,却并没有拘泥于马尔萨斯的这一判断,相对于生活资料限制,达尔文更多的关注生物个体之间的竞争关系所造成的数量限制,包括食物和空间的争夺,捕食和被捕食,寄生和共生关系,交配机会的竞争,等等。这些关系既有物种内个体间的竞争,也有物种间个体的竞争。
      
      首先,对于一个种群而言,其数量常常既被其捕食对象的数量和防御能力所限制,也被其
  •   在西方人口理论中,能像马尔萨斯《人口论》那样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了;而作为外国历史人物能在中国享有盛名的,马尔萨斯其人也是相当突出的一个,因为这是一个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名气──至少对当代中国人来说──似乎是“批”出来的。大凡从50年代过来的人们都不会忘记当年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批判。在70年代末大抓计划生育,并对马寅初《新人口论》加以平反之后,马尔萨斯的大名更是不胫而走,深入人心。马尔萨斯在其《人口论》一书中提出了“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的著名论断,也就是所谓“两个比率”: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他在书中认为人口若不受到抑制,每过25年左右便会增殖一倍,而土地收益却是递减的,从而断言人口增长有一种必然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自然趋势”。然而“根据食物为人类生活所必须这一有关人类本性的法则,必须使这两种不相等的能力保持相等。这意味着,获取生活资料的困难会经常对人口施加有力的抑制。”他把贫困、罪恶、饥饿、灾荒、战争等妨碍人口增加的因素,称为“积极的抑制”;把晚婚、不结婚、不生育等“预防性的抑制”,称为“道德的抑制”。并认为这两种“抑制”是限制人口增长的“必然的”途径。马尔萨斯的“两个比率”的结论是荒谬的,经不起史实检验的。至于把极其复杂和变化多端的人口问题,归结为两个等式,一方面是人的自然繁殖,另一方面是植物(或生活资料)的自然繁殖,即把历史上不同的关系变成一种抽象的数学关系,虽被不少人认为有过分简单化乃至歪曲之嫌,并认为有可能“引起理论上的灾难”,但其可取之处,却正在于使问题的本身变得简洁明了。马尔萨斯的贡献并不在于其理论的正确与否,而在于第一次敏锐地提出了问题。这就是在人口学的研究中起到某种统领作用的所谓“人口问题”──人口与它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问题。由于他的理论,我们才注意到土地和人类的生产力问题。马尔萨斯的理论是一个不停地推动我们社会前进的、绝对必要的转折点。人口本身不是一个只具数量关系的抽象,而是有着许多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且受这些联系和关系制约的复杂的复合体。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口自身的矛盾运动,取决于作为历史创造者、作为社会的人而存在的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   我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一位授课老师曾经说过,你们这些孩子的文史哲基础太差,像是《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之类的书应该看一下的,于是才看起了这类“涩口”的书。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应该读一下的,当然用战争和艺术来减少人口的观点不敢苟同,但是多少有点启发。在当当买书很方便,读书是没有什么不好的~~
  •   书后附录北大校长马寅初57年发表的《新人口论》,以及他58年接待记者时说马尔萨斯《人口论》为资本主义辩护的谬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发生灾荒,随后的59,60,61年三年自然灾害很很的给了他一个耳光。资本主义学者又一次战胜了社会主义学者。
  •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绝对值得一读,书中的观点未必代表信奉的真理,不过有借鉴意义。翻译的先生还是很严谨的,如果你是一个踏实做学问的人,读这个版本的,是个不错的选择。
  •   大学期间就读过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只不过是电子版的,喜欢纸质书的感觉。并且这本书质量做工都很好
  •   多年前的名著在人口问题日益凸显的中国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战争,瘟疫,地震,粮荒,水灾,环境恶化,矿难。。。。很多都跟人口太多有关,很多都是在自我调节和修正
  •   完全诠释了人口与资源的关系
  •   中国解决了人口问题,就解决了大多数问题,中国人最应该看!
  •   人口论,经典名著,值得拥有!这一系列的书全是经典
  •   先是看过电子书,现在买本纸本书看。作者的着眼点非常低,但是理论成果非常高。从一些很平常的现象推导出令人意外的结论,有些观点现实得令人恐惧,但却无法从心里完全否定它。
  •   社会转型期阅读此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   很具远瞻性,值得看
  •   其实早度过这本书了,觉得非常不错,就买来收藏
  •   翻译的太早,30年代的书看来还是有些不习惯!
  •   书的内容很经典,至今仍值得思考,但书在运输的过程中可能不大仔细,纸张有几页破损,希望以后注意
  •   需要有耐心!内容有些拗口!
  •   已读,社会学经典力作。
  •   商品不错,纸张可以,内容不错,很喜欢
  •   很好 但还未拜读
  •   不错的啊不错的啊不错的啊
  •   书质不错,篇幅排版很好,外表高雅尊贵,内在醒世恒言
  •   正版。有塑封。那么大的雨,依然正常速度送来,快递大爷都淋湿了,真是感动。建议当当给这位快递大爷加奖金。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正要读!待评
  •   梦寐以求的好书!很好!
  •   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读后受益匪浅。
  •   从下单到收货速度较快,就是包装一般,容易损坏
  •   书还不错,包装也好!
  •   这本书在这里买很便宜,而且绝对的正版哦,纸张质量也很好
  •   以前看过电子版,特地买来收藏看的,书的装帧也印刷都不错,翻译看着还不错
  •   我在回家的公车上,一口气看了四章!我头一次这么热情的看学术名著!
  •   马尔萨斯的这本《人口论》,虽然一直以来饱受争议,但是时至今日,书中的观点依然意义深刻和不过时。
  •   文章写得一般,但仍然闪烁着智慧和洞见的光芒。文以载道,关键是道,是思想,是那一点点火化能够给整个构思带来点睛。人口论是那种一开始你不会在意,但随着你对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了解深入之后,会逐渐发现其重要性和天才性的著作。越来越发现这种想法它的根本性。
  •   经典的书籍,对于今日中国之人口意义非常大!
  •   这本书的翻译很老,对于文字的处理并不是很直白,所以有些地方读起来需要仔细揣摩!如果你对于阅读缺乏必要的耐心或者仅仅把这本书的阅读当做一种休闲的话,建议你别买,当然,如果你确实对马尔萨斯的作品感兴趣的话,你将深受启发……
  •   控制人口理论的鼻祖。
  •   经典收藏。很不错
  •   看得很清晰,内容还没有阅读
  •   凑合看还行
  •   买了一直想读的书
  •   这个版本,郭大力译的,1933年就翻译出来了,老一辈的很负责任。现代的译者没有这么认真负责,而编者就更不用说了,有不少的错误!
  •   整体不错。有不少图片。
    排版有些局促,纸张一般。
  •   输的内容好深奥啊啊啊啊啊 啊啊啊啊啊啊
  •   人口学经典著作
  •   一本观点不完全正确的经典著作~!
  •   因为是解放前的学者翻译,这么多年了,应该是质量很好了,所以也就认为这么贵是值得的。但不知是年代久远,还是什么原因,读起来字句总是半懂不懂的,看鲁迅小说也没这么痛苦。
  •   历史规律,以史为鉴,知易行难,可悲可叹,为何总是轮回? 当当网的发货部门书送过来有破损,希望对包装进行改进谢谢
  •   以为是本新版书,拿到一看,原来是30年代一个叫郭大力的人翻译的,这么多年了,就没有人根据时代的变迁重新翻译一把吗??
  •   很多书籍都不曾如这本的印刷使我感到有趣。书籍的内容固然很重要,但倘若忽视其印刷的美感,在销售上也是有一定局限的。显然,我很少去买精装本的读物。而此书,也不能算的上精装,应该说是简装本中较为有趣的
  •   翻译的语句读起来有点拗口,不是很容易理解,对书中作者的观点不是很赞同,跟如今时代的发展有点出入
  •   翻译的
  •   可能是因为翻译的时间问题,有些经济学名称和现在所用的有些出入,读起来有些吃力。但总得来说虽观点陈旧,论证不太严谨,但反应出当时这门科学的状态。多读几遍还是蛮不错的。
  •   郭大力翻译的这个版本读起来有些拗口,不太适合现在年轻人的阅读习惯。
  •   里面很多词句, 好难懂啊! 为什么要把1930年代的书出版出来却不特别说明一下是1930年代版本的呢? 很多词句很难理解。 例如, “人口须不断引下到生活资料的水准”, 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啊?建议大家不要买了。 北大也不要再卖了, 浪费钱。
  •   书的质量可以去学而优参考,一样的.可惜啊,译本的作者,可能翻译有点文言文化了,好奇怪的感觉,一老外说着一段古文的感觉都不想往下看了.很失败!
  •   《人口论》
  •   这套书做的很好,值得收藏5折买的
  •   耳熟能详的一部经典著述
  •   早就该买
  •   名著人口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