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文学性诠释与希伯来精神的探求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北京大学  作者:刘锋  页数:22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圣经〉的文学性诠释与希伯来精神的探求》围绕阿诺德的宗教批评,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宗教与文学的关联,不仅有助于把握阿诺德本人的思想和创作生涯,而且也有助于了解整个19世纪英国的文学、宗教和社会思潮。

作者简介

  刘锋,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英语系,并担任《国外文学》鳊辑工作。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以及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思想文化的研究。曾发表文学理论等方面的论文十几篇,并有《基础神学》(费奥伦查著,香港,2003)、《宪法学说》(施米特著,上海,2005)等学术译著多部。

书籍目录

总序引言第一章 科学精神与怀疑主义:阿诺德时代宗教的困局第二章 宗教问题与现代批评的精神第三章 语言、隐喻和《圣经》的意义:阿诺德的文学释经方案第四章 “带有情感的道德”:基督教的自然真理第五章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的均衡:宗教在文化中的位置附论 基督教神学内部的隐喻诠释问题后记引用书目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科学精神与怀疑主义:阿诺德时代宗教的困局  研究19世纪英国社会的学者克拉克曾在《扩张的社会》中论及宗教问题对19世纪的英国人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性:“除了17世纪,或许还有12世纪,还没有哪个世纪像在19世纪那样,宗教的要求占据了国民生活如此大的部分,而以宗教名义说话的人们千方百计想要行使如此多的权力。”确实,在19世纪的英国。对宗教问题的关注几乎贯穿于人的生活的一切层面,不仅具有直接的宗教或神学意义,而且还与形形色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问题发生广泛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恰恰在这个世纪,围绕宗教问题而产生的疑惑、犹豫和不确定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也更难以释解。各种新观念、新发现纷至沓来,造成了思想的动荡、迷乱和变迁,同时也刺激了人的宗教反省意识。在知识界,甚至在教会内部,出现了自由主义的宗教或神学倾向,致使许多相沿成习的宗教教义和原则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可信性和解释力。宗教信仰的根据不再是不证自明的了,不少神学家和知识人力图在新的基础上维持宗教信仰的连续性,不过,意图与结果之间并非不存在裂隙,有时候一种旨在挽救宗教信仰的努力反而导致了宗教怀疑主义在更大范围内的蔓延,如果再考虑到围绕宗教问题而发生的一系列激烈纷争,19世纪英国的宗教思想状况确实堪称复杂多变。  宗教怀疑主义是与基督教遇到的思想挑战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认为,这种思想挑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圣经评断学,另一个是自然科学;前者属于内部来源,后者属于外部来源。《圣经》诠释是与基督教神学史相伴随的古老活动,自从有了《圣经》,就有了对经文进行诠释的需要。在18世纪以前,神学家在诠释《圣经》时主要着眼于其字面意义,认定《圣经》字词和语句精确地描述了真实的历史事件。随着启蒙理性主义的兴起,这种释经实践受到了深刻的质疑,出现了一种基于历史考证的《圣经》研究方法。到了19世纪,以德国杜宾根大学神学教授鲍尔(F.C.Baur)为主帅的“杜宾根学派”(TnbingerSchule)开创了近代圣经评断学(Biblicalcriticism),利用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等知识对《圣经》经卷的真伪、版本、作者、年代、背景、资料等进行考证研究。

编辑推荐

  关于英国诗人和批评家马修·阿诺德,曾有论者评论说,“他在其诗歌和批评散文中引入了对西方社会和文化的核心问题的一种新的、微妙的、比较的态度,帮助形成了现代意识。这一点实在令人吃惊。对我们来说,理解他要比理解上个世纪任何一个英国人都更加有用。”如果说阿诺德参与形成和推进了现代意识,那是因为他的整个思想生涯都与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而与此同时,他又对时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就此而言,将阿诺德的思想置于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脉络下作出评估,确实有助于凸现其基本面目和实际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圣经》的文学性诠释与希伯来精神的探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