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简史

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北京大学  作者:Judith M. Bennett,C. Warren Hollister  页数:38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欧洲中世纪,过去曾经被我们认为是在愚昧的教士主宰之下的“黑暗时代”,“半梦半醒的一千年”。20世纪的史学家们已经终结了这一神话。在当代英语世界,《欧洲中世纪简史》是一本准确、权威的中世纪史入门佳作。它以清晰的线索、全面的描述让读者看到了中世纪的光明与活力。    作者将中世纪史析为早期(500—1000)、中期(1000—1300)、晚期(1300~1500)三阶段。在第一阶段,罗马皈依基督教之后,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日耳曼文化相融合,促成了欧洲的诞生。查理大帝一度雄霸西欧。第二阶级是中世纪的盛期,经济起飞,城市兴起,政治文教发达,三百年问精彩叠现。第三阶段两百年,教廷分裂,英法百年征战,哀鸿遍野,疫病流行,一片颓败之势。而瘟疫过后,欧洲文化重又焕发生机,宗教革新,文艺复兴,科学革命,“理性时代”的近代欧洲呼之欲出。    本书由霍莱斯特教授始作于20世纪60年代,此后不断修订,内容与时俱进。霍莱斯特逝后,擅长妇女史的贝内特教授继续增补此书。第十版保持了原作结构上的平衡,叙述简明扼要,而且在社会文化史方面,内容更为丰富。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朱迪斯·贝内特 (Judith M. Bennett) (美国)沃伦·霍莱斯特 (C. Warren Hollister)

书籍目录

导读第十版序言导言第一部分 中世纪初期:欧洲的诞生,500—1000年  第一章 罗马(帝国)皈依基督教,约公元前31-公元430年    引言    罗马帝国的和平(公元前31-公元180年)    第三和第四个世纪(180—395年)    基督教    小结  第二章 野蛮民族入侵及定居于西欧,约400-500年    引言    野蛮民族与西方帝国    西方帝国的衰落    小结  第三章 早期的西方基督教世界,约500—700年    引言    早期的中世纪社会    早期的中世纪政治    早期的中世纪教会    思想生活    小结  第四章 邻居:拜占廷和伊斯兰,约500—1000年    引言    从东方到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诸世纪    伊斯兰的崛起    伊斯兰帝国    伊斯兰文化    小结  第五章 加洛林王朝的欧洲,约700-850年    引言    早期的加洛林王朝    查理大帝(768—814年在位)    思想文化复兴    小结  第六章 分裂、入侵及重建,约800—1000年    引言    分裂:晚期的加洛林王朝    入侵:穆斯林、马扎尔人与维京人    重建:新的政治    小结第二部分 中世纪中期:改革、复兴及扩张,1000-1300年  第七章 经济起飞与社会转变,约1000-1300年    引言    农业革命    村镇、庄园与教区    ……  第八章 往神(天主)的新路径,约1000-1250年  第九章 征服、十字军东征及宗教迫害,约1000-1300年  第十章 政教冲突:教皇与罗马帝国,约1125-1300年  第十一章 形成中的国家:英国与法国,约1050-1300年  第十二章 文学、艺术及思想,约1000-1300年第三部分 中世纪后期:危机与创建,1300-1500年  第十三章 灾荒、瘟疫及复苏,约1300-1500年  第十四章 迈向国家建制,约1300-1500年  第十五章 中世纪后期文化之多元化及活力,约1300-1500年术语表引文出处附录 中世纪欧洲的教皇与君主年表图片来源索引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若想明了欧洲如何改变近代世界历史、塑造今日的全球文化,必须研读欧洲中古时代的几个世纪,才能找到答案的关键。《欧洲中世纪简史》(英文影印版)(第10版)为英文影印版讲述了欧洲由未开发的赤贫乡野,演变成为强而有力的文化的这一历史阶段,以清晰的线索、全面的描述让读者看到了中世纪的光明与活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欧洲中世纪简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6条)

 
 

  •   欧洲中世纪,过去曾经被我们认为是在愚昧的教士主宰之下的“黑暗时代”,“半梦半醒的一千年”。20世纪的史学家们已经终结了这一神话。在当代英语世界,《欧洲中世纪简史》是一本准确、权威的中世纪史入门佳作。它以清晰的线索、全面的描述让读者看到了中世纪的光明与活力。
      作者将中世纪史析为早期(500—1000)、中期(1000—1300)、晚期(1300~1500)三阶段。在第一阶段,罗马皈依基督教之后,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日耳曼文化相融合,促成了欧洲的诞生。查理大帝一度雄霸西欧。第二阶级是中世纪的盛期,经济起飞,城市兴起,政治文教发达,三百年问精彩叠现。第三阶段两百年,教廷分裂,英法百年征战,哀鸿遍野,疫病流行,一片颓败之势。而瘟疫过后,欧洲文化重又焕发生机,宗教革新,文艺复兴,科学革命,“理性时代”的近代欧洲呼之欲出。
      本书由霍莱斯特教授始作于20世纪60年代,此后不断修订,内容与时俱进。霍莱斯特逝后,擅长妇女史的贝内特教授继续增补此书。第十版保持了原作结构上的平衡,叙述简明扼要,而且在社会文化史方面,内容更为丰富。  




    这本是英文的 我还买了一本中文的 两本对照着看 哈哈哈
  •   本书的中文版(****://book.douban****/subject/2326273/)翻译过来足有400多页。说是简史,其实篇幅并不算小,虽然对于如此重要的时期,这个篇幅的确是很“简”了。这就对作者的洞察力提出了格外严格的要求。写什么,不写什么;哪些详,哪些略;单视角,还是多视角;这些选择如果缺乏史学视野的指导,就会淹没在中世纪丰富史料的汪洋大海中,沦为琐屑的“事实”堆砌。另一方面,中世纪史题材尤其容易受到“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偏见的污染(而不是通常读者更有警惕的庸俗“阶级分析史观”)。如果不能跳出这一叙事框架,用一套更好的观念来统摄写作,那么最终的成品无非就是给已经数不胜数的“中世纪浪漫想象宣传YY”合集中又添了那么一点儿贡献,而历史学家铁定没法比梅尔·吉布森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所以,与中世纪历史有关的作品,1)容易写的无聊、琐屑 2)容易让人看得云里雾里,找不到历史脉络
    )容易陷入“沉睡的千年”的想象图景而沦为废物。其中3)是任何稍有良知的历史作者都应有意避免的,且鉴于此类偏见过于深入人心,我不反对“矫枉过正”的美化一下中世纪——不过在我看来,本书完全没有做到这种地步,有读者认为其“过誉”,恐怕问题是处在自己身上。史学良心之外,1)、2)点更关乎作者水平,简明通史的体裁对这两点更是极其敏感。强调这么多无非是表明:很多(豆瓣)读者认为本书叙事晓畅、逻辑清晰、简明有趣,而能做到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
      
      往往,在不为读者注意的地方有大的深意在。例如中世纪中期(Central Middle Ages)的300年领有一半篇幅,构成了全书的叙事轴心。在上接古典时代下启现代世界的千年中,这三百年又连接了孱弱的中世纪前期与孕育了新时代曙光的中世纪后期。这一时期以教皇革命、东征、贸易的兴起,典型封建制的发展为特征。作者在写作中有着明确的理论构架,她们致力于展示,形成这局面的诸要素是如何在其之前500年中逐渐成型的,这一发展巨大的冲击力又是如何影响了其之后200年的。这样明确的叙事逻辑的存在避免了纷乱千年的历史沦为零散的残编断简。不同地域、群体、制度、事件、人物,都找到了这个剧本中所要扮演的位置,具有了某种“意义”,而不是简单的、过去发生的“事实”。
      
      作者亦注意历史变化多因多果的特性,初始的路径依赖、地理、气候、制度、宗教、乃至偶然事件,互相参杂渗透,这既有利于丰富解释/叙述的维度,却也限制了解释的限度。我们无法确切地说征服者威廉选择的分封方式有什么必然性,为什么是是阿拉贡而不是卡斯提尔的制度成为了西班牙的主流,或者,更有说服力的例子,倒霉的约翰如此的无能出于什么理由。总而言之,诸如此类复杂因素的影响下,英法西等国的制度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形成了新的惯性。进而,把制度环境当成已知的话,英法西的发展之途却又更容易解释了——但这种解释,总之是有限度的。所以本书在分期上没有把1350年的黑死病当作中世纪中期到晚期的分界。因为这样做,正如作者所说,容易夸大黑死病这一相对偶然的事件的作用,而忽略中世纪中期种种发展趋势的内在张力(封建与民族国家、人口增长与经济限度、罗马公教会的扩张与其精神维度的腐化、乃至信仰与理性……)演化的重大作用。作者当然并非专治经济/制度史,然而我认为作为通史来讲,本书确实达到了不错的平衡,至少避免了矫揉造作的单纯文化视角、英雄视角、“大事件”视角——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看的话,中世纪确实是令人惊异的独特样本,远不若文化(狭义)上表现的那么乏善可陈。
      
      不过,如果什么都“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分析,这历史就没法写了。拜占庭和伊斯兰的发展固然对欧洲中世纪、欧洲之为欧洲的形成有重大作用,但终究只能占据一点儿篇幅。晚期罗马与早期现代欧洲是中世纪的前世来生,却也没被作者大书特书,而是给予恰当的篇幅。(罗马晚期相对涉及较多,但也侧重基督教、蛮族等直接影响中世纪的内容)个中取舍,待读者自行体会。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这一切若没有对那个逝去时代的兴趣与热爱,是不可能完成的。“愤世嫉俗”(原文作cynic,犬儒主义)的启蒙作家自然可以讥讽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不过这就没法去体会这段历史的惊奇了。说到底,欧洲获得其“欧洲性”,是在中世纪时期,在那之前,他只是罗马庞大帝国领土的一部分而已。拜占庭又是罗马的又是希腊的又是基督教的,但它没经历过这样一个中世纪,它没能成为西方。以严肃而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中世纪,就是严肃积极的看待“西方”的传统,去看待继承自这个传统、被这个传统所驱动的现代世界。你若问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什么,我的回答就是这种若隐若现的欧洲中心主义的调调。
      
  •   书中配有少量图片因为是影印书,所以图片的质量一般。语言风趣,内容不错,有新意。作者反对欧洲中世纪是黑暗的世纪的观点,认为中世纪是富有活力的。适合历史专业以新的视角看待中世纪。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可以很好的的了解中世纪的文化,这些在学习英语文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   美国用的中世纪史教材,很好的书,写的也生动有趣。中文翻译第十版为《欧洲中世纪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译的也不错。两本可相对照读,学历史兼学英文。
  •   这是一本非常严谨的专著。
    原先只看见中译本,现在将这个英文原版本引进对于深入了解中世纪的欧洲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感谢出版社出此好书。
  •   对这本书会让你对中世纪的欧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关键这是美国大学的教科书,其可信度比较高,无论如何,外国人写的书观点虽然是个人的,但事实却基本不会捏造,而且没有御用的味道。值得一看。
  •   难度不大,观点很明晰,比王佐良先生编的文化入门简单。非常喜欢。如果在看书前对中世纪史有一定了解更好
  •   不错的中世纪史入门教材,对中世纪感兴趣的可以入手,兼及练习英语阅读。

    书的纸质和印刷不错,就是字体比较小、比较密。
  •   一本了解欧洲,了解宗教的好书啊。
  •   英文原版,适合世界史方向的研究生,本科生英语好的也可以。。挺好的。
  •   学英文不错。
  •   觉得这类书 如果可以读英文原版 感觉还是好些
  •   儿子要的,只是没看清是英文,还没看呢,估计要等儿子长大点才能看懂吧,哈哈!
  •   内容翔实,英语地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提高英语人文素养的读物。
  •   内容给力,比原版合算。印刷还不错。总体给高分。
  •   虽然是英文版,但每章开头都有介绍,看起来也不是很费劲,作者也很专业
  •   这本书很经典 英文版纸质摸着很舒服 文章语言不算很难,用心读还是可以看懂的 推荐!
  •   书非常好,我很喜欢这本书!
  •   非常值的一本书,读起来真是享受!
  •   本身这本书就是经典虽然看着很费力但是很值得!
  •   是原版的,好看.但是是英文版的.买时看清楚敢哟.
  •   买给朋友的应该不错吧
  •   我在想要是我中学是这样的课本那该多好 建议还是中英文对照看 中文翻译确实有鞋偏颇
  •   averygoodbookfeaturesthebriefintroductiononEurope.Anyonewhoisinterestedintheeuropeanhistoryanddesirestoknowmorewouldnotwanttoskipit.
  •   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中世纪的欧洲,它并不是我们以前认识的那样黑暗
  •   书确实很简明,算是了解下欧洲中世纪的一本外文读物,主要是各种外文名词, 对看那些阴雨电影啊hi时很有帮助的。
  •   全新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中世纪史。原来,中世纪,也不是一无是处的。那是从文明走向黑暗,又从黑暗迎接黎明的历史。黑暗的背后,有着惊心动魄的斗争和挣扎。文明的进步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最终冲破黑暗,进入光明。
  •   不错的书,由于是一本教材,里面的英文不是很难,基本看得懂,适合用来普及中世纪知识
  •   书的内容不错,文字比较简单,但内容有些肤浅,可以了解入门的欧洲史知识。
    配送时没看,书里面有几页竟然破了,纸张很差
  •   刚刚看了前面几页,回头就给同事推荐上了;首先感觉语言似乎更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读着比较舒服,比如头几页地图下面的说明文字。感慨学问做的好的必然语言功底也好。我看这本书一是了解历史,看来还可以把此书当作学习英文的教科书,有一定英语基础、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可以考虑购买。
  •   写的很清晰系统,像一本行路指南。看过几本同类的书,这本书是最全面的。
  •   想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的大可一看,文字不是非常专业。
    书的开本有点大,存放、携带有些不方便。
  •   全英文,每章标题是中文的,质量很好
  •   影音图书,基本上原汁原味,价格还要比原版便宜,好.
  •   哈哈,终于买到了
  •   BUCUO BUCUO BUCUO BUCUO BUCUO BUCUO BUCUO BUCUO BUCUO BUCUO BUCUO BUCUO
  •   今天早上刚读了introduction,才发现外国的学生真的比中国的学生幸福吧,想想我们的教科书的前言是什么样的,再看看人家的教科书前言~“Who,afterall,wouldwanttoliveinatimewithoutelectricity,runningwater,orcomputers?Who,theymightrespondtousiftheycould,wouldwanttoliveinaworldplaguedbynuclearweapons,golbalwarming,andgargantuancities?”好想努力赚钱,然后到国外再读一遍大学~
  •   内容很好,很不错的中世纪英文课外读本..可惜拿到的时候,前面几页有严重的压痕..很不高兴,看得很影响情绪
  •   英文比较难,要大学才能看,为儿子收藏,亦可中英文对照看
  •   好多名词都不认识,看着比较痛苦。充满了古代的宗教党派名,地名,人名。还是应该买中文版,即使翻的不好,起码我能读下去。
  •   内容还好,但是纸张太差了,像盗版的一样。
  •   看来以后要翻字典了
  •   只可惜是英文版的
  •   想当翻译家的可以研究,否则,请去买翻译过来的。
  •   7年前第一次读起这本书,当时的译本还是商务的,它是北大历史系本科生的中世纪史主要参考书。这么多年来,中英文版各读过两遍,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强烈推荐看英文原版,语言亦很优美、地道。书中对中世纪的王权和教权斗争有全面精彩的论述,从德国皇帝亨利四世雪中前往卡诺莎向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请罪,到法王腓力四世降服教皇伯尼法斯八世,中世纪王权与教权的矛盾错综,此消彼长。此外,英法关系也是论述的重点。尤其对百年战争的缘起,安哲文帝国的兴衰有很好的叙述。书中对中世纪的分期也是我强烈赞同的。很高兴这本书在国内终于有了影印和中文新版。对于任何一个对中世纪和西方文化感兴趣的人,这都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
  •   书中的很多句子不失诙谐、幽默,让人看了会发现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写。用词的词汇量不小,如果有人抱怨GRE词汇太冷僻,阅读这样的著作时就会发现他们的抱怨毫无道理。但是本书行文流畅,多用短句,很少用那种上百字的长句,因此借助一些好点的字典,如《英汉大词典》或者《Merriam-Webster Unabridged》,对一名中等英语水平的人来说,阅读起来并不会觉得太吃力。另外,看这样的著作,终于让人感到原来学英语还是有用的——可以用来获取知识,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另外,这本书的纸张、印刷属于中等,不会让人惊喜,但也对得起它的价格。
  •   Par exemple:1,P348,Dauphin在法文中的确是dolphin的意思,但法国太子叫做Dauphin绝不是因为他被"considered in the Middle Ages to be the chief of all fish", 而是因为Dauphiné是太子的封地,就好比英国王储都被叫做"Prince of Wales"一样。2,此书的地图画的有些随意,如xxiii, Map 2,在500年,西哥特王国与法兰克王国的分界线应当是Loire河,而不应当像图中那样的划分,直到507年,法兰克人击败西哥特人后,西哥特人才撤离了法国南部。当然,这本书作为教科书还是有其优点的,不过,我个人觉得在同类书籍中,它不是最好的。
  •   第一好,书的门脸好,装帧大方,印刷清楚,不过装订质量还有待考验。第二好,原汁原味,语言精炼,观点清晰,中世纪史的入门好书第三好,英文影印,国内出版,性价比很高。
  •   内容还不错,就是纸张有点薄。
  •   英文影印版的一般都比较便宜的,看原版还是要比翻译的好得多~
  •   这个需要很漫长的时间,因为我要查字典,摔。
  •   看上去不错,内容没什么评论
  •   书非常脏和旧 尤其是中世纪简史,好多页面全部是折起、发黑的。两本书封面用纸巾擦都是黑漆漆一层。
  •   内容还没看,应该没什么好说的。书的背面有一道奇形怪状的褶痕,贯穿20多页,换做对书本外观挑剔的,肯定会换货了。强烈建议亚马逊以后多花个几毛钱的成本,将书用纸盒包一下,或者和快递协商一下。现在在亚马逊买书,到手完好与否,全凭自己的运气了!
  •   文字易读。书中图表尤其值得赞。能够用一种清晰方式显示某地某国的历史年代以及周边事件。非高深的学术著作,又不失严谨。确实特别适合教材以及业余爱好者。
  •   书不错,印刷质量可以,速度也很快
  •   写得很好.而且价格非常合理.
  •   才看了前几章,感觉还行
  •   很棒的书,内容很好是专业性很强的书籍,而且一本大词典是很重要的。
  •   整体好不错,印刷的也可以
  •     一
      
      
      西罗马的覆灭或许是必然的,因为帝国实在太庞大了,一如远在东方的中国。在日耳曼摧毁西罗马之前,西罗马内部就腐朽堕落了。启蒙时代的哲人在反思帝国败亡原因时,往往将罪责归于基督教。一如五四运动的哲人,视儒学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像吉本在《罗马帝国兴亡史》里,将基督教视为罗马帝国朽坏的罪魁祸首。然而一如程朱理学是东方帝国政治失败的结果而非原因,鄙夷尘世向往天国的基督教的出现乃至兴盛与其说是帝国崩溃的原因,不如说是结果。
      
      现代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凯撒与基督》里指出:“基督教的成长,与其说是罗马帝国衰颓的原因,勿宁说是罗马帝国衰颓所造成的结果。在基督出现之前,旧的宗教已告瓦解……帝国征服希腊,是道德伦丧之始,至尼禄王时代已败坏到了极点,而基督教对罗马帝国伦理道德的重整,颇有裨益……人们对国家渐渐失去信心,并非由于基督教促使其如此,而是因为罗马帝国为了保全财富而不恤贫穷,为了捕获奴隶而去打仗,为了奢侈的享受而尽力课税,不可能把人民从饥饿、疾病、侵扰及贫困中解救出来。……罗马帝国的灭亡既非由于蛮族之入侵,更非缘于基督教之兴起;事实上,在蛮族入侵,基督教兴盛之际,罗马帝国已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了。”
      
      而究其原因,在于大一统的迷思。大一统是帝国出现的动力,也是帝国失败的原因。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意识到过度扩张才是共和国变成罗马帝国的原因,也是帝国衰亡的原因。当军事扩张到一定程度以后,限于古代落后的交通条件,帝国庞大的疆域实在难以被有效治理,这也是罗马帝国为什么会分裂成东西罗马的原因。但即便仅是西罗马,对于当时的统治技术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重荷,皇帝陛下又选择了诉诸中央集权,于是他就只能仰仗食利寻租的官僚集团以饮鸩止渴,而臃肿庞大的官僚主义不仅是低效率的代名词,更是腐败的渊薮。这在起初或许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便是整个社会的堕落和腐朽,勤俭朴素的风气被浮夸奢靡的新风尚取代,原本刚强雄健的罗马人放弃了立国之初的朴实传统,在纵欲和享乐当中不可自拔,末人的泛滥伴随的是整个社会生育率的下降——这是迷恋科层制的大一统吏治社会必然命运。西罗马如是,东罗马如是,奥斯曼如是,俄罗斯如是,中华帝国亦如是,凡帝国末季殆无例外。
      
      而陪伴纵欲与享乐的,则是心灵上的空虚,整个社会呼唤着能够填补心灵枯寂的学说出现,基督教就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亦可说天命所归。基督教的前身犹太教原本只是地中海东岸黎凡特世界一个闪族小国以色列的部族宗教,在黎凡特世界几千年孕育出来的宗教之林中并不起眼。然而却在亚历山大打通东地中海商路带来的希腊化时代,与强势的希腊哲学相结合,孕育出了基督教。彼时这个犹太教异端教派在黎凡特世界也不过是小小的一粒尘埃,但他放弃了犹太教只有成为犹太人才能得救的狭隘,许诺只要成为基督徒,那么不分民族、性别、年龄、贫富都能得救,真正成为一个普世的宗教。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在接连战胜黎凡特世界各种古老宗教后统治了罗马人的心灵。
      
      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只拜上帝不拜君王不拜他神的传统,因而在传教之初接连遭到将皇帝进行神化的帝国政府的打压。但在一个腐败奢靡的吏治社会里,许诺给予信徒心灵慰藉的宗教是不可能被禁绝的,只会随着社会的堕落而蓬勃壮大,帝国后期罗马人尤西比乌创作的《基督教会史》如实地记录了在皇帝间歇性地打压之下,却是基督教的狂热殉道者数量爆炸性地增长。最后的结果,是腐朽的帝国向生机勃勃的基督教屈服,在皇帝君士坦丁治下,基督教合法化并成为国教,一切希腊异教统统被禁绝。之后就算有所反复,基督教在罗马人心灵的统治地位也已经不可动摇。而在君士坦丁死后不到六十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罗马,彼此分治。
      
      与罗马一起衰落的,则是希腊文化。许多人以为古典文明的衰落源自蛮族入侵,然而在蛮族摧毁帝国之前,古典文明在帝国境内便已苟延残喘。传统希腊罗马神话的多神信仰仍然存活了一个多世纪,但和一神教的基督教冲突日增,亚历山大城在宗主教利罗治下,驱逐了犹太教人、焚烧了亚历山大图书馆,自称信奉基督的暴徒更是杀害了希腊哲学家希帕提娅,这进一步标志着古典哲学辉煌的时期告一段落,代之而起的是基督教神学的时代。可另一方面,基督教对延缓罗马帝国的崩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异教自杀习俗的摒弃和对当时纵欲风俗的否定,使得在根基已被暴乱、内战与腐败动摇的帝国有起死回生之相。彼时罗马帝国仿佛回光返照,尽管他的衰落其实在所难免。
      
      而对基督教来说,虽然自君士坦丁以后,罗马帝国拜倒在上帝的十字架下。但在一个大一统帝国里,君王的权力必然会高于教会,虽然将皇帝等同于在世神明的多神教传统已被基督教击败,然而皇帝依然被神话,进而威胁教会与基督徒的自由,就像日后东正教沦为拜占庭皇帝和沙皇掌下的玩偶。幸运的是游牧民族从东方而来,摧毁了西罗马帝国。此后日耳曼蛮族的野性与基督教的灵性相结合,诞下了现代西欧社会的前身。而西罗马这个罹患癌症,垂死的帝国轰然倒下,在废墟与灰烬之中诞生的是人类文明走出吏治帝国,开启新道路的曙光。
      
      二、
      
      在辉格史学家麦考莱看来,西罗马的覆灭对于当时的罗马人来说是一场悲剧,然而对于整个历史来说未尝不是一场幸事,因为西欧世界久违的封建制度借日耳曼之手又重新复活了。农耕民族必然专制,而游牧蛮族带来自由。就像希腊的前身克里特与迈锡尼同样是埃及式专制政体,蛮族多利亚人对文明的摧毁固然带来了黑暗时代,但清新的空气引入了废墟,在灰烬之上又重新出现新的希望。
      
      现代民主社会发端于英格兰,但英格兰政制与其说创新,不如说是复古,其实与彼时的欧陆各国也一般无二,都是社会当中阶级森严,尊卑判然,但没有一个凌驾于各阶级之上、外在于社会的强大政权,社会或者说诸社团依据王国的法统和各阶级的法权自我治理。而这又源自日耳曼蛮族在军事殖民胜利以后,贵族废王,平民夺权,国王、贵族、平民内部争斗不休,贵族召开贤人会议推举国王,平民获得特许状内部自治。在日耳曼人征服西欧之前,同样的历史也发生在希腊、罗马的土地上,迈锡尼、克里特都是埃及式“哔—”政体,荷马时代北方野蛮人的入侵摧毁旧制度的同时,在废墟因为内部权力斗争,而发育出古典民主政体,罗马也是偶遭异族征服,之后因为三角权力斗争方有日后贵族共和国之政体。
      
      但日耳曼人并非文化的敌人,也没有毁灭和销毁罗马文明,相反,他们保存和发展了它。罗马世界是被日耳曼人从内部赢得的,是长达数个世纪的和平渗透的结果。在此期间,他们吸收罗马文化,接手帝国的管理;罗马并未衰落,罗马制度和文化一直在延续。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历史想象不同,西罗马帝国并非突然消失的,就算帝国谢幕以后,他的遗泽也依然被后来人继承。
      
      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雷纳在《中世纪的城市》里指出环地中海商业圈才是罗马世界的立身之本,就算在西罗马在5世纪覆灭后也没有停止运作,日耳曼人尽管涌入了西罗马帝国的疆域,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摒弃罗马文明,当罗马帝国的诸行省变成各日耳曼王国后,蛮族的君王一直都仰仗地中海商业贸易的税收使政府得以运作。蛮族只是将帝国粗俗化,但并没有使之日耳曼化,十人团、保卫官、城市志(记载正式法律)等罗马时代的城市制度依然存续,君王们也有意识地鼓励商业的发展。所谓日耳曼人反对城市的说法,纯属启蒙哲人的捏造,日耳曼人的入侵并没有结束古典文明的经济统一。西罗马的覆灭在当时只是历史的微澜,只有在后人的回忆里才有大转折大激变的意义。
      
      但8世纪初穆斯林的扩张,真正意义上地结束了古典文明。在征服波斯、夺取叙利亚、埃及、北非和西班牙后,伊斯兰教完成了对罗马世界的包围圈,原本的商路断绝,地中海共同体就此终结。而此时兴起的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便是对此的应激反应,一如同集权化的匈奴的崛起是为了应对南方农耕帝国的挑战。骑士史诗《罗兰之歌》所讲诉的核心之一,就是查理曼大帝粉碎了穆斯林的进攻,使其止步于比利牛斯山脉之下。
      
      与前代的墨洛温王朝不同,加洛林王朝治下的法兰克王国从一个海洋国家变成内陆国家,西欧文明被隔绝封闭,找不到出路。商业的衰落导致了城市的解体,而这意味着中世纪真正的开始,黑暗的年代降临了。城市由于缺少商业的支撑,使得市民纷纷逃向农村。大庄园土地所有制盛行,自由农民为了人身安全投靠庄园主,变成隶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实是迫不得已的,因此除了自己享用外,多余的产品又能与谁交换使之成为商品,又该如何处理呢?正是在商业趋于消失的状况下,矮子丕平和查理曼才会进行货币改革,以银币取代金币。其直接原因是贸易消失导致法兰克王国贵金属稀缺,而根本原因是商业衰落和普遍贫困导致交换经济为消费经济所取代。
      
      可以这么说,没有穆罕默德,就没有查理曼,也就没有中世纪。
      
      
      北方的维京海盗和9世纪东方的马扎尔人(即匈牙利人)对欧洲的入侵也加剧了这一过程,仅有的北方商业也遭到了重创,同时西欧各国的王权也遭到不同的打击,法国的王权被彻底摧毁,在国王无法保护国家安全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在险要之地修建城堡以自保,骑士时代出现。可以说,这是欧洲最黑暗的时刻。
      
      
      但黑暗年代只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到了10世纪欧洲开始出现转折。相对的和平与稳固在西欧出现,诺曼底公国的诞生标志着维京人入侵的终结,东方匈牙利人、波兰人被天主教驯化,法国的王权步入复苏。从11世纪开始,商业在南部的意大利和北部的佛兰德斯复兴,“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人口快速增长,大面积的垦荒成为潮流,这新气象最后孕育了文艺复兴。而1096年发动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除了宗教上的意义,最重要便的是打通商业道路,直到奥斯曼人再度兴起阻隔商路,逼迫欧洲人将视线转向大西洋。
      
      
      三、
      
      
      
      传统上视1453年拜占庭陷落于奥斯曼为中世纪的标志,但英法百年战争结束之年同样被认为是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原因在于平民/步兵取代了贵族/骑兵在战争中的地位,这不单意味着战争的全面扩大化,同时也象征着欧陆贵族阶级的没落。对暴力的垄断是现代国家的发明,而频繁的战争则是中世纪的自然状态。
      
      
      
      战争虽说都是残酷的,但中世纪的战争乃是贵族之间的竞技,如同春秋时期,参军乃是少数人的荣誉和特权,其目的乃是恢复某种秩序。因此战争固然频繁,其过程对平民的侵扰较小,以对方服输、屈服为目的,不论胜负双方都保留着各自的尊严。服输之后,签订条约或协议,双方就相互遵守。因此在这种战争中,双方在战场上也遵守着贵族的原则。然而当战争将平民也裹挟进去以后,服兵役成为所有人的义务,战争的残酷性骤然加强,不但对平民的欺损加大,仿佛绞肉机一般将国家的气血吞噬干净,更是改变了战争规则,胜利成为最高目的,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战争从游戏变成读博,赢者通吃,败者输的倾家荡产。所谓的和平,不过是暂时的停战,为下一次更猛烈的战争休养生息。
      
      
      恶性的军事竞争,破坏了中世纪/春秋的自然秩序,仿佛癌细胞病变,被称为绝对主义国家的怪兽进入了黑暗森林。为了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就需要有更大规模的常备军,供应常备军就需要有更多的税收,收税就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就需要打压贵族的地位,破坏地方自治。于是在恶性循环之下,中世纪的地方自治与贵族议会被不断打压,多阶级并立的封建社会扁平化,向直面王权的原子个人社会迈进。
      
      正如佩里·安德森 在《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 里所说:“在16世纪,西方出现了绝对主义国家,法国、英国、西班牙集权化君主政体是与金字塔式的四分五裂君主制及其领地制、封臣制这一整套中世纪社会结构的决裂。”自由的封建国家被对峙的利维坦取代,浮士德挥舞着他手中的铁棍,希望以炼金术来恢复国家的元气,然而这不过是饮鸩止渴,使顺民提前了衰老的进程。
      
      当法兰西从百年战争的硝烟当中走出后,整个欧罗巴都在这个巨兽面前颤栗。为了阻止法兰西携战胜英格兰之余威在欧陆的扩张,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联合起来与其角力,仿佛多米诺骨牌的倒下,一个又一个新的法兰西出现,青出之于蓝而胜于蓝。彼时欧罗巴人的心声,仿佛李鸿章在帝国末季的感慨:“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花卷稀饭大学 陈芝
      
      
  •     
      写的速度很快,太多的东西放在天主教的一些思潮上了。相比较而言,对于历史事件反而过于简略。但作为欧洲史,好处是可以看到超越国家史的一些地方,因为欧洲这块地方,并不是很早就形成明确的国家的,比如英国就曾经合法的占有法国的一些地方相当一段时间。南法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是属于意大利这个文化圈的。要从德国历史的角度看神圣罗马帝国更是一笔糊涂账。从欧洲史的角度看的好处是,更清楚一些。如果看国别史的话,很多地方出于国家认同考虑,含糊其辞,或者不讲。
      
  •     作为理工科博士,非常重视各类文字内部的逻辑性。小到一篇论文,大道一本书,我一般都是先看目录,率逻辑关系。此本书和《全球通史》一样,整本书都有强烈的逻辑性,这点是我最看重的。至于是不是给中世纪平反,我倒不关心。这本书逻辑性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每章的开头,都会以年表的形式,将本章所要阐述的主要历史事件展现出来,而且后面的论述重点,也集中在年表所列的事件。这样做,能够给读者一种连贯的感觉,有利于在脑海中构建出历史的时间模型;
      2. 书籍的开头列出了地图目录,且标注了地图所表示的年代,这样的结果就是读者可以随时翻阅有关地图,明确某段文字所论述的史实在空间是如何与其他事件关联的。
      3. 全书最后,罗列出书中出现的重要概念(e.g. 采邑制、骑士、领主),读者可以在读书之余,随时查看。另外还配有索引,可以让读者查阅书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历史事件等,这同样有利于构建整本书的逻辑关系,因为历史本身就不是能割裂开的,这就造成各章节可能会出现一些相同的人物或事件,读者,尤其是我这种——不大可能一下记住这么多人物和事件,但又感觉隐约有印象——的初学者,书后的索引,无疑起了很好的作用
      (PS:书中所有索引都是按英文排序,给出的页码也是原版的页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麻烦,不过算是瑕不掩瑜吧)
      我现在这本书读了将近2/3,更进一步加强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从这点上来看,作者无疑使成功的,因为毕竟这是一本教材,你写出来的东西,要是学生觉得乏味,就算理论水平再高,也不是所需要的。理论水平搞而且乏味的东西,应该留给我们这种专业搞研究的人来读。
  •     看到有网友说这本书翻译的不是很好,我到不这么认为。这本书已经是第10版了,据说这是美国流行的大学教材!我以为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将纷繁复杂的欧洲中世纪历史划出一条清晰的线索,“经纬分明”。作者将中世纪分为三个时段:中世纪早期 约500-1000年、中世纪中期 约1000-1300年、中世纪晚期 约1300-1500年。并且作者认为“前起16世纪,晚至18世纪”这个时段称为“后中世纪晚期”。我以为书中的不足之处在于中世纪晚期的历史叙述比例少了些。这本书有北大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影印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80231/,如果嫌翻译的不好,也可以读原版!手头还有一部〔美〕布莱恩·蒂尔尼 / 〔美〕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 两者可以相互参看,这本书要比霍利斯特那本厚多了。至于中世纪晚期的部分,我倒是觉得中国学者朱孝远先生的《近代欧洲的兴起》可以读读。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696784/
  •     人们说起中世纪的时候,或多或少是带着偏见的。狂热、蒙昧、不宽容,如此种种。远去的历史不会为自己辩驳,于是这些就成了刻板的标签了。可在罗马帝国和现代欧洲的辉煌的两头中间看似黑暗的数千年,是有着如此深刻的酝酿积累——这种超脱具体人事的历史感,读西方人的史书尤为明显。永远站在宏大的历史视角上审视琐碎,总是会深深震撼于澎湃激荡的、不可抵挡的历史大潮。
      
      反思现代欧洲的崛起,归功于希腊-罗马传统千年后在资产阶级崛起的时代再次绽放光芒,也许远没有抓住最为深刻的根源。如果没有基督教的洗礼,没有领主和骑士,没有教权政权的争夺,没有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经济的发展或是疾病灾害的突然袭击又如何能催生出复杂的现代民族国家从而开启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一个很深的感受是,即便看着那段历史是那样反复的在黑暗中徘徊不前,一些根本性的东西,比如社会力量的形成和运作机制的确立,都在不经意间被确定下来,一切,都是接下来几个世纪欧洲惊天剧变的准备。
      
      我想我应该反思自己的偏见。比如宗教不宽容,现代的眼光来看,人们很容易去批判宗教法庭,教廷对世俗生活的种种干涉,对人性自由发展的禁锢之类,但其实现在呢?我们无需争辩中世纪的耶稣基督和现代的自由民主谁对谁错,而只关注它们对我们施加的影响,能感受到,所有信仰,都只是个人的东西,我们能讨论它对个人的影响,每个人对它们的接受程度,一旦上升到整个群体整个社会,都将成为一种外壳,我们需要这层外壳来保护我们脆弱的心灵,我们要为自己一切行为寻找辩护的理论,借由此,我们将自己放置在群体无意识的安全感中——衍生出的与异见的冲突,永远只出现在个人的强大思想面前,而禁锢更多蒙昧之人的,不是宗教,而是他们自己。(也许我甚至根本不能怀疑教廷的理论,和我无法确信科学的权威是一回事。)更无意纠缠在中世纪神圣外衣下的苟且之事。明确在外的道德,永远只是部分人招摇呼应,为自己寻求合法性的虚伪旗帜——而我只崇信于敬守于心的准则。现代人鄙夷中世纪的不堪时,却不见当下并无本质区分的现实,亦不见过去世代里,恪守内心操守的圣徒。这是比五十步笑百步更讽刺的事情了。
      
      嗯,我想重点还是应该看社会的演变,那是作用于历史最根本的力量,对于现下中国现代化的推演,应该也是很有裨益的。只是现在这么点了解,实在消化不来,只能隐约感受罢了。
      
      PS. 断断续续翻阅了一遍,随便写点体会,只是因为感受到一种历史力量的压迫——上千年的历史压缩在一起,无需详加叙述,自有一种要喷薄而出的力量激荡着读者,让人相信,哪怕是被当作最黑暗的时代,也有不可阻挡的向前力量,有值得投身的伟大事业。
  •      读完这部大头书,顿时感觉中学学的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就是一坨屎,再一次的感到被所谓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给骗了。不是说他像日本子一样篡改历史,是介绍得太片面,尤其把中世纪说成黑暗的宗教统治时期,甚至有大瘟疫,大旱灾等等的天灾人祸。当你看完你就知道,这些只是发生在中世纪晚期的事了。
       我们都知道欧洲文明起源于古希腊,而“欧洲”这个名词在我们心中并不只是指地域上的,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这个“欧洲”的起源却是来自于查理曼大帝,他建立的法兰克帝国在人们心底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欧洲。
       经过了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掠夺,欧洲人给我们留下了野蛮,残暴,侵略,且高大健硕的形象。 但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欧洲人来说,这是一群未被文明开化,掠夺他们领土的蛮族人。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败,这些蛮族人渐渐地扎根于欧洲,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现代欧洲人的形象。
       现代欧洲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政治完善,像阿拉伯地区,印度,我们中国则较为落后,这只是我们没能跟上工业革命的脚步。但在中世纪这种状况确实截然相反,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伊斯兰帝国的入侵,将灿烂的东方文明带进欧洲,欧洲至少还要落后一千年。
       关于政教合一,我们一直以为教皇通过宗教信仰黑暗统治着欧洲,其实不然,教皇的地位一直被欧洲有势力的皇帝挤压着,利用着。查理曼大帝,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们尤甚。再次,比起中国皇帝的世袭制来说,教皇的任命似乎更合理,上位的教皇不是法学家就是基督徒的精神领袖。
       还有一个误解是关于十字军的,一直以来这是一支教皇组织起来的进行民族迫害的军队。但十字军是以夺回圣城耶路撒冷为目的,以拜占庭帝国求救为借口发起的宗教战争,参战的士兵都是凭借宗教热情自愿参战的。
       大瘟疫可以说是一场空前的浩劫,因为这次瘟疫,欧洲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精神信仰面临崩溃。但也对社会也带来了一些有利因素,劳动力的大量缩减,致使劳动力的雇佣费提高,进一步的瓦解农奴制,也产生了新一批的贵族。想象现在中国面临的人口压力,就能体会到人口剧减带来的优势。
       在一个是关于英、法的。为什么英法能率先的步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他们是欧洲最早形成国家概念,最早的走向主权国家,最早的出现民族意识,即使这些落后中国近千年,但在欧洲确实划时代的进步。
      
      
  •     翻译得不错。书写得不错!虽然本书是按照正统的史书样式来写的,但读起来并不枯燥。对欧洲的历史,以前了解太少了,关键是找不到好的了解途径。像这种脉络清晰而又不死板的史书,大陆实在是太少了。而能够流畅翻译成中文的作品,更是少见。看完这本书,对欧洲自罗马'衰亡'到C.E.1500的历史,有了大概的印象,不再是一团浆糊了。所以,回归标题。希望更多的作品能被用心翻译过来。
  •      这是一部美国的历史教科书,很有条理,将中世纪分3个部分讲,每个部分侧重点有不同。我在看此书时渐渐学会把每一大段的重点写出来,开始是防止我读后面忘记前面的人名地名,后来渐渐画一些像金字塔的图,顶端是一个重点名词,人物,事件,制度,团体等,然后围绕这些名词画线,对应干练的原因啊,影响啊,等等,这样读起来很轻松,也很有趣。作者也很幽默,那段历史也很搞笑嘛,一点也没有原本映像中历史的沉重(可能是中国历史读多了)
       读这本书发现每一章甚至每一段都有专题书目的索引,这样学生自己深入了解感兴趣的东西就方便多了,这种鼓励学生自学的方式很值得我们教科书学习——多些资料,少些断语吧!
       中世纪的世界是很精彩的,首先是那些可爱的国王们,有胖子,有矮子的,有铁锤,有无骨人,老人,有狮子,竟然还有叫尊严王的。。还有那些教皇们,有三个教皇同时争来争去,最后还是都下了,也有登基当天企图藏马车里逃跑的。教皇还曾与皇帝展开大PK,皇帝大骂“倒台吧你,倒台吧你,你万劫不复,你永世不得超生!” 教皇不甘示弱,革除教籍
      于是可怜的帝王大冬天赤脚站雪地里向教皇求饶。还有最惊心动魄的十字军,第一次浩浩荡荡的市民大军们竟比正规军先到君士坦丁堡,吓的拜占庭皇帝赶紧招船运回,可惜半路被伊斯兰舰队劫了。。
       可以看到,由中世纪早期到中期,东方大国的没落的同时欧洲正在迅速崛起,信仰的给以欧洲人以安全感,力量,在她的感召下,欧洲人充满自信与勇气的走向现代,学习伊斯兰与古希腊的知识。中国,唐朝安史之乱,然后是恐怖的大屠杀,然后一片黑暗。伊斯兰,西班牙被征服,哈里发成傀儡,拜占庭跟不用说了,成拉丁帝国了。
       虽然有对异教的迫害(犹太人,清洁派,伊斯兰等等),有教权买卖,但我们看到,教会自我批评与改革从来没有中断,那是教会最有活力,最不僵化的时候啊!如果用现代人的角度看自然很黑暗,但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比较看看呢?
       还有欧洲国王的权利实在有限(对比中国),那才叫封建主义,中国从来都不是。欧洲男女也很平等(同时代)起码禁止一夫多妻,甚至离婚。贵族是由军人,骑士组成。还有欧洲建设的各级法院,修订法律,建设大学等等,在黑暗与野蛮的世界里,文明意味着强大!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还在玩中世纪2全面战争,边玩边学,哈哈。
       胡言乱语后还有个问题,历史中的事件的归因真的准确吗,一件事之所以发生真的是书本上讲的那个原因吗,还是是我们今人强加的某些秩序、提供的某些形式、赋予的某种模型、为确立它们的连贯性而作的呢?
  •      1. 西方公民社会在中世纪初现端倪。公民社会的基础是市民相信法制国家,而不是自己起来反抗。欧洲中世纪存在着教会法庭,王室法庭,庄园法庭和自治城市法庭。尽管当时的法律可能还很粗疏,审判可能不公,但这些存在各地的各类法院,对法律在社会生活的渗透和人们对法律生活的熟悉和依赖无疑起了了重要的作用。
       对中国人来说,不可思议的是,一个中世纪的农民竟然可以信任他的领主,他的主教,把纠纷交给他们审判,而不是自己起义,相互残杀。在当下,在人们逐渐丧失对法律的信任的时候,遥远欧洲的古老故事颇值得我们思考。
       2. 除魅与重构。对于欧洲中世纪的印象,我们多是来自现代影视作品的感性认识。如本书导言中所说,中世纪的“黑暗”印象,“是由中世纪末期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们提出的”。然而,只要我们抱有一丝探知历史的好奇,欧洲中世纪对国人来说就不再属于西方文明开始之前可有可无的陈迹,也不单单只是骑士、古堡、魔法、巫术之类的谈资,而是另一种文明的延续和伸展的过程,绝不可小觑。想象一下,公元500-1500这十个世纪的漫长时段,中国是南北朝到明代,中间有辉煌的唐宋文化,哪怕按“常理”类推,西方这1000年也不至于仅仅是无尽的黑暗和无聊的琐碎。
       本书首先填充了古代到现代两端间的“真空”,让读者了解到,事实上所谓现代文明的某些进步,不过都是中世纪的延续。在去除了笼罩在中世纪之上重重黑暗的魅影后,重构或者说还原一个可能更接近真实的中世纪就是非常必要的。真实是什么样的?可能就如本书178页中对中世纪农民农奴情况的描述那样,“……真实的情况大概在两者之间。中世纪农民既没有‘天人合一’,也不至于受尽折磨”。尽管这里只是在说农民,我想,中世纪其他方面大致也不外如此,既非天堂,也非地狱,人间才是真实的存在。
       3. 今天读欧洲中世纪史,并不一定意味着加强了欧洲中心主义的话语权,忽视乃至抹杀其他同时期的文明,相反,倒是可以让我们对西方现代以来的欧洲中心主义是从怎样的历史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对西方“前现代”的状态是怎样的一类问题看得更清楚——所以这里并不是读什么的问题,而是怎么读的问题。
       对国人来说,重访欧洲中世纪的意义,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即从西方现代性产生的环境和源流的角度,去反思“五四”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这两次中国思想领域重大变革的时段中不断输入的西方理念,去反思到底什么是传统,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民族,什么是认同。
       我们过往的历史,哪怕仅仅过去了一百年,五十年,二十余年,甚至是刚刚发生,有没有像之前的欧洲中世纪之于我们那样,也被蒙上了重重黑暗的迷雾,等待着我们还原它本来的面貌?真实的历史,也许不是鲜花和微笑,更可能是鲜血与愤怒。但是真实是这样一种力量,它不能带给你欢乐,甚至一瞬间还会加深你的愤怒,但最终真实会和时间一样,带给你平静的力量。它提醒我们铭记过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荒谬与暴行的重蹈覆辙。
  •     写作与翻译都不错,读起来很顺溜,比剑桥中国史要顺溜很多,适合像我这样习惯每天睡觉之前翻几页的童鞋。
      担心读不完的童鞋大可放心,整本书篇幅不算长,即便只是每天翻翻十几分钟,事实上几周也就差不多了。
      内容上跟其它书比,没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地方,除了作者旗帜鲜明的讴歌赞美向往这个中世纪之外。
      
  •     终于完成了欧洲历史的衔接。从古希腊古罗马结束,到16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酝酿至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就是我所向往与期待了解的diversity。
      
      从BC500前基督教的兴起起笔,基督教统治下的中世纪欧洲逐步拉开帷幕。
      加洛林王朝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欧洲中世纪史上更是一个和平稳定统一发展的时期。
      对于欧洲,各公国与王朝以及之后主权国家的逐步形成,是我喜欢的。
      而后的十字军东征是教皇与教士以及骑士的军征欲望的发泄。
      
      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帝都。这个拥有将近1700年历史的城市。拥有怎样的魅力?
  •     这本书虽然英文标题里有一个"Short History", 但是整本书还是比较厚的,作者(2位)对欧洲中世纪的理解,可能受到了整本书本身主要着眼于中世纪的影响,好像有点过地突出了中世纪的正面作用(包括在亚马逊上的书评也有提到)。不过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出色的教材,其中对罗马帝国时期到中世纪的过渡以及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过渡都写得不错。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某些关键问题:比如11世纪过后农业革命的原因还有十字军过后欧洲的文艺复兴等问题上都逐条地进行了列举。此外,此书中丰富的地图也是十分有帮助的,展现了千年来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各国的版图变迁。
  •     写的很好,翻译得也很赞。
      
      作者太美化中世纪了。抄写一下经文就叫学术的生活,研究一下经文就叫哲学发展。好多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被强说成诞生于中世纪。
      
      淡化了在教会沉闷的压抑下几乎停滞一千多年的哲学和科学。
  •     终于把这本书啃完了。虽然在读的过程中由于本人没有文化导致的相关领域知识的匮乏,使得书中很多地方实在看得云里雾里,难得要领,但如今全书看毕,掩卷装逼地想了想,没过瘾,舍不得,当初真应该读得再慢些。
      
      在此必须赞一下本书的编者和译者。作为教科书,本书看不到传统意义上教科书的死板枯燥,反而饱含亲和力和趣味性。历史毕竟是门严肃的学科,但严肃不代表她只能是老夫子们书房里的陈列物,她需要一个我等凡夫俗子乐于接受的方式来传达,广告于天下。本书编者做到了。当然,本书中文版的高质量也多亏译者严谨到位的翻译。同时在此,我要送给国内翻译界广大半桶水译者一个摸头笑而不语,再隆重地向我从小学到高中所接触到的历史教材和参考书献上一坨硕大无朋的艹你麻痹。
      
      摘录几段书中囧段子。
      
      1212年,一次空想式的“儿童十字军”以悲剧结局收场。几千名男孩女孩漫无组织地聚集在南欧各港,狂热地相信地中海会干涸,这样他们就能走到圣地去。
      
      1135年,亨利一世死于消化不良,他违背医嘱,贪吃一种叫七鳃鳗的海味;作者在此也奉劝各位读者,不要吃这种东西。
      
      卡佩王朝的第一个国王是于格·卡佩......他和他的继任者们很快就想要拥有世袭的君权,他们用惊人的创纪录的生育能力完成了这一目标——他们连续11代生出合法继承人,横跨341年。
      
      路易六世绰号胖子,是个胃口巨大平凡庸碌的人......胖子路易年复一年地攻打持有异见的贵族,直到找不到可以承载他那日渐增长的体重的战马才歇手。
      
      长老休泽描述了一群狂暴之徒冲进他的圣德尼斯教堂之时的景象,他抱怨说“男人在拼命嚎叫”,女人也在“像生孩子那样”尖叫;这一大群访客又推又挤,挣扎着要见圣德尼斯教堂的圣物,修道院的僧侣不得不“带着他们的圣物跳窗逃走”。
      
      到了下午,学生们常常聚在城墙外的草地上进行各种体育活动:赛跑、跳远比赛、草地保龄球、游泳、各种球赛,以及来自欧洲不同地区的学生间的群殴。
      
      中世纪的学生问父母或监护人写信要钱...“....因此我请求您看在父子情份上,看在神圣的怜悯的份上,帮帮我,我的事业已经开了个好头,有了您的帮助我就能善始善终。”一个父亲这样回复他儿子:“最近我发现你生活荒淫无度,好逸恶劳,别人在学习的时候你却在弹你那破吉他。”
      
      不过,那时的书本也有这样的记载:洋葱可以治秃头,狗尿可以治好疣,女人在性交时为避免怀孕必须在头上绑根红丝带等。
      
      ....................
      
      
      此文玩笑。
  •     中世纪的历史是一个战争的历史,没有片刻的休息时间,因此伤亡十分巨大,因此我们就将这种现象称为中世纪的浩劫,因此我们就是将这些时间和世界当作一定的条件下的终结战争,终结战争的迎来,也就是进入了世界的大变革的时代,这就是历史的规律,一旦战争持续性达到一定的限度,世界就将走向灭亡,这就是战争的终结,也就是世界的终结。文明的终结也就是还有就是具有这些终结战争的发展水平,这就是没有了终结战争就没有社会的毁灭。
  •     有两点值得推崇:
      1. 在全书的组织结构上,作者应该花了一番心思。虽然书题为“欧洲中世纪史”,但也涉及了之前和之后相当的历史时期。脉络分明,是了解西方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和宗教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 翻译质量上佳,这一点实属难得,无需多言。
  •     圣女贞德(Joan of Arc ),不知道今天的中学历史课本中是怎么描述她,是不是依旧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好了,不去管我们唯物史观的教材,让我们看看judith和warren这俩老外是怎么看的。
      
      Joan从小就有天使来看她,到17岁的时候,百年战争搞得法国老百姓负担越来越大,用咱们的官方术语就是民不聊生,于是天使对她说,现在得出手了,然后一席长谈搞定了一个附近驻军的小队长,从此踏上以往专属骑士们表演的舞台。
      
      注意,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点,Joan是打着法国必胜的旗帜出现在舞台上的,而非对某个大贵族的个人忠诚。某种程度上这被历史学家们视为民族主义or主权国家意识的起源。
      
      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上,从神权-君权-国家认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本土方言发展的因素外,同样也归功于国家开始拥有自己大学和教会,再往上溯源,更穿插着王室和贵族的斗争。
      
      仍旧以法国为例,卡佩王朝用连续11代的合法继承人,341年时间才逐渐搞定分布在今天法兰西领土上的各大公爵,并通过建设一系列高效政府行政机构(审计、最高法),各地政府代言人(执行官)、高效的决策(御前会议)来保证王权的统治,实现政治统一。再通过整个欧洲的君权/神权斗争,达到国家范围内的司法统一。
      
      您瞧瞧,这称霸天下之路容易吗?还得连续11代都有自己的男性继承人。
      
      刚才提到的执行官,可不是仅仅是今天的CEO,正确的说法是国王派到各地的官员,类似于我党的各省领导人,主管当地的行政、财政、司法和军事,而且一般是异地任职,非常忠诚。所以说不光是21世纪,中世纪的时候就发现人才是最重要的。中世纪大学里培养的官吏比起各地贵族来说办事效率不是高那么一点点,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靠自己的价值而非出身来获得社会地位的,所以也会更加忠实于这个体制,也就是建立大学,给这帮兄弟们出人头地机会的老大-国王。
      
      总而言之,中世纪的历史非常迷人,而且当你了解越多就更觉得有趣。这就是我对一本历史书的全部要求。
  •     用几百页的篇幅,提纲挈领的介绍中世纪1000多年的历史,无疑是困难的。
      
      但是这本书做到了。语言平实,不花俏,娓娓道来,堪称令人敬佩的学术态度。
      
      还要赞一下译者。全书行文流畅,虽然免不了一些人名地名翻译上的瑕疵,但是放在今天,对比那些令人不堪忍受的,汉语都还说不通顺就提笔翻译,充斥着网络语言和大白话的文学历史影视翻译作品,绝对有致以敬意的必要。
  •     
      在这样一个懒散的冬日午后,一个充溢着阳光的房间里靠在桌前,耳边流淌着许巍悠远的歌声在诉说着什么,实在是阅读一本关于中世纪的历史书的最合适的情形。那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争先恐后的从书中跃起,在阳光中的尘埃里,大声宣读着他们的理念,自满、虔诚、愚昧、睿智、狡诈;却又随着书页的翻动,慢慢淡去只留下一个剪影,共同组成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断断续续用了大半年时间,才结束了这场中世纪的思维探险之旅。一方面是因为大量从前没有接触过的信息和思想,需要时间去深入了解和思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直不忍读得太快,希望能将思维的盛宴拖的尽可能长一些。
      
      长久以来,在我等被传统教育摧残几至麻木的理科学生眼里,中世纪 (The Middle Age)欧洲的代名词几乎就是黑暗时代 (Dark Ages)、大瘟疫 (Great Plague),亦或百年战争 (Hundred Years’ War)、十字军远征 (Crusades) 这样的考点,以及罗马帝国 (Roman Empire) 的荣光、狮心王 (the Lion-Hearted) 的传奇或伊斯兰全盛时期 (Islamic Golden Age) 的神秘。这整整1000年(公元5-15世纪)仿佛被厚重的名为愚昧的迷雾所遮掩,直到名为文艺复兴 (Renaissance) 的闪电划过天际,欧洲才跃入了一个至今为人羡慕的黄金时代,并立刻与那无知的过去划清界限。
      
      但偶尔在仰慕那些华丽的哥特式建筑 (Gothic Architecture) 的时候,也会悄悄给自己一个问题,那些理应在生存与死亡边缘挣扎的中世纪民众,何以在层层迷雾之中创建如此璀璨的艺术。而在阅读二战或当代关于欧洲民族问题的书籍时,也不时觉得他们那自认为理所当然的理由,似乎隐藏着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背书。英国和法国的互相讥讽,德国与法国的时代恩仇以及巴尔干的错综复杂,仿佛都有一个源头。反过来再翻看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以及现代大陆法系 (Civil Law) 和英美法系 (Common law) 等等至今对我们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和概念形成与发展,也无不与那被遗忘的时代有关。
      
      
      
      正如作者在导言中说到: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公元600年的欧洲和公元1000年或1400年的欧洲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
      
      ……
      
      直到今天,中世纪时关于教育、政府、社会结构、社会公正的观念仍然影响着非欧洲国家。大学是中世纪的发明;而现在,大学这种教育机构遍布全球。美国、墨西哥、加拿大、以色列、日本,以及东欧的几个新的民主国家,其立法机构都可以说是源自于中世纪的国会和议会。当今中国、古巴、朝鲜等国的共产主义政体,也源西欧的思想;其中一部分可追溯至卡尔.马克思之前好几百年的中世纪晚期。
      
      ……
      
      简而言之,西欧改变了整个世界,并将它带入我们身处其中的全球化文明;无论这种变化是好是坏,要了解他,我们必须回到中世纪来寻找一部分答案。在漫长的中世纪,欧洲从贫困而极不安定的农业社会发展成强盛而别具一格的文明社会,对当代世界的成形有着深远的影响。”
  •     路盲其实并不是完全不识路,只不过是认得的地方一小块一小块地各自东西、支离破碎,互相串联不起来,所以一出门依然还是找不到北。而这本《欧洲中世纪史》正是带给了我如此一种浑然一体的历史全局感。迟至今日方才大致明白了天主教与东正教的纠葛、西方文明深厚宗教背景的缘由、如雷贯耳的拜占庭与西欧的关系、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一书中条顿骑士团的来头等等……终于能够分辨何为罗马式建筑、何为哥特式建筑,甚至还发觉自己更偏爱老式哥特风格的简洁,而厌恶其晚期的繁复。原来《国家宝藏》里的圣殿骑士团在当年被抄家前简直就是个跨国大财团,而《勇敢的心》里气炸人的“初夜权”纯粹属于逗观众开心。至于某个在巴黎由于坐骑被猪绊倒而摔死的法国王子、四处征战直到再也找不到能承载他日渐丰硕的躯体的战马才罢手的“胖子”路易六世,还有那个乔叟笔下面对滔滔不绝地读着反女性主义小书的第五任丈夫,亲自动手毫不客气地“以老拳着脸,叫他仰面倒向火炉”的巴斯夫人,读着这些统统都叫我乐不可支。凡次种种,不一而足。
      不知不觉中翻至最后一页,直对此书不曾涉及1500-1800年间近代欧洲的形成而感到遗憾。这才惊觉,原来在中西语境中,不单单是“左”和“右”的概念错位,连“教科书”的含义也同样大相径庭。对于后者,教科书意味着是最循循善诱和富有吸引力的领路人;而对于前者,教科书却不过是最呆板教条、味如嚼蜡甚至飘散腐臭的考纲罢了。
  •     我虽然不是很专业的研究人员,但是这本书好看就在与历史业余爱好者也能看得津津有味。。感觉很像上课得讲稿,或者类似百家讲坛的那样的讲稿。
      还不错!
      
  •      手头这本最新的中世纪史,随手翻看,即感头绪纷乱,术语繁杂,涉及的各种知识在时空上大都遥远渺茫,仅浏览书后所附索引和术语表,就可以想见译者为此书所耗费的大量精力。在现有学术世道和出版状况下,这种精神令我钦佩。前一阵读德国艺术史家Hans Belting的圣像史Likeness and Presence选章,感到吃力,一部分原因就是对中世纪历史的无知。所以首先感谢译者,其次说明,这篇短文并非书评,只是想表决心:这一块在我们构造西方知识链的过程中确实是挺重要的,我要好好读一下。
      
       一般印象西方现代文明始于文艺复兴的人性张扬,但丁开始,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之类一大串开天辟地的人物——以前读西方法学史记得还有个注释法学派——这场运动所标榜的是复兴昔日希腊古典文明的辉煌。所以西方文明的历史,在常识中就分为两端,一为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的古代,一为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两者之间的中世纪就是宗教神权压迫之下黑暗愚昧的象征,我最近的印象就是福柯笔下瘟疫横行的可怕场面以及残酷专制的政府统治。不过事实往往总是离常识很远。
      
       近来娱乐界魔法传说之类的中世纪题材大行其道,如哈利波特,指环王,达芬奇密码等。大家终日身处科技文明构建之生活世界,却对这些话题仍津津乐道,乐此不疲。一方面固然是商业文艺造就的日常传奇,另一方面,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其实“传统”的因子仍在欧美人当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即便这个“传统”是被“现代”如何如何包装改良过;这就好比现在卖的牛肉汤,就算和清水加味精色素没太大差别,但也总有一层薄薄的油花浮在上面,使人不至于失去对牛肉的想象与认同(按某种貌似深刻的说法,这就是所谓的符号消费)。
      
       而且,只要我们抱有一丝探知历史的好奇,欧洲中世纪对国人来说就不再属于“时间”开始之前可有可无的陈迹,也不单单只是骑士古堡魔法巫术之类的谈资,(即便是谈资,我的储备也不多,大概也就查士丁尼法典,阿奎那,十字军、罗宾汉、初夜权、奥卡姆的剃刀,阿伯拉尔与爱洛伊斯的凄美故事等,而且具体也搞不太清楚)而是另一种文明的延续和伸展过程,绝不可小觑。想象一下公元500—1500这1000年,中国是南北朝到明代,当中有整个的 唐宋文化,哪怕按“常理”类推,西方这1000年也不至于仅仅是无尽的黑暗和无聊的琐碎。
      
       根据作者的导言,这本书首先填充了古代和现代两端的真空,让读者了解到,事实上所谓现代文明的某些进步大都是中世纪进展的延续,比如“大学”,这是在后现代时空下摒除某些现代史观的窠臼,打通关节的基础一步;而另一点可能更为重要,即破除了历史演进的视角之后再重访中世纪,我们在叙事和材料背后得到的可能是另一种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认同取向,在媒体化、都市化、全球化的今天打开这个思路,或许能为人们提供某种思考回味的空间和寻求另类生存价值的可能。
      
      
      
  •   我选择做你的观众 ,你准备的哪儿了 。、
  •   您对作者非常推崇,她对历史节点的选择、叙事重心、多因多果的写法,从而达到写清了脉络、串联起整个中世纪、丰富多维的效果。对历史不是很了解的人,看懂您关于中世纪的文章伤不起啊,您说的梅尔吉普森难道是指勇敢的心电影?我对中世纪的概念非常少,就看过七宗罪、泉等几部伯格曼关于中世纪的电影上,不过很想去读这些历史书。
  •   是勇敢的心,里边说的领主初夜权是子虚乌有的事儿。本书有过专门“辟谣”
  •   是吗,就因为这八卦事儿,我还以为中世纪黑暗压抑变态的不行,竟然是假的。呵呵,但是我受一些电影书籍影响,其实觉得压抑黑暗的中世纪更出浪漫的故事、丰富神秘的人格,好有魅力的感觉,比如那个唐吉可德英雄,甚至觉得巴黎圣母院里的大主教都是很迷人的,嘿嘿。
  •   有下过这本书,还没开始阅读,原因如您所说,怕自己沉入琐碎而忽略了整个历史进程。因为缺乏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在阅读时恐怕难免带有偏见去看待教会,东征等内容。您的评论可以让我有所参考,谢谢。
  •   终于找到一个同道中人。
  •   为什么是是阿拉贡而不是卡斯提尔的制度成为了西班牙的主流
    ==================================================
    愿闻其详。
  •   二者皆有遺產。
    阿拉貢長期歸屬於意大利政治文化圈,使西班牙卷入半島戰爭。文藝复興文化首先在阿拉貢繁榮。
    卡斯蒂利亞經營美洲,塞維利亞主導大西洋貿易,卡斯蒂利亞貴族構成王國主要戰鬥力。
  •   卡斯蒂尔议会与贵族力量相对较为强悍
  •   中世纪99%的用拉丁文写成的文献还等着国内学术界去发掘呢。
  •   @Nurdeen 这书太基础了。起码把它里面每一章后面附的英文研究文献过一篇才算中世纪研究入门吧。至于研究拉丁文文献,那估计更是要有一辈子耗在这上面的决心
  •   对的。不过在国内也能凑合看看。我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翻译的书的人自己都不懂书上写的是什么......
  •   教会不也有经院哲学么
  •   你太贬低中世纪了,,,抄写经文只是中世纪早期。。。。。不要忘记大学是诞生于中世纪。你说中世纪有没有学术?更遑论什么停滞
  •   淡化了在教会沉闷的压抑下几乎停滞一千多年的哲学和科学。
    -----------------------------------------------
    看完这本书还这么认为,这本书基本算是白看了。
  •   ----------------------------------------------------------
    3楼 2010-12-15 23:37:11 没果仁
      淡化了在教会沉闷的压抑下几乎停滞一千多年的哲学和科学。
      -----------------------------------------------
      看完这本书还这么认为,这本书基本算是白看了。
    ----------------------------------------------------------
    说得太对了。
  •   哈哈。。。看了多久?
  •   跨度很大~上学期看了一半~这学期看了另一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