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湜华 页数:34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俞平伯(1900-1990),作为20世纪重要而特殊的人物,对本世纪的年轻人来说,也许已有些陌生与隔阂。而对同时代的人而言,这样一位人物,应该是不陌生的。 1954年对俞平伯的不公正批判,在他的晚年虽已得到公开纠正.而在批判他以后的几十年中,他几乎已不再谈《红楼梦》,甚至不让家人再提起《红楼梦》,这是红学研究的重大损失。而晚年他私下还是忍不住要写一些文字来表达一些看法,但却心有余悸,写得颇为晦涩。后来得以发表,也还难以完全让人正确理解,这也是十分遗憾的事。 俞平伯是笔者的父执。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他又成了家父王伯祥在文学研究所古典文学组的同事,所以我与他的接触较多,亲炙教诲不少。不少人觉得由我来写俞平伯的传记较为合适,甚至是责无旁贷。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笔者已开始写作,经过多次修订,写成了俞平伯这部完整的传记《红学才子俞平伯》。若能让世人增进对这样一位重要而特殊人物的了解,笔者的心愿已足。 俞平伯是继胡适以后红学的又一位代表人物。他虽然以红学名世,但他却更是多方位的古典文学大家,还是“五四”时代开创新体诗的重要诗人,而旧体诗词的创作也至为宏富。他既是文学研究大师,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诗人,而绝不是单打一的红学家。所以这部传记并不将俞平伯囿于红学范畴之内,而是全方位地介绍这一重要而特殊的人物。而这一目的能否达到,则难说。笔者的识见与这一目的之问的差距,更是很大很大。而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今后有更多的人来研究俞平伯,有更多更好的俞平伯传记出现,则是笔者乐于见到的,也是尤为盼望的事。
书籍目录
前言 重要而特殊的学术才子第一章 大师出名门第二章 远游英美第三章 红学—入深似海第四章 先任教清华后任教北大第五章 建国初期第六章 困难年代第七章 干校第八章 晚来非晚借灯明第九章 悲喜寒暖第十章 汐净染德第十一章 千秋功罪难于辞达后记
章节摘录
俞平伯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己亥岁的十二月初八。己亥岁合公历是1899 年,而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已到了1900年,是1月8日,所以他属猪不属鼠。 1900年合农历当是庚子年,而俞平伯仍属猪之尾,而不是鼠之头。所以他在 《我生的那一年》中这样写道: 我生在光绪己亥十二月,在西历已入1900年,每自戏语,我是19世纪末 年的人,就是那有名的庚子年。追溯前庚子,正值鸦片战争,后庚子还没来 ,距今也只有十二个寒暑了。故我生之初恰当这百年中的一个转关,前乎此 者,封建帝制神权对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尚在作最后的挣扎,自此以后便销声 匿迹,除掉宣布全面投降,无复他途了。这古代的机构毁灭了,伴着它的文 化加速地崩溃了,不但此,并四亿苍生所托命的邦家也杌陧地动摇着。难道 我,恋恋于这封建帝制神权?但似乎不能不惦记这中国(文言只是个“念”字 ),尤其生在这特别的一年,对这如转烛的兴亡不无甚深的怀感,而古人往 矣,异代寂寥,假如还有得可说的,在同时人中间,我叉安得逢人而诉。 这篇《我生的那一年》写于1948年,正是在新中国建国前夕。所以,俞 平伯的着眼点把自己定位在新旧交汇点上.此时他尚未接受完整的新思想。 这时的他已四十八九,由此完全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新旧 交替时代的知识分子。 俞平伯出生在名门大族。他的曾祖父俞曲园,是清季著名大学者。俞曲 园的祖上务农,到祖父那一代才学文有成。俞曲园的祖父叫俞廷镳,字昌时 ,号南庄。俞家世代居住在浙江德清县城东门外的南埭村,他家有一块图章 就刻着“南埭村民”四个字,以志不忘其本。俞廷镳自幼聪慧,4岁时大人 教他唐诗,他便能出口成诵,6岁进私塾读书,他就知刻苦努力。一般学生 只要老师一走,便抛书玩耍,而他却依然正襟危坐,读书不辍,因此学业大 进,得以补博士弟子员,在县学颇有名声。当年他家家贫,只有薄田几亩, 仅靠卖文写字为生。夫人戴氏则以养蚕、绩纺来补贴家用的不足。俞廷镳直 到70岁时才中举人,虽然明明已考了第一,但主考官与他商量说,像你这样 七十高龄的人,皇帝是可以恩赏举人的,希望他把名额让给别人。他竟欣然 同意,结果皇帝只恩赏了他一个副榜,还不能算是中举。这时主考官很后悔 ,而俞廷镳却很坦然地说:“吾已年老,以此留与子孙,不亦善乎?”这样 的人品与气度,一时传为美谈。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所谓祖上积德,荫于后 世,果然在他孙子俞曲园身上应了验。 俞廷镳一生读书,虽仕途不顺,但学识渊博,并有著作传世。他的儿子 俞鸿渐,字仪伯,号剑花,晚年又号硐花。他是清嘉庆丙子年(1816年)举人 ,曾任知县,后在常州等地任家馆,授徒。著作有《印雪轩文集》2卷、《 印雪轩诗集》16卷、《印雪轩随笔》4卷等。他的次子俞曲园,是清季著名 国学大师。 俞曲园,名樾,字荫甫,号曲园。清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十二月初二 出生于浙江德清东门外南埭村的鹊喜楼。鹊喜楼是因为屋后有一棵老树,树 上有喜鹊窝而得名。他家门前有小河,宽宽的。距门不远处有座桥,名为拱 元桥。俞曲园出名后,曾书写桥名镌刻在桥上,至今尚存,并成为著名的古 迹,而他的出生地鹊喜楼却已不存。清道光年问南埭村尚无陆路可通,与外 界交通靠水路。俞曲园出生时,父亲俞鸿渐在北京任职,所以俞曲园在《曲 园自述诗》中有句云:“乌巾山下旧居家,鹊喜楼头静不哗。一夜春风吹喜 气,迢迢千里到京华。”俞鸿渐得子的喜讯,当然要飞送京城。 一般人都说德清俞氏是十世单传,其实不然。俞曲园有个哥哥,叫俞林 ,长弟弟7岁。俞曲园4岁时,因南埭村难以从师读书,便随母亲和哥哥到仁 和临平去读书。临平属杭州,比之南埭村,自大不同。虽外婆家不在镇上, 是在史家埭村,而过年、过节却很热闹。也就在4岁那年,俞曲园开始跟母 亲读《四书》。还是在这年里,家里为他聘定他的外表姊为妻。这在那个年 代里是很正常的。 临平的孙家,是清乾隆年间大学士孙文靖公的近族,与俞曲园外婆家有 亲戚关系。俞曲园10岁时,即就读于孙家的砚贻楼,而请的老师则是他祖母 戴太夫人的侄孙孙竹荪。那时每年给老师的束惰是3个银元,前后共读了5年 。俞曲园一生中交学费上的学就这5年,也就是说,他的家长只为他付过15 个银元的学费,而他的后半辈子却过的都是教书收学费的教书生涯。他这一 辈子的读书教书,也真可以“奇缘”二字来形容了。这5年的读书,为他一 生的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推荐
《红楼梦》之伟大,在于她以一部小说而得以成就一门学说,即“红学”。“红学”本是清代文人学士的戏谑之称,其学术地位的确立,当归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红学的创建,有人甚至说“这一件大功,值得凌烟阁上标名”,足见新红学的成就及影响。更有王国维、蔡元培、胡适等博学硕儒以大宗师身份对《红楼梦》予以点评,进而以专著行世,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观点以今日来看,未必句句信而有征,然其不囿成见、独辟蹊径的治学精神仍然值得借鉴、发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