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0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艾布拉姆斯 页数:731 译者:吴松江
Tag标签:无
前言
M.H.艾布拉姆斯(Meyer Howard Abrams,1912- )是当代欧美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中的大师级人物。1912年7月23日,他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一个贫寒的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个建筑油漆工。1930年他考入哈佛大学攻读英语文学专业,成为他们家第一个大学生。他念大学时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人劝他早点工作,他却说:“现在工作不好找,与其干着不喜欢的活还挨饿,不如做我感兴趣的文学挨饿。”1934年他取得学士学位,同年获得亨瑞奖学金(Henry:Fellowship)到英国剑桥学习,师从英国新批评大师瑞恰兹(又译理查兹)教授(I.A.Richard,1893-1979)。瑞恰兹是20世纪大师级的文艺理论家,也是西方大家中对中国有着特殊感情的学者。瑞恰兹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在剑桥讲授文学批评理论,并最早把语义学和心理学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瑞恰兹和奥格登合作出版《美学原理》(Foundations of Aesthetics,1921)、《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1923),独自完成《批评原理》(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1924)、《科学与诗》(science and Poetry,1926)、《实用批评》(Practical criticism,1929)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史上划时代的著作,成为西方文艺理论界新批评派的权威。1927年,瑞恰兹到远东旅行结婚,在日本小住后来到北京。这次中国之行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9年他应邀在清华大学外语系任教,1931年返回剑桥。30年代初,瑞恰兹成为奥格登发起的“基本英语”运动的领袖。1936年,瑞恰兹来到中国,在赵元任、胡适、叶公超、陈翰笙等的支持下,在中国推动“基本英语”运动,直到1938年由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而终止。回到英国后,他受邀到哈佛大学任教,直到退休。
内容概要
《文学术语词典》一书于1957年出版,它用简短明快的文字概述了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方面的关键术语。现在的第7版包含了更多的新词条,其中一些是有关最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所有早期的词条都进行了重新修订,有的进行了彻底重写;各个独立的词条中提到的相关作品也重新扩充了,把新近的作品包含了进来;在原有的“术语索引”的基础上新增了“人名索引”。这本文学词典历经广大师生和专业研究人员的考验,已经成了他们不可替代的必备工具书。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艾布拉姆斯 译者:吴松江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序原书前言中文条目索引文学术语作者索引术语索引
章节摘录
文学术语Absu rd,Literatrue of the荒诞派文学荒诞派文学指那些共同意识到人类的状况在本质上已荒诞不经、这种状况只有通过自身荒诞的文学作品才能得到恰当表现的戏剧和小说作品。荒诞文学的基调和剧作理论已先见于1896年阿尔弗雷德·雅里的法文剧作《于布王》(又译《乌布王》中。荒诞派文学亦起源于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及弗朗兹·卡夫卡作于20世纪20年代的小说(《审判》和《变形记》)。然而,在二战的恐怖经历之后出现在法国的荒诞派文学运动,则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的基本信仰与价值标准的反叛。早期的传统观念包括这样的假设: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他赖以生存的世界至少是部分可知的;在有秩序的社会结构里,人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便他置身逆境也不丧失自己的英雄气概与尊严。然而,20世纪40年代后,出现了尤以让~保罗·萨特和艾伯特·加缪等文人的存在主义哲学为突出代表的普遍倾向。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沦落异乡的孤独的生灵;这个陌生的世界里不存在固有的人类真理、价值标准与任何意义。人生只不过是对生存目标和存在意义的徒劳的探索过程,人生本自虚无,并终将化为虚无;人生的存在是件既痛苦又荒诞的事。就像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1942)中写道的: 在一个突然失去了幻想与光亮的世界中,一个人就会感到自己是异乡人,是陌生客。他的流放无可补救……人与人之间,演员与背景之间的这种脱节,正是让人感到荒诞之处。 (杜小真译)或如同创作了《秃头女高音歌手》(1949)、《惩诫》(1951)和其他一些荒诞戏剧作品的法国作家尤金·尤内斯库所说的:“一旦切断宗教的、形而上学以及先验的根基,人就感到茫然若失;他的一切行为也都变得毫无意义、荒诞不经而又徒劳无益。”尤内斯库在评论荒诞文学的混合基调时认为,“当人们沉溺于毫无意义的事物中时,只会显得荒唐怪诞,他们的遭遇只能以带有嘲弄色彩的悲剧形式体现。”
编辑推荐
《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精)》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