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7 出版社:北京大学 作者:刘俐俐 页数:38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的特点在于:第一,对艺术效果的描述和对效果的追根探源性分析紧密结合。这个特点,与我为了圆满回答如前所述的那位行家所提的问题,深化了对文本分析的认识密不可分。第二,更多地将艺术效果置放在文学史、文学思潮等文本之外的视野中加以考察。这是与前一本书不同的。这个特点形成的原因在于,《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分析的对象毕竟不是母语文本,在思潮、文学史等更加开阔的视野中分析的难度比较大。而这次转向中国现代经典小说的文本分析,则自由和自如得多。事实是,在文学史的视野上考量和分析,并没有束缚思维,反而产生了参照点。第三,注重中国文化典籍为小说艺术提供的丰厚互文性基础,将之既作为关注的重点又作为分析的主要路径。第四,本书的编排体例,依然遵循〈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按照作品发表先后顺序的原则编排,意在文学作品一旦产生,就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还在于这样的编排,作品仿佛一颗颗珍珠,被穿在一根时间的金线上,经受时光的考验,历久而弥新。
书籍目录
导读 文学经典:一个开放性的研究课题永远的故乡与鲁迅的返乡之路——鲁迅《故乡》的文本分析附:故乡(1921年)目击沉沦者沉沦的小说艺术——郁达夫《沉沦》的文本分析附:沉沦(1921年)我们今天如何读许地山的《缀网劳蛛》——许地山《缀网劳蛛》的文本分析附:缀网劳蛛(1922年)废名的《桃园》是怎样写成的——废名《桃园》的文本分析附:桃园(1927年)《一个危险的人物》的文学意义是如何诞生的——王鲁彦《一个危险的人物》的文本分析附:一个危险的人物(1927年)聚焦于自然情感轨迹的叙述模式——施蛰存《上元灯》的文本分析附:上元灯(1929年)童话文体魅力的当代体验——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像》的文本分析附:古代英雄的石像(1929年)“同故事人物”的限知视角叙述及其艺术魅力——蹇先艾《在贵州道上》的文本分析附:在贵州道上(1929年)借用历史材料以构筑别样世界的小说艺术——茅盾《石碣》等三篇历史小说的文本分析附:石碣(1930年) 豹子头林冲(1930年) 大泽乡(1930年)多层叙述的艺术力量与“幸福”话题的当代延伸——巴金《复仇》的文本分析附:复仇(1930年)女人成为流通物与文学意味的产生——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的文本分析附:为奴隶的母亲(1930年)意境和格调:艺术价值的主要来源——沈从文《菜园》的文本分析附:菜园(1930年)由特殊的人生感觉而成就特殊的小说艺术——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的文本分析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1932年)在无限虚拟中品味人生的艺术——林徽因《九十九度中》的文本分析附:九十九度中(1934年)“不传!不传!”的魅力与“最后一个”的阐释空间——老舍《断魂枪》的文本分析附:断魂枪(1935年)……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三 蜘蛛和网的意象以及宗教思想的滋养 主人公尚洁的命运像一个符号贯穿故事过程始终。尚洁自喻为蜘蛛,画龙点睛般地将这个符号意象化了,尚洁形象逐步与蜘蛛重叠为一。尚洁有一个比喻:“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底网。蜘蛛把一切有毒无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把网组织起来……”“它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破法。一旦破了,它还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等有机会再结一个好的。”“人和他底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最后叙述者叙述道:“园里没人,寂静了许久。方才那只蜘蛛悄悄地从叶底出来,向着网底破裂处,一步一步,慢慢补缀。它补这个干什么?因为它是蜘蛛,不得不如此!”蜘蛛和网互相依存。网就是命运,命运必须在外部世界的背景中才能得到显示,尚洁的命运就是在丈夫长孙可望的蛮横,世间的偏见、谣言等背景中得到呈现的。意象是感觉的“遗孀”和“重现”。庞德(E.Pound)对意象有过一个界定: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可以作为一种描述存在,也可以作为一种隐喻存在,在《缀网劳蛛》中,于外在故事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蜘蛛和网的意象,已经超越了描述的性质,而成为一种隐喻了。隐喻势必生成意义。那么,这个文本生成了怎样的意义? 其一,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随时随地可能要破,这是现实的真谛。人就生存在这个现实里,区别只在于是否意识到而已。尚洁的人生内容形象地生存在网中:不断遭受各样磨难,无法逃脱,也无法避免,命定一般。网的意象,曲折地表达了许地山对于现实的看法。在他看来,现实是不美的,这是常态。“一个人最怕有‘理想’。理想不但能使人病,且能使人放弃他底性命。……‘理想’和毒花一样,眼看是美,却拿不得。”这个看法,可以从佛学教理中追溯渊源,佛教原始经典《中阿含经》中说过:“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诸贤,云何五盛阴?谓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我生此苦,从因缘圣,非吾因缘。”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佛学提出的“苦”与世俗所说的“痛苦”含义不完全一样,“苦”有“逼迫”义。人处于这种“苦”,如同小说描写的网(当然,佛学具有从“苦”中解脱的学理依据)之中。网的意象,势必与蜘蛛形象相关才更有意义。 其二,蜘蛛补网作为一种对人生态度的隐喻,在小说的艺术描写中具有定性的作用。尚洁一生的所作所为,放在网的意象中,“蜘蛛”不断地修补破了的网的意象自然也就诞生了。尚洁不就是只勤奋的蜘蛛吗?对尚洁这只不停补网的蜘蛛,该怎样理解和审美评价?小说结尾部分,尚洁和史夫人对话的语调宁静而徐缓,从中可读出叙述者渗透其中的赞赏和认同。“院里没人,寂静了许久。方才那只蜘蛛悄悄地从叶底出来,向着网底破裂处,一步一步,慢慢补缀。它补这个干什么?因为它是蜘蛛,不得不如此!”这已经不是尚洁的话了,而是叙述者的议论,帮助读者认可尚洁一生不停补网的优秀品质,并赞赏这种人生态度的坚韧顽强。人一生处在不断破损的网中,唯一可做的就是补网。这是对现实宿命般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所具有的顽强和坚韧。正如许地山在《造成伟大民族的条件》中所说的:“人类的命运是被限定的,但在这限定的范围里当有向上的意志。所谓向上是求全知全能的意志,能够得到且不管它,只是人应当去追求。”蜘蛛补网式的积极坚韧的人生态度通过文学意象传达出了正面的价值意义。 P51-52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已经于2004年10月面世了。现在《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也与读者见面了。近年来我一直在短篇小说文本分析领域工作,两本书共计40篇文学作品分析,呈现了作者对文本分析的理解,以及在分析中的发现。回到文学事实本身,不断地激发我的理论灵感,伴随着分析过程,让我思考相关的理论问题。本书作为“导读”不可能将全部思考付诸文字,我准备在三个问题上展开讨论,一个是关于文学经典的问题,一个是关于文本分析和方法的关系问题,一个是阐释本书的几个特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