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出版时间:2006-08-1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梅村  页数:378  
Tag标签:无  

前言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十多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套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全套书系计划出版100种,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第一、二批近50种将在2004年内出齐。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出任这套书系的编审委员会主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任执行主编,来自全国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主持各书的撰写。到目前为止,这是同类普及性读物和教材中学科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编撰阵容最强的丛书之一。    本书系的定位是“通识”,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    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当今大学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的趋势。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拓展与

内容概要

本书依据中外文字史料和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分阶段系统描述了从青铜时代至郑和下西洋时代丝绸之路上以丝绸贸易为主体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地域范围涉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南亚、中亚、西亚、北非和欧洲,配有上百幅精美图片,有些图片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作者简介

林梅村,1956年4月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自1 982年起,每年都到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丝绸之路沿线进行考察,多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寻访古城;同时,多次赴日本、瑞典、英国、美国调查流散海外的新疆文物和中亚死语言写卷。主要著作有:《楼兰尼雅出土文书》、《沙海古卷——中国所出怯卢文书初集》、《西域文明——考古、语言、民族和宗教新论》、《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等。

书籍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英文目录彩色插图目录第一讲 丝绸与中国文明  第一节 丝绸之路的定义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新认识  第三节 从世界五大纺织体系看中国文明  第四节 丝绸在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二讲 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印欧人的起源和迁徙  第三节 双轮战车与吐火罗人南下楼兰  第四节 雅利安人迁徙与吐火罗人再下塔里木盆地第三讲 草原之路  第一节 阿尔泰语系民族的原始故乡  第二节 阿尔泰山的大石冢  第三节 阿尔赞“国王谷”  第四节 巴泽雷克的斯基泰王陵第四讲 中国与西域的最初接触  第一节 昆山之玉  第二节 厨宾的珠玑  第三节 蜻蜓眼玻璃珠的东传  第四节 隋侯之珠第五讲 中亚的希腊化时代  第一节 亚历山大东征  第二节 中亚的希腊化城邦  第三节 希腊艺术的东传  第四节 巩乃斯河畔的斯基泰神庙第六讲 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海上交通  第一节 人海求仙  第二节 鸡骇之犀  第三节 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开辟  第四节 海路来华的近东艺术品第七讲 汉朝与西方三大帝国的交往  第一节 张骞通西域  第二节 黎轩  第三节 安息  第四节 大秦第八讲 罗马人与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开辟  第一节 红海古港口的变迁  第二节 印度古海港——阿里卡梅杜  第三节 扶南古港口——沃奥  第四节 中国东南沿海的舶来品第九讲 楼兰文明  第一节 从罗布泊到鄯善河  第二节 汉文化的西传  第三节 楼兰人种族问题  第四节 楼兰考古新发现第十讲 于阗文明  第一节 斯基泰人与于阗城邦的兴起  第二节 文明的变迁  第三节 于阗佛教  第四节 丹丹乌里克的“龙女索夫”壁画  第五节 于阗佛画与尉迟氏绘画第十一讲 唐宋时代的海上交通l  第一节 隋唐中国与西方的海上交通  第二节 阿拉丁的神灯  第三节 长沙窑的外销瓷  第四节 黑石号沉船的发现  第五节 宋代的海上交通第十二讲 唐蕃古道  第一节 藏族的形成及其与外界的交往  第二节 唐蕃古道的开辟  第三节 《唐蕃会盟碑》与《大唐天竺使出铭》  第四节 吐谷浑与青海都兰吐蕃大墓  第五节 青藏高原考古新发现与吐蕃权臣噶尔家族第十三讲 吐鲁番文明  第一节 文明的变迁  第二节 佛教  第三节 火祆教  第四节 景教和基督教  第五节 摩尼教第十四讲 居延沧桑  第一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第二节 农牧之争  第三节 马可波罗笔下的亦集乃城  第四节 黑城的发现及其文物的流散第十五讲 郑和海外遗迹  第一节 郑和家世  第二节 明代初年的西洋与满剌加大明海军基地  第三节 明朝与三佛齐的朝贡贸易  第四节 郑和葬地——古里  第五节 非洲的礼品  第六节 郑和舰队在波斯湾的登陆地  第七节 郑和宝物的最后归宿参考书目主题索引

章节摘录

书摘小河五号墓地坐落在一座小山包上,墓地放置许多牛头、公羊角,墓内随葬公牛角和公羊角,有的墓多达26个,木棺用整张牛皮或羊皮覆盖,表明墓主人生前以畜牧业为生。墓地中心一座女性墓上构筑了原木结构的“享堂”,充分显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其余墓葬与克尔木齐墓地一样,分族而葬。每个家族墓群之间用木栏杆隔开,墓前立有与人等高的木雕人像,墓内随葬木俑,其功能分别相当于克尔木齐墓地的石板坟院、墓地石人和随葬石俑。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犍陀罗艺术在中亚本来是一种石刻艺术,传人新疆后却变成一种木雕或泥塑艺术。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新疆缺乏适合雕刻人像的优质石材。小河墓地中心有一个高达1.43米的大型生殖崇拜木雕,相当引人注目,使人联想起克尔木齐墓地那些性质不明的石条,不知是否为生殖崇拜对象?    由于塔里木盆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小河墓地的古尸和服饰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墓主人头戴尖顶毡帽,样式和奇台采集的克尔木齐式石俑头上戴的尖帽完全相同。尽管小河墓地未见陶器,但是古墓沟人的尖底草篓与阿凡纳羡沃和克尔木齐的尖底陶器非常相似,而古墓沟人随葬的石俑或木俑,再次表明它们与克尔木齐文化的渊源关系。    20世纪80年代初,罗布泊以西70公里孔雀河北岸古墓沟墓地的发现,进一步揭开了楼兰远古文化的面貌。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孔雀河下游北岸第二台地沙丘上发现这个古代墓地,今称“古墓沟文化”。目前一共发掘了42座墓,墓葬形制可分两类:一类与小河墓地相同,另一类墓以木棺为中心环列7圈木桩,非常壮观。据碳14资料,第一类墓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800一前1700年,第二类墓有打破第一类墓的现象,说明小河墓地不晚于公元前1800年。古墓沟墓地延续时间较长,从公元前1800年直迄公元前1700年。第二类墓的主人皆为男性,说明当时男性已取代女性,开始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古墓沟墓地随葬品组合主要为石俑或木俑、平纹毛织物、木器、零星铜器,但是不见陶器。正如发掘者王炳华指出的,古墓沟墓地无疑属于青铜时代,因为这片墓地中数以百计的木桩都有青铜斧砍凿痕迹。    从伯格曼在罗布泊采集的人类学材料,人们开始了解到古代楼兰人属于印欧人种群。中国人类学家韩康信研究了古墓沟出土的人头骨,发现它们与南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伏尔加河下游以及咸海沿岸青铜时代人类学材料存在许多共性,尤其与欧洲人种北欧类型(Nordic)相似,属于原始欧罗巴人种。古墓沟地的发现相当重要,再次证明罗布泊地区的古楼兰人是欧亚大陆迄今所知时代最早、分布最靠东方的欧洲人种群。    小河一古墓沟墓地普遍随葬小麦,这是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小麦标本之一,这种西亚作物传人中国无疑归功于吐火罗人。然而,塔里木盆地毕竟不是印度河或美索不达米亚那样的古文明发源地,吐火罗人在塔里木盆地定居后,一时难以形成影响周围世界的大文明。    据以上讨论,小河一古墓沟文化源于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的克尔木齐文化。那么,他们为什么要从天山北麓南下楼兰呢?有迹象表明,这次民族迁徙与阿尔泰语系民族在南西伯利亚的兴起以及辛塔什塔人向东方扩张活动直接相关。    P22-23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书以中外史料和考古发现为依据,分阶段讲授自青铜时代至郑和下西洋时代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以及海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图文并茂,生动易读。本书为丝绸之路作出了全新的定义: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本书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也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

编辑推荐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以中外史料和考古发现为依据,分阶段讲授自青铜时代至郑和下西洋时代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以及海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图文并茂,生动易读。《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为丝绸之路作出了全新的定义: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也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9条)

 
 

  •   本书以中外史料和考古发现为依据,分阶段讲授自青铜时代至郑和下西洋时代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以及海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图文并茂,生动易读。《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为丝绸之路作出了全新的定义: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也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是在十分轻松的状态下读完的,阅读的速度令自己都感到惊讶。林梅村先生的书很有特点,虽然学术味很浓却不晦涩。相比其他关于丝绸之路或西域题材的书,林梅村往往能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而这正是西域研究的魅力之所在。无论从历史、文化交流、民族史、民族源流、人类学、地理学、古代科技、考古学等任何一个学科的角度看,西域研究都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由于作者特殊的工作经历,书中对国内及丝绸之路沿线、中亚、西亚、非洲、欧洲乃至东南亚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做了细致的梳理和比较,使我们对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打破了我们对古老中国文明优越性的片面认识,而尝试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但这本书也不是完美的,在运用大量资料的同时,作者得出的很多结论却显得有些随意,缺乏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文献、考古成果的实证支持。
  •   我很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书里,尽管是在上班时间。这是很好的一部书。这本书详细的讲述了自远古以来,中国大陆与欧洲大陆通过近东地区及印度洋开展文明交流的考古学证据。书中的内容和图片以及考古发现十分令人震撼,让我们了解到人类自蒙昧时代就有着本能的交换意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特征民族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有时候是通过战争完成的,但大部分时候是通过商业交流自然完成的。这种千百年的交流、融合,让我们自然的感觉到人类文明的伟大。回首历史,让我觉得今天的我们自己真的很封闭,很自恋。似乎我们越进入文明的时代,小农意识、自给自足的机制到越来越顺理成章了,封建社会的愚昧我们无从品评,少数民族统治的落后我们也不再争论。可是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今天,我们在文化交流的时候还要套上意识形态的罩子,打着民族尊严的幌子,由国家的少数人凭着他们的政治观、文化观任意决定我们大多数人应当看什么,听什么,甚至玩什么,吃什么。这不是我们的幸事,这是民族的悲哀。是我们缺乏民族自信心的必然结果。
  •   丝绸之路的变迁,映射了西航新航路开辟之后,陆路交通的没落;但这同时也是丝绸之路两旁或国家,或文明的没落。
  •   书很好专业性很强,为了直观的了解丝绸之路建议读者配上一本世界地图
  •   对于丝绸之路的描写很好
  •   好久前就关注林教授的著作,以前都是些短篇,从上一本《松漠之间》开始就深入的了解新疆地区以及黑水河流域的那些神秘群落和王国,这本更专注于研究,所以好多资料都是学术性的。喜欢的可以看看
  •   该系列丛书买过两本了,印刷都不错;内容充实,对于初学者很有帮助,业余阅读也是不错的选择。西域文明本身就是一个让人着迷的话题,该书向读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西域文化,且作者为西域考古领域的专家,观点较为可靠。
  •   北大社这个系列都是老师讲稿整理出来的,因为下学期选了林老师“丝路考古”一课,所以先买这本书预习预习~不错!
  •   同时买了3本书,《大航海时代》和《文明的曙光》。比较而言这本书讲的知识是做多最可信的。因为也是当作教科书的关系,历史观点很官方,但是讲的东西是最多的。是我买的最好的一本。中国的作家比不得港台外国的作家,家底薄,同样的知识点,要是用现在流行的风格,估计能编到500多页,但是作者还是很质朴的将必要的地图、引用罗列指出。真的非常受益匪浅。这样的书真的需要好好的宣传一下。
  •   九月份刚去过敦煌,我是在火车上几乎没有间歇的读完了这本书。刚开始和很多人一样,觉得它很枯燥,很多陌生的专业历史名词。耐着性子读完,觉得很精彩,本人来自新疆,和其他一些人相比,很多地方更能够引起一些联想。不错的书-严禁而且“有趣”(不同于小说的有趣),推荐给对西域历史有兴趣的人。
  •   呵呵,研究完了,还可以亲身走一走,这就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呵呵
  •   专业,听过这位老师讲的课,是较新的观点个
  •   刚刚加入新的单位,对西域文化的了解从新开始
  •   图文并茂,非常值得阅读,可惜就是有些简略,限于编辑的体例,有的问题不能深入介绍,不过作为一般的知识参考书还是很及格的。
  •   从这本书开始喜欢上十五讲这一系列丛书。
  •   学术、专业,不太适合一般读者。
  •   大众读物,还行
  •   非常好的一本书,通俗而又知识含量。值得拥有。
  •   还没读完 是我喜欢的内容
  •   論述嚴密,發人深省,難得一見的好書
  •   看了很久迫于来头好评!
  •   还不错,对丝路有一定的了解。
  •   喜欢西北的神秘
  •   读了两遍,正在读第三遍,作者很好很强大,不拘泥于其他学者的观点,有探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学者风范,很想听听老先生的课程。对中国史尤其是先秦史有了新的,全面的认识
  •   非常好的讲座。我非常喜欢。买了一点不亏。
  •   哼实用
  •   是讲世界丝绸之路的,内容不错。但是字很密,很有教科书的感觉。
  •   想了解关于丝绸之路的事儿,所以正在搜集此类的书籍。还没看。
  •   此书对于想了解中亚文明的朋友有很大的帮助,结合<中亚文明史>系列就相当的好
  •   1.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内容丰富,详实可信.2.图文并茂,条理清晰
  •   林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形象如民工,大才谁能比?
  •   确实不错,让人很容易就看进去了,对丝路作者有很多自己的见解还不错。只是我是用来做研究课题的资料的,,感觉可以学习到很多,当作充实自己的读物很好
  •   一直想买这本书的,刚买到。内容没看呢
  •   通过这种客观且真实不带个人观点的书籍,去拥有一些自己对丝路的思考~
  •   耐心看完
  •   基础学习的书
  •   花了一个星期读完了《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用的是每天上下班火车上的时间。总的感觉这本书质量一般,像是本介绍丝绸之路的教科书。语言和文字过于平白,缺乏应有的生动和兴趣。这个问题大概在国内的大部分历史书籍里都存在。该书以古代中国通往西方的几条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发现为出发,用十五个章节粗概介绍了这些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以及相关的人文历史。大量的古地理词汇,以及西域民族宗教的名称让阅读更加不少困难。对一些重要的,影响丝绸之路历史的民族如吐火罗,斯基泰等的介绍太少,使阅读者对丝绸之路的国家和民族的演变没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对整个丝绸之路发展也没有形成一个纵向和横向的全景。而我认为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和相关民族,宗教的演变,应该是研究丝绸之路最核心的内容。而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应该是连接中国(或东方)历史和西方历史最重要的途径。而我们过去所学习的中国历史,就太缺乏一种全景的认识了。该书还有一个问题:插图很多,但标示不明。
  •   字体太小,看完估计视力得继续下降。但内容很好,值得关注!
  •   不错的书,普及知识的好书。
  •   这本书我是给同学买的,因为自己对于丝绸之路的相关东西并不怎么感兴趣,我同学拿到书后,非常喜欢,并号称是相关书籍里面最好的,当然这有点夸张,不过同学介绍,这个书很有系统性,对于知识的介绍也很详细。
  •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十五讲系列是一套非常好的丛书。所以搜集了很多……读后有一种浓缩精华的感觉……
  •   我本人是学习考古的,加上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北京大学出版的这一名家大讲堂系列我个人比较喜欢阅读,写得那个不错。
  •   不是北大的林梅村吗?怎么到了亚马逊就改名了?网编也太不专业了,一星是给编辑的
  •   真的非常好,使我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又了新的認識!
  •   买的电子书,前面有很多插图。我是因为最近对西域感兴趣才买的,挑着看还是觉得很有趣的,电子版这么便宜也觉得很值了。
  •   比较专业,适合特别喜欢丝绸之路文化的读者
  •   搞西域的参考书籍
  •   书很厚实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