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出版时间:2006-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袁行霈  页数:45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实现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是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本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提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本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本卷函盖隋唐至明中叶。

作者简介

袁行霈,1936年生。北京大学国家研究院院长、中文系教授。主要著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陶渊明集笺注》、《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主编)。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在整合中创新  第二节 文明的新因素:城市经济与城市文化的繁荣  第三节 文化的下移第一章 南北文化的交融与国家的统一  第一节 南北文化的交融  第二节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意义  第三节 大一统格局下的边疆诸族文化  第四节 贞观之治与盛唐气象第二章 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的交流  第一节 双向的文化馈赠  第二节 长安与敦煌:东西文化的交汇点  第三节 华夏文明的东传第三章 经济的繁荣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一节 人口与耕地面积的增长  第二节 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第三节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发达  第五节 南方经济的发展第四章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新型士人的出现  第一节 科举制度与统治基础的扩大  第二节 选拔机制与社会流动  第三节 “共治天下”与“共定国是”  第四节 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第五章 文官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制衡原则的充分运用  第二节 官僚的作用与管理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加强第六章 儒学与宗教的新开展  第一节 儒学的复兴与宋明理学的理论贡献  第二节 佛教宗派的创立与佛教的本土化  第三节 道教的全盛与内丹学的发展第七章 学术领域的拓展与教育的繁荣  第一节 经学与史学:继承与创新  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书院教育与儒学的社会化第八章 北方民族的成长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第一节 辽、夏、金、元政权概况及其与华夏文明的碰撞  第二节 北方民族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边疆的开拓与大一统的重建  第四节 北方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与交流第九章 中外关系史的新篇章  第一节 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  第二节 海外贸易的发展与郑和下西洋第十章 世界领先的科技与科学观念的发展  第一节 从雕版到活字  第二节 火药、指南针与航海术  第三节 医药学与养生术  第四节 天文、地理与数学第十一章 文学重心的下移与文学的全面繁荣  第一节 唐宋古文运动与儒学复兴  第二节 诗国的高峰:唐诗  第三节 唱彻宋代的歌声  第四节 戏剧的晚出与辉煌  第五节 瓦舍勾栏中的说唱艺术第十二章 艺术风貌与时代精神  第一节 唐代艺术的恢弘与雄浑  第二节 五代、两宋艺术与尚意趣的美学追求  第三节 元代至明代前期以古为雅的书画艺术第十三章 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 衣食住行的多样化  第二节 风俗与娱乐  第三节 门户内外:女性的社会角色彩图目录插图目录

编辑推荐

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过去所有的财富的总和,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先民智慧的沉淀,其与我们的重要性犹如大海之与游鱼。文明是我们灵魂的生发与归依,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本源和精神的活动场所,它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良知,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承载着我们精神活动的一切成果。同时,文明又是我们生命真实个体的存在方式,它包涵着我们外在的生存环境,记录着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结果,又是我们衣食住行等生存形式的具体体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是多么渺小又是多末伟大
  •   对历史有性趣的朋友应该有的书籍
  •   书很喜欢,快递速度也不错,给力。
  •   买全一套了喜欢
  •   不错,许读下来,丰富了很多知识
  •   这套书好
  •   确实不错,确实不错啊。内容很丰富
  •   《中华文明史》体现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学术视野。考察中华文明史,不脱离世界文明的大格局,力求写出中华文明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其他各种文明的吸收和借鉴。与世界上其他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中华文明史》探讨了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种种原因,分析了中华文明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本书打破了简单地按朝代更迭进行分期的做法,着眼于文明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呈现的阶段性,分为四期:从远古至夏商周,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第一期。本书提出“先夏”的概念,称之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期。用大量考古资料证明夏代的存在,将夏商周三代称为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三代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本书详细地论述了三代的标志性成果,对辉煌的青铜文化、铁器冶炼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铁器的应用、都邑与商业的兴起与发展、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宗教信仰、教育学术、文学艺术等等,都结合文献和新的出土文物做了新的阐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明史的第二期。本书着重论述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分封制的废除和郡县制的建立;文字的统一。充分肯定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地主土地私有制。对经学的兴起、史学的兴盛、造纸术的发明、西域的开通、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都有翔实的阐述。对南北朝时期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中原移民南下、促成了南方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也有深入的说明。玄学的兴起,文学的自觉,艺术更加精致,这些也成为这个时期的亮点。隋唐至明中叶是第三期。本书着重阐述国家再一次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意义,强调南北文化交融、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南北的交融和中外的交流促成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高峰。唐诗的辉煌成就反映了唐代文明的整体水平和时代精神。中下层庶族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科举制的推行,促使文化重心下移。中唐以后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的繁荣,为中华文明带来新的气息。禅宗的兴盛为本土思想和异域思想的交融提供了范例。宋代是这一时期文明史的另一座高峰:城市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文官制度的完善,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都超过了唐代。宋代兴起的理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宋代的文学艺术特别是宋词的高度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宋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居于当时世界领先的地位。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是文明史上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成为民族大融合的朝代,元代对边疆的开发与建设有显著贡献。元代的儒家文化受到冲击,但杂剧和南戏,白话小说和书画,都有出色的成就。明代前期文明的发展相对缓慢,但白话长篇小说成绩突出,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和中外交通史的一件壮举,比哥伦布的著名远洋航行时间更早。明代中叶至清末是中华文明史的第四期,本书强调明中叶的划时代意义,世俗化、商业化、个性化成为一时之风气,与此相应的是王学左派兴起,张扬个性,肯定人欲,向理学禁欲主义发起冲击,为思想解放开辟了一条道路,整个社会呈现出个性解放的气息。同时,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中国经济整体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国达到了在原有体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极致,“康乾盛世”延续了一百多年,经济总量居于当时世界的首位,对外贸易长期顺差。学术文化呈现集大成的态势。但正是这个时期,欧洲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工业革命带动西方经济全面迅速发展,政治和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却安于现状,闭关自守,官僚腐败无能,故步自封,以至在不长的时间内中国就明显地落后了。中西文明的大碰撞是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个阶段的主要景观:一方面是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之路,救亡图存和求新变于异邦成为社会的主调;另一方面,国力的衰弱也充分暴露了传统文明固有的缺陷,对传统的反思与批判成为强烈的时代呼声。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中华文明也开始了新的征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劫难而绵延不断。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华文明及其发展的历史受到国内外学界日益密切的关注。《中华文明史》(1-4卷)力求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启发读者思考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本书强调: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发展的趋势可以概括为打开大门与走向世界。打开大门,是在保持自己民族传统的同时,汲取世界上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走向世界,是带着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之中。直到今天,打开大门与走向世界,仍是尚待完成的历史任务。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华文明史的研究尤其显得重要。本书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同时欢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更加广泛深刻的文化交流,积极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其次,中华文明应当更主动地走向世界,要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弘扬中华文明的和谐理念,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三,要坚持文明的多元与自主,建立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文明生态。
  •   适合闲时阅读,没有很难懂的地方,写的很好。
  •   内容很好 只是封面有些脏
  •   对于中华文明来说,这一套书非常给力,还在研读当中,心得就不写了
  •   中华文明史按照文明史的角度来写,对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等进行了较多的论述,尤其对中国古代官场文化论述到位,有新意。
  •   我喜欢读历史书,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只是一套不错的家庭藏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